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信心铭”直解

  “信心铭”直解

  耕云先生 讲述

  一九八二年三月四日于台南市

  目录

  一、禅是什么

  二、禅的架构

  三、参禅的目标

  四、禅的歧途

  五、信心铭的特色

  六、信心铭

  七、信心铭直解

  

  一、禅是什么

   信心铭是禅宗的法典。我们要研究信心铭,首先应该知道禅宗的特色和禅究竟是什么?否则信心铭就很不容易了解。

   禅究竟是什么?通俗地说,禅是法界的实相,是生命的共相、原态和不二法门的体现,也就是法的现量。

   佛法有比量和现量。所谓比量,是理性的认知,是可以用逻辑的方法来理解的。现量则是绝虑忘缘,冷暖自知的法的亲证,而活生生地展示出绝对独立、绝对平等、绝对自由的无上涅槃境界。

   禅的绝对的自由,就是生命的究竟解脱。离开解脱,就没有真正的自由。如何才能获得大解脱的自由呢?这就必须通过顿悟,以恢复到原本解脱的绝对自由。

   禅的另一特色是平等。事实上真实的是不二和绝对的,所以它也不得不绝对平等。倘使不能契入绝对的独立、自由、平等,就不能契合禅的精神,就永远品尝不到真正的禅味。因为禅是理性、智性的造极,人性发皇的极限,可知那不是小根小器,凭借小聪明所能相应和理解的。

   禅也是人文精神的升华,是人们向前、向上努力创造的最高成就。人们也必须到达这个境界,才能陶然于既存在又超越,自在、洒脱、离执的生活境界中。换句话说,也就是怀著宇宙心,过活现象界的正常人生。所以在生活的特色上,禅者的生活,便是既存在而又超越的。

   禅表现在艺术上,固然是既具象又抽象;而表现于文学上的,更是既写实而又超越的。综合地说,不论是禅的文学、禅的艺术和禅的生活,都是既庄严又洒脱的,既存在又超越的。倘使不能超越,无疑将困缚于假像而不能自拔;如果否定存在,也将因脱离现实而沉空守寂,这样就无裨于大众的心灵救济和人文精神的提升了。

   就理性的认知来说、禅就是生命的基因、属性和存在的实相。所谓实相,就是真相和永恒相。依靠常识和五官的感知,所得到的都只是假像和错觉,只有依靠心灵的眼(或说是法眼),才能发觉出真实相。须知真实的应该是原来如此的,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假像,却只是缘会则现,缘散则灭的因缘组合体。佛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是动机,缘是条件;靠条件组合的事物,一旦条件改变,它就不存在了,根本就没有不变的实质。倘使执以为实,就无可避免要迷失在无常的幻象之中,而难逃幻灭的苦果。只有灼然澈见到存在的实相、生命的原态,恢复本来的面目,保任本来的心态,然后才能了然于生佛平等之所以然。因为佛与众生生命的基因、属性是全同的,在心的原态上众生与佛是不二的。其所以每个人的气质、造诣、境界不同,那并非原来如此,而是后天迷悟殊途的结果。

   禅是什么?禅是“佛佛唯传本体”的“本体”,“师师密付本心”的“本心”。就本体而言:禅是佛的心印──法印,也是佛法的真血脉、真生命和大法幢。圭夆宗密禅师讲过:禅是佛教的通途。离开了禅的这一特质,就没有真正的佛法,就丧失了佛法的真生命。所谓禅是佛心,教是佛口;教就是经教,经只是佛陀的言教,而佛陀之所以为佛陀的特质,在于佛陀以禅为生命。如果人只有嘴巴而没有心智的话,即跟答录机放音与鹦鹉学语又有什么差别?所以唯有禅才是佛法的真生命、真血脉、真精神,才是不与外道共的特优殊胜的至高无上法门。因此进入禅境,既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不是看几本有关禅的书籍,解几段公案,就算是入禅。因为那些并不是真正的禅,充其量只是口头禅、文字禅罢了。

  二、禅的架构

   真正禅的架构:

   第一是正见:因为任何高级的理性行为,必定是受思想的支配和认识的指导。任何离开思想支配和认识指导的行为,都只是低级的、非理性的行为。而禅的既存在又超越的生活,绝不是盲目的人生,所以它必须具有正见才能离执、断惑,并藉以反映其从容乎中道的行为;而正见的极致,就是见性。

   第二是正受:正受就是正确的觉受和真正的受用。不少人好好的日子不肯过,成天跟自己过不去。有些人毫无干扰地坐在那儿却嫌不舒服;明明自在安祥,却偏嫌寂寞无聊。显然这不是正受,而是恶觉、邪受;总之,所谓正受,第一是正确的感受,第二是真实的受用,缺少了它,任你如何修行,都等同没有颜色的花朵,没有水分的植物,纵是见处精到,也只得半橛。

   人生起码的要求,应该是让自己活得通畅、安祥,也就是摆脱生活中的苦恼;最高的目标是赢取人生彻底的胜利──证得生命的永恒。倘使我们缺乏了正见,误认类似电脑装填资料一样所造成的人格内涵是原本的自己,既以虚妄为因,便难逃幻灭之果了。

   圆觉经说“非幻不灭”,也就是说我们学正法的目的,第一是脱离人生的苦受,使生活过得通畅、安祥;第二是恢复原本的心态,把捉生命的永恒。我们人天大导师佛陀涅槃前的最后遗教,就是“常、乐、我、净”,因而揭开了生命的奥秘和实相,指出生命原本是永恒的、安适的、自觉的、离垢的,这就是禅的写照。作为一位禅者,不但要摆脱自己的痛苦,也应善导众生扬弃错误,获取无罪一身轻的舒畅安祥;不但自己把捉到生命的永恒,也要善导那些陷落在无明、邪执、愚昧、梦幻中的人,出离无明黑暗,心向光明解脱。这就是禅的基本架构、特质与使命。

  三、参禅的目标

   此外我们也必须明白参禅的目标是什么。除了上述的苦与乐、断与常、生与死的问题以外,参禅的主要目标,应该是法的人格化的陶冶与熔铸。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个性和价值标准都不同,这是后天“业”的因素所形成的。

   一个人刚生出来,连爸爸、妈妈都不会叫,除了本能的反应以外,脑子里是一片空白。以后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先学单字,再学片语,其间恰如佛陀在楞伽经中所说的色、名、妄想的模式,就和往电脑里装填资料没有什么两样。当本无的越装越多,本有的便不能不遭到埋没了,这的确是件最可悲的事。每个人在他的自我形成的同时,便很自然地迷失了自他不二的真我。参学的切要只是一个复字,只要恢复了心的原态,也便恢复了生命的原貌和当人的本来面目。这就要靠锻炼和陶冶以去除杂质,到达全心即人,全人即佛、佛法人格化的境界,让佛法在现实的生活中,活生生地体现出来,才能完成作圣之功。

   以上是禅的一般概念,这对于研究信心铭很有帮助。概括地说,禅是理的极则、法的生命、宇宙的实相、生佛平等、自他不二的所以然,也是转凡成圣、见性成佛的至高法门,普济群灵的无上甘露。然而由凡夫直趋圣域,没有大福德、大智慧则是很难承当的。因此福薄、慧浅、根器不逮的人,往往容易走上禅的歧途。

  四、禅的歧途

   禅的歧途,概括地说,有下列几种:

  (一)野狐禅──这种人惯用小聪明和主观见解曲解佛法,喜欢在黑山鬼窟里做活计。

  (二)葛藤禅──死啃公案,谬执这个公案是这个意思,那个公案是那个意思,一辈子纠缠不清,好像掉进一堆荆棘丛里,斩不断,理还乱,硬是扯不清,永远出不来。

  (三)文字禅──文章写得流畅、生动,只是从来未尝到禅的真正法味。恰如古德所说“似即似,是则不是、只是未到在!”以文字为禅的人,见解好像说得过去,但因为并未澈见,也缺乏正受(法的实证),所以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受用。就像脱水香蕉,根本不是那个味道。要知道,禅并不是一种知识或是一门学问,倘使你把它当作知识、学问去搞理论、写文章,那岂止是大谬不然,误人误己,腊月三十到来,包管茫然无主,手忙脚乱,平常的文字禅半点也派不上用场。

  (四)口头禅──又名鹦鹉禅,只会嘴巴讲,并不能解行相应,而且也不知道保任个什么?只管嘴巴滑溜,说来浑相似而已。

  (五)狂禅──证道歌说“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有些人把禅体会错了,硬说禅就是空。你要知道:禅不但不是空,反之要知有才行。什么是空?如果勉强下个定义:空是无量、无限和绝对。如果误以为空就是没有,那就完全错误了。

  (六)枯木禅──不参话头、不观心、成天只管打坐,活像根枯木,毫无生气,就是人们所讥讽的“枯木桩”。

  (七)邪禅──不具正见,更无正受,完全是邪神野鬼的玩意儿。

  五、信心铭的特色

   信心铭是三祖僧璨大师悟境的撮要叙述,它的特色是:扫荡边见,独标不二。因为佛法是不二法门,一切边见皆背中道。

   达摩西来,用以印心的是一部楞伽经,这部经的要义,在破斥一切相对的边见,例如:好恶、是非、美丑、有无、断常、一异、利害、明暗、人我等等,都是分别心的产物,才一起见,便背本心。所以本经极力扫荡边见,令人远离分别取舍。所谓边见,就是落在两边,而禅是中也不立的。

   我们了解了以上这些概念,就可以进而研究信心铭了。

  六、信心铭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 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 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 是为心病 不识玄旨 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 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 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 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 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 止更弥动 唯滞两边 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 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 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 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 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 随照失宗 须臾返照 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 皆由妄见 不用求真 唯须息见 二见不住 …

《“信心铭”直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不二法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