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要▪P2

  ..續本文上一頁能有凡夫那樣經營生産事業,而以乞食爲生活,清心寡欲,引生善根種子;否則諸善功德,不得生起,與白衣凡夫沒有差別。如此,可知戒是善德的源泉,安穩的住處,所以比丘要安住于戒法,節身以防無逸;節食以防無餍;不參與世事以遠離擾亂;尊重自性,不輕賤而自誤,自端其心,保持正念。不得包藏瑕疵自汙淨戒,積聚心垢。不得藉邪術以惑衆生。于四供養,應自知量;所得供事不得蓄積,以蔽智慧的生起。蓋此中經文,前者明遠離凡夫俗事,後者明遠離邪術,住持淨戒,以求如來的清淨法身。

  丁叁、明戒德

  『“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

  此段明戒能增長諸善功德,所謂戒乃是順解脫之本,比丘果能持戒生定,則能解脫諸苦煩惱,是謂由戒生定,因定發慧,以真智慧無不從戒定生起也。

  丁四、顯戒益

  『“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爲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

  此中明勸修戒的利益,謂比丘應當住持淨戒,不使戒體毀損,勿令戒相殘缺,是勸比丘不離戒行。若雖有善法而不持戒,則善法必逐漸喪失,所以比丘應當安住于戒,精進勤修。

  丙二、對治妄苦

  丁一、根欲放逸苦

  戊一、根放逸苦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製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製也!亦如惡馬,不以辔製,將當牽人墜于坑陷。如被劫賊,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爲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製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

  根就是五根,即眼、耳、鼻、舌、身也;在中國向來叫做五官。出家比丘,應該緊守根門,叫他不能放逸到五塵內去,五塵就是色、聲、香、味、觸。假使五根放逸五塵,就會生出種種的痛苦,于是邪淫妄語等種種的惡事,也便由此而發生。所以,比丘第一要守護五根,勿任放逸,要使耳不邪聽,眼不邪視,鼻不貪香,口不嗜味,身不求逸,然後方能一心修行;否則,一任五根縱逸到五塵,于是便引起了貪嗔癡等煩惱。所以,比丘應當緊守根門,不使放逸致遭諸苦。猶如牧牛的人,執杖視之,不令犯人家的禾苗,致遭人家幹涉之痛苦。縱牛害苗尚致遭苦;傥縱五根,不僅使五欲增長沒有止境,勢必將法身慧命從此斷傷,沈淪苦海,沒有出期。爲惡馬所累,墮于陷坑,苦止一世;如爲五根所害,則殃禍世界,痛苦何堪設想!

  戊二、欲放逸苦

  『“此五根者,心爲其主。是故汝等當好製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喻如一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于蜜,不見深坑。譬如狂象無鈎,猿猴得樹,騰躍踔蹲,難可禁製,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製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此中再進一步來製止心的放逸,即對治五欲心。五根心爲其主,心的可畏更甚于五根,毒蛇、惡獸、烈火的爲害,不足以喻心的爲害之甚!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在路上經行,其心但眷懷在蜜器,因墮于深坑;五欲心的牽人墮落,亦複如是。又如狂象無鈎,猿猴得樹,無法製止,必當預先防心,不令他傷害善事。如果能把心專精于所修行之善法,則無一事不成,所以修行的人,第一要盡心極力去製止貪欲。假使只能製止五根而不能製心,則一旦潰圍而出,必發生種種不善的行爲。一個人的五欲心既像毒蛇,又像猛獸,不去製止它,真是危害無窮!以前有一個人,白天在路上去搶人家的金子,給人家捉住了。問他道:白天裏路上的人很多,你爲什麼敢搶人家的金子?這人答道:因爲我在搶金子的時候,眼睛裏只看見金子,而不瞧見有人;這就是說一個人爲貪欲心所蔽,遂都無所見。又譬如象飲酒後氣力很大,狂醉奔走,如象奴沒法製伏它,則這狂象勢必會闖大禍,這就是說一個人發動了貪欲心,而不去製住它,則有說不盡的危險!如果一個修行的人,能夠將心製住在戒律之中,或智慧布施之中,使心集中一處,不生妄想,則煩惱無明妄想都會消滅,而去做救世救人的功德了。所以我們應該把放逸于五塵的貪欲心,以戒律來製住它,精勤求諸善法而折伏之。

  丁二、多求飲食苦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于好于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如蜂采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此中對治多求飲食苦,凡是出家的比丘,對于飲食要知量,毋事多貪,應該視同服藥一般。因爲服藥的目的,是在于治病,至于飲食的目的,亦無非是在于醫治饑渴病而已。所以出家修行的比丘,不要管飲食的好壞,祗要能充饑就算了事;與蜂之采蜜,是在味而不壞色香一樣。如比丘們接受了長者居士的飲食供養,切不要多求而自發生貪念,祗求其能治愈饑渴病就是了。所以比丘們用以求受飲食的缽,其大小以食量爲標准,量大則缽大,量小則缽小;譬如智者牧牛,量其力量的大小使負物件的輕重,不使過于負重損其精力,比丘求食其理亦爾。

  丁叁、懈怠睡眠苦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鈎早屏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無慚人也。慚恥之服,于諸莊嚴最爲第一;慚如鐵鈎,能製人非法,是故比丘常當慚恥,勿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此中對治懈怠睡眠苦,謂比丘應令心修習禅定,勿令時間空過,就是在初夜後夜,亦必須誦念佛經以收其放心,住于禅定,勿使貪著睡眠一生空過。應該曉得人命是無常的,一口氣換不過來馬上就死,所以應早早自求解脫,以備自度度人,勿任睡眠。凡人皆有許多煩惱在乘隙而動,如果稍一不慎,戒定心就會給他破壞無余,所以要極力的製服這種煩惱。假使發生了這種煩惱,增長熾盛,宛如一條最毒的黑蚖蛇藏在房裏一樣,那麼我們要想安眠,勢必先要鈎除這條毒蚖,然後方能安安穩穩的睡眠。出家比丘,應該先除去了這昏昏睡眠的煩惱,否則睡眠如毒蚖在房,就去安眠,決爲睡眠所害,這便是無慚無愧的人。一個人要有慚愧羞恥的心,方能勇于改過,所以比丘要常抱慚愧心,使善業增長。如無慚恥,一任放逸爲惡,則功德盡失,與禽獸何異?以上所說,是共法要中之對治妄苦也。

  丙叁、對治煩惱

  丁一 對治嗔恚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嗔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爲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嗔心甚于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製,嗔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雳起火,非所應也。”』

  我們要謀改善,要從內心做起,所謂心理建設,亦必先之以革命,把心上所有的惡習都革得乾乾淨淨,使內心重新改造,完成精神的建設。至于改革要訣,首在製伏煩惱。出家比丘,應該以法身慧命爲第一生命,而以肉體爲第二生命,因爲要維持第一生命方能達到人生的目的,才有保存第二生命之意義,決不能以肉體生命去妨害第一生命;如孔孟所說的“殺身成仁”和“舍生取義”,就是因爲仁義要比肉體來得重要的原故。雖然有人來節節支解你,亦應該將心收入佛法,勿任放縱而生憤怒。假使你的心一嗔恚,則你已放棄佛法而成爲顛倒無智無慧的人了;所以能忍者才可以算得是修行的智人。但是這個忍與平常的怕他強暴而忍耐的完全不同,因爲這些強暴者來無理侵犯我們的身體等的人,他是無知無識可憐可憫的人,我們是不應去和他計較,只能用忍受的方法來感化他,而不取敵對行爲,這才是有力的大人。假使一個比丘,常常發生憤怒心,則善法破壞沈淪,一無結果。所以比丘應視嗔恚心如猛火一樣,勿令延燒,使百般功德盡失!俗人因沒有佛法來製住他的嗔恚心,所以遇事憤怒,尚情有可原,而出生比丘已舍了五欲,應依佛法製住嗔恚心,不使發生憤怒,反之則理所不許。譬如清冷雲中霹雳起火,這豈是應該有的事?

  丁二、對治憍慢

  『“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舍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當疾滅之。增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爲解脫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此中對治憍慢貢高;謂比丘已削發出家,棄了一切名利富貴,舍服飾而著壞色衣服,拿了缽去乞食以資生活,到這地步,還有什麼憍慢心呢?假使這時再起憍慢心,應自摩頂警覺,否則迷溺其中,不克自救。憍即自以爲什麼事都勝人一籌,不肯去請求人家,看輕別人之謂也。至于慢呢?就是自己覺得有恃無恐而去欺淩旁人的意思。譬如我今天吃了好的東西,穿了好的衣服,就去憍人,並去淩慢別人,這都是出家人所不應當具有的心理。本來憍慢心世人都不應有,又何況出家人?如釋迦牟尼,他本來是一個王子,他盡可以憍慢別人;但他竟肯抛棄王位,消滅憍慢而修苦行,于是結果便成了佛。設有貢高,則應自思,我爲求解脫煩惱,已降其身而行乞化,憍複用爲?

  丁叁、對治谄曲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谄曲但爲欺诳,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是故汝等,宜應端心以質直爲本。”』

  此中明對治谄曲,…

《佛遺教經講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