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乘正法論
──五年在普陀關中著──
一 總論二 信仰皈依叁寶叁 叁皈四 五戒善法五 在家六衆信徒六 不殘殺而仁愛七 不偷盜而義利八 不邪淫而禮節九 不欺诳而誠信十 不服亂性情品而調善心身十一 五戒之類別十二 增上五戒十叁 持戒之因果十四 傳授受持之方法十五 斷疑生信
一、總論
佛教有五乘法:曰人乘、曰天乘、曰聲聞乘、曰緣覺乘、曰如來乘。前二世間,後叁出世,唯如來乘完全此五。今論所取,但在人乘,此人乘法其本源出于如來乘,故曰佛教人乘正法。然此非以窮幽體玄,造微證真者也,乃以現今人倫之習慣風俗性情爲質地,以佛教人乘正法爲准繩,使鹹納乎人道之正軌耳。蓋人倫者唯習俗性以爲誠谛,離習俗性別無人倫(倫即人類、人群、人道,涵有綸貫思理之義,所以異乎鳥類獸群之亂無道法也),故不務高遠,而唯求犁然有所當于群萌之心行也。若夫明心見性,發真歸元,洞萬化之玄妙,備衆德而淨妙,則塵垢粊糠陶鑄堯舜,在乎有志者自爲之耳,非所以論于萌俗也。
人倫之道德理法,是人類群合之所緣生,非是人類爲道德理法乃生也。蓋自然界生死流轉,既暫爾得生爲人矣,因愛有生,綦愛生存,外患強烈,生存爲艱,謀相保以生存,乃緣起乎社會。既生存矣,更謀蕃昌,浸假而習識人類生存蕃昌所必要之術,布爲文教,化合民心,是爲人倫道德理法。沿習成俗,積化成性,然此人倫道德理法,亦曰人倫理性。必如是,人類乃生存蕃昌文美安樂,不如是則人類必致爭奪殘殺險亂困苦,馴至群功渙散、倫業消滅。然人心莫不惡劫奪殘殺險亂困苦,莫不愛永保其生存蕃昌文美安樂,然此人倫道德理法,又積聚成人類之良心,爲人類生命情性上所必要之大條理而不可須臾離之矣。若近世之倫業群功,雖謂由此道德理法所生可也。然人心猶未能全合此人倫道德也,設能完全契合乎此,則人倫之昌盛和樂必不止是,吾可斷言。
至人道之慈善行業,由一部分人類于生活力上所缺憾而見功者也。人類受範于自然之生界,若猝然遇水旱風火兵燹等災,于生活上頓生缺憾,理有固然,勢所必至,故須慈善行業以營救之。若夫因荒學惰工、欺盜淫殺致失其生活力者,雖曰孽由自作,無事妪煦,然欲廣其慈心令充生不已者,亦當一視同仁以慈濟之。
要之、人倫之道理及慈行,不外安守分域,相爲利益,此倫理上之最大公例也。今論亦闡明此人倫道理,推行乎人倫之慈行,因國習以求功,隨民俗而施教焉耳。其趣道真證無生者,全超越自然生化界,且不見有生之可愛,況相謀以保蕃昌文美乎?故今當釐定宗界曰:出安分相利外,雖有勝業,即爲余事;出人乘戒善外,雖有勝谛,即務高遠;出國法民情外,雖有勝說,即妨倫俗,今論概無取焉。其非勝業、勝谛、勝說者,無論已。
二、信仰皈依叁寶
依佛典有叁種叁寶:一曰性體叁寶,二曰聖賢叁寶,叁曰住持叁寶。叁寶者,“佛寶”、“佛法寶”、“佛法僧寶”是也。何爲住持叁寶?依像而見之佛,塔寺是也;依書而傳之法,經藏是也;依律而住之僧,叢林是也。而此住持叁寶,又依僧寶而住。僧寶清高,佛法興盛;僧寶汙卑,佛法衰替:是故獨以僧爲住持──住即居住不遷之義,持即任持不失之義。僧有僧相、僧德:辭親投師,受戒持律,叁聚無犯,六和無诤,此僧相焉;修證禅定,學通經教,此僧德焉。然具僧相尤爲住持叁寶之要。(具僧相者,即具律儀。此猶儒家禮樂未嘗不美,以無住持部衆,故祗空言而無實事。蓋禮樂依群衆而存,離群索居則無禮樂可言,國家禮製因勢變遷,時異俗殊則難固守,唯集自由信行部衆,始可新故相傳住持佛教。有此住持部衆,故律儀相不致隱沒。傳戒講經,坐禅設齋,皆與禮製樂器相應。今者僧衆浸不清淨,唯仗二叁叢林守之,須整理焉)。具僧相者,以律居異,又分二衆,即“比丘”、“比丘尼”是也。比丘尼衆亦但附屬,實則在乎比丘而已。苾刍(即比丘也)所宗,多分出世叁乘之道,今不述之,但知僧衆所以爲佛教住持叁寶之一者足矣。
信仰者,信仰叁寶也。性體叁寶,修定慧者可自心證知而世不得見知聞知也。聖賢的寶,世可聞知而不得見知也。可見知者,良爲住持叁寶,住持叁寶又依僧爲住持。故在家男女信佛信法矣,尤須禮一所信仰之比丘爲皈依師,而後信仰儀式始完全也。蓋佛教非同天神教,可不必見知證知而向渺茫漠無之虛空著其信仰者也。信仰佛教儀式維何?由所禮皈依師,于塔寺中佛像或佛經前,陳香光之供,作鍾梵之樂,爲說叁皈或一戒乃至五戒,一也。贈與佛像或佛經或缦衣或念珠,二也。爲立一皈依叁寶之法名,叁也。教令每晨行叁皈禮或念佛名,四也。如是信仰,于諸信仰最爲清淨,最爲簡便!
皈依者,皈依叁寶也。皈依叁寶者,信佛教之普通禮儀也。無論在家出家皆須行之,無此非信佛之徒也。猶之五戒爲人倫之通常道德,無論何國何教莫不崇之,無此非人倫之類也。故信仰皈依佛教者,必兼叁皈五戒。
叁、叁皈
雲何叁皈?有誓,有願。其皈依師當教之稱誦曰:“自皈依佛,誓我生生,永不皈依天神鬼物!自皈依法,誓我生生,永不皈依外道邪教!自皈依僧,誓我生生,永不皈依損友惡黨!自皈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覺,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
反本還源曰皈,知止心定曰依。此中前叁皈爲發誓,後叁皈爲願;誓以自軌乎正,願以推善及人。叁皈義理可淺可深,其皈依師當隨解說,淺則婦孺與知,深則聖賢莫窮。更教每晨行叁皈法:盥漱事畢,隨所居處(或家中、或行旅、無處不可)張供佛像,或陳佛經,手爇淨香,身披缦衣,誦此二種叁皈依詞,每一皈依即禮一拜。共六拜畢,乃作他事,所費時間日僅五分鍾耳,于諸人事都無妨礙。
四、五戒善法
雲何五戒?今當先列其名:一、不殘殺而仁愛,二、不偷盜而義利,叁、不邪淫而禮節,四、不欺妄而誠信,五、不服亂性情品而調善身心。此之五戒,上截即是倫理原則,下截則同儒家五常;上截在止所不當爲,下截在作所必當爲;能止所不當爲則所作者自合于必當爲,專作所必當爲則自能遠離于所不當爲。止所不當爲者曰戒,所作必當爲者曰善,今因省稱,故但曰戒,具足應雲五戒善法。勿惰必勤,勿怯必勇,則爲通策五戒之要行,然不得同于五戒善法者,以勤勇未必善,惰怯未必惡也。果敢而力作所不當爲事亦勤勇也,此則不如惰怯,猶足捐減惡行;唯惰怯于應止之事而不能止,不勤勇于當作之務而不能作,斯爲惡耳。然勤勇于當作之務,亦不可偏重其一端,宋墨之自苦爲極,斯(斯多噶)、耶(耶稣)之冒難相尚,其爲仁義也過勤勇,蓋于禮節及調善身心者偏廢也;若孔子庶乎中正耳!
五、在家六衆信徒
雲何于在家信仰徒衆中又分六衆?即依所受五戒完全、不完全別之也。凡皈依師爲說戒時,當先告以五戒名義及此六衆差別之界,雖贊其勝勿貶其劣,令彼自擇,勿稍勉強,方可廣攝群機令無遺類。
甲衆:但受不偷盜而義利一戒。蓋四性戒佛雖俱重,唯此偷盜國所必禁,犯偷盜罪即犯刑律。故此一戒國民必守,以裨國治莫大乎此,以廣攝機亦此爲最;否則娼優屠獵之類,無由信奉佛教故也。或複隨彼受者所喜,于五戒中自擇一戒受持,亦准甲衆。
乙衆:較甲衆加受不邪淫而禮節一戒,端正風化,增進民德,此爲其最。除娼優類皆得受之,攝機亦寬。複隨彼受者所喜,于五戒中自擇二戒受持遵守,亦准乙衆。
丙衆:較乙衆加受不欺妄而誠信一戒,誠信既爲人人必要之德,則自人人所易行也。于五戒中受者自擇叁戒持守,亦准丙衆。
丁衆:較丙衆又加不殘殺而仁愛一戒,若論道德此戒最重,然在國群行之稍難,是故次于第四。于五戒中受者自擇四戒持守,亦准丁衆。能完全受持乎四戒,已足爲極良善之國民矣。
戊衆:受具足五戒。今當略說五戒義相,前之四衆所受一、二、叁、四之戒,其一一戒所有義相亦皆准此(己衆見後第十二分)。
六、不殘殺而仁愛
雲何不殘殺而仁愛?殘謂傷有情類──有情類者即動物──身體,殺謂斷有情類生命。雖在殺器亦不得執,雖在惡蟲亦但防除,非徒不殘殺人類也。此則當兵、執刑、屠畜、煮蠶皆在遮止之例,稍難通于國法民習,故今當依方便:凡由國法所起殘殺,若戰敵國及刑莠民,爲避瘟疫滅諸毒蟲,此雖以殺止殺之事,可權輕重偏開許之,則于國民義務無妨礙矣。且應了知爲國卻敵,即是愛利全國人民,而對敵人亦複泛仁,第令退降非必殘殺,故仁義之師本在維持和平也。屠獵等業則可改操,不能改操則可但受甲、乙、丙叁種戒,故在此戒定遮止之。略舉戒相如左:
非依國法,勿執用殺人器,勿傷殘人身體,勿殺害人生命。
非衛身命,勿執持兵器,勿傷害諸禽獸魚蟲類生命。
勿于禽獸等親殺、使殺而食其肉。
勿食見殺、聞殺之畜生等肉。
勿業漁獵。
勿業牧畜。
勿業煮蠶缫繭。
勿屠剝烹燒鳥獸鼈等類。
願令福樂而無災苦之謂愛,推愛于衆之謂仁。但欲謀己福樂而除己災苦,不恤喪人福樂而致人災苦,此雖愛己而不愛人,不得謂之仁愛。仁愛者,愛人如愛己,人未有不願己之得福樂而免災苦者也;愛人如愛己則亦願人之得福樂而免災苦,斯不爲殘殺矣;亦唯不殘殺而後乃真能仁愛也。蓋人心無辔,不善則惡,必斷絕淨盡于殘殺之業者,仁愛之量乃全;必純粹充滿于仁愛之行者,殘殺之根乃拔。試隨國俗之習慣,略分仁愛之事相:
當慈愛兒女。
當恩愛父母。
當敬愛師長。
當保愛幼弱(幼弱者不能自全樂而自脫災苦,則當保護之)。
當和愛友朋(兄弟當在師長幼弱友朋之間)。
當專愛夫妻(是男女間愛情專之夫妻,非以不愛父母師長等專愛)。
當親愛國民(本國人皆屬之)。
當…
《佛教人乘正法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