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

  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

   ──二十九年八月在漢藏教理院暑期訓練班講──

  一 前二期我對一切佛法的看法

  甲 初期的略述

  乙 第二期的略述二 第叁期我對于一切佛法的看法

  甲 教之佛本及叁期叁系

  乙 理之實際及叁級叁宗

  丙 行之當機及叁依叁趣

  這題目講起來很廣,可分爲叁期說明,由于時間的關系,今則縮爲二段;即前二期的略述和第叁期的詳說。

  一、前二期我對一切佛法的看法

  甲、初期的略述

  我最初對佛法成立一個有系統的思想,是在光緒叁十四年至民國叁年間。那時我對佛法用過這麼一番修學工夫:一方面作禅宗的參究,一方面也聽些經教。所聽的經教,以天臺教理爲主,兼及賢首的五教儀、慈恩的相宗八要等,所謂教下的叁家。後來閱藏,讀大般若經,在甚深般若中得一相應,于是對從前所參學的禅教,便融會貫通,將整個佛法作這樣的看法:認爲佛法不外宗下與教下二種──同于世親所分證法、教法。我這樣的看法,和明朝政製將佛法分爲禅、講、律、淨、教的五門是相攝的。「禅」是教外別傳,離語言文字的禅宗,也就是宗下。「講」包括教下叁家──天臺、賢首、慈恩,就是教下,而律淨教亦可歸教下所攝(不過正式可稱爲教下的,是天臺、賢首、慈恩的叁家)。「律」乃出家在家所受持的戒法,「淨」是修學佛法的入所歸的淨土;「教」就是「密」教而爲當時所流行的,如早晨上殿念楞嚴大悲十小咒,晚間施食念蒙山及放焰口等。然皆可爲教下所攝,故全部佛法,即宗下教下也。離語言文字,離心意識相,離一切境界分別,去參究而求自悟自證者謂之宗;由語言文字建立,而可講解行持者謂之教。以宗下教下說明一切佛法,是我初期對佛法的系統思想。這期的思想略見遺留在佛教月報。

  乙、第二期的略述

  講到第二期,是從民四年普陀山閉關後而産生的一系思想。在這閉關期間,我對佛法的見解和認識,與初期大有變更,這在佛法導言及僧伽製度論僧依品裏說得很明白。佛法有大乘和小乘,而小乘是大乘的階梯、大乘的方便,所以小乘可附屬于大乘,所謂「附小于大」。故我認爲佛法的根本宗旨,唯在大乘,法華經中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就是闡明這個宗旨。不過有一部份的根機,在小乘法中修證到就以爲滿足,以爲究竟,其實真正的究竟,還在大乘。

  小乘的宗派在印度雖有二十部,在中華雖有毗昙、俱舍、成實叁宗,但俱舍毗昙可歸納于唯識,成實可附入叁論。至于我國的大乘十一宗,涅槃宗後歸法華,地論宗歸入華嚴,攝論宗歸入唯識。所以把整個佛法歸納爲大乘八宗。其中的律宗,是取的南山律宗,南山所傳的四分律,雖源出小乘,但在道宣律師的弘揚下,卻也轉爲大乘了。如南山律所明的戒體即以思心所種子爲其體,故南山律宗是融小歸大的一乘律宗。天臺、賢首、叁論、唯識、禅、律、淨、密這大乘八宗,其「境」是平等的,其「果」都以成佛爲究竟,也是平等的,不過在「行」上,諸宗各有差別的施設。這差別的施設,乃各宗就某一點上來說明一切法所起的觀行:如唯識宗,以一切法皆是識而說明一切法,叁論宗以一切法皆是空而說明一切法....故各宗有各宗的方便殊勝施設。這樣來判攝一切佛法與古德的判教,完全不同了,比方天臺判釋迦如來一代時教,則有藏通別圓等差別,判自己所宗的爲最圓教理。我則認爲諸宗的根本原理及究竟的極果,都是平等無有高下的,只是行上所施設的不同罷了。八宗既是平等,亦各有其殊勝點,不能偏廢,更不能說此優彼劣,彼高此下。關于這個說法,最有具體說明的是大乘宗地圖(此圖製于民國十二年,曾演講數次:民二十年最後一次在柏林寺講時,由法舫紀錄,現有大乘宗地圖釋單行本流行)。以上是我前二期對佛法見解的一個概念。

  二、第叁期我對佛法的看法

  這一期我對佛法的整個系統思想,在本院修學的人,應仔細的聽,聽時要牢牢的記得,聽後要如理思惟和加以研究。學天臺教的人,學了他的判教,即以他的五時八教方式去弘揚;故在這裏跟隨我學的人,對我所講此期的佛法系統思想,也應善爲運用,以作將來弘法時,判攝一切佛法的根據,亦可以這作爲對整個佛法的基本見解。

  在民十二叁年後我對佛法的見解,就萌芽了第叁期。這期的思想是什麼呢?此與前二期回然不同。第一期的見解,可以說是承襲古德的,第二期的見解,是攝小歸大而八宗平等,即不同于第一期的因襲;而第叁期則更不同于第二期了。然思想如是變更,見解如是進展者,乃不爲舊來宗派所拘束,而將釋尊流傳到現代的佛法作圓滿的判攝罷了。這期可分教、理、行、叁者來講,由民十二年後,直到今日以前,這種思想分散在我的講著裏的很多,不過還沒有作過綜合的說明。

  甲、教之佛本及叁期叁系

  釋迦牟尼的一代教法,在古來大德,有判爲五時八教的,有判爲叁時五教的,也有判爲叁時教的。我以爲:佛在世時,佛爲法本,法以佛爲主、以佛爲歸,雖然應機說法差別無量,但並沒有分大乘小乘頓教漸教,故佛爲法本,法皆一味,佛怎麼說就怎麼說。雖聞法者以特殊的機緣關系,解有差殊,但不能以此別爲大小,故也就不能分作任何的宗派了。因爲佛是唯一的,所以佛所說的法,當然也就是一味了。

  到了佛滅度後,佛陀的教法,就不是那麼一味的了。依當時印度的法藏結集,和後來教法的流行演變,就已分作叁期。

  第一、小行大隱時期 初期的結集,是由迦葉、阿難、優波離所主持,雖結集的工作並不完全由他們經理,與之同時或後時更有其他的弟子結集,所謂有富樓那結集,窟外結集,菩薩結集等。但在佛滅度後,爲當時國王大臣所護持,流行世間的佛法,則爲迦葉阿難所結集的叁藏。至佛滅二百年間,由此中分出上座部、大衆部兩大派,依此二部爲本,更裂爲二十部。在這二十部派未曾分裂之前,小乘教法是一味和合的。也就是傳在錫蘭等處的巴利語叁藏。在佛滅後的五百年間,雖有二十部派的分裂,但不出乎小乘叁藏的範圍,故可說是小乘盛行的時期。然在這時期,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大乘佛法,不過由于小乘教法的盛行,大乘教法就隱沒不彰。因爲舊時的學者,都以小乘教法爲唯一的佛法,所以這時也可說爲小行大隱的時期。由于佛滅度不久,佛弟子們仗佛威德的余勢,能依佛的軌範去實行,斷惑證果者,尚複不少,所以又名之曰正法時期。

  第二、大主小從時期 初期的五百年過去,到了六百年的當兒,有馬鳴菩薩出世,著有佛本行贊等,竭力提倡大乘佛法。在他竭力的提倡宏揚之下,大乘佛法露其端倪。繼有龍樹、提婆應運而生,對破一切有部等法執,闡揚大乘畢竟空義。後複有無著、世親興起,發揮大乘妙有之理,對一切法空的基本思想,加以補充的說明。他認爲一切法雖說是畢竟皆空,然其中的因果,有條不紊絲毫不爽,故說明一切種。成立阿賴耶。這在教理上,是發揮得淋漓盡致了。這末一來,遂使素來隱沒的大乘佛法,風行于世,遍布于全個印度了,故這時可名之爲大乘盛行時期。但這期間,並非沒有小乘教法,不過由于大乘空有的教義過于弘盛光大,是以使那有權威而盛行于初期的小乘教義,漸陷附庸地位,故又可名之爲大小並行時期,或大主小從時期。

  第叁、大行小隱密主顯從時期 二期的五百年過去,到這期的五百年時,約在佛滅千二百年間,大乘空宗産生了清辨,大乘有宗産生了護法。清辨論師傳承龍樹菩薩畢竟空義破斥有宗,護法論師傳承無著菩薩如幻有義破斥空宗,于是大乘空有二宗分道揚镳,互相對立,成爲空有之诤。這種現象,在二期大乘盛行的時候是沒有的,以其時龍猛、提婆雖偏重于闡揚大乘畢竟空義,無著、世親雖偏重于發揮如幻有義,但後者只是補充前者,並未據爲各有所宗,另成一派。但第叁期間空有互相對敵的因子,已種于第二期。到這時候以後,大乘的盛行已達極點,而小乘也就幾乎沒落。由于大乘的發達盛行,于是佛法普遍到民間去。正在這時,龍智菩薩等出來弘揚密咒,把通俗的印度風習都融攝進來。因而密法就發達起來,故此時可名爲密咒盛行時期。但在這期間,大小乘教法,非全絕迹于世,不過由于密法過于弘盛,致使那盛極一時的大乘佛法及已衰落的小乘教理,皆依附密咒之中流行。故這期亦可名爲密主顯從時期,印度密宗的盛行,是在佛滅千余年之後。玄奘法師在印留學時,密咒流行尚少;到義淨法師去印的時候,密咒漸盛行,隨義淨法師去留學的人,就有學習密咒的了。如印度最負盛名的那爛陀寺,起初只是大乘顯教的根據地,到了這時,也轉成爲密宗的道場了。後來的超岩寺,更是完全盛行密教的。

  上面所說的叁個時期,是佛滅後印度佛教流傳的全部情形,即以印度叁期所流行的佛教,而成爲今日世界上所流行的叁大系的佛教。

  第一期盛行的小乘佛教,今日流行于世的可以錫蘭爲中心,由錫蘭而流傳于緬甸、暹羅及安南、馬來亞群島等處,是爲巴利文系佛教,也可說是錫蘭系佛教。初期的佛法本來是傳播到各方的,但他處隨了各地的不同環境,其後發生了種種沿革改變,另成別種的風尚宗派,甚或趨于消滅;唯所傳于錫、緬、暹能夠保持原狀,且一直流至今日而發展光大之。即今錫、緬等地的佛教徒,尚認爲他們的佛教是上座部的正統派佛教,由阿育王時代所傳播去的。從這一點說來,可見錫、緬、暹所流行的佛教,就是印度初期所盛行的佛教。

  第二期盛行的大乘佛教,現在流行于世的,可以中國爲中心,由中國而流傳于高麗、日本及安南等處,是爲漢文系佛教,也可稱爲中國系佛教。故印度二期大小並行的佛教,由中國繼續傳承流行;因爲中國的佛教,大小叁藏,皆悉完備,且也並行世間。實際說來,印度叁期佛教,中國皆有,但因以第二期爲主,以中國一向所行的,都與印度第二期相類。

  第…

《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