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講要

  佛學講要

  ──二十一年七月在廬山大林寺講 ──

  一 佛學之特質

   甲 自然之改造與順成

   乙 真如之親證與應化

   丙 理論之超越與施設

   丁 定通之習得與銷融

   戊 即空之有與即有之空

   己 即悲之智與即智之悲二 佛學之全貌叁 佛學之較量

   甲 佛學之教與宗教

   乙 佛學之理與哲學

   丙 佛教之色法不相應行法與物理學生理學

   丁 佛理之心心所法不相應行法與心理學

   戊 佛理之因明與論理學

   己 佛行之律與經世學

   庚 佛行之禅與衛生學

   辛 佛果之施設應化與文藝美術

   在此盛暑之下,得在廬山會聚一堂,真有“火宅得清涼”之感。但依清涼之境而暫得心地清涼,更進一步來研究從根本上化熱惱而成清涼之佛學,誰曰不宜。此次來山,因李協和、許俊人諸先生邀作佛學研究,遂亦欣然樂從。現在地球之各個國家,階級鬥爭正烈,人民皆惶惶不安;我國尤內憂外患、天災人禍疊演不窮。于此時來研究玄妙高深之佛學,似不相宜。但佛法之出現于世。正因世間種種困難有待解救,所以感佛出世爲說種種解救之法。若世間安甯,反不感覺需要了!今中國有災難而待救,正應研究佛法。蓋佛法從大悲心而起,因悲憫衆生之苦而爲說種種解脫方法。其目的在令普衆皆離苦得樂。而且世界之不安,由人心不良所造成,佛法能根本改善人心,今中國之禍亂,已非支支節節所能救,故正須從根本上以佛法來改善人心。今先談佛學大要。

  一、佛學之特質

   佛學祗是佛學。就佛學提出其特點,略講如下:

   甲、自然之改造與順成 “改造”與“順成”是相反的。“自然”是通俗名辭,今人以人類及世界萬物統名之曰自然界,而改造自然界則爲佛學之特質。蓋自然即俗語“天生成的”,“生來就是這樣的”,此在各教各學,大抵皆遵循唯謹。如道家謂“道法自然”;儒學之“天命”,亦即自然;科學雖倡言征服自然,事實上仍是根據自然法則以爲利用;故改造自然爲佛學之特點。然佛學不謂爲自然,謂之爲衆生世界,或謂之爲有情世間及器世間。明其是業果而非自然,乃有情衆生行爲造作所集成的結果。然業果複有共同與各別兩種。如社會行動而得同一之結果爲共業果,個人行動而得各別之結果爲別業果;其共業之普遍者爲共中共;其小者如一民族共業而成國家之果,是爲共中不共。由此業果以成衆生世界──即自然界,所以佛學不認爲自然,而認爲共業與不共業所發生之結果。業之造成,雖藉種種關系條件,而其主要的發動力則出于各人及各有情的識心,所以各人皆可從自心上去改造。複次、改造自然又有淺深,凡業皆從身語意所生,于身語意之發動處時時改惡存善,亦能造成善果,如一家善則一家和美,一團體善則一團體優良,推之一國及全世界亦莫不然。然此種改造,佛法仍未認爲澈底,僅等儒家之非禮勿視聽言動等,而其出發點之心,于宇宙萬有之事理,還是不明。佛法則更要在業的發動處去追求宇宙之根源,乃知其原動力胥出于半明半昧之無明心,以無明故不免于錯誤,故仍無可靠之道德標准。此“無明”即佛說生死循環之十二因緣中的第一支,因爲衆生心皆半明半暗的無明心,以此心爲發動機,結果終難盡善,其非正本清源之改造,可以概見。故欲根本改造,非轉“無明”而爲明心──如禅宗明心見性的所謂明心不可。此則必須修禅定而生般若,方可解脫由煩惱而起之種種惑業,正如夢中由“無明心”發現種種夢境,一經覺來(喻如明心)便失夢境。此從消極方面說故雲解脫;若能運用此由“無明心”轉成之“明心”,照知一切事理之真性,發揮真性中所具足之真實功德妙用,將一切由煩惱結成之惡濁世界,一轉而爲清淨妙嚴的勝妙國土,是皆由“無明心”變成“明心”的結果。此爲佛法于自然改造中的澈底改造,若能運用此心以改造人世間,方可改造天災之自然界。此皆吾人平等具有之自心力量,亦人人所能達到而無或缺蝕的真實功德。由此力量改造的結果,是爲佛法中之出世法,亦即佛法之本質。然佛法從隨順世間方面講,亦說明種種世間之因果法,如說由上品十善業力得生天之果,中品十善業力得生人之果,下品十善業力得生阿修羅等之果。反之則爲十惡:上品地獄果,中品餓鬼果,下品畜生果。此爲佛法中隨順世間所成之善惡因果的說明。雖佛法本質超脫于六道,但同時于循業受報之六道衆生,亦爲說明善惡因果以資方便救濟。若人未得最高智慧以頓斷無明,而能于善惡因果承認無疑,便可逐漸改惡從善,使善果日增惡行日少;推及于世人不休不息,則于改善人世之行業,亦庶幾矣。

   乙、真如之親證與應化 真如親證,是佛法特點中之特點,亦即佛法之真骨髓。何謂“真如”?換言之,即真是如此;乃指改造半明半暗的無明心澈底變成“圓明的心”──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此心便是佛心。由此心真真見到之一切的實事真理,名爲真如。此真如實相惟佛所明,故法華經雲:“諸法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但所雲之佛,乃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佛與衆生之程度雖有不等,而佛性則平等,故現前衆生亦皆是未來之佛。又此真如實相雖唯佛方能究竟,而得到相當程度之覺有情(菩薩),亦能證到少分;但此須各人親證,雖聞佛說及依佛經論理解真如義相,仍不過如觀廬山之圖而非親見廬山。佛雖說真如,而言說實非真如,故須親證此真如,證此真如要用根本無分別智:如“白”原不知其爲白,要用相對待之“非白”方能明了,所以常人之知識皆是對待分別;若無菩薩地上之根本智,但憑衆生心中之對待分別,極難實證。如古今一般禅客,稍得輕安便誤認爲證真如實相,殊爲大謬!此境爲佛智境,乃佛知遍一切法之境界也。安住佛境,應永隔衆生,然在佛菩薩未證真加以前,以大悲願力普度有情,更願有情皆得究竟安樂;由是證真如以後,現種種身種種國土,而應種種世界之機感,化度衆生。衆生聞法修行而又達到真如實相之親證。以所證得,複興方便爲衆生說其得證之境,令衆生悉能證得;于是成爲流傳世間之佛學。

   丙、理論之超越與施設 佛學有極精深而圓滿的理論:經爲佛所證理與修證法之說明;律是行爲上的軌範;論屬佛弟子研究經律所造,各部論之理論非常精密,一般所謂最高哲學是也。此精深之理論,實足以盡吾人智量研究而不窮,然其特質仍不在于此,故雲超越。如佛陀說法四十九年,結果尚雲未說一字。然佛非無說,而且說無不盡,但因說到的並非就是真如實際,僅說明其趨向與方法而已。又如廬山之圖實非廬山,其圖中所表現者影像而已。故欲達到其真如實相,當從徹底改造自然界煩惱等心,再去深造,由深造所得到之結果,則爲親證之真如實相。若但依理論上的說明,即便認爲真如,是根本上大大的錯誤。複次、理論之說明,在揭開虛妄之境藉以顯示真如實境,故又名開示。然可因理論而明經律以了達修證途徑者,是爲依教明理,故有種種佛學之施設以供世人研究,使學佛之人有趨向的標准,因而進證真如,故欲達到真如實境,仍不外乎理論。故佛菩薩親證真如後,乘其願力,以其所得,藉言說之方便而施設諸法覺濟群萌。

   丁、定通之習得與銷融 定即禅定,通謂神通。修習禅定,在使精神力得以集中而統一,如國家之有組織而能集中統一,則可發生政令上之偉大功用。在未加修習禅定以前之見聞知覺,散漫紛亂。故須禅定爲之攝持,使精神歸于一致,則極微之音、極細之色、不難察覺,久久功深,便得神通。又以功力之深淺,而別程度之高低。如稍得靜定,即能聽微細之音等,實非奇事,迩來禅客稍得輕安,或與定心少分相應,便以爲得聖成佛;須知佛境淵深,證果不易,凡修行之人,未到真如之境,不應誇大自誤前程!複次、習禅方法不一,總以全心不散亂爲主,而不必堅執靜坐之相;若見不常靜坐之行者,便斥爲非修行之士,其不明禅理可以概見。但禅定神通雖可藉修習力以得之,究竟亦不過對治散亂,發見本來寂靜光明,證知一切法本來如此;其一切神通變化,當下便是。古德雲:“動亦禅,靜亦禅”;經雲:“如來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故雖現種種身說種種法,無不在定中,是爲如來之大寂滅定。在定中照見一切法界衆生皆融通于法性中,本是圓明通達,故無別所謂禅定神通之相,到了現證真如平等法界,而全法界以成一身,遍法界無不圓明了知,故無一見聞覺知而非神通之大光明,其見聞覺知之所行境無不是禅定,更何禅定神通可得,故習得之定通皆銷融也。若執有習得之禅定神通,即非佛法之禅定神通。

   戊、即空之有與即有之空──不常不斷中道 心經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是即空之有即有之空之義。即有之空者,一切事物說明爲有,其實非有,以世人執爲事物實有之體與實我,佛經謂爲我執法執,又謂爲遍計所執。然此皆爲妄情上錯認爲有,而實際上並無有我及物體可得,故有即空。又、佛說一切法,皆因緣生唯識現,雖有而假,無固定之體可得,故叁界萬有,皆由許多關系條件組織集合而成。一切事物既無實體,悉由衆生之知識所現,同時又經心識之變化,刹那不定,雖假體亦難立定,故有即名爲空。以上二義,一以遍計唯妄執故空,二以依他無定體故空。即空之有者,萬有無固定體之有爲幻有,是爲即空之有。又、由妄計之我法皆空所顯的真如實相(明心見性之真性)是真有,是亦即空之有。換言之,佛法所明之有,皆即空之有;所明之空,皆即有之空。顯得佛法是有空皆非,空有不離,故顯不常不斷之中道。又通常之所謂常者、是固定性,斷、謂斷滅;佛法則不然,以即空所顯之有,有即非有,亦複非空;即有所顯之空,空即非空,亦複非有;故不常不斷。又離卻妄執之空所顯得的真如實相,方爲真有;此爲…

《佛學講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甚麼是佛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