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P2

  ..續本文上一頁

  丙二、別觀愛取緣

  經雲:“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依這十二緣起法看來,其第一支的“無明緣行”,是爲生起世界衆生輪回的根本。倘能不起無明,自然沒有以後的種種煩惱了。但是凡夫能力薄弱,不能在第一支上用功;只得從愛取二緣中下手,從愛取二緣中觀察。怎樣去觀察呢?須對于眼前的六塵境界上,不起絲毫貪愛取著之念,譬如浪雲過太空,洪爐點微雪,事來順應,事過即棄,沒有留戀追悔的痕迹。由此順序漸進,方能了生脫死。試看對于佛法沒有用過功的人們,那一個不是對于六塵境界而生貪愛──對順境,就起了愉快喜樂的情感;逢逆境,就起了怨恨惱怒的嗔火。由貪愛不歇的動機,進而變爲堅強的執取心;由此堅強的執取心,來造成種種惡業,幻成生死輪回的苦果,豈不是深可憐憫的嗎?現在分開二節來講:

  丁一、覺貪愛爲苦

  『第二、覺知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

  “欲”,通善惡無記叁性,與貪心所相應的染欲,即爲十二緣起中的“愛”支。質言之,平常希望的心,可以善,可以惡。如目欲看美色,鼻欲嗅異香,……苟能明了對六塵境界所起的欲,其結果是痛苦,沒有歡樂,則能勒馬懸崖,歇諸馳求,回向少欲無爲的一條路上行去。一切損人利己的行爲,就不去幹了。財産名譽的儲蓄和擴大心,也消歸烏有了。種種身爲形役,形爲物役,除死方休的舉動也會停止了。在另一方面,積極的去做慈悲喜舍,方便濟人的工作。果能這樣,則惡止善修,那裏還有流轉生死的苦報啊!

  丁二、覺追求增罪

  『第叁、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多求心屬十二因緣中之“取”支。一般普通人,貪求聲色貨利,愈多愈妙,愈沒有厭足心。試看近代歐美人的唯物主義,愈演愈烈,把世界上的經濟完全壟斷,日本人的自大政策,將我國的東北四省強行占據。弱小民族爲自衛計,不得不起來反抗,從此兵連禍結,殺人盈野。若照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循環律,其往返報複,豈有盡期?惟有菩薩則不與衆人同流合汙,常生知足之心,能知足則能常樂。怎樣能使人知足呢?這不難比量而知:我們若把富于我者貴于我者來做我們的對象,自然心懷不知足的意念了。倘拿貧于我者賤于我者的人們來比較一下,則知足的心理,自然不禁要油然發生咧!苟能把知足心確立堅固,自能安貧樂道,衣取蔽體,食取充饑,此心湛然,不著于聲色貨利了。立身既能少欲知足,自可專去勤求慧業。因爲世間萬事萬物的真理,只有甯靜淡泊者方能見到,一般利欲薰心者,休想夢見!

  乙二、二利行

  丙一、精進度懈怠

  『第四、覺知懈怠墮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這是二利行中的精進度懈怠。什麼叫做二利行呢?是自覺覺他同時並行的意義。“懈怠墮落”,謂好逸惡勞,人們的常情,若是不努力振作,好像大火的燎燥,流水的趨濕,其墜落的速率,疾如飄風了。“常行精進”,“精”是純粹不雜的工行,“進”是勇往直前有進無退的精神。菩薩常思自利利他,故要自強不息,以遂其自度度人的廣大志願。“破煩惱惡”,“惡”者善之反,其根本是六種煩惱,貪、嗔、癡、慢、疑、不正見──學說之不正當者。人心上若充滿著煩惱,好像屋子裏住著許多毒蛇猛獸,怎能住得平安快樂呢?是以行者要去破除煩惱,和驅逐屋內的毒蛇猛獸一般,必須令其銷聲匿迹,才可安樂。“摧服四魔”,四魔是:一、煩惱魔──貪嗔等習氣,能惱害行人;二、五陰魔──使修行者,困于色等五陰,生起種種苦惱;叁、死魔──能破人善法,斷人命根;四、天魔──力能阻人行善,使其半途而廢。所以修學的人們,當用智慧來觀察,正念爲覺照,努力進攻,使“四魔”無立足地,方爲乾淨。“出陰界獄”,“陰”就是色受想行識的五陰,“界”爲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叁界。如果能摧服四魔,則五陰不能局,叁界不能囿,豈不打破陰界的牢獄了嗎?修此者,當以大行普賢菩薩爲模範,因他有大無畏的精神,能製止種種惡德,進行一切善業。至于所騎的白象,也是代表他負重致遠,忍苦耐勞的態度,能夠一肩荷擔普濟衆生的大事,而精進不已也。

  丙二、智慧度愚癡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衆生悉以大樂。』

  “愚癡生死”,謂一切因緣所生諸法,本來空無自性:愚癡的人們,不明真理,倒行逆施──本欲求樂而反得苦,本欲離苦而反遭殃。由此顛倒虛妄,幻成輪回,難免流轉生死苦海了。“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菩薩深深覺悟,爲愚癡的緣故而流轉生死,所以必須要廣學多聞以增長智慧。增長智慧的程序,約分叁種:一、聞慧──從多聞所成的爲聞所成慧。二、思慧──既然有了聞慧的基礎,就可從此在內心上思量考察,在本身上躬踐實行,可以得到更正確的概念,成爲經驗上的道理,這叫做思所成慧。叁、修慧──有了思慧的根本,更須令其集中統一,成爲甚深禅定,能在此禅定中,照見森羅萬象燦然不昧,是爲修所成慧。由是隨機應變,成就無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把這無辯礙才去教化衆生,使其遠離愚癡得究竟樂。修此智慧度愚癡的模範者,爲文殊菩薩,因爲他所騎的獅子,能作智慧吼,爲折伏一切愚癡獸類的代表;而其所執的寶劍,又能作爲摧殘一切衆生的癡惑迷亂行爲的利器。

  乙叁、利他行

  丙一、等怨親而施慈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菩薩修二利行成功之後,則思專行利他方便。惟念過去的無量劫中,在難貧苦的環境裏過活;常因貪欲不遂,未免胸懷抑塞,怨天尤人,多緒惡緣。故今宜行財施、法施、無畏施以普濟衆生。何謂財施?是將一切所有的金銀財物,國城妻子,有來乞者,無間怨親平等施與。何謂法施?對于有來求教佛法的正理者,宜隨機設化,有教無類。何謂無畏施?是要去很勇敢地爲他人扶危解厄,百折不撓;只顧他人的利益,不念自己的危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雖有無惡不作的壞人,現在能改過向善,則其昔日的舊惡,當毋庸重提,倘有大逆不道的人們,來我處乞法,當因其一念之善而設法啓迪之,決不要因其劣迹衆多,有意去拒絕他們,塞其自新的道路,令其永無悔改的機會。彌勒菩薩常以歡喜笑臉迎人,不分善惡慈心相向,平等施與,可做修此行者的代表人物。

  丙二、涉塵俗而不染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爲俗人不染世樂,常念叁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這是已證得真理的菩薩,意欲去普度有情,不忍離開衆生,只得與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們,前去接近。例如:觀音菩薩的叁十二應──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度脫之;應以白衣身得度者,即現白衣身度脫之……。雖然行者之身,常與俗人同好惡、共生活,而其本心則早已超出一切衆生之上。對于世人所喜樂的財、色、利譽、飲食、睡眠等五欲,已毫不染著。“常念叁衣”:一、僧伽梨,二、郁多羅僧,叁、安陀會。“瓦缽法器”,是僧人受食時的法器。行者雖與世俗和光同塵,然其心中則常常想念那樸素簡陋的衣缽,很願意去出家爲僧。所以他本身所踐履者,無非清淨潔白的梵行,在俗而不同于俗,在塵而不染于塵,惟普施涉俗利生的慈悲行,爲其終身的鹄的。修此行的代表,當推觀音菩薩。

  丙叁、代受苦而普濟

  『第八、覺知先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

  “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菩薩燭見世人在生死輪回之間,營營擾擾,造作無量無邊的殺盜淫妄罪惡;劫火雖熾燃燒著這個世界,尚還樂著嬉戲,不求出離。即由此發起最慈悲懇切的廣大同情心,好像己餓己渴的一樣,假設了種種善巧方便,去普濟一切衆生。“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這幾句是菩薩更進一層的體恤衆生心:以爲衆生柔弱,不能受此身心大苦,自願代其受苦,令諸衆生反得安樂。像地藏王菩薩爲衆生故,深入地獄,不自以爲苦而以衆生的苦爲苦。所以修此行者,當以地藏的心爲心。

  從第一覺正修四念住,第二覺貪愛爲若,到第叁覺追求增罪:都是菩薩自利的行動,于德是屬于斷德。照一般普通眼光看來,似乎太遍于消極方面,其實依佛法來講並非消極,蓋欲令行者先從事于積極的准備,以爲他日利人基礎。譬如要去救濟沈溺水裏的衆生,必要自己先登彼岸,方可設法施救;若自他俱在沈溺之中,怎麼可以談到救人的問題呢?第四覺之階進度懈怠,第五覺之智慧度愚癡,爲二利行,在德則屬于智德。不明佛法者必要笑其爲不可能的事實:利己利人是兩方面的工作,怎樣好在同一時期裏兼顧並到呢?不知學貴實驗,經驗可以補學術之不足,學術可以助經驗之發展;交相爲用,互相爲利,不能遍廢的。所以菩薩一面須將其已修得者培養而擴充之,同時亦須兼利他人以爲慈悲心的實驗。這樣,方能止歇一切惡念,進行種種善事了。第六覺之等怨親而施慈,第七覺之涉塵俗而不染,第八覺之代受苦而普濟:在尖銳的批評家的臆想中,必以人不顧己身,專利他人,未免太積極了。不知佛法的中心思想,本是利世主義,苟能有益于人,雖肝腦塗地亦無所顧惜。因其出發點爲同體大悲,其目標爲欲令衆生同證菩提;故能以極大勇猛修大慈大悲的事行也。此經文雖簡括,但義極豐富:起于自利,終于利人;具足普賢、文殊、彌勒、觀音、地藏之五大模範菩薩的修行標准。果能依此修行,則生死輪回定可脫離,圓滿菩提不難證到了。

  甲叁、流通分

  乙一、結成二利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複還生死度脫衆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衆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聖道。

  這一段是流通分中的結成二利章。流通分是什麼?是佛說完一經後,囑咐弟子,使其將此經流通後世,以傳至無窮。“如此八事……至涅槃岸”:此八種諸佛菩薩所覺悟的道理,修行者可依此進修一切無漏聖慧,更當從此乘法身船──一切法真實性──渡過充滿著生死煩惱的汪洋苦海,達到功行圓滿的寂靜彼岸。“複還生死,……修心聖道”:此謂菩薩既然修行功業圓滿,達到寂滅場地,應當永遠休息,不問世事了,因其慈悲心切,又複倒駕慈航,重來人間。利用自己昔日由此得度的八覺方便來教化衆生,令其亦依此八覺修行;則可以覺悟生死是苦,勤求脫離,厭棄五欲,去專修佛道。

  乙二、勸誦八事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于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爲佛弟子者,當誦此文字簡明義理充足的佛說八大人覺經:聚精會神,于念念中明記不昧,久而久之,自能斷生死苦,滅無量罪,得究竟樂。蓋此經是佛法的結晶,能供給人人心中所要求的最高目標。施諸一身而身安,推之一家而家安,放之一國而國安。希望聽此經的大衆,踴躍興起,共誦此經,共修此行,則吾國人心安定,戰事消滅于無形,國家自然安榮,世界人類亦可共享和平幸福了!

  (張聖慧記)(見正信叁卷十六期)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遺教經講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