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邁向生命的圓滿▪P3

  ..續本文上一頁慧的根源,是一切理智的基礎。假使沒有摩诃般若,你連分別心都不可能産生,各位要仔細玩味這一句話,這就是煩惱即菩提的所以然,因爲如果沒有生命,就不可能有知覺。因此摩诃般若就是我們生命的實質、生命的原態和生命的共相。

  

   要恢複並保持這大智慧,就必須行深般若。般若的另一诠釋就是六祖所诠釋的禅定,真正的禅定才能正確地與般若相應。這可以概分爲叁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離執:由參禅、參話頭或直接傳心,在領受所傳付的心態時,便進入離執禅定,離開了外界的幹擾和對外界的執著。以前每一秒鍾想念從來沒有停止過,現在呢,心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昏沈,也不掉舉,只是一片空靈,沒想任何事物。別人講話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除了聽以外,根本沒有用想,這就是離執禅定。得到這種禅定、保持這種心態的人,在逛人潮洶湧的西門町時,好像是在曠野荒郊一樣,入千萬人中如無一人相似,如果你能加深並保持下去,那就如同古德所講:成天穿衣,沒有挂著一根紗;成天吃飯,未曾嚼到一粒米了。當然不會去計較這是什麼料子?樣子做得怎樣?合不合乎時令?穿出去別人會不會笑?他沒這麼多分別心,這才是行深般若。

  

   行深般若以後,一切就很單純了,只要爲人臣止于敬,爲人父止于慈,爲人子止于孝,並不影響做人的敦倫盡分,照樣可以做工作。如果帶兵,一定能夠打勝仗,所謂“輪刀上陣只此一念”,豈非定如山嶽,勇冠叁軍?

  

   人到了離執禅定,前一分鍾的事到了第二分鍾就事如春夢了無痕,沒有蹤迹了,自然就活得逍遙自在,完全是解脫、安祥了。佛經有一個名詞叫正受,正受有兩種解釋:一是正確的感受。人活在這種感受中才是正確的,反之就是邪受——惡覺受。第二個解釋是真正的受用。修學佛法若是沒實際受用,那叫做幹慧,等同沒有水分的植物、脫了水的香蕉,根本不是那個味道。所以必須有正受,才能淺嘗到法味。如果問佛法是什麼味道?多數人並不知道,平素只是說空話,並沒有嘗到法味,好比實際上兩餐沒有吃飯了,卻說吃飽了一樣。像這樣的人,是不合乎誠敬信的尺度的。

  

   我們要泯除一切事理,活在社會中,調和大衆,敦倫盡分,而不被事相淹沒、糾纏、纏縛住我們的道心,就只有行深般若了。

  

   般若,就是一種離分別的心態,就是無住生心的離執禅定,也只有以這種禅定爲基礎,才好進而修行。

  

   我時常講,反省忏悔要在定中,也唯有在離執禅定之中,你才想得起來你要反省的,否則便想不起來。我告訴各位,當我進入離執禅定,進行反省時,清清楚楚地記起我兩歲時在地上爬,也清清楚楚地想起媽媽生我時的光景。倘能再進一步,很可能會發露宿命通。□各位只要真正得到離執禅定,做一番甚深功夫,專一無二、誠敬信地反省,說不定當下或叁天、五天,就能反省到出生前的本來面目。若論發露神通,有的先發露天眼,那不是真正的神通,它仍然會退失;有的發露天耳,也還會退失;只有真正發露了宿命通的人,他的神通才是真的,才不會退失,因爲他已知道了真實的自己。

  

   禅定的第二個階段是去執:透過反省的方法而去掉你的執著,消除心的汙垢。

  

   第叁個階段是無執:斷我、法二執,完全沒有執著了,當下就是大解脫,即是古人所謂

  

   的桶底脫落——心垢、我、法都沒有了。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到此地步,生命的基因,原本生命的狀態,最初的、最原本的、自他不二的自我就呈現出來了,當下就是證得真常。

  

   所以如果不行深般若,就不能泯事,就會被一切事、一切外來的因素所幹擾,就不得自在,心就不能保持安祥。所以一定要行深般若,這是要靠心去體會的。如果業障很重,這一生恐怕無緣聽到正法,必須是業障很淺,夙有善根,才可能聽到正法。我相信他現在就有了般若了。我爲什麼這麼講呢?因爲他現在心裏一點妄想都沒有。問他有什麼事?沒事;問他想什麼?什麼都沒想;問他睡覺了沒有?精神很好;這個就是摩诃般若擡頭了。

  

   你要是能夠保持這個,縱然是一天忙到晚,也好像是沒有事一樣,在千萬人中好像沒有人一樣,這豈不是自由自在?這是佛的大慈悲,這就是安樂法門。不能讓被壓抑、被埋沒的摩诃般若擡頭,就沒有真正的安樂。

  

   (叁)淑世超世以隨緣

  

   有很多禅者,像小說中的濟公活佛一樣吃狗肉、喝燒酒、到酒家去睡覺,那是矯枉過正,因爲那時宋朝的人流行只管打坐,大都長坐不臥,一天到晚閉目合睛,顯得過于拘束、呆板,過于嚴肅而缺少一種活潑生動的機趣,所以濟公才現身說法,告訴人們修行不應該只修嘴巴和肉體,而應該保持光明磊落、純潔無邪的心態,能夠不汙染自己的心,才是真修行。

  

   濟公就是續指月錄裏的道濟,不過濟公傳把他演義化了而已,真正的濟公傳叫做“醉菩提本事”,大約只有兩叁萬字,那才是真正古本木刻的濟公傳,實際上那是一種變態,不是常態,不足爲法。

  

   寒山、拾得說起來也並不代表禅,有很多西方人講新禅,看了寒山詩就標榜新禅,盲目的否定社會的價值標准,與存在主義一拍即合;穿著破爛的衣服,頭發留得長長的,牛仔褲磨得發白,剪兩塊補釘再補上,褲管上棉紗破得像穗子一樣;臺灣也有很多人效颦。像這樣衣冠不整,不修邊幅,而說是新禅,那真是天大的笑話!

  

   禅是很莊嚴的。從達摩西來,到以後的曆代祖師,所住的寺廟都是律宗的道場。律宗講究叁千威儀、八萬細行,規規矩矩,一舉手一投足都有規則。所以禅不是吊兒郎當、玩世不恭、嬉笑怒罵,而是心超世而行爲卻是淑世的,也就是敦倫盡分。

  

   各位可以看看菩薩的形相,都是非常莊嚴,服飾、配件樣樣都很好,爲什麼呢?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人能莊敬,別人當然也會恭敬你。菩薩並不是虛榮心作祟才穿得那麼漂亮,而是爲了人際關系的調和。我們讀金剛經“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到了吃飯的時候穿衣服,平常都不穿衣服嗎?不是這個意思,平常都穿便服,不過要持缽外出,就要加一件外出服了。

  

   所以我們參禅一定要效法佛陀的淑世風範,不要跟某些邪禅一樣,頭發不理,胡子不整,香煙熏得鼻子發黃,那絕不是一個真正禅者的形象。一定要一方面言行淑世,做一個規規矩矩,能夠調和衆生且受人尊重的人;一方面心靈超世,把我們的智慧、情感,擴大到與法界合一。一個澈悟了的心,一個親自證得了宇宙真相的覺者,他的心是現量的存在,而不是一個時段,或一個空間的局限;所以他的心是超越的,他的行爲是循規蹈矩的,這樣才能夠隨順世俗。

  

  五、到達生命的圓滿

  

   以上四個階段都做到了無遺憾,沒有缺失,必定能夠到達生命的圓滿。什麼才是生命的圓滿呢?

  

   (一)完成人生的使命

  

   人生的使命,就是修正想念行爲。而要修正想念行爲,必須把握住一個重點,就是去除無明。色受想行識,都是無明的範疇,無明就是陰暗。無明大概分爲叁類:

  

   第一類是無始無明。這好比金礦裏的雜質,經過爐構的鍛煉,把雜質完全去掉成爲純金,才是打破了無始無明,才能完成人生的使命,這必須澈悟和實修才能達到。

  

   第二類是凡夫無明,也稱爲根本無明。它是由肉體、形骸所形成,而以末那起執爲根芽。人們常常拿類似電腦的腦細胞當作真我而堅持不舍,這就是根本無明。人從出生到現在一直累積著六塵緣影,人既堅持五蘊所積、六塵緣影爲“我”,就難免會因爲有我之私,而産生出占有、支配、領導、自我保存等欲念,就不免會患得患失,貪生怕死。人類由物種進化的濁流中脫穎而出,走向人類進化的道路,朝向大同理想邁進的同時,也還殘存著物種的共性,這個才是真正的原罪。

  

   人類從物種進化中殘存的物種屬性是什麼呢?

  

   第一是愚昧。這種例子很多,有人爲了打麻將而不煮飯給小孩子吃,只拿錢給小孩子,叫他自己過馬路去買包子,結果不小心被車子壓死了。

  

   有一位老太太八十多歲,她兒子五十幾歲才給她生了個孫子,老人家愛孫子自不在話下。她媳婦請她不要抱他,一切應由保母來,她不答應,硬要嚼餅幹給孩子吃。這孩子到了兩歲就發燒不退,到醫院檢查才發現肺都爛掉了。原來老祖母有肺結核傳給她的孫子,孩子太小抵抗不了,就這樣死掉了,也絕後了。這老太太反而抱怨兒媳婦不該出去做事,不照顧孫子。媳婦忍氣吞聲,保母忍不住說了實話:老太太!醫生檢查體格說您有肺病,是您傳染給您的孫子的。結果老太太難忍內心的愧疚、痛苦,上吊死了,兒媳婦也精神分裂了。誰害了這老幼叁人呢?愚昧!

  

   第二是殘忍。那家失火了,沒有人掉眼淚,沒有人急得跳腳,只有人圍著看熱鬧。火焰好大啊!幸而被消防隊澆滅了,居然會有人感覺掃興、失望,抱怨火滅得太快,高潮還沒有出現就被壓製了。這就是殘忍。

  

   出了車禍,慘不忍睹,卻還有很多人要爭著圍看,殘忍!

  

   第叁是怯懦。凶猛的豹子不敢在平地上睡覺,它要爬到樹上才睡得安穩。有人怕鬼,有人怕丟了面子,有人怕別人害他,擔心砸掉飯碗,因而大部分時間都活在擔心裏,活在提心吊膽裏,這是多麼可憐啊!

  

   所以針對這些凡夫無明的發露,必須去掉貪心、去掉嗔心、去掉愚昧,才能克服無明。要想去掉愚昧,方法很簡單,只要拔除我執——斷掉命根,自然會善根日增,菩提日長;逐漸地你的智慧就會升高,同情心也會加大,從此菩提種子就會在你的心地上發芽、滋長、茁壯了。

  

   第叁類是聖人的無明。聖人還會有無明嗎?聖人也有淡淡的無明,聖人要沒有無明,他就是超聖。

  

   爲什麼從凡夫修成佛要叁大阿僧祇劫?因爲菩薩要經曆十種境界,然後才能成佛;由初地、二地一直到十地,上上升進的過程中,都有很好的境界呈現,難免會或多或少耽著陶醉一段時光,所以每一地都要經曆或長或短的時間,這就是菩薩的微細法執。這種因爲耽著聖境而形成的住地無明,也就是“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的所以然。倘若菩薩不起法見,遠離分別,廓然無我、無法,那就頓悟成佛了。禅宗的傳承就是不曆僧祇,不立階級,至高無上的圓頓法門。教內大德也都公認:禅是佛心——佛法的心髓、核心、真精神、真生命;教是佛口——教是佛金口所宣。如果我們忽略心而取其外形,就是著相。了解這一點,就知道參禅一法,絕對不是任何一個小德、小智、輕心、慢心的人所能承當的。

  

   (二)贏取生命的永恒

  

   每一個人,乃至一切衆生,從無始來,于生死海中頭出頭沒,未曾覺醒,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向,終生爲業所牽,絲毫不能作主,這是很可憐的。由內心黑暗想念所製造的心垢,一直埋沒了原本的真心,埋沒了真實、永恒的生命。我們若想把這些塵垢去掉,就必須透過反省忏悔,以恢複被埋沒的本來面目,來贏得生命的永恒,這是一勞永逸的事情。

  

   布大金口親宣說:礦石煉成金子以後,金子不可能再變成礦石。如果我們努力一番,拚命一番,到達大覺圓滿,我們便不會再成爲凡夫。這的確值得我們努力,值得我們下定決心,不達目的,誓不休止,有志修行的人一定會成功。

  

   生命的永恒是什麼呢?就是佛陀在涅槃經裏所講的常、樂、我、淨。

  

   常——永恒不遷。

  

   樂——沒有煩惱,沒有幹擾,非常自在,非常安祥,毫無缺陷。

  

   我——自覺自在,自在自覺,覺無不自,自無不在,法身遍滿虛空。

  

   淨——遠離罪惡,遠離汙垢,只有清淨,只有光明。

  

   我們修學佛法必須達到這個境界,才是圓滿。而這種常樂我淨的境界也就是真正的獨立,絕對找不到對立的、二元的任何東西,這才是不二法門的親證。真正的平等,如同海水一味。經上所講的那些名相,都可以親自去證實,那就是光明、安祥的常寂光土,那才是真正的、絕對的淨土。

  

  六、結論

  

   最後我要做個簡單的結論,佛法在日常生活當中該如何修呢?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是說不以惡小而爲,也不要以爲善小而不爲。

  

   佛經上講,以種種功德莊嚴法身。法身有素法身與功德法身,素法身少了那種寶蓋遮天的莊嚴華麗,所以要廣積功德;而此功德必須是叁輪體空,以無住心去做的,一定要諸惡莫作,不要以爲小惡不要緊,小惡産生小的心垢,心垢累積多了,你就會迷失自己,看不見真實。

  

   自淨其意,要常常淨化自己的意識。修行的法門最簡最易,諸佛、菩薩、曆代祖師秒秒不離的法門就是觀心,也就是說一念起時,你要知道;好的,可以做的,你就去做;不可以做的,就不要妄想,那叫空想。惡的念頭要責備自己,我不是這種人,我不可以有這種念頭;菩薩不會有這種念頭,我現在修的是菩薩行,所以我不可以有這種念頭。

  

   所謂菩薩行就是成佛的因地行,發菩提心的人都是菩薩,不過也有因地和果地之分。在座已經有好幾位已經到達了果位菩薩,而果位菩薩並不是說會七十二變,而是說他的努力修行已經有了結果,而且能夠保任不失、不退轉,這就叫得果。繼續努力,上上增進,就會升高果位;如果是上上根器,他不必經過叁大阿僧祇劫,一生就可以成辦,完成人生的使命。

  

   如果人生不以修行爲使命,不管他追求的是什麼,最後終歸幻滅。所以學佛法就得踐行“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四句偈。就讓我們拿這四句偈來共勉吧!

  

  

  

《邁向生命的圓滿》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