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講要
──二十四年十一月在丹陽海會寺講──
懸論
一 釋經題
二 明譯史釋經
甲一 敘分──六種成就
甲二 正宗分──二重法要
乙一 共法要
丙一 對治邪業
丁一 根本淨
丁二 方便淨
丁叁 明戒德
丁四 顯戒益
丙二 對治妄苦
丁一 根欲放逸苦
戊一 根放逸苦
戊二 欲放逸苦
丁二 多求飲食苦
丁叁 懈怠睡眠苦
丙叁 對治煩惱
丁一 對治嗔恚
丁二 對治憍慢
丁叁 對治谄曲
乙二 不共法要
丙一 少欲
丙二 知足
丙叁 遠離
丙四 精進
丙五 不忘念
丙六 禅定
丙七 智慧
丙八 不戲論
甲叁 四番流通
乙一 勸修流通
乙二 證決流通
乙叁 斷疑流通
丙一 顯余疑
丙二 斷余疑
丙叁 重勸修
乙四 付囑流通
懸論
一、釋經題
佛是梵音佛陀的簡稱;在中國古書上,或稱浮圖、浮屠等。至于佛字的意義,就是覺者,也就是大覺大悟者。譬如有學問的人,稱他爲學者,得大覺大悟的人,就稱他爲覺者;但是所謂覺者,並不是稍微有些覺悟,要一點迷謬顛倒都沒有了,才能被稱爲覺者,這是一個很不易當的名稱,所以應稱爲無上遍正覺者。這覺悟要正確,如果有邪解偏見的錯誤,決不能混稱爲正覺,這是簡別邪見外道的。同時,這位正覺者,又是對于宇宙事理無所不知覺的,所以叫做遍正覺,這是簡別二乘的。再由遍正覺而至于無上,則又超越菩薩。大凡一切無明妄想煩惱顛倒等等,都是與夢一樣;無上大覺的佛陀,這些夢是都沒有了,所以一切業障生死痛苦,也都沒有了。如此的大覺大悟者,就謂之佛。他不但自己大覺大悟,而且以正覺遍覺去覺他;又不但自覺覺他而已,並且要使衆生皆得到無上的覺悟,是謂之覺行圓滿。然佛的名稱,是一種普遍的名詞──此世界有佛,他世界也有佛。但是我們這個世界中的佛法,都是從釋迦牟尼而傳流下來的教化;換言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遺教”,所以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爲本師。佛留給我們的遺教,有經律論叁藏寶典。這部“佛遺教經”的教法,是釋迦牟尼佛將入涅槃最後遺下來的教訓,是給住持佛教的比丘弟子做規範的,所以特名遺教。
這部佛遺教經,又名“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其取名的意義,和遺囑一樣,是釋迦牟尼對于弟子們最後的遺囑;如國民黨孫總理的遺囑一樣。經之一字,是遍通衆經的名詞。佛典上有經律論叁藏的分別,經是佛爲大衆所說的種種教法,後來弟子們把它集錄了下來,便成爲經。經在佛典中,包括最多;此外還有律,是佛爲弟子訂立的規製。佛在世,弟子行止有所不決,可以問佛,但般涅槃後,佛囑弟子,可以去依律而行。論、是曆代佛子將經中的精義,盡量的發揮出來,是謂之論。佛教之有經律論的分別,猶如儒者之有經史子集的四庫分類。後世複于經律論叁者所不能攝收的,都歸入雜藏裏面。這部經雖有許多教誡弟子的話,但並不入于律而是入于經的。爲什麼這佛遺教經,又叫做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呢?因爲這部經,是佛將要涅槃的時候說的。梵語涅槃,此雲滅度,即是消滅煩惱度過生死到達彼岸的意思。再引申充分的說,就是德無不圓患無不寂的圓寂,所以這部佛遺教經,又名佛垂涅槃略說教誡。以上所說的,就是這部經的經題略釋。
二、明譯史
凡是佛的經典,都是佛對弟子所說的教法,佛涅槃後由弟子集錄下來,由道高德重的長老弟子,把它背誦出來,經過大多數弟子會議通過後,才公布出來,便成爲經律。但當時的經律,或是印度古典文的梵文,或是摩竭陀通俗文的巴利文;而中國文的經典,都是翻譯過來的。這部佛遺教經,是由姚秦天竺沙門鸠摩羅什翻譯成中國文的。天竺是地名,即現在的印度。沙門是譯音,其義就是勤息,謂出家人,是爲著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鸠摩羅什是梵音,譯曰童壽,即譯本經者之名字。其人所譯經典,雖不及唐叁藏玄奘法師的多,但除奘師而外,無有出其右者!羅什法師主意譯,所以他譯出的經文,和中國固有的文字一樣,非常流利暢達,盛受歡迎。如法華、般若等經皆爲什師最有名之譯述。本經裏的文字,也是很暢達流利的。
釋經
甲一、敘分──六種成就
『釋迦牟尼佛,初轉*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于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爲諸弟子略說法要。』
這段經文,是標明六種的成就。大凡每一部的集成,必先具列六種成就,不過這部佛遺教經的六種成就,和別的經有些不同。別的經,都開端冠曰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什麼國等,本經則不然。這段文的首句釋迦牟尼佛五字,是法師成就。釋迦是佛的姓氏,譯曰能仁。其所以姓釋迦者,因爲他的族中,在許多年代以前,誕生了一位聰明仁慈的新國王,後來他的老父王,爲他易姓氏曰釋迦,所以志其能也。牟尼,是佛的尊稱,譯曰寂默。佛原名悉達多;這個名字,是後來的尊稱,因爲他從靜默中成就非常的智慧,無時無刻不在靜定中,因名牟尼。初轉*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這四句中含有兩種成就:一是法門成就,二是弟子成就。初轉*輪,最後說法,這是標明法門成就。佛對弟子及非弟子所說的教法,皆稱爲轉*輪,即輾轉不息之謂。又輪如金剛輪的鋒利,無與比倫,能摧壞一切堅固物質。轉*輪者,喻佛所說的教法,能摧除一切衆生的煩惱業苦。又如車輪能運衆生出生死海到彼岸。中國道家運氣于周身,謂之轉*輪,這完全是錯誤的!那末什麼是轉*輪的正義呢?就是佛把心中所覺悟的證法,發之于言音,此言音即謂之教法,使聽法的人,印入腦海,再輾轉成爲證法的教法,傳播人人的腦海,才謂之轉*輪。又如碾米的機輪,能把糠碾去,使稻子成爲上白的米。佛的說法,也能解脫衆生無明煩惱,使成智慧覺悟,故名轉*輪。初度阿若憍陳如最後度須跋陀羅,這兩句是明弟子成就。阿若是名,譯曰解,又曰無知;憍陳如是姓,譯曰火器。佛初成道,即至鹿野苑度憍陳如等五人,爲說四谛之法,憍陳如是五比丘中的一位,首先了解得無知妙知,故名阿若。須跋陀羅,譯曰好賢,他是佛最後的一個弟子。他皈依佛的時候,他的年齡已經一百二十歲了。他原是一個外道,後來聽說佛將入涅槃,便急忙地趕至佛的住所,想見佛求法;請見至再,阿難恐其囂擾,不允許他見佛,直待佛親聽阿難和須跋陀羅爭執不已,乃親喚之入見,爲說八正道,須跋陀羅遂得初果,是爲佛最後得度的弟子。是時佛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是明佛出世度生事畢,是爲大總相成就。于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是爲因果自相成就。娑羅堅固之義,雙樹雲者,這樹四方各二,一榮一枯,上面的枝幹相合,下面的根株相連,表示四德圓滿,能破八倒。因果自相者,雙樹間是因自相,將入涅槃,是因共果自相。是時中夜,是總自相,寂然無聲,是別自相,是謂因果自相成就。爲諸弟子略說法要,是爲分別總相成就。諸弟子者,表示人差別;略說法要者,表示世出世間法位差別。佛將入涅槃,時已中夜,于時于會,兩無複得,尚爲諸弟概說法要,其慈悲心的流露,猶之爲人父者,在彌留的時候,不惜自己的苦痛,諄諄的爲他的子孫告誡哩!
甲二、正宗分──二重法要
乙一、共法要
丙一、對治邪業
丁一、根本淨
『“汝等比丘,于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凡是求解脫煩惱的出家弟子,統名比丘。比丘有四義:一曰除馑,福田之稱;二曰怖魔,因爲出家弟子爲求解脫煩惱,消滅一切顛倒夢想,所以魔王見了便生怖畏,故曰怖魔;叁曰乞士,比丘受二百五十戒,以乞食爲生活,抛棄一切家産,只存叁衣一缽;四曰破惡。佛于將涅槃時對比丘弟子說:應尊敬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是戒律的譯名,其意義爲別解脫;又曰處處解脫。佛所以囑比丘弟子要恭敬尊重戒者,是因他自己將涅槃了,佛在世時,佛是一部活的戒律,諸比丘的行止有所不決,可以直接去請問他;但是佛涅槃了以後,弟子去請問那個呢?所以佛就把製定的戒律,對比丘說:于我涅槃後,你們應當尊重戒律,依著奉行,即能達到解脫。尊重戒律,即是尊重我。我在世領導你們,我涅槃了,領道你們的就是戒律;這戒律就等于黑暗中遇著明燈一樣,決不會把路途走錯的。你們有了戒律,應當歡喜如得至寶,要曉得戒律就是你們將來的導師,和我在世做你們的導師一樣。
丁二、方便淨
『“持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曆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與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衆,于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蓄積。”』
這段文字是明方便戒遠離清淨,文分二段:從持淨戒者至墾土掘地,是教誡比丘不得同凡俗做相似的生産事業,以增過失。又下是教誡比丘不得做與外道相同的不正當的技術,藉以蓄聚財物而損智慧。此中前半段,凡說明十一事:一、不得販,二、不得買,叁、不得貿易,四、不得安置田宅,五、不得蓄養人民,六、不得蓄養奴婢,七、不得豢養畜生,八、不得種植一切,九、不得蓄聚財寶,十、當遠離市廛,十一、不得斬伐草木墾掘土地;凡此十一事皆能令比丘等增長過失消滅功德,故出家修行人切宜持戒。複次、比丘不得有類似外道邪術藉斂財物,凡五事:一、不得合和湯藥,二、不得占相吉凶,叁、不得仰觀星宿,四、不得推步盈虛,五、不得曆數算計:這種外道邪術皆足以妨害正當的因緣。所以,比丘要力持淨戒,不…
《佛遺教經講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