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祖師禅有什麼差別呢?定義改變了,不再是思惟修,不再是靜慮,而是外不著相。心像鏡子,胡來胡現,漢來漢現,它不是照像的底片,絕不留影爲念,這就是金剛經講的“無住生心”。詳細分析起來,祖師禅有獨特的風格:既存在又超越;既現實又超現實;在文學和藝術方面既具象又抽象。禅是中國的國寶,沒有禅就沒有中國宗教的生命和文學、藝術的特色。禅畫,一筆劃一個達摩,像達摩又不像達摩;是山水又不像山水,既具象又抽象。世界上最超逸的抽象畫,創造者不是外國人而是中國的禅者。
禅,既是宗教又超越宗教。所有教派中,只有禅宗最反迷信,最不迷信,它表現了中國人獨特的骨氣。
有個丹霞天然禅師到處行腳,天晚了找個廟借住。廟中的知客說:寮房已經客滿,要不然就在大殿裏坐禅。丹霞說:好吧!知客打開大殿,給他鋪個厚墊子坐禅,到了半夜天氣很冷,丹霞就把佛像用戒刀劈開,點著來烤火。烤了一夜的火,把佛像劈得差不多了。第二天,知客一看大怒:你燒我的佛幹什麼?我燒取舍利!這個木頭佛有什麼舍利呀?既沒有舍利,就不是真佛,再拿幾個來燒。這是丹霞天然禅師破除迷信、掃除偶像崇拜的典範。
古老的佛堂還流傳一句話說:念佛一聲,挑水叁擔。念一聲佛,就把禅堂弄髒了。
有人問雲門宗的開山文偃禅師:釋迦牟尼佛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圍走了七步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是什麼意思呀?雲門答:當時幸虧我不在,否則一棍子打死喂狗吃!于是人們對這個問題便討論不休。有人問另一位禅師說:雲門是不是佛弟子?爲什麼說把佛一棒打死喂狗吃?禅師答:雲門真會報佛恩啊!因爲禅宗有句話:養兒不及父,家門一世衰。雲門的這句話,就是佛說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注腳,把唯我獨尊的打了喂狗,那不是更獨尊了嗎?佛若聽了會高興。這種反偶像、靠自力,是禅宗的風格,也是特色。
禅宗在作略上,也就是接引的手段上,有時以無言顯有言:什麼是佛法?豎一指。什麼是祖師西來意?打你一棒。有人向臨濟問法,還沒說完,臨濟大吼一聲。即所謂的德山棒、臨濟喝。以有言顯無言:什麼是佛?麻叁斤!不用去找道理,等于沒說。喝,有時是賞你、獎勵你,有時是罰你、或沒道理,禅宗的作略鬼神難測。
蘇東坡的詩: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這也是以有言顯無言,說了不是等于沒有說嗎?意境要你去參。禅宗可以啓發性靈,讓我們自覺自悟,如果只是聽說的,只能叫知識。
叁、爲什麼要提倡安祥禅?
禅宗,從五祖的如來清淨禅,重視自覺;到六祖的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不拘形相、不出不入、常在禅定。爲什麼還要提倡安祥禅?
(一)時代不同
虛雲老和尚參話頭,參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把開水倒到手上時,杯子落地,豁然開悟。由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到開悟有一段時間,最快也要兩、叁個月,慢的話一年、兩年不等。
平時我們的心是分裂的,歸納心的型態有多種,第一種是二元的心。想到好,就有壞的概念産生;說到無,就聯想到有,離不開二元是很苦的,因爲二元的本身就是一種矛盾、不調和,心不安是很苦的。第二種是獨頭意識。第叁種是客觀意識,絕對無我,無我就是真我。很多人把獨頭意識當成真我,那是錯的。
參禅參到獨頭意識凝聚,這叫疑團,然後把疑團粉碎,就是粉碎虛空啊!當客觀意識現前時,才有絕對的客觀,才能親切感受到山河大地一切衆生都是自己,山河及大地,全現法王身。如果不打破疑團,不達到客觀意識,就沒有到家,這是可以用心理學分析的。
但是現在時代不同,社會結構走向工業社會,經濟條件改變了,生活條件改變了,生活型態改變了,人際關系改變了……。這一切都改變了,再用過去參話頭的方法,很難!各位法師能在佛學院修行、學習,這是大福報。一般人要獲得必先付出,想收獲必先耕耘,不可能不做別的事專門修行。過去是個農業社會,見山不是山,山不會壓你;見水不是水,水不會淹你;但若在今天見汽車不是汽車,那不是你倒楣就是他倒楣。
總之,參話頭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六祖幾個大弟子,不參話頭也都大澈大悟。
(二)作略不同
“我若一向舉揚宗乘,庭前草深叁尺”。用禅宗的風格和你說法,沒人上門了。什麼是佛法?打你一耳光,這一耳光打得很慈悲,因爲臨濟就是挨打開悟的,我打你耳光是要你開悟,但你可能告我傷害。所以古時候的作略,現在也不能用。
安祥禅就是把祖師禅加以稀釋,不要太濃,讓人無法接受,但法的本質是絲毫沒有改變的。我們把部分法的內涵變成外舉,讓人們體會正受,因爲修行離開正受,就沒有真實的受用,沒有真實受用,古人說這叫幹慧,猶如脫水青菜,是青菜而沒有青菜的風味;如臺灣的脫水香蕉(香蕉幹),沒有香蕉的香味。
爲了使現代人能接受禅,爲了適應今天大衆的觀念,所以才提倡安祥禅。
四、安祥禅的法門
安祥禅的法門極爲簡明扼要:
(一)、求心安、心安無愧地做每件事。
(二)要活在責任義務中。結了婚的要養家,有父母孝順父母;有孩子照顧孩子,這是基本的責任義務,也是禅重視責任義務的傳統。如百丈清規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提倡勤勞。
(叁)、要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1)時時自覺
要經常保持自覺,否則就會迷失。哲學上講的無我就是大我,大我和小我是不沖突的。有沒有個別的自我?我肯定地答“有”。要沒有個別的自我,誰往生?誰下地獄?誰受罪?誰解脫呢?但是無論如何,一定要保持自覺,安分守己,守住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是原本的自己,原本的自己“無思也、無爲也、寂然不動……”守住它,不要忘掉它;忘掉原本的自己,就會在六塵、五陰當中迷失,不要說修行忘了自己不會成功,做人忘了自己是老幾?忘了自己吃幾碗飯、到時窮打嗝,也是很危險的。所以修行人要記得自己,能記得自己就會安于本分,是張得功就做張得功的事,是李得勝就做李得勝的事。時時自覺,自己只覺自己。□□
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思是心的第二次派生物,不是原本的心,原本的心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的。應該說“我覺故我在。”這是很真實的。還記得馬祖跟百丈的故事嗎?馬祖帶著百丈散步,前面有群野鴨子飛過去。馬祖問:“是什麼?”“野鴨子!”“哪裏去了?”“飛過去了!”馬祖用勁捏著百丈的鼻子,捏得他直叫。馬祖說:“你再說飛過去 ?”意即不要注意外邊,注意這邊(指自己),眼觀鼻,鼻觀心,不要跟著野鴨子跑。不要被外界存在的虛幻假象牽著鼻子走,迷失了自己。
古德的作略非常親切、明白,只要是真修行,就有真受用!所以我們學安祥禅要時時自覺。
(2)念念自知
連自己想什麼都不知道,這就是無明。五陰——色、受、想、行、識中,想陰最麻煩,因爲肉體永遠受到心靈的支配。我在安祥之美講詞中舉了幾個例子:女士只要能保持安祥,不用化妝品,也會越來越漂亮;逞強好勝、想贏怕輸、好出鋒頭的人,就會得鼻窦炎;女人話多,白帶就多。我爲什麼講這些,與佛法有什麼關系?因爲心物不二,有什麼心念就會得什麼病。不但佛法如此認爲,孔子也有同感。孔子說 :“斯人也,而有斯疾”我們對想念能“時時自覺、念念自知”,有錯誤馬上改正,就不易生病,很多病是想出來的。每個念頭,自己都能掌握,才能談修道。
有很多人專門往壞處想:我的小孩那麼小,上學會不會被汽車撞上?果然撞上了!爲什麼?天天禱告嘛!有人本來很潇灑英俊,因爲想多了就面有菜色,使生命的光采都褪失了。所以說:喜悅是生命的陽光,安祥是幸福的泉源。要能保持安祥的心態,人生便通暢,倒楣的事輪不到你。親和力提升,過去別人對你有陌生感、警戒心,但只要能保持安祥,別人就會信賴你。禅,有兩大力量:
1 .親和力。學禅的人有親和力,群衆自然會站在你的周圍,讓你無論在何處都能形成爲核心。什麼叫核心?就是要有外圍,沒有外圍不能叫核心。有很多人亂用名詞,說某人是核心幹部,其實這個人走到哪都是孤立的。真的核心是走到哪裏,都有一群人圍著他,感覺和他在一起很舒暢、很親切。所以,真實學禅久而久之,就會産生親和力而成爲人群的核心。
2 .同化力。以你的心去同化別人,使別人的心變成你的心。有很多人經過實驗,對我說:“我認真修行以後,家庭比較調和,兩口子不再吵架,小孩也變乖了。我說:“這是理所當然,你的心有同化力,全家的心都會一樣,自然就沒有矛盾。”
我有個老朋友,他每天在公園散步一個小時,我問他:“散步時都在想些什麼呀?”他說:“我什麼都不想,光走路。”愛說笑!人不可能把念頭截止,念頭是不可能停止的。但是禅講求現量,不是比量,各位平常想讓念頭停止很難,現在,我不說,你也不聽(停數秒),有沒有念頭?我可以用四個字形容:“似鏡常明”,像個鏡子,非常光明。沒有參瞌睡,也沒有喝酒,感覺有一點飄飄然,但絕對找不到念頭。這就是無念,不二法門有念即無念,有相即無相,煩惱即菩提。爲什麼煩惱即菩提?當你有煩惱時證明你有覺…
《禅、祖師禅與安祥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