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祥兩個字,更況說食豈能飽?
今天我爲什麼甘冒大不韪提出來呢?我是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決心提出的。因爲時代不同了,提出個安祥,人們未必就能體會、接受;若教人參話頭:什麼是禅?你就是禅。爲什麼你就是禅?因爲你糾纏不清嘛!
總之、簡明如趙州茶、雲門餅都糾纏不清,愈搞愈糊塗,倒不如直截了當,提出安祥兩個字,用收以楔出楔之效,或可省掉學人許多撈摸。安祥就是禅的生命,就是一切事、一切理、一切法的現量。安祥禅就是典型的祖師禅──宗門禅,也就是禅宗的真實慧命。過去之所以不提,是因爲古人業障薄,根器利;而現在進入工業社會,到了物質欲望愈高,精神生活愈低的今天,大家活在功利主義的社會,爲生活而奔走,誰有閑功夫參話頭?誰能死心塌地靜坐觀心?時機不同,幹脆提出安祥。有過,我承擔;有福,大家享。
(叁)安祥禅的特點
安祥禅的起源,各位都知道了,如果勉強說安祥禅與祖師禅有點差別的話,那不是安祥禅與祖師禅的差別,而是現代禅與過去禅的差別;過去禅偏重于出世,現代的禅則應該偏重于入世。
安祥禅有什麼特點?過去學法就要受戒;比丘戒、菩薩戒、基本五戒──殺、盜、淫、妄、酒,對生活或多或少都要有改變。安祥禅沒有這些,只有一個戒條,就是“不可告人之事,斷然不爲。”做了不該做的事,就會汙染心地,增加罪障,讓心受到汙染,與法就不能相應。所有的宗教都有戒律和信條,都有日常應守的規律和修行儀軌,在生活上多少會有些不便。安祥禅則沒有任何限製,你昨天怎麼樣生活,今天還是怎麼樣的生活;今天怎麼過活,明天還是這樣的過活。不需要你改變外在,只要求修正內心,只要你自尊自重,自我發掘,自我認知,自我肯定,自我淨化,自我提升,自我完成,非常簡單。顯然安祥禅是爲現代人而揭橥的,不是有閑階級吃飽了飯沒事幹,拿禅當消遣工具的專用品;我們是爲大衆而提出的,不是只爲少數清談之士所准備的生活調味料。因此安祥禅最簡單,最明了,最直截,也最了當。
很多老修行都讀過小止觀,也讀過大智度論;大智度論十九卷,寫得很清楚,說修行禅定是獨行道,獨行道是獅子遊行絕諸伴侶,你要有了太太,你便修不成。安祥禅沒有這個,你可以娶老婆,可以生孩子,只要不討姨太太就行了。你看這個法門多麼簡單,幾乎是百無禁忌,頗似華嚴境界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既可以過現實的人生,正常的生活,又可以證得聖果,豈不是圓融無礙的無上法門?
或者你會問:你這話有沒有根據?沒有根據的話我不會說,證道歌裏說得很清楚,“在欲行禅知見力,火中生蓮終不壞。”大家翻翻證道歌看,上面寫得很清楚。事實上也只有宗門的安祥禅,才能夠像火裏生長蓮花一樣,極爲難能,極爲稀有,極爲可貴。
(四)如何修學安祥禅?
安祥禅的特色是重入世,是爲大衆設計的,但我們也要了解,它是現代的祖師禅,也是典型的如來禅。它的修學方法──
第一是如法持經。什麼叫如法持經?記得幾年前臺南市禅學會成立的時候,我給佛法下了個定義:佛法者,成佛的方法也。這顯示什麼?佛法不是講理論,不是講道理,不是執著什麼真理,它也不是哲學,是什麼?只是一種成佛的方法,太簡單了,照著這個方法去修正想念和行爲,就是真實修行,就可以成佛。譬如過河須用筏,你不用它就過不了河。可知佛法並不重視什麼高深的理論,只重視方法的對機。
如法持經,最好是念金剛經。有些人念金剛經不相應,病在念一句想一句,邊看邊自己講給自己聽,這樣是不會相應的。念時一定要離分別,把金剛經打開,從開始到最後,你不必管它是什麼意思,只管從頭念到尾,不要起任何雜念,雜念起了把它揚棄、丟掉,念完了把經一合,反觀自己的心態,是個什麼感受?一定不同了。金剛經的可貴,在能給予人一顆八風不動的金剛心。金剛心的可貴,在能使煩惱不侵入,妄想不萌生,如如不動,安祥自在。這部經真是太好了!太殊勝了!可說是禅者的無價之寶。但是如果你拿經文去講道理,那就是自誤誤人,罪過不淺了;經沒有過,是你自己錯了。你要不講道理,離分別地去讀經,就是轉經;看看是個什麼道理,那就被經轉了。壇經機緣品裏六祖講得很清楚。
第二個方法就是傳心。傳心,以心傳心;力量大的人,有多少人都可以傳,他可以改變你的心態,廓清你的煩惱,掃除你的妄想和雜念,喚醒塵封已久的摩诃般若,也就是安祥。當下把本來的心態傳給你時,就是以心傳心。這絕對不是理論,不是想當然耳,也不是與現實有距離的一種理想,而是法的現量的實證。根器好的人,堪能保任不失,根器不好的人,反省忏悔以後,也能相應。
(五)爲什麼要提倡安祥禅?
現在的社會結構、生活形態、經濟條件完全改變了,過去參話頭,一個話頭參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吃飯不知道吃什麼,乃至廢寢忘食,由大死而大活;那個時候可以,農業社會安全得很,現在見汽車不是汽車,見火車不是火車,見樓梯不是樓梯,就危險得很,這種方法不適合現在。
其次是如來禅,如其本來,做自覺的工夫,就是觀心。觀心的起點是每個念頭來了,自己要知道。思惟一件事,要能自主,不許念頭操縱自己,要常注意自己的心態,念頭來了,自己都知道,這就是觀心。觀心純熟了以後,沒有念頭了,就坐在那裏保持心的自覺。佛是大覺佛陀,我們是小覺佛弟子,中覺是菩薩,再進一步,大覺圓滿就是成佛。這裏我講的覺不是用針刺你一下,才有感覺;把自覺反過來就是覺自──自己覺自己。古德有句話說得好:如珠吐光,還照珠體。好像夜明珠發光,照誰呀?照自己。我們的自覺工夫要領就是如此,能夠這樣去自覺,比參話頭還要安全,還要快。
參話頭需要心力很強的人才能相應;如果欲振乏力,怕難怕苦,參一參又想到別的地方去了,參參又遠離話頭走作了,又再拉回來,像這樣的話,很困難,驢年也破不了參,不如歇歇的好。
說到觀心,也很麻煩,觀心要靜坐觀心,今天到處都是噪音,住宅區地下工廠的馬達不停,半夜裏機車怒吼,有的人像是神經病,半夜裏起來放沖天炮,一受驚嚇,容易走火入魔。還有人選在晚上十點鍾爲吉日良辰,劈哩啪啦放鞭炮,幹什麼?拜拜。根本不管別人的存在,你有你的自由,我有我的自由嘛,你管不著。真是可笑得很,因爲沒有自尊,不懂自愛,不肯保持自己高貴的品質,而奢言自由,這是人文精神的墮落,這是一種可悲的現象。
今天爲什麼要一再強調祖師禅就是安祥禅?而安祥禅究竟是不是祖師禅?這裏有兩個故事:
馬祖的弟子百丈懷海禅師住大雄山時,馬祖派人送了叁□醬。百丈集衆上堂,拈拄杖指著醬□說:有人道得即不打破,道不得就打破。大衆無語。百丈便用拄杖把醬缸打破了。送醬人回去後,馬祖問:你把醬送到了嗎?送到了。百丈說什麼?他集合大衆上堂,無人道得,拿棍子把醬缸打破了。馬祖很高興,說:這小子不錯。
還有一次,馬祖帶口信給他另外一個弟子,說:近況如何?寫信告訴我。他回信說:親愛的師父,弟子叁十年來不曾缺少過鹽醬。這是什麼意思?這顯示了禅者不可一日或缺的是安祥。人們每天少得了醬油嗎?少得了食鹽嗎?同樣修行人也少不了安祥。何以見得?暫時不在,如同死人。暫時沒有了安祥,對修行人而言,就跟死人沒有兩樣了,因爲你的法身慧命已經休克了。各位應該知道,安祥對于禅者來說,就像馬祖、百丈所講,天天少不了的醬油和食鹽。它才是真正禅的生命,禅的真血脈。可知安祥並不是新創立的什麼新禅,而是說爲了使人們更明白禅的內涵,禅的現量,所以才特地顯出它的內涵作爲它的標志,這就是我們標示安祥禅的主要著眼。
七、什麼人最契合修學安祥禅?
什麼人最適合學安祥禅?有的人可以學禅,有的人不能學禅,哪些人可以學安祥禅呢?
(一)關心生死苦樂問題的人
生死苦樂有什麼問題呢?因爲人,生,不曉得從哪裏來?死,不知道到哪裏去?八苦紛擾,百般無奈──人或多或少,都是活在無奈中的。只要我們有欲求,我們就有無奈;如果我們有獲得,我們就有不滿。因爲欲望是無底之壑,是永遠填不滿的,而人生古往今來,所有的聖賢豪傑,都沒有得到過一個他所要求最基本、最合理、最簡單的生活境遇。即使你不要求富貴,只求布衣暖、菜根香,安步當車、晚食當肉,也都不可能滿足願望。
孔子是聖人,他周遊列國,勸說大家來完成尊王攘夷的大一統王業,結果怎麼樣?斷糧了;不但沒人聽信,在陳蔡還遭到圍困,誤會他是陽貨,結果連飯都沒得吃。
釋迦牟尼是大覺聖人、人天導師,他自己的堂兄弟提婆達多,天天設計陷害他,千方百計要害死他。舉兩個小例子:
有一次佛正說法,提婆達多雇了一個妓女,肚腹上綁些棉花,外面套了衣服,就跟佛說:你說什麼真理喲!說什麼大慈大悲,你把我的肚子搞大就不管了,這叫什麼慈悲喲!弟子們都生氣的要趕走她。佛說:不要趕!不要趕!任由她吧。有些居士是很有權勢的,要製裁她,把她送衙門。佛說:要她講吧!不要幹涉她。她愈講愈有勁,又跳又鬧,繩子繃斷了,棉花掉出來了,肚子變小了,于是真相大白。佛是聖人,自己的堂兄弟都還如此整他。
又有一次,佛走在山谷中,路很窄,提婆達多知道佛要經過…
《禅的認知與修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