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智慧可以令你不枉此生。
◎知識是成功之鑰,沈思是領悟完美幸福的良器,而道德則爲二者所需。
◎接受各種知識和經驗的人,更容易産生新的聯想和獨到的見解。
◎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的生活方式來決定的。
嚇人的蛇
村莊外,住著一只又大又危險的毒蛇。它咬死了一個村裏的人,並且用毒液傷了很多村民。
一位慈悲的流浪聖者來到了這個村莊,每一個村民都向他抱怨毒蛇的惡行惡狀,以及它如何傷害很多無辜的人。
聖者問:“在哪裏可以找到這只毒蛇?”他立即動身前往毒蛇出沒之地。
聖者以其弘大的慈悲心將毒蛇喚到面前,他說 :“現在,你將自食惡果,很多村民都想捕殺你。如果你願意向我保證今後不再做傷天害理的事、不再咬人,我會力勸村民們放棄捕殺你。”
幾個月以後,這位聖者再度造訪該村,這只快被打扁、遍體鱗傷的毒蛇,爬行到聖者居住的茅屋內,抱怨說:“你看,我不咬人之後,村民便開始欺負我,即使我不反應,小孩子們依然拿木棍和石頭丟我。看看我這一身,都是你要我不咬人的結果。”
這名聖者很有智慧的回答:“朋友,我要你不咬人,並沒有禁止你發出嘶嘶的嚇唬聲。”
—印度故事
◎有智慧的忍辱,是一種甘露;無智慧的忍辱,卻是一種壓抑。
◎有智慧的人,是從別人的經驗中學習避免受苦。
◎沒有智慧的頭腦,就像沒有蠟燭的燈籠—有了也不會發光。
學者與水手
一位博學多聞、滿腹經綸的學者,踏上漫長又艱辛的航海之旅。爲了讓船上的水手了解自己的才學,每當水手休息完畢,准備工作之前,他總是不忘開口問:“我的好兄弟!告訴我,你讀過哲學嗎?”
水手回答:“喔!從來沒有,先生。我只是個單純的水手,只知道如何將一艘船由這個港口航向另一個港口。”
學者聽了之後回答:“可憐人,你浪費了半個人生。”
第二天,學者再問:“兄弟,你學過幾何學嗎?”
水手依然回答:“沒有,先生。我只會安裝船具和掌舵。”
學者聽到答案,失望的搖搖頭說:“可憐的家夥!一輩子與無知相伴,你浪費了大半的人生啊!”
日複一日,學者每天都不斷的問:“你讀過幾何學、人類學、動物學和心理學嗎?”
水手搖頭以對。
有一天,船遇上了暴風雨,這名學者焦慮的望著洶湧的波濤,緊握住船身。
此時,水手靠近他,問道:“兄弟,你曾經學過遊泳嗎?”
學者不解的搖搖頭。
水手回答:“你枉費了全部的人生,因爲船就要沈了。”
—佛教故事
◎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不在于自己有多高的學問,而在于自己有多少的“涵養”,可以安頓自己,也可以清醒別人。
◎人的生命要不斷發揮它的功能,才算是有意義的人生。
爭端與和平
有一只八哥在村中找到一大塊食物,便用喙叼起食物飛向空中。
八哥的同類見到之後,拚命的追逐、攻擊它,想要奪取它口中的美食。
最後這只八哥松開鳥喙,放棄口中最後一片食物,而它的同類也不再攻擊。
它在空中展翅翺翔、來回俯沖,心想:“我失去一塊食物,卻重新拾回這片天空的甯靜。”
—回教蘇非教派
◎生命的幸福是一種無欲與奉獻,它是一種超越欲望後的安穩與甯靜。
◎時間總會過去,安住于當下,甯靜祥和,才有永恒的生命。
◎人往往祈求祥和,然而,只有在內心的沖突解決後,世上才有和平呈現。
看見疑心
有一個人的斧頭不見了,他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的,因爲他無論走路或說話的樣子,都像個小偷。
但在找到斧頭後,再看見那男孩時,不論是走路或說話,都覺得他和一般小孩沒兩樣了。
—傳統德國故事
◎要深入真理的核心,我們首先要先深入自已的內心。
◎能夠舍離,才能深入真理的核心。要遠離執著,就不應該和任何人或事有所牽扯。這樣既不會有愛戀也不會有憎恨,只有平等,對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對待。
◎心如工廠,有嚴格的品管、正常的作業流程、良好的環保觀念,必定能製造出上好的産品。生活裏,擁有一顆經過品管的“不動之心”、沒有是非的汙水、沒有煩惱的黑煙,如此清淨,人人才歡喜親近“放光的人”。
◎一個人的感情、人格、品行、氣質、面貌、命運,皆是由心理作用和一切行爲舉止變化所累積出來。
迷路
有一個商人要到遠地去參加會議,他決定不走公路,改走鄉間小路,享受田園風光。
幾小時後,他發現自己迷路了。剛好有個農夫在照料路旁的田地,商人驅車向前問道:“請問這兒離芝加哥有多遠?”
“我不清楚。”農夫回答。
“那離紐約有多遠呢?”商人又問。
“我也不清楚。”農夫還是一樣的答案。
“那至少可以告訴我回到公路的方向吧?”失去耐性的商人不死心的繼續問。
“不,我不知道。”農夫老實的說。
惱羞成怒的商人沖口而出 :“你真的是什麼都不知道,笨蛋!”
“是啊!但至少我沒有迷路。”農夫平靜的回答商人。
—現代寓言
◎人一生氣,他就在地獄的境界中。無嗔的心是清涼、新鮮和理智的,是真正快樂、同情與愛的基礎。
◎火氣甚大,容易引起憤怒與煩擾,是一種惡習。使心靈向著那不正當的事情,那是一時沖動且沒有理性的行動。
◎對憤怒的人,不以憤怒還怒,就得到兩種勝利—戰勝自己、戰勝他人。
◎幽默的本身就是一種禅趣,因爲“禅”是活潑生動又充滿智慧的,唯有如此,才能隨時引發出幽默,使人的生活充滿著「禅趣”與“自在”。
羽毛與說出口的話
木拉.那斯魯下的家附近,住了一個以說閑話出名的人—阿奇斯。
無論白天或晚上,你都會看見那個人在市場或茶室裏,和人說著鎮上最新、最不確實的消息。他就這麼一邊批評,一邊散布謠言,在大家心中播下不和諧的種子,有時他說的話再傳回耳中時,連他自己都覺得離譜,不過他就是戒不掉這個壞毛病。
最後,他的朋友決定請鎮上最聰明的人—那斯魯丁—來幫他。
那斯魯丁對阿奇斯說:“到市場替我買只雞,而且要快,還有,一定要確定所有的羽毛部拔幹淨了,一根也不能剩。”
阿奇斯到了市場買好雞,卻等不及老板把羽毛拔光,便抓起雞一邊趕路、一邊自己拔著剩下的羽毛。但當他把一根羽毛也不剩的雞交給那斯魯丁時,那斯魯丁卻放下雞,要阿奇斯回市場把拔下的羽毛全部帶回來。
“不可能!”阿奇斯大叫:“那些羽毛部散在路上了!”
“你說的話就像被風吹散的羽毛,”那斯魯丁勸誡著:“隨意亂說的話彌漫整個鎮上,再也難收回,所以,你要注意脫口而出的羽毛,別讓它們散布在空中。”
—回教故事
◎傳播是非者,就如同製造是非者。
◎愛自己的人,就會謹言慎行的保護自己,並要用叁分之一的時間來深切反省自己。
呵欠與禱告
沙迪說當他還很小的時候,有一晚和父親以及其他人一同作晚禱,不久,其他人便紛紛打呵欠睡著了。
小沙迪對父親說:“這些睡著的人之中,沒有一個張開眼或擡起頭來禱告,若別人看到了,還以爲他們全都死了。”
沙迪的父親卻說:“我親愛的兒子,我甯願你也像他們一樣睡著,而不是醒著中傷別人。”
—回教故事
◎慈悲是一種感受、一種力量,除了幫助別人外,更能包容別人;不要看不起別人,不要輕率批評別人。
◎真正的愛,是一種過程、一種付出、一種奉獻、一種服務,這裹面沒有批評、不接納或怨恨。對方如何對不起我們,我們只是更同情他 ;對方對我們好時,我們要更愛他、更關懷他。
◎不要論斷別人,就不被論斷: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 ;要饒恕人,就必蒙饒恕。要毅然伸出愛心的手,擁抱仇敵。
包容的天使
曾經有幾位強盜闖入修道院內,其中一位對年老的神父說:“我們要將你放在密室中的每件東西都帶走。”
神父回答:“孩子們!想要的都帶走吧!”于是,這群強盜把看得見的物品搜括一空後,轉身離去。
但是,在密室裏藏有一小包東西沒被他們發現,神父拎起來,隨後追出去,大聲喊著 :“孩子們,拿去吧!你們忘了這包東西。”
這些強盜被神父包容的心感動,于是將剛才帶走的每件東西都還給神父,並且向他告解。
他們說:“您真是上帝派來的天使。”
—荒漠神父
◎寬恕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憤怒有如刀的兩刃,能傷害別人,也會傷害自己。而愛心、寬容,如香水能夠自香,亦能使人常聞到香味。
◎人生最大的修養是寬容。能寬恕別人的過失,就是自己的榮譽。
◎能夠寬恕別人,將可以化解心中的痛苦 ;接受別人的寬恕,更可以反省自己的過錯。
我有的是時間
許多動物在一起集會討論,抱怨人類總是從它們的身上掠奪。
母牛說:“他們取走了我的牛奶。”
母…
《慈愛手冊~愛與智慧的心靈小品~ (海濤法師編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