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史略

  佛教史略

  ──宣統二年作──

  一 緒言二 創辟時代

   甲 佛之誕生與長成

   乙 佛之出家與成道

   丙 佛之說法與入寂

   丁 創辟時代贊語叁 流傳時代

   甲 印度時代

   一 印度小乘時代

   二 印度大乘時代

   叁 印度時代贊語

   乙 亞洲時代

   一 創開到全盛時代

   二 變通到衰落時代

   叁 亞洲時代贊語

   丙 世界時代

  一、緒言

   佛日西升,法流東漸,五百洲靡靡從風,叁千載綿綿不絕:今雖名存實亡,通計世界之佛教徒,尚不下數萬萬人,固俨然占有地球文明之一大勢力者。顧卒無一完善之史,以紀其盛衰隆替之事變,而寓夫全體大用之精神,得非遺憾欤!

   抑述往可以知來,鑒古可以戒今,有佛史以來,興衰隆替之事變,固皆有原因存焉。藉研究而獲厥原因,則古往之所以如是,當來之又將奚若,胥可想見仿佛。得而操持其致隆盛昌大之樞紐,進行不匮,庶幾法行常健,與世俱深,佛化永宏,唯人偕極;夫佛史之作,又烏容稍緩哉。

  二、創辟時代

   于穆佛教,闳偉悠久!創兮辟兮,誰爲之首?此非研究佛史第一問題欤?然佛陀自受用之法身、報身、玄微廣奧,未易爲此世界衆生言也。姑就他受用之應化身言之,則吾人所仰止所向往之釋迦牟尼佛陀耳。釋迦、其姓也,牟尼、其名也。梵語佛陀、華言覺者,有覺自、覺他、覺滿叁義:蓋印度之稱佛陀,猶中國之稱聖人也。

  甲、佛之誕生與長成

   佛之生誕,史傳紛纭,莫衷一是。然內典多稱佛誕于我國周昭王之甲寅歲。要之、往上數去,當在二千九百奇年間耳。

   亞細亞大陸,有地縱橫數萬裏,雪山皚皚、恒河滄滄,所謂印度即其處也。印度凡五,中印度雪山之南,有國號迦毗羅者,實爲大聖釋迦誕神之土。嘗聞之遊者曰:迦毗羅國山勢四面走來,蔥郁靈秀,遠爲我國金陵,洛陽所不及,佛陀降嶽其間,誠有自來哉。

   案印度古時,亦如我國之封建,君其土者以千計,迦毗羅乃其大者。釋迦之父即其國之主,名淨飯王。其母摩耶,育佛七日而殁,母妹憍昙彌撫之。釋迦漸長,即嚴毅弘厚,宅心高遠,不弄不競,豁達恬澹。其父王以其英發穎悟,世不常觏,遍召遐迩名師教育之 而聞一知萬,遽窮蘊邃,文武藝術,萃國士莫之抗,其德慧勇哲,皆天賦也。年十七,娶妃耶輸陀羅,美容姿,品性尤賢淑,後舉一子曰羅候羅。

  乙、佛之出家與成道

   佛雖處富貴聲色場中,而以慧眼觀人生之苦樂,遁世之思惟因之愈摯耳。其人蕭然如秋,藹然如春,孔德之容,睟面盎背。恻隱仁慈,博愛溥濟,見塗人之疾苦老死,以及禽蟲草木之慘殇凋謝,罔不哀感傷悼,若己身之置于水火。因而恒獨居空寂,研究所以救脫之之法。既乃憬然悟曰:因惑業是以有生死;因生死是以有悲歡苦樂;因悲歡苦樂而思所避就,是以有愛憎喜怒造種種罪福因緣,回邅升沈不已。今欲解脫此生死輪轉,莫尚覺悟。覺悟則惑業滅而生死空。惑業既滅,則廓然真淨;生死既空,則寂然常樂,而一切悲歡苦樂、愛取貪嗔、罪福因緣、升沈苦報,皆于是煙銷雲散,蕩盡靡遺矣。

   但欲證圓滿之覺悟,以完救世之大願,非沈神潛修擺脫五欲四苦之羁累,不足以達之。此佛之所割絕慈父愛妻,屏棄其富貴尊榮,而褐衣跣足遁入荒山窮谷,凍膚餓腸之不遑恤也。

   佛之違國舍家,才十九齡耳。初于藍摩林遇婆羅門跋伽,因就之訪道,跋伽蓋婆羅門之苦行派,佛審其無益,去之。嗣聞摩伽陀國有阿邏邏仙人:德行高潔,定慧兼深,因詣彌樓山叩之;勉以精進之旨,教以禅那之法,與五比丘共習焉。凡經六年,盡窮其[(上)穴+(下)交],繼又悟其非究竟,乃別居菩提樹下,降伏魔軍,睹明星恍然大覺!無上之大志,至此實達,無上之大道,至是成就。此我國周穆王之癸未歲,而佛已春秋叁十度矣。厥後父母妻子皆蒙佛度脫,戚屬亦多從佛出家,親親之義,獨盛前古。余嘗謂慈孝友恭物均有焉:唯大聖乃能盡之。觀此,洵非誣已。

  丙、佛之說法與入寂

   佛之說法,其大旨以有空言破空有執,離二邊存中道,俾衆生明心見性發真歸元而已。故雖隨機開導,靡不條貫精密,文理秩然。

   最初爲一類應化而生之高等大機,演華嚴乘修多羅教,以挈法網之綱。凡七處九會,後世頌爲第一華嚴時雲。

   爾乃爲鈍根一類人,說小乘法,使由小至大,從淺入深 漸進于高明廣大之境,令歡喜領解,共獲其所。教育之法,精粹完備,尤爲絕後空前之偉業!夫佛固世界第一大宗教家也,第一大哲學家也,然苟置之古今東西之教育界中,必又爲第一之教育家。嗚呼!吾侪學佛者,于佛誠無得而稱矣!亶歆慕之,信仰之、模教之、步趨之耳!

   佛于說華嚴後,遊曆全印,經年十二,遊國十六。初入波羅奈國鹿苑中,叁轉四谛*輪、度脫五比丘。次複度脫舍利弗、迦葉、目犍連等一千二百五十人,是爲第二阿含時。阿含者,其時所說之經名也。

   茲後一切聞法者,已得決定信心不生疑謗,乃大小乘並說;而往往褒大貶小,引起鈍根者恥小慕大之思想。講勝鬘、維摩、盎掘、大佛頂、薩提遮等經,是爲第叁方等時。

   久之,小乘者飽聆大法,根器純熟,堪聞般若,乃說大品、光贊、文殊、勝天王等諸部般若以應之。般若者,如實空如實不空二種智慧也。令衆生悟自心性、本如實空故:生死涅槃皆等空華,如夢如影了無所有,而不必生死是厭,涅槃是欣。本如是不空故:具足無量清淨功德,福智莊嚴與佛無異,而不自生退屈,是爲第四般若時。

   最後,于靈鹫山上講法華經,會叁乘歸一乘:將從前方便之說,一一揭示披露,俾皆知爲無上佛果故假設誘喻,而弗複貪戀乎叁乘法。佛之出世本懷,逮是始盡暢畢遂,而終焉之期因亦不遠。乃于跋提河岸娑羅雙樹間說大般涅槃經,明有情無情皆俱佛性。令諸弟子悉以疑義咨決已,即溘然示寂。是爲第五法華涅槃時。佛教之法儀,于是乎靡不備矣。

  丁、創辟時代贊語

   綜上五期,凡五十年,佛一代說法,不出此矣。曾有古偈曰:華嚴最初叁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然此亦據其大概言之耳,實則隨機授法,佛固未嘗拘拘于年月日時也。凡說大乘部小乘部各數百種。翻譯至我國者,多大乘而少小乘,殆衆生之根性使然也。其法義之淺深精粗,當別論之。而其救世之鴻業,尤以化不平等爲平等稱最著。

   初佛之行化,得摩伽陀國頻婆娑羅王護持,印度全境,已薆然肸蚃,所至信奉。迨頻王殂後,王子阿阇世即位,信任魔黨提婆達多,常反對佛;迦毗羅城亦遭並吞,僧衆因多往來山林,少入城市,教化漸形衰绌。暨提婆達多死,阿王複信仰佛,時即涅槃矣。

  叁、流傳時代

   語曰:無前之者,雖美弗彰,無後之者,雖傳弗昌。證夫古代諸大師,繼繼繩繩爲佛散智光神耀于無盡者,斯言益信。夫佛固自有生民以來唯一德盛業偉之大聖也,然苟無文殊、普賢、迦葉、阿難、馬嗚、龍樹、無著、天親、摩騰、竺法蘭、羅什、達摩、智者、玄奘、諸海龍陸象,作如來使,爲衆生眼、騰踔發揚荷擔不倦,其能傳至今茲否,顧未可測矣。噫嘻!斯余所以一念及而今而後之佛教,每不禁英雄佛子是祝焉!

  甲、印度時代

   初一千余載,化風所播雖巳漸及西域南洋各鄰邦,然未能宏敷也。故以被中國之前,斷爲印度時代。

  1.印度小乘時代

   佛入寂後,尊者摩诃迦葉嗣道統,集法藏,爲佛後之初祖。經二年,二祖阿難陀繼之。教漸轉恢盛。慧光剡剡,五印同照。阿難陀、佛之從弟也,多聞聰辨,爲諸弟子最,大藏典籍,都由編輯成卷帙;統法數十年。洎入滅度,商那和修繼之爲第叁祖。

   厥後大羅漢數百,漸次示寂,婆羅門舊教起而乘之,勢又稍殺。佛入滅百年余四祖優婆鞠多得阿育王之信仰,複大張之,婆羅門以挫,佛迹漸由印度輸入各鄰邦,四祖既沒,其高足各種異說,分律藏爲五部,支離紛爭、學者失據,內禍濫觞、實起于斯。二百年初,又並爲二部。至叁百年間,別其徒衆爲九部;分河飲水,智者巳竊憂之。逮四百年末造,小乘隳裂自十一部乃至二十部、互攻互仇,是非蜂起,婆羅門乘隙诋誹。內讧外患,疊來棼呈,幾如今日之中國也。

   迨第十祖脅尊者統攝道衆,諸钜子相爲贊助,征服外教,法幢始稍稍安立。久之、舊教之妖氛複大熾,印境佛迹、幾希中絕。此佛善逝後初五百年消長之梗概也。自第一祖迦葉至第十一祖富那夜奢,其傳法化世不逾小乘範圍,故束爲印度佛教之小乘時代。

  2.印度大乘時代

   從佛滅度,摩诃衍義久湮聞于世,至交入第六百年,十二代祖馬鳴大士崛然興起,始宏暢之。著莊嚴論、大乘起信論、大宗地論、攘外道,抑小乘,俾佛學真理,皎然無蔽。治者可式之而行。十叁祖迦毗摩羅說法南印,慧化頗著。迨獲龍樹爲嗣,克紹馬鳴之洪緒,作大智度論、毗婆沙論、十二門論、中觀論等凡數十部,破袪邪小,宣揚圓妙。示自性自度悟入修證之真詣,使同跻康莊,直達寶所。慈雲法澤,蔭潤全印,叆叇 滂沱之所至,拓臻異域。佛教中興之功,實無過馬鳴、龍樹者!後世以八宗泰祖、千部論師尊之,洵非誇耳。

   十五祖提婆尊者克弘大乘,著百論以斥邪謬。外道疾之甚,竟爲所刺。是時魔外披猖,佛道墮落,五印如陷長夜,幸十六祖羅候羅多,苦心捍衛,適值無著、天親共起匡扶,魔炎用戢,佛日重光。無著、天親,蓋馬鳴、龍樹而後佛教史上出類拔萃之钜子也。無著單宏大乘;天親初宏小乘,後宏大乘。其宗彌勒所撰大乘論,有瑜伽師地、金剛般若、辯中邊、十地、唯識等數十部,皆能洞發甚深了義之蘊奧,精粹高廣,爲後世相宗之钤轄雲。

   繼是有護法、清辨二論師,據有空二義,…

《佛教史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