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迈向生命的圆满▪P3

  ..续本文上一页慧的根源,是一切理智的基础。假使没有摩诃般若,你连分别心都不可能产生,各位要仔细玩味这一句话,这就是烦恼即菩提的所以然,因为如果没有生命,就不可能有知觉。因此摩诃般若就是我们生命的实质、生命的原态和生命的共相。

  

   要恢复并保持这大智慧,就必须行深般若。般若的另一诠释就是六祖所诠释的禅定,真正的禅定才能正确地与般若相应。这可以概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离执:由参禅、参话头或直接传心,在领受所传付的心态时,便进入离执禅定,离开了外界的干扰和对外界的执著。以前每一秒钟想念从来没有停止过,现在呢,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昏沉,也不掉举,只是一片空灵,没想任何事物。别人讲话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除了听以外,根本没有用想,这就是离执禅定。得到这种禅定、保持这种心态的人,在逛人潮汹涌的西门町时,好像是在旷野荒郊一样,入千万人中如无一人相似,如果你能加深并保持下去,那就如同古德所讲:成天穿衣,没有挂著一根纱;成天吃饭,未曾嚼到一粒米了。当然不会去计较这是什么料子?样子做得怎样?合不合乎时令?穿出去别人会不会笑?他没这么多分别心,这才是行深般若。

  

   行深般若以后,一切就很单纯了,只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并不影响做人的敦伦尽分,照样可以做工作。如果带兵,一定能够打胜仗,所谓“轮刀上阵只此一念”,岂非定如山岳,勇冠三军?

  

   人到了离执禅定,前一分钟的事到了第二分钟就事如春梦了无痕,没有踪迹了,自然就活得逍遥自在,完全是解脱、安祥了。佛经有一个名词叫正受,正受有两种解释:一是正确的感受。人活在这种感受中才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邪受——恶觉受。第二个解释是真正的受用。修学佛法若是没实际受用,那叫做干慧,等同没有水分的植物、脱了水的香蕉,根本不是那个味道。所以必须有正受,才能浅尝到法味。如果问佛法是什么味道?多数人并不知道,平素只是说空话,并没有尝到法味,好比实际上两餐没有吃饭了,却说吃饱了一样。像这样的人,是不合乎诚敬信的尺度的。

  

   我们要泯除一切事理,活在社会中,调和大众,敦伦尽分,而不被事相淹没、纠缠、缠缚住我们的道心,就只有行深般若了。

  

   般若,就是一种离分别的心态,就是无住生心的离执禅定,也只有以这种禅定为基础,才好进而修行。

  

   我时常讲,反省忏悔要在定中,也唯有在离执禅定之中,你才想得起来你要反省的,否则便想不起来。我告诉各位,当我进入离执禅定,进行反省时,清清楚楚地记起我两岁时在地上爬,也清清楚楚地想起妈妈生我时的光景。倘能再进一步,很可能会发露宿命通。□各位只要真正得到离执禅定,做一番甚深功夫,专一无二、诚敬信地反省,说不定当下或三天、五天,就能反省到出生前的本来面目。若论发露神通,有的先发露天眼,那不是真正的神通,它仍然会退失;有的发露天耳,也还会退失;只有真正发露了宿命通的人,他的神通才是真的,才不会退失,因为他已知道了真实的自己。

  

   禅定的第二个阶段是去执:透过反省的方法而去掉你的执著,消除心的污垢。

  

   第三个阶段是无执:断我、法二执,完全没有执著了,当下就是大解脱,即是古人所谓

  

   的桶底脱落——心垢、我、法都没有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到此地步,生命的基因,原本生命的状态,最初的、最原本的、自他不二的自我就呈现出来了,当下就是证得真常。

  

   所以如果不行深般若,就不能泯事,就会被一切事、一切外来的因素所干扰,就不得自在,心就不能保持安祥。所以一定要行深般若,这是要靠心去体会的。如果业障很重,这一生恐怕无缘听到正法,必须是业障很浅,夙有善根,才可能听到正法。我相信他现在就有了般若了。我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他现在心里一点妄想都没有。问他有什么事?没事;问他想什么?什么都没想;问他睡觉了没有?精神很好;这个就是摩诃般若抬头了。

  

   你要是能够保持这个,纵然是一天忙到晚,也好像是没有事一样,在千万人中好像没有人一样,这岂不是自由自在?这是佛的大慈悲,这就是安乐法门。不能让被压抑、被埋没的摩诃般若抬头,就没有真正的安乐。

  

   (三)淑世超世以随缘

  

   有很多禅者,像小说中的济公活佛一样吃狗肉、喝烧酒、到酒家去睡觉,那是矫枉过正,因为那时宋朝的人流行只管打坐,大都长坐不卧,一天到晚闭目合睛,显得过于拘束、呆板,过于严肃而缺少一种活泼生动的机趣,所以济公才现身说法,告诉人们修行不应该只修嘴巴和肉体,而应该保持光明磊落、纯洁无邪的心态,能够不污染自己的心,才是真修行。

  

   济公就是续指月录里的道济,不过济公传把他演义化了而已,真正的济公传叫做“醉菩提本事”,大约只有两三万字,那才是真正古本木刻的济公传,实际上那是一种变态,不是常态,不足为法。

  

   寒山、拾得说起来也并不代表禅,有很多西方人讲新禅,看了寒山诗就标榜新禅,盲目的否定社会的价值标准,与存在主义一拍即合;穿著破烂的衣服,头发留得长长的,牛仔裤磨得发白,剪两块补钉再补上,裤管上棉纱破得像穗子一样;台湾也有很多人效颦。像这样衣冠不整,不修边幅,而说是新禅,那真是天大的笑话!

  

   禅是很庄严的。从达摩西来,到以后的历代祖师,所住的寺庙都是律宗的道场。律宗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规规矩矩,一举手一投足都有规则。所以禅不是吊儿郎当、玩世不恭、嬉笑怒骂,而是心超世而行为却是淑世的,也就是敦伦尽分。

  

   各位可以看看菩萨的形相,都是非常庄严,服饰、配件样样都很好,为什么呢?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人能庄敬,别人当然也会恭敬你。菩萨并不是虚荣心作祟才穿得那么漂亮,而是为了人际关系的调和。我们读金刚经“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到了吃饭的时候穿衣服,平常都不穿衣服吗?不是这个意思,平常都穿便服,不过要持钵外出,就要加一件外出服了。

  

   所以我们参禅一定要效法佛陀的淑世风范,不要跟某些邪禅一样,头发不理,胡子不整,香烟熏得鼻子发黄,那绝不是一个真正禅者的形象。一定要一方面言行淑世,做一个规规矩矩,能够调和众生且受人尊重的人;一方面心灵超世,把我们的智慧、情感,扩大到与法界合一。一个澈悟了的心,一个亲自证得了宇宙真相的觉者,他的心是现量的存在,而不是一个时段,或一个空间的局限;所以他的心是超越的,他的行为是循规蹈矩的,这样才能够随顺世俗。

  

  五、到达生命的圆满

  

   以上四个阶段都做到了无遗憾,没有缺失,必定能够到达生命的圆满。什么才是生命的圆满呢?

  

   (一)完成人生的使命

  

   人生的使命,就是修正想念行为。而要修正想念行为,必须把握住一个重点,就是去除无明。色受想行识,都是无明的范畴,无明就是阴暗。无明大概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无始无明。这好比金矿里的杂质,经过炉构的锻炼,把杂质完全去掉成为纯金,才是打破了无始无明,才能完成人生的使命,这必须澈悟和实修才能达到。

  

   第二类是凡夫无明,也称为根本无明。它是由肉体、形骸所形成,而以末那起执为根芽。人们常常拿类似电脑的脑细胞当作真我而坚持不舍,这就是根本无明。人从出生到现在一直累积著六尘缘影,人既坚持五蕴所积、六尘缘影为“我”,就难免会因为有我之私,而产生出占有、支配、领导、自我保存等欲念,就不免会患得患失,贪生怕死。人类由物种进化的浊流中脱颖而出,走向人类进化的道路,朝向大同理想迈进的同时,也还残存著物种的共性,这个才是真正的原罪。

  

   人类从物种进化中残存的物种属性是什么呢?

  

   第一是愚昧。这种例子很多,有人为了打麻将而不煮饭给小孩子吃,只拿钱给小孩子,叫他自己过马路去买包子,结果不小心被车子压死了。

  

   有一位老太太八十多岁,她儿子五十几岁才给她生了个孙子,老人家爱孙子自不在话下。她媳妇请她不要抱他,一切应由保母来,她不答应,硬要嚼饼干给孩子吃。这孩子到了两岁就发烧不退,到医院检查才发现肺都烂掉了。原来老祖母有肺结核传给她的孙子,孩子太小抵抗不了,就这样死掉了,也绝后了。这老太太反而抱怨儿媳妇不该出去做事,不照顾孙子。媳妇忍气吞声,保母忍不住说了实话:老太太!医生检查体格说您有肺病,是您传染给您的孙子的。结果老太太难忍内心的愧疚、痛苦,上吊死了,儿媳妇也精神分裂了。谁害了这老幼三人呢?愚昧!

  

   第二是残忍。那家失火了,没有人掉眼泪,没有人急得跳脚,只有人围著看热闹。火焰好大啊!幸而被消防队浇灭了,居然会有人感觉扫兴、失望,抱怨火灭得太快,高潮还没有出现就被压制了。这就是残忍。

  

   出了车祸,惨不忍睹,却还有很多人要争著围看,残忍!

  

   第三是怯懦。凶猛的豹子不敢在平地上睡觉,它要爬到树上才睡得安稳。有人怕鬼,有人怕丢了面子,有人怕别人害他,担心砸掉饭碗,因而大部分时间都活在担心里,活在提心吊胆里,这是多么可怜啊!

  

   所以针对这些凡夫无明的发露,必须去掉贪心、去掉嗔心、去掉愚昧,才能克服无明。要想去掉愚昧,方法很简单,只要拔除我执——断掉命根,自然会善根日增,菩提日长;逐渐地你的智慧就会升高,同情心也会加大,从此菩提种子就会在你的心地上发芽、滋长、茁壮了。

  

   第三类是圣人的无明。圣人还会有无明吗?圣人也有淡淡的无明,圣人要没有无明,他就是超圣。

  

   为什么从凡夫修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因为菩萨要经历十种境界,然后才能成佛;由初地、二地一直到十地,上上升进的过程中,都有很好的境界呈现,难免会或多或少耽著陶醉一段时光,所以每一地都要经历或长或短的时间,这就是菩萨的微细法执。这种因为耽著圣境而形成的住地无明,也就是“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所以然。倘若菩萨不起法见,远离分别,廓然无我、无法,那就顿悟成佛了。禅宗的传承就是不历僧祇,不立阶级,至高无上的圆顿法门。教内大德也都公认:禅是佛心——佛法的心髓、核心、真精神、真生命;教是佛口——教是佛金口所宣。如果我们忽略心而取其外形,就是著相。了解这一点,就知道参禅一法,绝对不是任何一个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所能承当的。

  

   (二)赢取生命的永恒

  

   每一个人,乃至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于生死海中头出头没,未曾觉醒,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向,终生为业所牵,丝毫不能作主,这是很可怜的。由内心黑暗想念所制造的心垢,一直埋没了原本的真心,埋没了真实、永恒的生命。我们若想把这些尘垢去掉,就必须透过反省忏悔,以恢复被埋没的本来面目,来赢得生命的永恒,这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布大金口亲宣说:矿石炼成金子以后,金子不可能再变成矿石。如果我们努力一番,拚命一番,到达大觉圆满,我们便不会再成为凡夫。这的确值得我们努力,值得我们下定决心,不达目的,誓不休止,有志修行的人一定会成功。

  

   生命的永恒是什么呢?就是佛陀在涅槃经里所讲的常、乐、我、净。

  

   常——永恒不迁。

  

   乐——没有烦恼,没有干扰,非常自在,非常安祥,毫无缺陷。

  

   我——自觉自在,自在自觉,觉无不自,自无不在,法身遍满虚空。

  

   净——远离罪恶,远离污垢,只有清净,只有光明。

  

   我们修学佛法必须达到这个境界,才是圆满。而这种常乐我净的境界也就是真正的独立,绝对找不到对立的、二元的任何东西,这才是不二法门的亲证。真正的平等,如同海水一味。经上所讲的那些名相,都可以亲自去证实,那就是光明、安祥的常寂光土,那才是真正的、绝对的净土。

  

  六、结论

  

   最后我要做个简单的结论,佛法在日常生活当中该如何修呢?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说不以恶小而为,也不要以为善小而不为。

  

   佛经上讲,以种种功德庄严法身。法身有素法身与功德法身,素法身少了那种宝盖遮天的庄严华丽,所以要广积功德;而此功德必须是三轮体空,以无住心去做的,一定要诸恶莫作,不要以为小恶不要紧,小恶产生小的心垢,心垢累积多了,你就会迷失自己,看不见真实。

  

   自净其意,要常常净化自己的意识。修行的法门最简最易,诸佛、菩萨、历代祖师秒秒不离的法门就是观心,也就是说一念起时,你要知道;好的,可以做的,你就去做;不可以做的,就不要妄想,那叫空想。恶的念头要责备自己,我不是这种人,我不可以有这种念头;菩萨不会有这种念头,我现在修的是菩萨行,所以我不可以有这种念头。

  

   所谓菩萨行就是成佛的因地行,发菩提心的人都是菩萨,不过也有因地和果地之分。在座已经有好几位已经到达了果位菩萨,而果位菩萨并不是说会七十二变,而是说他的努力修行已经有了结果,而且能够保任不失、不退转,这就叫得果。继续努力,上上增进,就会升高果位;如果是上上根器,他不必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一生就可以成办,完成人生的使命。

  

   如果人生不以修行为使命,不管他追求的是什么,最后终归幻灭。所以学佛法就得践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四句偈。就让我们拿这四句偈来共勉吧!

  

  

  

《迈向生命的圆满》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