..續本文上一頁摟處子,則未免行爲踰檢而有損私德了。不少人既有了賢妻,還想金屋藏嬌。對修行人而言,這些都是無明的黑暗想念。
睡——是睡眠、作夢、昏沈。
如果腦子裏裝的都是名利食色睡,那心靈就會被這些無明的妄想熏黑,越熏越黑,心垢隨著轉生輪回一世比一世加厚,熏得連一絲光芒都不能從心裏透脫出來,豈不是無明厚重?
所以要想做爲一個解脫者,在基本上,就必須不被肉體支配,而能支配肉體,不被肉體主宰,而能主宰肉體。
古人爲了防止五陰熾盛,使精力不致于過剩,而行日中一食,並且遠離葷腥,只吃素食。爲了恐怕太安逸了會頹廢奮志出塵的節操,所以摒棄安適而行樹下一宿——不睡覺只在樹底下坐禅。爲了不使自己陷于夢魂顛倒,有人行般舟叁昧,常行不坐。有人選定水邊林下去長養聖胎。像這樣精勤修行,都是爲了克服肉體的障礙,都是避免心爲形役的一種方便,當然並非究竟。所以平常要注意調飲食、調身心、調睡眠,把生活規律起來。
孫中山先生說:人者心之器——肉體只不過是心靈的容器而已。我們不應該讓工具操縱主人,而應該由主人來運用工具,這就必須有正確的認識和適當的調和。
修行人不去飲酒,就不會神志錯亂。不吃太多的葷腥,就可避免吸收太多助長無明的陰氣。爲什麼古人吃素呢?因爲青菜都是藉太陽光合作用的産物,所以它是屬于陽性的;而動物的肉,尤其是內髒酸性特強,因爲它不見天日,所以陰性太重,會助長無明。
像這些,現在的生理衛生學家也都經常提起。關于調心、調身的方法,我們可以從古德的嘉言懿行中,得到許多寶貴的啓示。
(二)不爲物牽
要想獲得心靈的解脫,首先要能不爲物牽。
有很多修行人,遠遁深山不肯見人,的確能做到“無思也、無爲也、寂然不動”和“天君泰然,百體從令”的境界,可是一旦到了五光十色的都市裏,就未免把持不住,心旌搖曳了,顯然修行未到究竟處。各位想想看,自古以來哪有見不得人的佛菩薩呢?古人說“十字街頭好修行”,倘能入千萬人中好像獨來獨往,看到五光十色,好像莊子講的“至人用心若鏡”——一切理、事、物來了,都能清清楚楚地鑒知,事過境遷,卻又事如春夢了無痕。能這樣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話,自然就能不爲物牽了,又何須遁居山野?
物的範圍很廣,用二分法來說,心以外的客體統統屬物,人也是物,事也是物。也就是說倘若你能把持住心,不被周邊的幻象、浮光掠影所牽引、操縱、糾纏,就能像古人所說的八風不能動——一切得失、利衰、毀譽、稱譏來了,心不動搖,自然就能不爲物牽了。假如有人贊美你幾句,你就感到萬有引力對你失效,覺得飄飄然,好像要飛起來了;有人諷刺、毀謗你,你就感覺萬有引力對你加倍,頭重得擡不起來了的話,這就是爲物所牽。
一個人只要扪心而安、揆理而順,自己是一個無罪一身輕、仰俯無愧的人,應該就可以堅持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絕非建立在少數主觀、淺見者的好惡之上的。能夠做到這一點,那別人喜歡或討厭,毀謗和諷刺,誇獎與贊美,就都無關宏旨了。否則就是隨它轉,就是爲物所牽。所以要想達到解脫的境界,首先就必須能站穩腳跟,做到不爲物牽。□□
(叁)不爲情囿
情,有正、有負,有大、有小,有凡、有聖。佛陀號能仁,菩薩一詞的根本含意就是覺醒了的有情。情是人類共同的道德根源。情更是成佛的資糧——無情不能成佛。
何以說情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呢?此一情,有正、有負,負的情是恨——是仇恨、鬥爭與毀滅;正的情是愛——是犧牲、奉獻與和諧。最渺小的昆蟲,最低級的動物,都有它最基本的摯情、慈愛,否則就不能夠繁衍下去。
情,並不是個壞名詞,如果人類沒有情,同時也就沒有了道德、信賴和共存的基礎。說某人無情無義,這等于說他不是人,連冷血動物都不如,因爲冷血動物也都有著或多或少的摯情。
倘若人不愛父母怎能算孝?不愛子女又怎能是慈?不愛國家,不盡做國民的責任義務顯然就是不忠。背棄朋友又豈是義?不愛自己的聲譽就喪失了信。一切道德的德目都只是從一個情字萌芽、茁壯的。
擴情于家族,可以齊家;擴情于邦國,可以治國;情周萬類,即是“能仁”,即是佛。佛的情就是大慈大悲,佛的名號之一就是“能仁”。
如果缺少無私、無我的熱情,情感冷漠、意志消沈,那絕對不是學佛的材料,也不具備學佛的資質。佛、菩薩的情,是無緣大慈——對衆生的苦惱無條件的同情,不是因爲認識他,和他有親戚或利害關系才同情;同體大悲——對衆生的病痛有感同身受的同感,這就是佛、菩薩的情。
一個真正的禅者,他應該是有熾然的熱情而又迥超無我——熱情很高,但不是出自有我、爲我之私。韓愈說:博愛之謂仁。我們只要盡量擴大情的領域至無限大,就可以完成作聖之功。
不爲情囿,也就是說不要局限于兒女私情,不要把感情裝在自己的口袋裏不肯擴散;如果把情局限在一己之私,不肯擴散開來,那就太自私了,絕對不配學佛。
以上所說,看起來與佛法無關,而實際上,這都是成佛的基礎。只有最熱情、最博愛、最仁慈、而能情周萬類而又廓然無我的人,才算得上是大乘佛法的上上根器。若是情感冷漠、意志消沈,連做一個有用之人的秉賦都不夠,侈言學佛,豈不荒謬?所以佛斥責冷漠、自了的小乘聖者爲焦芽敗種;焦芽,當然不能再生,敗種,顯然也不足取法,即或再派生下去,也不符合優生進化的法則,只會使生命愈來愈萎縮,品質愈來愈下劣而已。
綜合地說,我們必須忘掉自己的形骸,不爲外在的事物所幹擾,然後再把我們的情感擴大到包羅萬生萬物,才是解脫者應具備的風骨。
四、禅的正行
參禅必須要靠正確笃實的踐行,才會有圓滿的結果。如何才是參禅的正行呢?
(一)溯本窮源以竟理
一天到晚鑽研理論,好像是治絲益棼,沒完沒了,道理永遠沒有止境。不少人皓首窮經,直到老死,依然是茫然無據,手足無措,實在可憐。
我在觀潮隨筆裏寫過一段“理極必反”,請慢慢思索就會發現,不只是物極必反,理極也是必反的。窮理至極,窮到理未萌、事未生、一切生命沒有萌動以前,窮到無可窮時,才是真消息。如果把那原本沒有文字、語言的忽略過去,從頭再覓,那就當面錯過了。爲什麼呢?全世界哲學家共同承認衡量真理有叁個尺度:
第一、只要是真理,它必定是原本如此的,只能發現不能創造。
第二、真理是普遍如此的,它是一般的,不是特殊的。求玄妙,尚奇特,只會走火入魔,絕不契合真理。
第叁、所謂真理,是必然如此的,並非信則有,不信則無。
拿這個尺度去衡量,就知道真正的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原本有四萬個以上的銀河系嗎?有數不盡的星海世界嗎?有太陽系、地球嗎?有人類嗎?什麼是真理?這不就太明白了嗎?如果你不認知原本現成的真理,而要執著那些人爲的語言文字,豈非執指爲月,舍本逐末?就因爲智慧不夠,泥迹失神的人太多,所以教外別傳的禅宗才應運而生。
要窮理就要窮源溯本,從人從哪裏來?地球從哪裏來?用分析、用回溯窮追下去,追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時,那“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呈現在你的面前了,這就是理極必反。所謂真理,所謂“法本法無法”,你就不難發現是怎麼回事了。下面的幾句話我從來不講,因爲講了以後,真理就會變成知識、學問,也就杜絕了你的悟緣了。當你恢複到生命的原貌、生命的共相,你也就不再懷疑的確是衆生平等、生佛平等了。所以我們應該參究到理的究竟處,才算到家,才有古人所說的桶底脫落,才是古人所講的大事了畢。
附帶一提的,人們說心安理得,這句話有斟酌的必要,對有理性的高級知識分子來說,應該是理得心安。因爲理尚沒有得,心豈能安?其實只要省悟到最初的就是最後的,最後的也是最初的,而灼然無疑全身投入,心就安了。這是參禅的真實眼目,努力的正確目標,若不朝此目標努力,只管聽別人嘴巴講,絲毫沒用,因爲“從門入者,不是家珍”,他人的法財自己如何得以受用?不見道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二)行深般若以泯事
泯是泯除、泯滅,事是事如春夢了無痕,完全不留痕迹就叫做泯。因爲一天忙到晚,腦子對事相感光,下一次再遇到這個人你就認識;同一首歌曲一天到晚聽到,四處在播放,久之不要看詞譜你就會唱了。這是耳根與聲塵相對所産生的記錄慣性,一生一世記錄下來,到了下一世就成爲檔案資料,保存在藏識裏;一旦成佛,這藏識就轉爲如來藏,如來藏可以供佛自由運用過去多生中累積的資料,而不被過去的偏去個性所困擾。上一世做過劊子手的人,這一世雖然不是劊子手,他偏喜歡看別人的脖子,因爲慣性的影響力還在。
佛是離垢的人,他透過反省,早把偏去的性向和心垢完全清除掉了。
佛經上講摩诃般若波羅蜜多,直譯就是大智慧到彼岸。既然是大智慧,那意思很明顯,絕非指小聰明而言。小聰明來自分別心,是所謂的鬼家活計;而大智慧則是離分別,毫無心機的,也就是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像天真爛漫的赤子,是純真無邪的本心,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就事相而言,般若是一種大到沒有邊際的智慧,是一切智…
《邁向生命的圓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