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遗教经讲要▪P3

  ..续本文上一页谄曲心就是欺骗的心。譬如有一个人,他对于这个人本来是不以为然的,但他为求得别种希图起见,而竟百般的去逢迎他,用种种的方法去欺骗他,以博他的欢心,这就叫做谄曲心;也是一种虚伪欺骗的行为。这种心,根本上是与道心互相违反的,因为道心是质直的,是毫无虚伪的,如果一生了谄曲心,则他决非修道的人。所以比丘们的心,应以质直为本。经文至此,共同法要业已终了,此下明不共法要。

  乙二、不共法要

  丙一、少欲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前者明共法要已了,此明不共法要。共法要为三乘五乘之所共,不共法要乃专成就出世间之圣人功德也。文分为八:初、少欲功德,二、知足功德,三、远离功德,四、不疲倦功德,五、不妄念功德,六、禅定功德,七、智慧功德,八、毕竟功德。此即初也。多欲的人烦恼必多,少欲的人烦恼亦无。但由少欲即能减少烦恼,尚应修持,何况更能生诸功德。并且寡欲者则心无谄曲,所谓无所欲则刚,其心境坦白质直,不为根尘牵累,是为菩萨,菩萨为菩提萨缍之简译,其义训曰觉有情,就是能够立志求得菩提度脱众生之痛苦,使皆享安乐的人。所以,菩萨应以一切众生忧患为忧患,以一切众生安乐为安乐,不单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像这样才配称最大的大人,才能进而成无上遍正觉。

  丙二、知足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此中明知足功德。学佛的人能够知足,便得安隐,自己能解脱烦恼的缠缚,并且还能够度人;所以佛于此对弟子谆谆的教以知足。观察贫贱的阶级,一个人果能知足,即是得到安隐的处所;所以知足的人,他的胸境常是快乐的,纵令他的睡所是一块草地,而他却以为有地可以安息,是亦足矣,夫复何求?类如孔子的门人颜回,他的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仍不改其乐。所以学佛的人,应当知足才是。否则,不知足而为五欲所扰乱,不但不能学佛成佛,并且永远沈沦苦海,没有出期。

  丙三、远离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巢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著,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由,是名远离。”』

  此明远离功德。人既知少欲,又能知足,那末还应进而修远离功德,避去热闹的场所。因为热闹场所,嚣尘杂遝,能使人心散乱,不得安定神志,所以欲求寂静安乐者,应远离热闹的场所。如闭关、住岩洞、茅蓬,皆是为进修远离功德。果能远离热闹独处闲居的人,他必为帝释诸天所敬重。但是处空闲不是为的懒惰,是为的没有人来扰乱,可思维苦的发源,培植智的生长。假使喜欢处于热闹场所的人,便不能专精思维,并且还要为差别因缘增加苦受。譬如大树为众鸟聚集其枝干之上,那末他的枝干必受其损坏,致于枯折。醉心世俗缚著的人,他永远沈没烦恼的苦海,没有出期。譬如醉酒的老象,溺于泥泞,无力自救。比丘既然出家,应预自计,勿使深缚烦扰,不能自救。

  丙四、精进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业精于勤荒于嬉,勤则不堕,精则不杂,此所以教弟子要精进勤修智慧,并且要专一的去干。如果能专精勤修智慧,则智慧无有不开。疲倦懒惰则一事无成。滴水终能穿石,钻木取火不退必得;否则,一暴十寒,前功徒弃。是以比丘要恒时精勤。

  丙五、不忘念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此不忘念就是要常存正念。假使要求善知识帮助我知行的发展,那么无过于时时存著正念,把他提持著不给少许时的散失。正念是对邪念而言,如把正念离开,那末邪念便要乘机而入;正念坚固,则虽入欲境无妨。禅宗二祖所谓我自调心何干汝事,他是常存正念的人。譬如著铠甲的人到战场上去,他可无所畏惧,因为他有所戒备,贼不能害。

  丙六、禅定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人心是散乱的,往往因著散心,便流入六尘五欲之中受种种的苦恼。所以比丘如求智慧的生起,要能摄心修习禅定,由定发慧,才能得无上解脱,成就大希有事。譬如惜水的人,必先修治堤塘,才能保持水的外溢;比丘如防智慧水外溢,必须摄心修习禅定。

  丙七、智慧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是肉眼而是明见人也:是为智慧。”』

  若有智慧,则能远离一切障碍;故有智慧者应恒自省察,不令所行增长过失。过失少则能度过生老病死的大海,自度度人,是名道人。比丘既不如法修道。又非白衣俗人,则此等人不伦不类,无所名其为何如人也。智慧乃是度生死海的坚固宝筏,破无明黑暗的光明大灯,同时也就是对治生死病的良药,斩伐烦恼树的利斧。比丘如不保持智慧,恒自省察,则虽闻佛法,正如病人得医生的良药而不煎服,必至丧生。智慧有三,即闻思修三。要由智慧乃能增长一切善业。

  丙八、不戏论

  『“汝等比丘,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

  前七段,明长养方便功德,这一段是显示自性远离,非对治法,与前面迥不相同,所以遗教论称为毕竟功德。人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但是因著戏论的扰乱,便与清净性渐渐的相违了。虽然得著初果实智者已见四谛理,把分别烦恼断去,但是俱生烦恼还是潜伏著在待机活动,因为这些烦恼是从无始以来的戏论所熏习成就,既极微细,更难于断舍。所以见道乃至四果,欲得究竟涅槃,于种种戏论应当舍离,时时的观察使二障习气毕竟不生。经文至此,正宗分已告终了。

  甲三、流通分──四番流通

  乙一、勤修流通

  『“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大悲世尊所说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当勤而行之。若于山间,若空泽中,若在树下,闲处静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当自勉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有悔。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诸功德者,指共法要与不共法要而言。比丘常当依著第一义心去精进修行,不使这个心有些微的放逸。当如防患恶贼以时刻的注意。如来以大悲心说法,至此已说尽无遗。比丘但当依著专精而修。修行处所,要择闲静的山林,思念所受的法要,勿令此身增长过失,常常以精进自勉,不使此身空过,白白地死掉。且须及早而行,毋待欲行而不能行时以致迟悔。如来对诸比丘说法,犹如妙手回春的医生,对病用药,一服即愈;但是病者不服因而亡身,这是病者自招之祸,非医者之过也。又如善导,如文可知。

  乙二、证决流通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毋得怀疑不求求决也”。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所以者何?众无疑故。时阿[(上)少+(下)兔]楼驮观察众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

  如来一代教法,苦集灭道四谛摄尽。苦集二谛摄尽世间因果;灭道二谛摄尽出世间因果。佛于此际,乃问在会闻法诸弟子,对于所说的四谛教法,如有犹豫不决的,可赶速的发问。问了三次没有一人发问,因为没有疑惑的了。于是天眼第一善能观察众心的弟子名阿[少+兔]楼陀,即席发言来证明如来所说教法,决无差误,纵令冷的月可以叫他变成热的,热的太阳可以叫他变成冷的,但是如来所说的四谛教法,决定没法把他稍微变更,所以他在佛的面前说我们弟子决定无疑。阿[少+兔]楼陀亦作阿那律,译日无贫,他在过去很久的饥荒时代,曾经供养过辟支佛一食,获得九十一劫中往来人天,常受福乐,凡有所求皆能如愿,故曰无贫。世界是业识变现的相分,坏时,太阳可以变成冷的,成时,月也会变为热的,但是佛所说的四谛教法,乃是众生业果的原理,绝对没有变易的可言。我人生苦的由来,是我们过去造作诸惑业的积集形成的,如人因著苦而引生出灭苦的要求,由苦因灭而至于苦果随灭,这就叫做灭谛。道谛者,即戒定慧三学,能断苦因苦果而证无上遍正觉,是为道谛。集是苦因,苦是集果,灭是道果,道是灭因,学者应知。

  乙三、断疑流通

  丙一、显余疑

  『“于此众中,若所作未办者,见佛灭度,当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闻佛所说即皆得度;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灭度一何疾哉”!』

  这段经文,是阿[少+兔]楼陀因为才证初果二果三果的有学人而说。盖因证初二三果者还未断俱生惑,见著如来欲涅槃,仍有一种悲哀,如阿难尊者等忧悲哭泣是。至于所作已办的四果阿罗汉,但有世尊灭度为什么这样迅速的感想。

  丙二、断余疑

  阿[少+兔]楼陀虽说此语,众中皆悉了达四圣谛义,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以大悲心复为众说:“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俱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已作得度因缘。自今已后,我诸弟子辗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这是佛普为未来者永断疑惑;所以他说诸比丘不必怀疑而兴悲恼,我虽住世一劫也是要取涅槃的。人生必死,既有聚会,亦必有离散,至于生而不死,聚而不散,这是绝对没有的道理。又说,所修三大阿僧祇劫的自利已经圆满,度人的事也做完了,照这样看来,就是再住在世上,也无所补益。至于应得度的,凡是天上人间皆已度尽;未来应有得度者,同时把度他们的教法也通统说好了。从今以后,汝等弟子只要把法辗转流通,这就如来法身不灭,等于没有取般涅槃一样,切勿忧悲苦恼,怀著如来为什么涅槃这样快的悲感,应知如来的取般涅槃,是觉行圆满,应生欢喜。

  丙三、重劝修

  『“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专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这段,是明世界相无常,并引己作证,劝勤修证。

  乙四、嘱付流通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

  常当一心,是嘱付弟子应知无常之速,当专一其心,住于净慧以求解脱。欲界为动法,色无色界为不动法,虽然三界有动不动的分别,但总是无常无我的,不过住寿长短有百年千年五百劫八万劫的差别罢了。复谕阿[少+兔]楼陀等勿再发言,延迟时间,盖以中夜分将要到临,如来要即于其时取般涅槃。是我最后之所教诲,正表示了这部经是如来最后的遗训。

  (力定记)(见海刊十七卷二期)

  

  

《佛遗教经讲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