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二、别观爱取缘
经云:“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依这十二缘起法看来,其第一支的“无明缘行”,是为生起世界众生轮回的根本。倘能不起无明,自然没有以后的种种烦恼了。但是凡夫能力薄弱,不能在第一支上用功;只得从爱取二缘中下手,从爱取二缘中观察。怎样去观察呢?须对于眼前的六尘境界上,不起丝毫贪爱取著之念,譬如浪云过太空,洪炉点微雪,事来顺应,事过即弃,没有留恋追悔的痕迹。由此顺序渐进,方能了生脱死。试看对于佛法没有用过功的人们,那一个不是对于六尘境界而生贪爱──对顺境,就起了愉快喜乐的情感;逢逆境,就起了怨恨恼怒的嗔火。由贪爱不歇的动机,进而变为坚强的执取心;由此坚强的执取心,来造成种种恶业,幻成生死轮回的苦果,岂不是深可怜悯的吗?现在分开二节来讲:
丁一、觉贪爱为苦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欲”,通善恶无记三性,与贪心所相应的染欲,即为十二缘起中的“爱”支。质言之,平常希望的心,可以善,可以恶。如目欲看美色,鼻欲嗅异香,……苟能明了对六尘境界所起的欲,其结果是痛苦,没有欢乐,则能勒马悬崖,歇诸驰求,回向少欲无为的一条路上行去。一切损人利己的行为,就不去干了。财产名誉的储蓄和扩大心,也消归乌有了。种种身为形役,形为物役,除死方休的举动也会停止了。在另一方面,积极的去做慈悲喜舍,方便济人的工作。果能这样,则恶止善修,那里还有流转生死的苦报啊!
丁二、觉追求增罪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多求心属十二因缘中之“取”支。一般普通人,贪求声色货利,愈多愈妙,愈没有厌足心。试看近代欧美人的唯物主义,愈演愈烈,把世界上的经济完全垄断,日本人的自大政策,将我国的东北四省强行占据。弱小民族为自卫计,不得不起来反抗,从此兵连祸结,杀人盈野。若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循环律,其往返报复,岂有尽期?惟有菩萨则不与众人同流合污,常生知足之心,能知足则能常乐。怎样能使人知足呢?这不难比量而知:我们若把富于我者贵于我者来做我们的对象,自然心怀不知足的意念了。倘拿贫于我者贱于我者的人们来比较一下,则知足的心理,自然不禁要油然发生咧!苟能把知足心确立坚固,自能安贫乐道,衣取蔽体,食取充饥,此心湛然,不著于声色货利了。立身既能少欲知足,自可专去勤求慧业。因为世间万事万物的真理,只有宁静淡泊者方能见到,一般利欲薰心者,休想梦见!
乙二、二利行
丙一、精进度懈怠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这是二利行中的精进度懈怠。什么叫做二利行呢?是自觉觉他同时并行的意义。“懈怠堕落”,谓好逸恶劳,人们的常情,若是不努力振作,好像大火的燎燥,流水的趋湿,其坠落的速率,疾如飘风了。“常行精进”,“精”是纯粹不杂的工行,“进”是勇往直前有进无退的精神。菩萨常思自利利他,故要自强不息,以遂其自度度人的广大志愿。“破烦恼恶”,“恶”者善之反,其根本是六种烦恼,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学说之不正当者。人心上若充满著烦恼,好像屋子里住著许多毒蛇猛兽,怎能住得平安快乐呢?是以行者要去破除烦恼,和驱逐屋内的毒蛇猛兽一般,必须令其销声匿迹,才可安乐。“摧服四魔”,四魔是:一、烦恼魔──贪嗔等习气,能恼害行人;二、五阴魔──使修行者,困于色等五阴,生起种种苦恼;三、死魔──能破人善法,断人命根;四、天魔──力能阻人行善,使其半途而废。所以修学的人们,当用智慧来观察,正念为觉照,努力进攻,使“四魔”无立足地,方为乾净。“出阴界狱”,“阴”就是色受想行识的五阴,“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如果能摧服四魔,则五阴不能局,三界不能囿,岂不打破阴界的牢狱了吗?修此者,当以大行普贤菩萨为模范,因他有大无畏的精神,能制止种种恶德,进行一切善业。至于所骑的白象,也是代表他负重致远,忍苦耐劳的态度,能够一肩荷担普济众生的大事,而精进不已也。
丙二、智慧度愚痴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众生悉以大乐。』
“愚痴生死”,谓一切因缘所生诸法,本来空无自性:愚痴的人们,不明真理,倒行逆施──本欲求乐而反得苦,本欲离苦而反遭殃。由此颠倒虚妄,幻成轮回,难免流转生死苦海了。“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菩萨深深觉悟,为愚痴的缘故而流转生死,所以必须要广学多闻以增长智慧。增长智慧的程序,约分三种:一、闻慧──从多闻所成的为闻所成慧。二、思慧──既然有了闻慧的基础,就可从此在内心上思量考察,在本身上躬践实行,可以得到更正确的概念,成为经验上的道理,这叫做思所成慧。三、修慧──有了思慧的根本,更须令其集中统一,成为甚深禅定,能在此禅定中,照见森罗万象灿然不昧,是为修所成慧。由是随机应变,成就无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把这无辩碍才去教化众生,使其远离愚痴得究竟乐。修此智慧度愚痴的模范者,为文殊菩萨,因为他所骑的狮子,能作智慧吼,为折伏一切愚痴兽类的代表;而其所执的宝剑,又能作为摧残一切众生的痴惑迷乱行为的利器。
乙三、利他行
丙一、等怨亲而施慈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菩萨修二利行成功之后,则思专行利他方便。惟念过去的无量劫中,在难贫苦的环境里过活;常因贪欲不遂,未免胸怀抑塞,怨天尤人,多绪恶缘。故今宜行财施、法施、无畏施以普济众生。何谓财施?是将一切所有的金银财物,国城妻子,有来乞者,无间怨亲平等施与。何谓法施?对于有来求教佛法的正理者,宜随机设化,有教无类。何谓无畏施?是要去很勇敢地为他人扶危解厄,百折不挠;只顾他人的利益,不念自己的危险。“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虽有无恶不作的坏人,现在能改过向善,则其昔日的旧恶,当毋庸重提,倘有大逆不道的人们,来我处乞法,当因其一念之善而设法启迪之,决不要因其劣迹众多,有意去拒绝他们,塞其自新的道路,令其永无悔改的机会。弥勒菩萨常以欢喜笑脸迎人,不分善恶慈心相向,平等施与,可做修此行者的代表人物。
丙二、涉尘俗而不染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这是已证得真理的菩萨,意欲去普度有情,不忍离开众生,只得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们,前去接近。例如: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度脱之;应以白衣身得度者,即现白衣身度脱之……。虽然行者之身,常与俗人同好恶、共生活,而其本心则早已超出一切众生之上。对于世人所喜乐的财、色、利誉、饮食、睡眠等五欲,已毫不染著。“常念三衣”:一、僧伽梨,二、郁多罗僧,三、安陀会。“瓦钵法器”,是僧人受食时的法器。行者虽与世俗和光同尘,然其心中则常常想念那朴素简陋的衣钵,很愿意去出家为僧。所以他本身所践履者,无非清净洁白的梵行,在俗而不同于俗,在尘而不染于尘,惟普施涉俗利生的慈悲行,为其终身的鹄的。修此行的代表,当推观音菩萨。
丙三、代受苦而普济
『第八、觉知先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菩萨烛见世人在生死轮回之间,营营扰扰,造作无量无边的杀盗淫妄罪恶;劫火虽炽燃烧著这个世界,尚还乐著嬉戏,不求出离。即由此发起最慈悲恳切的广大同情心,好像己饿己渴的一样,假设了种种善巧方便,去普济一切众生。“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几句是菩萨更进一层的体恤众生心:以为众生柔弱,不能受此身心大苦,自愿代其受苦,令诸众生反得安乐。像地藏王菩萨为众生故,深入地狱,不自以为苦而以众生的苦为苦。所以修此行者,当以地藏的心为心。
从第一觉正修四念住,第二觉贪爱为若,到第三觉追求增罪:都是菩萨自利的行动,于德是属于断德。照一般普通眼光看来,似乎太遍于消极方面,其实依佛法来讲并非消极,盖欲令行者先从事于积极的准备,以为他日利人基础。譬如要去救济沉溺水里的众生,必要自己先登彼岸,方可设法施救;若自他俱在沉溺之中,怎么可以谈到救人的问题呢?第四觉之阶进度懈怠,第五觉之智慧度愚痴,为二利行,在德则属于智德。不明佛法者必要笑其为不可能的事实:利己利人是两方面的工作,怎样好在同一时期里兼顾并到呢?不知学贵实验,经验可以补学术之不足,学术可以助经验之发展;交相为用,互相为利,不能遍废的。所以菩萨一面须将其已修得者培养而扩充之,同时亦须兼利他人以为慈悲心的实验。这样,方能止歇一切恶念,进行种种善事了。第六觉之等怨亲而施慈,第七觉之涉尘俗而不染,第八觉之代受苦而普济:在尖锐的批评家的臆想中,必以人不顾己身,专利他人,未免太积极了。不知佛法的中心思想,本是利世主义,苟能有益于人,虽肝脑涂地亦无所顾惜。因其出发点为同体大悲,其目标为欲令众生同证菩提;故能以极大勇猛修大慈大悲的事行也。此经文虽简括,但义极丰富:起于自利,终于利人;具足普贤、文殊、弥勒、观音、地藏之五大模范菩萨的修行标准。果能依此修行,则生死轮回定可脱离,圆满菩提不难证到了。
甲三、流通分
乙一、结成二利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这一段是流通分中的结成二利章。流通分是什么?是佛说完一经后,嘱咐弟子,使其将此经流通后世,以传至无穷。“如此八事……至涅槃岸”:此八种诸佛菩萨所觉悟的道理,修行者可依此进修一切无漏圣慧,更当从此乘法身船──一切法真实性──渡过充满著生死烦恼的汪洋苦海,达到功行圆满的寂静彼岸。“复还生死,……修心圣道”:此谓菩萨既然修行功业圆满,达到寂灭场地,应当永远休息,不问世事了,因其慈悲心切,又复倒驾慈航,重来人间。利用自己昔日由此得度的八觉方便来教化众生,令其亦依此八觉修行;则可以觉悟生死是苦,勤求脱离,厌弃五欲,去专修佛道。
乙二、劝诵八事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为佛弟子者,当诵此文字简明义理充足的佛说八大人觉经:聚精会神,于念念中明记不昧,久而久之,自能断生死苦,灭无量罪,得究竟乐。盖此经是佛法的结晶,能供给人人心中所要求的最高目标。施诸一身而身安,推之一家而家安,放之一国而国安。希望听此经的大众,踊跃兴起,共诵此经,共修此行,则吾国人心安定,战事消灭于无形,国家自然安荣,世界人类亦可共享和平幸福了!
(张圣慧记)(见正信三卷十六期)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