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善生經》講錄▪P6

  ..續本文上一頁禁,且以善言而贊揚之,使其心生歡喜增益道行,此屬語業供養。叁、敷設床待者,即對身形上之供養。四、奉施飲食須淨美豐饒,不應以粗惡之飲食施沙門梵志。五、擁護如法者,能認識佛法,能分別善惡邪正,是真有德者,當如法供養而擁護之。若不能分別善惡邪正而擁護供養,不但無益,而反障蔽正法,此在家學佛者所當注意的。若欲布施,先看對方是否應受供,我所供是否如法,不應以情感作用,或以布施而要令譽。

  施主以財施供養,沙門梵志即以法施報答,如講經弘法時,有偈雲:“利益報檀那厚德”。法施亦有五事:一、教信者,教其正信叁寶;行信者,依法僧而修信行;念信者,使其對叁寶明記不忘,善念增長。二、教禁戒者,教授持佛之禁戒,或五戒或八戒,或菩薩大戒。叁、教博聞者,使依佛教法博聞經典,明了正法。四、教布施者,即教其行善獲福。布施有叁種:一、報酬有恩,對于父母等有恩于己之人,以身命財力而供養之,此是孝心。二、奉事有德,如建立寺院,供奉佛像,供養修行大德,此是敬心。叁、救濟有苦,見一切災亂困苦中衆生,設法救濟之,此是悲心。五、教慧者,爲講種種教義令生智慧,但空解其理,知而不行仍是無用,須有行慧,要依理持戒而實行。立慧者,由戒生定因定而發之慧,方是真慧不可移轉。如孔教所謂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由靜慮而得的方是立慧,從持戒修行而得者爲之行慧。又此教行立叁慧,即聞、思、修叁慧。以上正釋六方竟。表面觀之。彼以五事待我,我以五事報彼。似乎計較報酬,非究竟善行,其實此乃因果不謬,報酬不爽,法爾如是之感應現象也。

  丁叁、明四攝

  ““居士子!有四攝事,雲何爲四?一者、惠施,二者、愛言,叁者、行利,四者、等利”。”

  凡發菩薩心而利他者,當奉行此四法,此四法能將一切衆生收攝在佛法中,故雲四攝法。一、惠施,他處譯爲布施,欲攝受衆生,或以財施、或以法施、或以無畏施而饒益之,彼必願親近而受教。二、愛言,或譯愛語,欲教化衆生,不能以剛強之言與之抵觸,須以柔和之言語,至誠之態度,令其心悅誠服。叁、行利,他處譯爲利行,凡作事能以利益與人,人自易來相親,于此行化,則庶幾矣。四、等利,他處譯雲同事,能與人同甘苦,共患難,人亦必易來相親。普通人或以職業不同,或以地位不同,即有隔礙不易相親。或反爲敵抗。有此四事,則可攝受一切衆生而教化之,是名行菩薩道。

  丙二、重頌

  “于是世尊說此頌曰:“惠施,及愛言,常爲他行利,衆生等同利:名稱普遠至。此則攝持世,猶如禦車人。”

  頌文與長行前後次第不同,又或頌文中有而長行中無者,長行中有頌文中無者。此六句重頌四攝法,能行四攝即是大乘菩薩,能攝受世間一切有情。禦車人者,即調禦師(佛之尊號)之義,能調伏有情故。

  ““若爲攝持者,母不因其子得供養恭敬;父因子亦然。若有此法攝,故得大福佑。”

  即家庭父子之間,亦不能離此四法,須互相供給,言語和順,作事當互相體量其心,能同甘苦,于是父母因子得恭敬供養,子因父母得慈愛教養,家庭和樂,福壽增益,此頌東方。

  ““照遠于日光,速利翻捷疾,不粗說聰明,如是得名稱。定護無貢高,速利翻捷疾,成就信屍賴,如是得名稱。常起不懶墮,喜施人飲食,將去調禦正,如是得名稱。”

  此叁頌,參閱長阿含經中之譯文,乃泛頌南西北上方之義。

  ““親友臣同恤,受樂有齊限,謂攝在親中,殊妙如師子。”

  此四句重頌觀下方。

  ““初當學技術,于後求財物。後求財物已,分別作六分:一分作飲食;一分作田業;一分舉藏置,急時赴所須,拚作商人給;一分出利息;第五爲取婦;第六作屋宅。家若具六事,不增快得樂、彼必饒錢財,如海中水流。彼如是求財,猶如蜂采華;長夜求錢財,自當受快樂。”

  凡人必有一種技術,技術須先學習,否則不學無術,無以謀生,不能爲社會生産,故雲初當學技術。但既能生産,尤須善于支配,明了消費之法。此頌中將所有財産分爲六分:一分作日常生活所需;一分作田業者,即購置不動産,所謂有恒産然後有恒心;一分儲蓄以備急需;一分作農工商之活動資本以生利息;一分取婦以成立家道;第六分作屋宅者,長阿含經中謂起塔廟作功德慈善事業,興隆叁寶。前五立業成家,令現世優裕;第六增長福德善根,使來世富貴,此亦善生之義也。

  ““出財莫令遠,亦勿令普漫,不可以財與凶暴及豪強。”

  此四句在長阿含經中,即明上之叁種布施,謂出財布施須有標准,不得濫施,若與凶暴豪強之人,恐反助其爲惡也。

  ““東方爲父母,南方爲師尊,西方爲妻子,北方奴婢使,下方親友臣,上沙門梵志:願禮此諸方,二俱得大稱。禮此諸方已,施主得生天”。”

  此總頌六方回向生天。

  甲叁、如說奉行

  “佛說如是,善生居士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歡喜、即歡喜接受之義,以叁皈成立信心,以五戒成立善行,方能信受奉行。

  今講此經,希望聽衆亦能信受奉行此善生之法,再進而能展轉將自己所信受之善法開示他人,令信令行,乃至全中國全世界人類,均能奉行此人倫道德之善生法善其生,使善生惡滅,災消福長,化刀兵爲玉帛,轉災禍爲吉祥;再進而修無漏善法,使功德圓滿,各各成佛!

  (塵空記)

  

  

《《佛說善生經》講錄》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