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禁,且以善言而赞扬之,使其心生欢喜增益道行,此属语业供养。三、敷设床待者,即对身形上之供养。四、奉施饮食须净美丰饶,不应以粗恶之饮食施沙门梵志。五、拥护如法者,能认识佛法,能分别善恶邪正,是真有德者,当如法供养而拥护之。若不能分别善恶邪正而拥护供养,不但无益,而反障蔽正法,此在家学佛者所当注意的。若欲布施,先看对方是否应受供,我所供是否如法,不应以情感作用,或以布施而要令誉。
施主以财施供养,沙门梵志即以法施报答,如讲经弘法时,有偈云:“利益报檀那厚德”。法施亦有五事:一、教信者,教其正信三宝;行信者,依法僧而修信行;念信者,使其对三宝明记不忘,善念增长。二、教禁戒者,教授持佛之禁戒,或五戒或八戒,或菩萨大戒。三、教博闻者,使依佛教法博闻经典,明了正法。四、教布施者,即教其行善获福。布施有三种:一、报酬有恩,对于父母等有恩于己之人,以身命财力而供养之,此是孝心。二、奉事有德,如建立寺院,供奉佛像,供养修行大德,此是敬心。三、救济有苦,见一切灾乱困苦中众生,设法救济之,此是悲心。五、教慧者,为讲种种教义令生智慧,但空解其理,知而不行仍是无用,须有行慧,要依理持戒而实行。立慧者,由戒生定因定而发之慧,方是真慧不可移转。如孔教所谓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由静虑而得的方是立慧,从持戒修行而得者为之行慧。又此教行立三慧,即闻、思、修三慧。以上正释六方竟。表面观之。彼以五事待我,我以五事报彼。似乎计较报酬,非究竟善行,其实此乃因果不谬,报酬不爽,法尔如是之感应现象也。
丁三、明四摄
““居士子!有四摄事,云何为四?一者、惠施,二者、爱言,三者、行利,四者、等利”。”
凡发菩萨心而利他者,当奉行此四法,此四法能将一切众生收摄在佛法中,故云四摄法。一、惠施,他处译为布施,欲摄受众生,或以财施、或以法施、或以无畏施而饶益之,彼必愿亲近而受教。二、爱言,或译爱语,欲教化众生,不能以刚强之言与之抵触,须以柔和之言语,至诚之态度,令其心悦诚服。三、行利,他处译为利行,凡作事能以利益与人,人自易来相亲,于此行化,则庶几矣。四、等利,他处译云同事,能与人同甘苦,共患难,人亦必易来相亲。普通人或以职业不同,或以地位不同,即有隔碍不易相亲。或反为敌抗。有此四事,则可摄受一切众生而教化之,是名行菩萨道。
丙二、重颂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惠施,及爱言,常为他行利,众生等同利:名称普远至。此则摄持世,犹如御车人。”
颂文与长行前后次第不同,又或颂文中有而长行中无者,长行中有颂文中无者。此六句重颂四摄法,能行四摄即是大乘菩萨,能摄受世间一切有情。御车人者,即调御师(佛之尊号)之义,能调伏有情故。
““若为摄持者,母不因其子得供养恭敬;父因子亦然。若有此法摄,故得大福佑。”
即家庭父子之间,亦不能离此四法,须互相供给,言语和顺,作事当互相体量其心,能同甘苦,于是父母因子得恭敬供养,子因父母得慈爱教养,家庭和乐,福寿增益,此颂东方。
““照远于日光,速利翻捷疾,不粗说聪明,如是得名称。定护无贡高,速利翻捷疾,成就信尸赖,如是得名称。常起不懒堕,喜施人饮食,将去调御正,如是得名称。”
此三颂,参阅长阿含经中之译文,乃泛颂南西北上方之义。
““亲友臣同恤,受乐有齐限,谓摄在亲中,殊妙如师子。”
此四句重颂观下方。
““初当学技术,于后求财物。后求财物已,分别作六分:一分作饮食;一分作田业;一分举藏置,急时赴所须,拚作商人给;一分出利息;第五为取妇;第六作屋宅。家若具六事,不增快得乐、彼必饶钱财,如海中水流。彼如是求财,犹如蜂采华;长夜求钱财,自当受快乐。”
凡人必有一种技术,技术须先学习,否则不学无术,无以谋生,不能为社会生产,故云初当学技术。但既能生产,尤须善于支配,明了消费之法。此颂中将所有财产分为六分:一分作日常生活所需;一分作田业者,即购置不动产,所谓有恒产然后有恒心;一分储蓄以备急需;一分作农工商之活动资本以生利息;一分取妇以成立家道;第六分作屋宅者,长阿含经中谓起塔庙作功德慈善事业,兴隆三宝。前五立业成家,令现世优裕;第六增长福德善根,使来世富贵,此亦善生之义也。
““出财莫令远,亦勿令普漫,不可以财与凶暴及豪强。”
此四句在长阿含经中,即明上之三种布施,谓出财布施须有标准,不得滥施,若与凶暴豪强之人,恐反助其为恶也。
““东方为父母,南方为师尊,西方为妻子,北方奴婢使,下方亲友臣,上沙门梵志:愿礼此诸方,二俱得大称。礼此诸方已,施主得生天”。”
此总颂六方回向生天。
甲三、如说奉行
“佛说如是,善生居士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欢喜、即欢喜接受之义,以三皈成立信心,以五戒成立善行,方能信受奉行。
今讲此经,希望听众亦能信受奉行此善生之法,再进而能展转将自己所信受之善法开示他人,令信令行,乃至全中国全世界人类,均能奉行此人伦道德之善生法善其生,使善生恶灭,灾消福长,化刀兵为玉帛,转灾祸为吉祥;再进而修无漏善法,使功德圆满,各各成佛!
(尘空记)
《《佛说善生经》讲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