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遗教经讲要

  佛遗教经讲要

  ──二十四年十一月在丹阳海会寺讲──

  悬论

  一 释经题

  二 明译史释经

  甲一 叙分──六种成就

  甲二 正宗分──二重法要

  乙一 共法要

  丙一 对治邪业

  丁一 根本净

  丁二 方便净

  丁三 明戒德

  丁四 显戒益

  丙二 对治妄苦

  丁一 根欲放逸苦

  戊一 根放逸苦

  戊二 欲放逸苦

  丁二 多求饮食苦

  丁三 懈怠睡眠苦

  丙三 对治烦恼

  丁一 对治嗔恚

  丁二 对治憍慢

  丁三 对治谄曲

  乙二 不共法要

  丙一 少欲

  丙二 知足

  丙三 远离

  丙四 精进

  丙五 不忘念

  丙六 禅定

  丙七 智慧

  丙八 不戏论

  甲三 四番流通

  乙一 劝修流通

  乙二 证决流通

  乙三 断疑流通

  丙一 显余疑

  丙二 断余疑

  丙三 重劝修

  乙四 付嘱流通

  悬论

  一、释经题

  佛是梵音佛陀的简称;在中国古书上,或称浮图、浮屠等。至于佛字的意义,就是觉者,也就是大觉大悟者。譬如有学问的人,称他为学者,得大觉大悟的人,就称他为觉者;但是所谓觉者,并不是稍微有些觉悟,要一点迷谬颠倒都没有了,才能被称为觉者,这是一个很不易当的名称,所以应称为无上遍正觉者。这觉悟要正确,如果有邪解偏见的错误,决不能混称为正觉,这是简别邪见外道的。同时,这位正觉者,又是对于宇宙事理无所不知觉的,所以叫做遍正觉,这是简别二乘的。再由遍正觉而至于无上,则又超越菩萨。大凡一切无明妄想烦恼颠倒等等,都是与梦一样;无上大觉的佛陀,这些梦是都没有了,所以一切业障生死痛苦,也都没有了。如此的大觉大悟者,就谓之佛。他不但自己大觉大悟,而且以正觉遍觉去觉他;又不但自觉觉他而已,并且要使众生皆得到无上的觉悟,是谓之觉行圆满。然佛的名称,是一种普遍的名词──此世界有佛,他世界也有佛。但是我们这个世界中的佛法,都是从释迦牟尼而传流下来的教化;换言之,就是释迦牟尼佛的“遗教”,所以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佛留给我们的遗教,有经律论三藏宝典。这部“佛遗教经”的教法,是释迦牟尼佛将入涅槃最后遗下来的教训,是给住持佛教的比丘弟子做规范的,所以特名遗教。

  这部佛遗教经,又名“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其取名的意义,和遗嘱一样,是释迦牟尼对于弟子们最后的遗嘱;如国民党孙总理的遗嘱一样。经之一字,是遍通众经的名词。佛典上有经律论三藏的分别,经是佛为大众所说的种种教法,后来弟子们把它集录了下来,便成为经。经在佛典中,包括最多;此外还有律,是佛为弟子订立的规制。佛在世,弟子行止有所不决,可以问佛,但般涅槃后,佛嘱弟子,可以去依律而行。论、是历代佛子将经中的精义,尽量的发挥出来,是谓之论。佛教之有经律论的分别,犹如儒者之有经史子集的四库分类。后世复于经律论三者所不能摄收的,都归入杂藏里面。这部经虽有许多教诫弟子的话,但并不入于律而是入于经的。为什么这佛遗教经,又叫做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呢?因为这部经,是佛将要涅槃的时候说的。梵语涅槃,此云灭度,即是消灭烦恼度过生死到达彼岸的意思。再引申充分的说,就是德无不圆患无不寂的圆寂,所以这部佛遗教经,又名佛垂涅槃略说教诫。以上所说的,就是这部经的经题略释。

  二、明译史

  凡是佛的经典,都是佛对弟子所说的教法,佛涅槃后由弟子集录下来,由道高德重的长老弟子,把它背诵出来,经过大多数弟子会议通过后,才公布出来,便成为经律。但当时的经律,或是印度古典文的梵文,或是摩竭陀通俗文的巴利文;而中国文的经典,都是翻译过来的。这部佛遗教经,是由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翻译成中国文的。天竺是地名,即现在的印度。沙门是译音,其义就是勤息,谓出家人,是为著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鸠摩罗什是梵音,译曰童寿,即译本经者之名字。其人所译经典,虽不及唐三藏玄奘法师的多,但除奘师而外,无有出其右者!罗什法师主意译,所以他译出的经文,和中国固有的文字一样,非常流利畅达,盛受欢迎。如法华、般若等经皆为什师最有名之译述。本经里的文字,也是很畅达流利的。

  释经

  甲一、叙分──六种成就

  『释迦牟尼佛,初转*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这段经文,是标明六种的成就。大凡每一部的集成,必先具列六种成就,不过这部佛遗教经的六种成就,和别的经有些不同。别的经,都开端冠曰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国等,本经则不然。这段文的首句释迦牟尼佛五字,是法师成就。释迦是佛的姓氏,译曰能仁。其所以姓释迦者,因为他的族中,在许多年代以前,诞生了一位聪明仁慈的新国王,后来他的老父王,为他易姓氏曰释迦,所以志其能也。牟尼,是佛的尊称,译曰寂默。佛原名悉达多;这个名字,是后来的尊称,因为他从静默中成就非常的智慧,无时无刻不在静定中,因名牟尼。初转*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这四句中含有两种成就:一是法门成就,二是弟子成就。初转*轮,最后说法,这是标明法门成就。佛对弟子及非弟子所说的教法,皆称为转*轮,即辗转不息之谓。又轮如金刚轮的锋利,无与比伦,能摧坏一切坚固物质。转*轮者,喻佛所说的教法,能摧除一切众生的烦恼业苦。又如车轮能运众生出生死海到彼岸。中国道家运气于周身,谓之转*轮,这完全是错误的!那末什么是转*轮的正义呢?就是佛把心中所觉悟的证法,发之于言音,此言音即谓之教法,使听法的人,印入脑海,再辗转成为证法的教法,传播人人的脑海,才谓之转*轮。又如碾米的机轮,能把糠碾去,使稻子成为上白的米。佛的说法,也能解脱众生无明烦恼,使成智慧觉悟,故名转*轮。初度阿若憍陈如最后度须跋陀罗,这两句是明弟子成就。阿若是名,译曰解,又曰无知;憍陈如是姓,译曰火器。佛初成道,即至鹿野苑度憍陈如等五人,为说四谛之法,憍陈如是五比丘中的一位,首先了解得无知妙知,故名阿若。须跋陀罗,译曰好贤,他是佛最后的一个弟子。他皈依佛的时候,他的年龄已经一百二十岁了。他原是一个外道,后来听说佛将入涅槃,便急忙地赶至佛的住所,想见佛求法;请见至再,阿难恐其嚣扰,不允许他见佛,直待佛亲听阿难和须跋陀罗争执不已,乃亲唤之入见,为说八正道,须跋陀罗遂得初果,是为佛最后得度的弟子。是时佛所应度者,皆已度讫,是明佛出世度生事毕,是为大总相成就。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是为因果自相成就。娑罗坚固之义,双树云者,这树四方各二,一荣一枯,上面的枝干相合,下面的根株相连,表示四德圆满,能破八倒。因果自相者,双树间是因自相,将入涅槃,是因共果自相。是时中夜,是总自相,寂然无声,是别自相,是谓因果自相成就。为诸弟子略说法要,是为分别总相成就。诸弟子者,表示人差别;略说法要者,表示世出世间法位差别。佛将入涅槃,时已中夜,于时于会,两无复得,尚为诸弟概说法要,其慈悲心的流露,犹之为人父者,在弥留的时候,不惜自己的苦痛,谆谆的为他的子孙告诫哩!

  甲二、正宗分──二重法要

  乙一、共法要

  丙一、对治邪业

  丁一、根本净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凡是求解脱烦恼的出家弟子,统名比丘。比丘有四义:一曰除馑,福田之称;二曰怖魔,因为出家弟子为求解脱烦恼,消灭一切颠倒梦想,所以魔王见了便生怖畏,故曰怖魔;三曰乞士,比丘受二百五十戒,以乞食为生活,抛弃一切家产,只存三衣一钵;四曰破恶。佛于将涅槃时对比丘弟子说:应尊敬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是戒律的译名,其意义为别解脱;又曰处处解脱。佛所以嘱比丘弟子要恭敬尊重戒者,是因他自己将涅槃了,佛在世时,佛是一部活的戒律,诸比丘的行止有所不决,可以直接去请问他;但是佛涅槃了以后,弟子去请问那个呢?所以佛就把制定的戒律,对比丘说:于我涅槃后,你们应当尊重戒律,依著奉行,即能达到解脱。尊重戒律,即是尊重我。我在世领导你们,我涅槃了,领道你们的就是戒律;这戒律就等于黑暗中遇著明灯一样,决不会把路途走错的。你们有了戒律,应当欢喜如得至宝,要晓得戒律就是你们将来的导师,和我在世做你们的导师一样。

  丁二、方便净

  『“持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与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蓄积。”』

  这段文字是明方便戒远离清净,文分二段:从持净戒者至垦土掘地,是教诫比丘不得同凡俗做相似的生产事业,以增过失。又下是教诫比丘不得做与外道相同的不正当的技术,藉以蓄聚财物而损智慧。此中前半段,凡说明十一事:一、不得贩,二、不得买,三、不得贸易,四、不得安置田宅,五、不得蓄养人民,六、不得蓄养奴婢,七、不得豢养畜生,八、不得种植一切,九、不得蓄聚财宝,十、当远离市廛,十一、不得斩伐草木垦掘土地;凡此十一事皆能令比丘等增长过失消灭功德,故出家修行人切宜持戒。复次、比丘不得有类似外道邪术藉敛财物,凡五事:一、不得合和汤药,二、不得占相吉凶,三、不得仰观星宿,四、不得推步盈虚,五、不得历数算计:这种外道邪术皆足以妨害正当的因缘。所以,比丘要力持净戒,不…

《佛遗教经讲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