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迈向生命的圆满▪P2

  ..续本文上一页搂处子,则未免行为踰检而有损私德了。不少人既有了贤妻,还想金屋藏娇。对修行人而言,这些都是无明的黑暗想念。

  

   睡——是睡眠、作梦、昏沉。

  

   如果脑子里装的都是名利食色睡,那心灵就会被这些无明的妄想熏黑,越熏越黑,心垢随著转生轮回一世比一世加厚,熏得连一丝光芒都不能从心里透脱出来,岂不是无明厚重?

  

   所以要想做为一个解脱者,在基本上,就必须不被肉体支配,而能支配肉体,不被肉体主宰,而能主宰肉体。

  

   古人为了防止五阴炽盛,使精力不致于过剩,而行日中一食,并且远离荤腥,只吃素食。为了恐怕太安逸了会颓废奋志出尘的节操,所以摒弃安适而行树下一宿——不睡觉只在树底下坐禅。为了不使自己陷于梦魂颠倒,有人行般舟三昧,常行不坐。有人选定水边林下去长养圣胎。像这样精勤修行,都是为了克服肉体的障碍,都是避免心为形役的一种方便,当然并非究竟。所以平常要注意调饮食、调身心、调睡眠,把生活规律起来。

  

   孙中山先生说:人者心之器——肉体只不过是心灵的容器而已。我们不应该让工具操纵主人,而应该由主人来运用工具,这就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和适当的调和。

  

   修行人不去饮酒,就不会神志错乱。不吃太多的荤腥,就可避免吸收太多助长无明的阴气。为什么古人吃素呢?因为青菜都是藉太阳光合作用的产物,所以它是属于阳性的;而动物的肉,尤其是内脏酸性特强,因为它不见天日,所以阴性太重,会助长无明。

  

   像这些,现在的生理卫生学家也都经常提起。关于调心、调身的方法,我们可以从古德的嘉言懿行中,得到许多宝贵的启示。

  

   (二)不为物牵

  

   要想获得心灵的解脱,首先要能不为物牵。

  

   有很多修行人,远遁深山不肯见人,的确能做到“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和“天君泰然,百体从令”的境界,可是一旦到了五光十色的都市里,就未免把持不住,心旌摇曳了,显然修行未到究竟处。各位想想看,自古以来哪有见不得人的佛菩萨呢?古人说“十字街头好修行”,倘能入千万人中好像独来独往,看到五光十色,好像庄子讲的“至人用心若镜”——一切理、事、物来了,都能清清楚楚地鉴知,事过境迁,却又事如春梦了无痕。能这样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话,自然就能不为物牵了,又何须遁居山野?

  

   物的范围很广,用二分法来说,心以外的客体统统属物,人也是物,事也是物。也就是说倘若你能把持住心,不被周边的幻象、浮光掠影所牵引、操纵、纠缠,就能像古人所说的八风不能动——一切得失、利衰、毁誉、称讥来了,心不动摇,自然就能不为物牵了。假如有人赞美你几句,你就感到万有引力对你失效,觉得飘飘然,好像要飞起来了;有人讽刺、毁谤你,你就感觉万有引力对你加倍,头重得抬不起来了的话,这就是为物所牵。

  

   一个人只要扪心而安、揆理而顺,自己是一个无罪一身轻、仰俯无愧的人,应该就可以坚持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绝非建立在少数主观、浅见者的好恶之上的。能够做到这一点,那别人喜欢或讨厌,毁谤和讽刺,夸奖与赞美,就都无关宏旨了。否则就是随它转,就是为物所牵。所以要想达到解脱的境界,首先就必须能站稳脚跟,做到不为物牵。□□

  

   (三)不为情囿

  

   情,有正、有负,有大、有小,有凡、有圣。佛陀号能仁,菩萨一词的根本含意就是觉醒了的有情。情是人类共同的道德根源。情更是成佛的资粮——无情不能成佛。

  

   何以说情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呢?此一情,有正、有负,负的情是恨——是仇恨、斗争与毁灭;正的情是爱——是牺牲、奉献与和谐。最渺小的昆虫,最低级的动物,都有它最基本的挚情、慈爱,否则就不能够繁衍下去。

  

   情,并不是个坏名词,如果人类没有情,同时也就没有了道德、信赖和共存的基础。说某人无情无义,这等于说他不是人,连冷血动物都不如,因为冷血动物也都有著或多或少的挚情。

  

   倘若人不爱父母怎能算孝?不爱子女又怎能是慈?不爱国家,不尽做国民的责任义务显然就是不忠。背弃朋友又岂是义?不爱自己的声誉就丧失了信。一切道德的德目都只是从一个情字萌芽、茁壮的。

  

   扩情于家族,可以齐家;扩情于邦国,可以治国;情周万类,即是“能仁”,即是佛。佛的情就是大慈大悲,佛的名号之一就是“能仁”。

  

   如果缺少无私、无我的热情,情感冷漠、意志消沉,那绝对不是学佛的材料,也不具备学佛的资质。佛、菩萨的情,是无缘大慈——对众生的苦恼无条件的同情,不是因为认识他,和他有亲戚或利害关系才同情;同体大悲——对众生的病痛有感同身受的同感,这就是佛、菩萨的情。

  

   一个真正的禅者,他应该是有炽然的热情而又迥超无我——热情很高,但不是出自有我、为我之私。韩愈说:博爱之谓仁。我们只要尽量扩大情的领域至无限大,就可以完成作圣之功。

  

   不为情囿,也就是说不要局限于儿女私情,不要把感情装在自己的口袋里不肯扩散;如果把情局限在一己之私,不肯扩散开来,那就太自私了,绝对不配学佛。

  

   以上所说,看起来与佛法无关,而实际上,这都是成佛的基础。只有最热情、最博爱、最仁慈、而能情周万类而又廓然无我的人,才算得上是大乘佛法的上上根器。若是情感冷漠、意志消沉,连做一个有用之人的秉赋都不够,侈言学佛,岂不荒谬?所以佛斥责冷漠、自了的小乘圣者为焦芽败种;焦芽,当然不能再生,败种,显然也不足取法,即或再派生下去,也不符合优生进化的法则,只会使生命愈来愈萎缩,品质愈来愈下劣而已。

  

   综合地说,我们必须忘掉自己的形骸,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干扰,然后再把我们的情感扩大到包罗万生万物,才是解脱者应具备的风骨。

  

  四、禅的正行

  

   参禅必须要靠正确笃实的践行,才会有圆满的结果。如何才是参禅的正行呢?

  

   (一)溯本穷源以竟理

  

   一天到晚钻研理论,好像是治丝益棼,没完没了,道理永远没有止境。不少人皓首穷经,直到老死,依然是茫然无据,手足无措,实在可怜。

  

   我在观潮随笔里写过一段“理极必反”,请慢慢思索就会发现,不只是物极必反,理极也是必反的。穷理至极,穷到理未萌、事未生、一切生命没有萌动以前,穷到无可穷时,才是真消息。如果把那原本没有文字、语言的忽略过去,从头再觅,那就当面错过了。为什么呢?全世界哲学家共同承认衡量真理有三个尺度:

  

   第一、只要是真理,它必定是原本如此的,只能发现不能创造。

  

   第二、真理是普遍如此的,它是一般的,不是特殊的。求玄妙,尚奇特,只会走火入魔,绝不契合真理。

  

   第三、所谓真理,是必然如此的,并非信则有,不信则无。

  

   拿这个尺度去衡量,就知道真正的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原本有四万个以上的银河系吗?有数不尽的星海世界吗?有太阳系、地球吗?有人类吗?什么是真理?这不就太明白了吗?如果你不认知原本现成的真理,而要执著那些人为的语言文字,岂非执指为月,舍本逐末?就因为智慧不够,泥迹失神的人太多,所以教外别传的禅宗才应运而生。

  

   要穷理就要穷源溯本,从人从哪里来?地球从哪里来?用分析、用回溯穷追下去,追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那“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呈现在你的面前了,这就是理极必反。所谓真理,所谓“法本法无法”,你就不难发现是怎么回事了。下面的几句话我从来不讲,因为讲了以后,真理就会变成知识、学问,也就杜绝了你的悟缘了。当你恢复到生命的原貌、生命的共相,你也就不再怀疑的确是众生平等、生佛平等了。所以我们应该参究到理的究竟处,才算到家,才有古人所说的桶底脱落,才是古人所讲的大事了毕。

  

   附带一提的,人们说心安理得,这句话有斟酌的必要,对有理性的高级知识分子来说,应该是理得心安。因为理尚没有得,心岂能安?其实只要省悟到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最后的也是最初的,而灼然无疑全身投入,心就安了。这是参禅的真实眼目,努力的正确目标,若不朝此目标努力,只管听别人嘴巴讲,丝毫没用,因为“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他人的法财自己如何得以受用?不见道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二)行深般若以泯事

  

   泯是泯除、泯灭,事是事如春梦了无痕,完全不留痕迹就叫做泯。因为一天忙到晚,脑子对事相感光,下一次再遇到这个人你就认识;同一首歌曲一天到晚听到,四处在播放,久之不要看词谱你就会唱了。这是耳根与声尘相对所产生的记录惯性,一生一世记录下来,到了下一世就成为档案资料,保存在藏识里;一旦成佛,这藏识就转为如来藏,如来藏可以供佛自由运用过去多生中累积的资料,而不被过去的偏去个性所困扰。上一世做过刽子手的人,这一世虽然不是刽子手,他偏喜欢看别人的脖子,因为惯性的影响力还在。

  

   佛是离垢的人,他透过反省,早把偏去的性向和心垢完全清除掉了。

  

   佛经上讲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直译就是大智慧到彼岸。既然是大智慧,那意思很明显,绝非指小聪明而言。小聪明来自分别心,是所谓的鬼家活计;而大智慧则是离分别,毫无心机的,也就是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像天真烂漫的赤子,是纯真无邪的本心,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就事相而言,般若是一种大到没有边际的智慧,是一切智…

《迈向生命的圆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