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宗地圖釋▪P10

  ..續本文上一頁  《講 記》禅宗尤當明者,起初參究時即在第六識肯定“心”的一面,心即是佛性心,把其余一概否認了;所謂“原是菩提”,“本無煩惱”,或“本來是佛”;將肯定的實現了,否定的自無。禅宗語句不能一一舉例說明,因其名詞與經論不同,可以活用。如壇經“心是地、性是王”,此心可看作“一切種識”,性可看作“無漏智種起的現行般若”,故此心性如此看才對。又如壇經“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與上心性又不同,此“性”可看作完全佛性──即行佛性究竟出染及理佛性究竟顯現,此“心”可看作一切現行心,現行心完全無我法執及一切煩惱──即成平等性智,故此心性又是一種看法。此不過舉一個例而已,可見禅宗語詞非如經論。

  圖上之心即佛性心──本有完全無漏種及一切法理性心,以是虛位,故佛性總括“理”“行”。此心又可名“如來藏”,如來藏有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二義,禅宗所否定方面即空義,從肯定所顯方面即不空義。至第叁空不空義,是中國古德從經義演繹出來的,經無明文規定。空去了的即空如來藏,空去了所顯的即不空如來藏。心雖虛位,總合無漏種一真法界名佛性心,或如來藏心,此爲禅宗義。戊 天臺宗第五天臺宗,此宗須從一真法界與異熟報主合爲一致而出發,再觀到于一真法界。

  《講 記》天臺宗,他的出發點是一真法界,從一真法界倒轉到異熟報主,由異熟報主再轉進一真法界。此宗依宗法華經,如雲:“諸法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又雲:“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故以唯佛與佛究盡及不可言宣者爲根本出發點,爲所觀境,又名佛智所觀境,或叁谛境,或兩重叁千境。言語文教所诠顯者,即此不可言宣,或唯佛究竟之一真法界境。故依佛智境而爲所觀,言教所顯,皆歸此點,法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亦即此義。

  天臺以理具叁千事造叁千爲根本宗義。以此義故,由異熟報主觀爲事造十法界,一一法界皆有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十如是。此事造十法界諸法,當下即是理性本具,當下即是一真法界,故事造是理具之事造,而理具亦即是事造之理具,事造融于理具,理具顯于事造,由此事造與事造亦圓融無礙,故于一法界上即具其余九法界,如是成百法界,如是百法界一一又皆具十如是,成千如是。

  由此互融互具之百界千如法成叁千者,異熟報主上之正報既具此百界千如,依報亦具此百界千如,依正二報所依之五蘊法亦具百界千如,乃成叁千諸法。事造如此,理具亦然;是爲事理兩重叁千,爲天臺宗義之根本。亦即法華方便品所明之諸法實相,在止觀中即爲一境叁谛之所觀境。

  《講 記》從一真法界佛智境到異熟報主者,所謂叁千性相百界千如。叁千性相:即依報一千,正報一千,五蘊一千,互相融攝。就是觀衆生境即佛境,佛境即衆生境。以佛境而融觀十法界,十法界皆佛境;以衆生境而融觀十法界,十法界皆衆生境。百界千如者,即十界中一一界互具九界即成百界,百界各具十如即成千如。又依正五蘊各具千如,故合雲百界千如,是爲妙境。理具叁千即事相之理性,事造叁千即理性之事相,佛法界境事即十法界境事,一真法界原來豎超橫絕,法爾如是故,故得佛境衆生境心境無有差別。衆生境者,異熟爲正,相分──器界──爲依,此爲天臺宗義。

  由此義故,可言善惡皆爲性具,在異熟報主即事造叁千性相諸法,此等諸法雖有善惡因果差別,當下即一真法界性,性具互融無有差別,衆生本來是佛故。從異熟報主觀之,異熟報主等于一真法界;複從一真法界觀之,一真法界亦等于異熟報主;異熟報主有善有惡,一真法界亦有善有惡也。天臺宗義本依法華經而建立,法華經所謂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之諸法實相,即因緣等十如是之事理叁千,依此有一境叁谛,由一境叁谛則成一心叁觀。

  以上所言爲天臺宗圓教要義,固非常識所能證驗,然其初步下手即觀法華之諸法實相境,依此境而作空假中之一心叁觀。本具此理,曰理即佛。由聞教法解此理故,則成名字即佛。依此名字所解理,修觀行得相應故,則成觀行即佛。觀境深入,現身成就佛果相似功德,是名相似即佛;所謂六根清淨,即此異熟身而成清淨不思議之功德,爲善法加持義。進證真如法身,是名分證即佛,亦唯識之通達修習位也。由名字至相似皆依教法,至分證位乃有超教法之實證。觀至成大圓覺入究竟即佛位,證一真法界是謂法身佛。此言法身佛者,以無身士相爲究竟,所謂坐虛空座身如虛空者也。與密宗等所明之法身回不相同,故其所歸乃在一真法界。從此法身即有報身──受用身、化身──變化身佛。此二佛應化九法界衆生,謂報身應菩薩法界,化身應二乘及六凡法界,乃至應化地獄爲地獄佛,故名化身佛。由此證知佛法界亦具十法界,不斷性惡,性具善惡諸法故能具現事造之十法界也。

  以上皆據天臺圓教以言,于圓教法各別不融則爲別教,通藏二教則明圓教之一分義,故彼皆爲批判他宗之施設耳。即于此亦可見天臺宗義之要點矣。

  《講 記》余宗講“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不與天臺同。余宗用心爲聖凡溝通之郵,佛有心衆生也有心,佛有衆生心──應化衆生之用,衆生有佛心由之可以成佛。天臺謂衆生即法界全體,心也即法界全體,佛也即法界全體,乃至一色一香無不皆是法界全體。此境唯佛能究盡,或不可言說佛智的境界,只要有佛智現前,則十法界皆是佛法,故天臺宗以佛境爲境。又以此理,佛智之一心叁觀爲能觀。明所觀境的出發點也是第六識,六聞法教了知佛境界,依此境界而起能觀,即肯定的了解所觀之叁谛境──即真俗中叁谛,起一心叁觀──空假中叁觀──去觀,不須遣我法執,只要此觀成就時即證一真法界,此爲天臺宗特殊之義。各宗亦以基于出發點不同,各有其特殊義。

  現在所講是天臺宗化法四教中的圓教;還有藏、通、別叁教,是重在藉以評論他教,而臺宗宗義所歸唯在圓教。依一心叁谛境起一心叁觀,依觀證一真法界;圓教佛以虛空爲身,亦以虛空爲座。天臺與叁論不同,叁論宗自衆生到佛果,天臺則由佛果而到衆生──即由聞生佛不二之境而起能觀智而證佛果一真法界。天臺與叁論的確有關,可說從叁論而發展者。但天臺宗法華,依佛智境起佛智觀而證佛果,非叁論所能及,此即是天臺宗精粹所蘊的圓教義。若別教人,不能依佛境起觀,即依六識修次第叁觀而觀次第叁境:先空觀空境,次假觀假境,後中觀中境,再後證佛一真法界。若通教修體空觀兼能空法執。若不能空法執但空我執者,僅成藏教析空觀耳。故先明臺宗自宗圓教宗義,余叁教非臺宗正義。在此亦可明臺宗特殊的立足點,在圖上也成爲斜角相對之形式。

  己 賢首宗

  第六賢首宗者,亦須先從庵摩羅與阿賴耶複合以爲一,此二連成總一切法之心,通攝有漏無漏諸法,總名爲第八識故。第八識攝一切法盡:識有本識、轉識,本識即第八識,轉識爲前七識,心所有法六位差別,如是等法從八識平列觀之,則有諸識諸法之差別可言,若從最深之第八識觀之,則第八識可總攝諸法歸于識之自證分、見分、相分中也。第七識與第八識之見分有最密切之關系,以第七識現起第七識見相者,依于第八識見分故。前六識與第八識之相分亦有最密切之關系,爲其依緣以現各別之六識者,因于第八識之相分;攝大乘論說第七是第八見分,說前六是第七相分,一切諸法皆攝在第八識中也。如是觀之,雖有染淨因果聖凡差別而皆爲第八識之差別相,其實皆爲一體之第八識耳。由此一體第八識義,即成自他不二、染淨不二、因果不二、聖凡不二、身土不二,生死涅槃、煩惱菩提皆悉不二,如是無量差別諸法,成爲一體融通無有差別,是爲華嚴“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之義。天臺宗之言心佛衆生無有差別,謂心法、佛法、衆生法皆即事理叁千故無差別;賢首宗則從根本之心體以明心佛衆生之無差別,謂心等佛衆生,衆生佛等心故。依此阿賴耶與庵摩羅融合爲一之根本心,即爲賢首宗宗本之所在。故在衆生心阿賴耶底下即是佛心庵摩羅,佛心庵摩羅上亦即是衆生心阿賴耶,此心自他一體融通,本無差異,故雲:“衆生本來是佛”;亦雲:“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由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謂形表上雖爲衆生,而心底下即是佛心,但由妄想執著之所覆障故不現行,其所覆障,前七染識之作用也。由此染淨不二之第八識,明自他生佛等皆無差別,是爲賢首宗之一真法界,華嚴所明毗盧遮那十身相海,以衆生國土等皆爲佛身。

  吾人既知此一切衆生具如來智德,但以妄想執著故不證得,則須破之以求證契。其破之之程序,由庵摩羅阿賴耶不二之一真法界──賢首宗之一真法界,再觀至庵摩羅事事無礙法界,有四重之法界。其遣淨一切事相上妄想執著,從阿賴耶果相觀至密嚴實佛者,明事法界也;從阿賴耶因相觀至一真法界者,明理法界也;以理遍事,即事明理,則成理事無礙法界,此爲地上菩薩波羅密行境界;若至究竟成佛,則爲事事無礙法界──所謂佛果具五不可思議,即庵摩羅持清淨一切種,爲一切清淨現行之依止,所現之一切事皆無礙故,故名事事無礙。此宗之根據點在染淨不二之一真法界,究竟成就則爲事事無礙法界;然此所明,非同虛空無相,乃是具德圓明事事互融,如帝珠網光影層層無盡無盡者也。

  由此故天臺爲性具法門,而賢首爲性起法門。言性起者,性指染淨不二第八識體,亦即賢首所謂一真法界。此性與法性之性別,法性無爲法也,無爲無起滅故,不應言性起也;此言由性能起諸法,蓋以佛生不二之持種識爲性,故曰性起,亦曰一真法界緣起,故雲:“大哉真界,萬法資始”!

  《講 記》賢首宗教義,要從庵摩羅到阿賴耶,即成華嚴經義,即以庵摩羅識爲出發點。賢首宗的一真法界,不同法相宗等以心言寂滅非安立谛爲一真法界。賢首宗講四法界:事法…

《大乘宗地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乘宗地引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