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西洋哲學的新趨勢,與十九世紀以前完全不同;這無非因有新的科學爲基礎,故産生新的哲學出來。講到現在哲學的各派,如新康德派,新實在論,唯用論,創造進化論,層創進化論,都以“非實質論”爲出發點。雖或者以爲存在的非都是被知識的,而且是不受知識的變動的;或者以爲存在的東西都是被知識的,而且爲心的力量所變動的.然都和舊有的唯物論或唯心論不同,以所說的存在的,都是“無實質”的。新實在論所認爲中立的元子,最根本的即是“直接感覺事”,並不是一個一個固定的實體。唯用論則認爲都是“純粹經驗”,縱使這存在的可以離開經驗或知識,它的存在依然不是一個一個固定的實質。那末,平常所認爲一個一個的東西,究竟怎樣來的呢?新實在論則說是“論理構成 ”的;唯用論則說“知識# 成”的。這就可以引用佛學中一個名辭是:“因緣所成”的,或“唯識所現”的,無論說爲心的或說爲物的,都是許多關系的和合及許多刹那的連續,所以都現有曆史性和社會性的。或者更進一步主張,這因緣所成、或唯識所現的東西,一度被經驗、被知識的時候,就受了精神力的變化,于是便能創生新的東西了。這種見解,可說是哲學的進步,也就可代表最近哲學的新趨勢。
西洋哲學,由這新的趨勢,它的理論漸漸地和佛學的理論相接近了。佛學最普遍最澈底的對于宇宙的說明,就是:“諸法衆緣生,諸法唯識現”;而新實在論知道存在的東西是論理的構成品,而唯用論、創化論又知都是被經驗被知識而受了精神力變化的,這與諸法衆緣生、諸法唯識現,可說酷似了。在此,乘便將諸法衆緣生與諸法唯識現說一下:
怎樣叫“諸法衆緣生”呢?宇宙無論什麼事事物物,大至于地球,小至于微塵,乃至于整個的宇宙,沒有那一法孤立的離開一切關系,和前後懸 絕不相聯續的,它通是有曆史性和社會性的,前前後後,彼彼此此,互互爲因,互互爲緣,以成爲一一組合體。進一步講,就是所謂因緣也者,也是由因緣而成因緣的。所以講到“諸法”,他的本身也就是衆緣,離開衆緣根本談不到諸法,此爲佛學的“諸法因緣論”。怎樣叫“諸法唯識現”呢?“現”有“顯現”和“變現”兩種意思:顯現、是指宇宙萬有存在的,爲五感官及意識等所知覺所顯現的理法和事象;變現、是指能覺知的心具有變動的力量,一切顯現的理法和事象,經了覺知時,它就有一種能力使之爲變動的顯現。簡單的說,凡是一切所被知識的,同時由心的力量使之變動,此爲佛學的“諸法唯識論”。
把上面的兩句話,合成一句爲“一切法衆緣生唯識現”,可以全始全終的貫澈佛所說一切經論,對于宇宙透明圓滿的理論。在此、我們須注意佛所說明的理論,不專是推論出來,乃是由修持效驗中、智慧上所證明的,然後再用言論去說明,以啓發未證明到此理的人們。所以新哲學有完成科學所未能的職務,而佛學呢,是使新哲學作百尺竿頭重進一步,對于全宇宙如實的得一個透明清晰的具體的觀念。
四 佛學對于道德之意義
今後人生的生活,自然是很豐富的。因爲科學進步,發現到自然界無盡生活資料的寶藏;同時、利用科學的工具與方法,都一天進步一天在那裏努力,于人們利用厚生方面,是深有意義、大有貢獻的!我們知道,科學于人生生活上的恩惠,是很大的!但在人生道德的意義上觀察起來,沒有什麼大功;不僅沒有大功而已,數千年來建築在哲學基礎上的人生道德,經科學尖銳進步的攻擊 ,也失其根據了!其建設于神權的宗教基礎上的人生道德,更被根本的推翻。由此之故,全世界人類道德行爲的重心點,全般失掉了!科學對于人生道德方面,有沒有功,就此可以明了了。同時、因科學的進步,生活一豐富一天,人們的欲望也一天增高一天,利用科學的知識與工具,盡量的向著大自然界去謀發展——所謂征服自然。故人類的力量愈形澎漲擴大,以欲望增高與力量擴大而引起的沖突,演成爲有史以來所未有的嚴重形勢,成爲一個不易解決的困難時期!如上古初民時代所發生的困難,是不容易抵禦毒蛇、猛獸、洪水、天災、與尋覓生活——衣食住的不易。在現在科學發達的時代,毒蛇、猛獸早已不成問題;洪水、天災也有方法可使之減少;衣食住方面,雖人數率增加,但恰有科學的進步來解決,都不足爲慮。現在成爲最困難的、足爲憂慮的,究竟是什麼?簡單的說:是人們已失掉了的道德中心啊!人類的生活欲增高,科學知識進步,機械精巧,但沒有了道德作重心,于是各人發展個己一切的本能,以謀個己生活欲的滿足。同時、免不了攫取掠奪他人的所有,故人與人之間,就起了互相沖突,互相殘殺——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階級與階級,各盡量的暴露他利己之獸性私欲,爭鬥殘殺的空氣,緊張地充滿在地球上。但這種禍患,不是人以外的侵襲,——若毒蛇——卻是人類自身的禍患。就是:要達到自己利益爲目的,以殘害他人爲手段,故形成現在將來的大禍患,大危機。要救濟這禍患,就不能不需要于人類的道德。此所謂人類道德,是指全人類而言,僅就某人種、某民族一部份是不夠的。
考察古代的宗教道德與道學道德,被科學推翻的原因:一、是建築在神權底下的,說人是神的兒子,它不建築在人類自身上面。一、僅憑某一種的思想爲出發點,沒有使全人類起同一的信仰的堅強性。因此,可以作今後人類道德的標准,恐怕只有佛學吧!因爲從佛學的宇宙觀,演成一貫的人生觀,即可以重建今世全人類所需要之道德標准的根據.佛教的宇宙觀,毫無神秘的意味,它不但把印度相傳世界神造的宗教一腳踢翻,而並且不承認任何一特定不變的本體作宇宙的起源。它主張宇宙萬有沒有一個孤立的東西,無論大的小的,都是由彼此、此彼的衆緣互相和合,刹那刹那連續以成功的。在這宇宙大集團裏的萬有,誰也不能滅誰的,因爲,消滅其他,同時就是消滅自己。宇宙是萬有衆緣所集成,故萬有的本身,也即是依萬有爲衆緣所集成故。佛教把這宇宙觀運用在人生的道德方面,就成爲:“利他成爲兼利,害他則成兼害”。其理由是:我們所以求自己的利益,而個己並沒有離開其他的群衆,就是自己生活的來源。倘若害他,那就是斷絕自己生活的來源。反之,爲群衆謀利益,也就是培養自己的來源。因爲其他的群衆,就是構成我的或我們的國家社會衆緣的原素,所以有我的個已存在.同時,因我的個已,也爲構成他國家社會群衆衆緣的原素,所以有其他群衆的存住。由這衆緣成故的關系,利害得失既不能獨享,也不能獨免。萬有構成的宇宙,和人群組成的社會,其原理是一樣的——所謂諸法衆緣生。究竟宇宙的構成與社會的組織,以什麼爲他的原動力呢?在這,我們要同時了解:凡存在的東西,都是被知覺且被變動的,而我們又都是有自學力量的.這自覺的力量,雖微乎其微而不易見到,但我們一生的生活,全在這經驗立場中;我們只要有自信的力量,可以改善人生,改造宇宙,把這自覺的能力擴充到宇宙人生的全境,那就成功爲完全覺悟的人了——所謂渚法唯識現。所以,我們在人群社會裏,對于自己思想行爲,是有相當之自由的,故應負有相當的責任,使淑善的行爲自由地去擴充,把那不善的行爲自製地去減少,這爲佛教于宇宙間的道德行爲、和人生道德的實際。
進一步討論佛教之道德方式,有下列的叁種:一、佛教道德的基本形式,是自他相對的,一面是自身,一面就是其他的;一個人、一個團體、全人類乃至全宇宙,在他方面,不能離開個己的自身,同于個己不能離其他的全體一樣。二、以不害他爲消極的道德。叁、以能利他爲積極的道德。後兩者,是從明白了前者自與他的真相出發的行爲,就是佛教中所謂菩薩行。
我覺得現代世界人類的缺點,就是乏少這以利他而自他兼利的菩薩行的人。要知道佛教中所指的菩薩,並非指泥塑木雕的偶像,是稱謂一種有改造宇宙、改善人生的偉大思想的人。我們各各都能發這樣大心,那末我們各各都是菩薩了。但附帶的有一個條件,須要把整個的佛教有全般深刻的認識和實行,方當得起這種稱謂。
(芝峰記)(見海刊十一卷四期)(妙啓師輸入)(已校對)
《佛學在今後人世之意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