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信心銘”直解

  “信心銘”直解

  耕雲先生 講述

  一九八二年叁月四日于臺南市

  目錄

  一、禅是什麼

  二、禅的架構

  叁、參禅的目標

  四、禅的歧途

  五、信心銘的特色

  六、信心銘

  七、信心銘直解

  

  一、禅是什麼

   信心銘是禅宗的法典。我們要研究信心銘,首先應該知道禅宗的特色和禅究竟是什麼?否則信心銘就很不容易了解。

   禅究竟是什麼?通俗地說,禅是法界的實相,是生命的共相、原態和不二法門的體現,也就是法的現量。

   佛法有比量和現量。所謂比量,是理性的認知,是可以用邏輯的方法來理解的。現量則是絕慮忘緣,冷暖自知的法的親證,而活生生地展示出絕對獨立、絕對平等、絕對自由的無上涅槃境界。

   禅的絕對的自由,就是生命的究竟解脫。離開解脫,就沒有真正的自由。如何才能獲得大解脫的自由呢?這就必須通過頓悟,以恢複到原本解脫的絕對自由。

   禅的另一特色是平等。事實上真實的是不二和絕對的,所以它也不得不絕對平等。倘使不能契入絕對的獨立、自由、平等,就不能契合禅的精神,就永遠品嘗不到真正的禅味。因爲禅是理性、智性的造極,人性發皇的極限,可知那不是小根小器,憑借小聰明所能相應和理解的。

   禅也是人文精神的升華,是人們向前、向上努力創造的最高成就。人們也必須到達這個境界,才能陶然于既存在又超越,自在、灑脫、離執的生活境界中。換句話說,也就是懷著宇宙心,過活現象界的正常人生。所以在生活的特色上,禅者的生活,便是既存在而又超越的。

   禅表現在藝術上,固然是既具象又抽象;而表現于文學上的,更是既寫實而又超越的。綜合地說,不論是禅的文學、禅的藝術和禅的生活,都是既莊嚴又灑脫的,既存在又超越的。倘使不能超越,無疑將困縛于假像而不能自拔;如果否定存在,也將因脫離現實而沈空守寂,這樣就無裨于大衆的心靈救濟和人文精神的提升了。

   就理性的認知來說、禅就是生命的基因、屬性和存在的實相。所謂實相,就是真相和永恒相。依靠常識和五官的感知,所得到的都只是假像和錯覺,只有依靠心靈的眼(或說是法眼),才能發覺出真實相。須知真實的應該是原來如此的,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假像,卻只是緣會則現,緣散則滅的因緣組合體。佛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是動機,緣是條件;靠條件組合的事物,一旦條件改變,它就不存在了,根本就沒有不變的實質。倘使執以爲實,就無可避免要迷失在無常的幻象之中,而難逃幻滅的苦果。只有灼然澈見到存在的實相、生命的原態,恢複本來的面目,保任本來的心態,然後才能了然于生佛平等之所以然。因爲佛與衆生生命的基因、屬性是全同的,在心的原態上衆生與佛是不二的。其所以每個人的氣質、造詣、境界不同,那並非原來如此,而是後天迷悟殊途的結果。

   禅是什麼?禅是“佛佛唯傳本體”的“本體”,“師師密付本心”的“本心”。就本體而言:禅是佛的心印──法印,也是佛法的真血脈、真生命和大法幢。圭夆宗密禅師講過:禅是佛教的通途。離開了禅的這一特質,就沒有真正的佛法,就喪失了佛法的真生命。所謂禅是佛心,教是佛口;教就是經教,經只是佛陀的言教,而佛陀之所以爲佛陀的特質,在于佛陀以禅爲生命。如果人只有嘴巴而沒有心智的話,即跟答錄機放音與鹦鹉學語又有什麼差別?所以唯有禅才是佛法的真生命、真血脈、真精神,才是不與外道共的特優殊勝的至高無上法門。因此進入禅境,既是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那就不是看幾本有關禅的書籍,解幾段公案,就算是入禅。因爲那些並不是真正的禅,充其量只是口頭禅、文字禅罷了。

  二、禅的架構

   真正禅的架構:

   第一是正見:因爲任何高級的理性行爲,必定是受思想的支配和認識的指導。任何離開思想支配和認識指導的行爲,都只是低級的、非理性的行爲。而禅的既存在又超越的生活,絕不是盲目的人生,所以它必須具有正見才能離執、斷惑,並藉以反映其從容乎中道的行爲;而正見的極致,就是見性。

   第二是正受:正受就是正確的覺受和真正的受用。不少人好好的日子不肯過,成天跟自己過不去。有些人毫無幹擾地坐在那兒卻嫌不舒服;明明自在安祥,卻偏嫌寂寞無聊。顯然這不是正受,而是惡覺、邪受;總之,所謂正受,第一是正確的感受,第二是真實的受用,缺少了它,任你如何修行,都等同沒有顔色的花朵,沒有水分的植物,縱是見處精到,也只得半橛。

   人生起碼的要求,應該是讓自己活得通暢、安祥,也就是擺脫生活中的苦惱;最高的目標是贏取人生徹底的勝利──證得生命的永恒。倘使我們缺乏了正見,誤認類似電腦裝填資料一樣所造成的人格內涵是原本的自己,既以虛妄爲因,便難逃幻滅之果了。

   圓覺經說“非幻不滅”,也就是說我們學正法的目的,第一是脫離人生的苦受,使生活過得通暢、安祥;第二是恢複原本的心態,把捉生命的永恒。我們人天大導師佛陀涅槃前的最後遺教,就是“常、樂、我、淨”,因而揭開了生命的奧秘和實相,指出生命原本是永恒的、安適的、自覺的、離垢的,這就是禅的寫照。作爲一位禅者,不但要擺脫自己的痛苦,也應善導衆生揚棄錯誤,獲取無罪一身輕的舒暢安祥;不但自己把捉到生命的永恒,也要善導那些陷落在無明、邪執、愚昧、夢幻中的人,出離無明黑暗,心向光明解脫。這就是禅的基本架構、特質與使命。

  叁、參禅的目標

   此外我們也必須明白參禅的目標是什麼。除了上述的苦與樂、斷與常、生與死的問題以外,參禅的主要目標,應該是法的人格化的陶冶與熔鑄。因爲我們每個人的人格、個性和價值標准都不同,這是後天“業”的因素所形成的。

   一個人剛生出來,連爸爸、媽媽都不會叫,除了本能的反應以外,腦子裏是一片空白。以後在漸漸長大的過程中,先學單字,再學片語,其間恰如佛陀在楞伽經中所說的色、名、妄想的模式,就和往電腦裏裝填資料沒有什麼兩樣。當本無的越裝越多,本有的便不能不遭到埋沒了,這的確是件最可悲的事。每個人在他的自我形成的同時,便很自然地迷失了自他不二的真我。參學的切要只是一個複字,只要恢複了心的原態,也便恢複了生命的原貌和當人的本來面目。這就要靠鍛煉和陶冶以去除雜質,到達全心即人,全人即佛、佛法人格化的境界,讓佛法在現實的生活中,活生生地體現出來,才能完成作聖之功。

   以上是禅的一般概念,這對于研究信心銘很有幫助。概括地說,禅是理的極則、法的生命、宇宙的實相、生佛平等、自他不二的所以然,也是轉凡成聖、見性成佛的至高法門,普濟群靈的無上甘露。然而由凡夫直趨聖域,沒有大福德、大智慧則是很難承當的。因此福薄、慧淺、根器不逮的人,往往容易走上禅的歧途。

  四、禅的歧途

   禅的歧途,概括地說,有下列幾種:

  (一)野狐禅──這種人慣用小聰明和主觀見解曲解佛法,喜歡在黑山鬼窟裏做活計。

  (二)葛藤禅──死啃公案,謬執這個公案是這個意思,那個公案是那個意思,一輩子糾纏不清,好像掉進一堆荊棘叢裏,斬不斷,理還亂,硬是扯不清,永遠出不來。

  (叁)文字禅──文章寫得流暢、生動,只是從來未嘗到禅的真正法味。恰如古德所說“似即似,是則不是、只是未到在!”以文字爲禅的人,見解好像說得過去,但因爲並未澈見,也缺乏正受(法的實證),所以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受用。就像脫水香蕉,根本不是那個味道。要知道,禅並不是一種知識或是一門學問,倘使你把它當作知識、學問去搞理論、寫文章,那豈止是大謬不然,誤人誤己,臘月叁十到來,包管茫然無主,手忙腳亂,平常的文字禅半點也派不上用場。

  (四)口頭禅──又名鹦鹉禅,只會嘴巴講,並不能解行相應,而且也不知道保任個什麼?只管嘴巴滑溜,說來渾相似而已。

  (五)狂禅──證道歌說“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有些人把禅體會錯了,硬說禅就是空。你要知道:禅不但不是空,反之要知有才行。什麼是空?如果勉強下個定義:空是無量、無限和絕對。如果誤以爲空就是沒有,那就完全錯誤了。

  (六)枯木禅──不參話頭、不觀心、成天只管打坐,活像根枯木,毫無生氣,就是人們所譏諷的“枯木樁”。

  (七)邪禅──不具正見,更無正受,完全是邪神野鬼的玩意兒。

  五、信心銘的特色

   信心銘是叁祖僧璨大師悟境的撮要敘述,它的特色是:掃蕩邊見,獨標不二。因爲佛法是不二法門,一切邊見皆背中道。

   達摩西來,用以印心的是一部楞伽經,這部經的要義,在破斥一切相對的邊見,例如:好惡、是非、美醜、有無、斷常、一異、利害、明暗、人我等等,都是分別心的産物,才一起見,便背本心。所以本經極力掃蕩邊見,令人遠離分別取舍。所謂邊見,就是落在兩邊,而禅是中也不立的。

   我們了解了以上這些概念,就可以進而研究信心銘了。

  六、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 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 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 是爲心病 不識玄旨 徒勞念靜

  圓同太虛 無欠無余 良由取舍 所以不如 莫逐有緣 勿住空忍

  一種平懷 泯然自盡 止動歸止 止更彌動 唯滯兩邊 甯知一種

  一種不通 兩處失功 遣有沒有 從空背空 多言多慮 轉不相應

  絕言絕慮 無處不通 歸根得旨 隨照失宗 須臾返照 勝卻前空

  前空轉變 皆由妄見 不用求真 唯須息見 二見不住 …

《“信心銘”直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不二法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