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勝應身,二、劣應身,叁、隨類變化身。此叁類變化身爲凡聖同居土中全隨衆生示現者,所謂爲內凡外凡之菩薩及二乘六凡等所示現之身土也。所現他受用佛身土,猶同受用佛之一分真實功德;此之變化身土,則純隨他化現,故土通于異熟之器世間,天臺教所謂“凡聖同居土”是也。劣應身即在人間所現之身土,叁千大千世界──當梵網經千華中之一華──有百萬億劣應身佛,釋尊之示生印度者,即此身也。勝應身在大千界中唯有一佛,居色究竟大自在天,爲初住以上菩薩及回小向大之二乘聖者所現,義同天臺教之“方便有余淨土”。臺宗謂方便土唯佛爲二乘聖所現,其實亦通大小乘也。
複次、通于變化佛有叁線,如圖:
六 ────┐
┌────┐ ├───┐
52 │叁慧叁學├─────┤變化佛│
└────┘ ├───┘
五 ───┘
變化身由成所作智相應之前五識而現,複依妙觀察智相應之第六識有觀機說法之功用,故現起變化身,爲清淨前五識及第六識。身既如是,其土亦然。能見此變化佛身土者,爲地前菩薩及二乘六凡等,其證聖果者,亦由清淨第六識見之,未證果者,由有漏識而見,但須具叁慧叁學之善根方能見到。再進言之、初住以上菩薩依叁慧叁學亦能現變化身佛,如天臺圓教極主張此說,並以此說爲臺宗所獨有,其實、此爲大乘之共義也。起信等論固有此義,且唯識宗亦許之也。
問:地前菩薩既無清淨第六及前五識,如何能現?答:依叁慧叁學勝解力所起福智善根,由大悲願力增上故,應衆生機而得顯現。
複次、總論佛身,向言叁種:曰法、報、化,如上略明。或言二種:謂真與應。法身義有廣狹:狹義言之,屬無爲法,謂法性身即是遍一切法之真實性,佛與衆生平等無二皆悉具足,以無明煩惱故,衆生障而不顯,菩薩顯而不全,獨佛一人究竟覺了,于念念中證真如性以爲身故,名曰法身。廣義言之,凡佛果所生成之法,所證顯之法,所思惟之法,所說之法,皆是佛法,總名法身,遍攝諸法無欠無余。此在大乘名爲法身,簡非二乘解脫身也。茲將法身廣狹二義,列表示之:
┌所 說 法──教法────叁藏
│ ┌自受用身
(廣義)│所思惟法 ┌報身┤
法 身┤ ┌功德法┤ └他受用身
│所生得法─┘ └化身─叁類
│
└所顯得法──真如────法性身(狹義)
報身亦有二種:一、自受用,二、他受用。變化身有叁類已如上說。以上叁身,真言加等流身說爲四身;華嚴開爲十身,其實即叁身也。然言真身與應身者,亦攝此叁身,茲列表如次:
┌法 性 身─────法 身┐
┌真 身┤ │
二 身┤ └自受用身───┬─報 身├叁 身
│ ┌他受用身───┘ │
└應 身┤ ┌勝應身┐ │
└變 化 身┤劣應身├化 身┘
└隨類身┘
佛身功德,等覺菩薩極言說邊際雖不能窮盡,然觀今所說,亦可略明大意焉。二 綜合說明下教法中綜合說明,共有四門:一、雜染清淨相對門;二、精神物體相對門;叁、潛因顯果相對門;四、理性事相相對門(如大乘宗地圖(叁))。
一、雜染與清淨相對 依第六識爲中心以觀之,其東半面爲雜染法,所有教法以紅色代表之;其西半面爲清淨法,所有教法以黃色代表之。甲、以阿賴耶爲雜染門之總持;雜染與染不同,染唯煩惱,雜染則淨善法中雜有染法,亦是雜染,故東半面教法有以淡黃色表者,亦歸雜染門攝,如叁慧叁學等之中立法,在東半面即雜染攝也。乙、以庵摩羅爲清淨門之總持;在西半面皆清淨法,圖中教法除淡黃色中立法外,深黃色皆表清淨法也。然淡黃色所表之中立法雖遍于染,以在此已全離染清淨法中故,亦成清淨法也。次清淨與淨亦不同。言淨法者,謂染位中所藏淨法,即可名淨;言清淨者,則不複雜有一絲之染法而已完全清淨者也。
複次、轉雜染成清淨之中樞爲第六識及叁慧叁學,故此二者位于正中。此雜染故,一切乃永雜染,此清淨故,一切皆漸清淨;從凡入聖,發端建基,舍此莫由。二、精神物體相對門 北南相峙,其分界之中心仍在第六識。甲、自第六識向上觀之,以正北方之心爲本位,而代表北半圖所明者,皆是形而上之精神法;如叁慧叁學、慧命、遣執空理空觀、一真法界、戒體、一切種識等,皆屬于抽象之精神法也。乙、自第六識向下觀之,以正南方之土爲本位,而代表南半圖所明者,皆是形而下之物體法;言物體者,謂已成具體之事物,如異生之依報正報,佛陀之佛身佛土等。雲何佛身亦形而下?變化佛身土等皆是識智所現多法合成之一聚故。具假形者名曰物體,不論聖與凡也。
叁、潛因顯果相對門 以一切種識與密嚴實佛爲兩極端,而以阿賴耶南面之因及庵摩羅北面之果爲分界。以第六識爲中心而觀之,一面有四因字,一面有四果字,四因字之半面屬潛因門,四果字之半面屬顯果門。甲、以一切種識爲潛因之極端者,在一切種識之半面觀之,皆是潛因,未顯現故;如一切種爲一切現行之潛因,戒體爲表業之潛因,阿賴耶亦爲最深細不可知之潛因;本淨種至一真法界,離言說故,皆潛隱故。故以一切種識爲主位以觀之,皆是潛因。乙、以密嚴實佛爲顯果之極端者,在密嚴實佛之半面觀之,皆爲顯果;如異熟報主爲叁界五趣之果報法,所顯現者爲身器等;佛果位中則顯現自他等一切身土,庵摩羅識雖爲持一切種,與大圓鏡智相應後即轉成顯現之果法,異阿賴耶之潛隱矣。一切顯現果法之主位爲密嚴實佛,故顯果以密嚴實佛爲極。
四、事相理性相對門
以一真法界與異熟報主爲兩方之代表,由第六意識之中心,以“因因”與“果果”爲分界線;屬于一真法界之半面者皆是理性,屬于異熟報主之半面者皆爲事相。甲、以一真法界爲理性門者,一真法界爲一切法之真理實性故;此理性是所诠表所證明之法,非是能诠表能證明之法,法身佛者爲所顯得。次至本淨種及一切種識所攝之一切種,非現行法,本不可知,但由現行法上所推之理得知一切種之存在,故一真法界之半面皆爲所明理性,依事相法所推知也。庵摩羅識持一切無漏種,依庵摩羅之持種義,則庵摩羅之所持種亦待諸無漏現行法所表現故,亦屬于理性門。理性本無差別,一切種等由事相而證知差別,故諸種子雖雲差別而實無別,無礙性故,交相遍故。乙、以異熟報主爲事相門者,觀此半面皆爲差別之事相;如異生位業報不同,有叁界、五趣、二十五有等種種事相差別;一一有情複由異熟所現相分、見分,各有心心所等差別,以第七識故有我、非我等差別,前六識有所依根等差別。至于淨法,亦有聲聞、緣覺、菩薩、叁賢、十聖之差別,佛有自、他受用、叁類變化身土之差別,乃至密嚴實佛是佛特殊不共九法界之勝果法,而阿賴耶亦有能藏、所藏、我愛執藏等之差別相。
如是四門相對以觀此圖,在大體上可一目了然,得一分判之概念。然在每一相對門中,皆可觀澈圖之全部,斯在智者之善巧研尋耳
第二節 宗義
一 總說第二、釋宗義者有二:一、曆別說明,二、綜合說明。曆別說明總有八段以釋中華大乘八宗(如大乘宗地圖(四))。言八宗者:一、性宗,二、相宗,叁、律宗,四、禅宗,五、天臺宗,六、賢首宗,七、真言宗,八、淨土宗:如是八宗可總括華文所傳之佛法,茲配攝之如第四總圖。
一、性宗,以東南方面之異熟報主爲本位,由此異熟報主直向一真法界觀之,爲法性空慧宗。二、相宗,以正東方之阿賴耶爲本位,由此阿賴耶直向庵摩羅觀之,爲法相唯識宗。叁、律宗,以東北方之一切種識爲本位,由此一切種識直向密嚴實佛觀之,則爲律宗。四、禅宗,以正北方之心爲本位,由此直向正南之土觀之,則爲禅宗。五、天臺宗,以西北之一真法界回合東南方之異熟報主以爲本位,從一真法界異熟報主再觀到一真法界,爲天臺宗。六、賢首宗,以正西之庵摩羅回合正東之阿賴耶以爲本位,從庵摩羅阿賴耶再觀到庵摩羅,爲賢首宗。七、真言宗,以西南方之密嚴實佛回合東北方之一切種識以爲本位,從密嚴實佛一切種識再觀至密嚴實佛,爲真言宗。八、淨土宗,以正南之土回合正北之心以爲本位,由土與心再觀至土,爲淨土宗。以上總標,依次別明于下。
二 曆別說明
甲 性宗
第一、由異熟報主直向一真法界以說明法性宗,此宗亦曰般若宗、叁論宗、或四論宗,以宗般若經及中、百、十二門論──叁論,及大智度──四論故。常途以臺、賢爲性宗,非也。今以龍樹學系之所顯爲法性,以能顯法性二空慧故,立名曰法性空慧宗。
雲何由異熟報主直向一真法界觀之,即可說明法性宗耶?其中心點仍在第六識,第六識與前五識上叁慧叁學中之聞慧,聞般若等經論,由聞慧成文字般若,複依文字般若成六識相應之二空勝解,由勝解起觀照般若,照達諸法空相。
《講 記》先依叁論宗的教義來講,應從異熟報主到一真法界的方向斜著看去,此亦第六識爲中心,以第六識聞大乘空性相應的經論,如心經、般若、中觀、大智度等,第六識由之得“聞所成慧”。依此慧來觀察異熟報上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緣等,一層一層都觀爲自性無所有,初從“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這就重變現起“思所成慧”了。這樣地念念無間的來觀習來體達,終之能遣除一切執障而達到“實相般若”,這就是“修所成慧”。──其實、叁慧本不能這樣來分,不過在殊勝上來講,這樣也不妨。──此宗重要點,在遣除所知障而顯法空理,由第六識聞思修叁慧叁學勢力,能遣法執而顯空理,在第六未覺第七爲染,不免受第七影響,待第六一經覺察,因修觀故,不唯第六識本身的染障伏而不現,即第七識染障受第六殊勝的力量,也使之伏終至于俱遣,故第六識一面修觀爲能對治,一面遣執而證空理,是爲叁論宗空義…
《大乘宗地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