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注二)
此二般若之能現行,皆藉六識上之叁慧──思慧、修慧依于戒定──,由觀照般若起遣執空觀,以聞般若教法明我空法空故,遣我法執而顯真如法性,所起之觀爲遣執空觀,所觀之理爲遣執空理。然所遣之執爲何耶?複雲何遣除耶?先遣第六識上分別所起實我實法之執,以此爲衆患之門故,二執若除,二空自顯。如是所遣除之我法二執,或由自內之邪思維所起,或因邪師邪教之所引起,綜之、此六識上分別所起之我法二執皆是增益執,此所執相本不可得,強執之爲有實,病在六識,故應就六識以遣之。六識色表半紅半黃,半紅表二執相應染識,半黃表二執已除淨識。向染識邊觀二空理遣其二執,由外凡而內凡,同依此修,由外門散慧觀照而內門定慧觀照──二空觀。修所成慧到純熟時,二執可伏不起,以在定心前五識已不現行故,六識中分別所起我法執皆製伏故,前六識上分別所起煩惱所知二障亦暫不現行。
《講 記》所遣的“煩惱障”或“所知障”,在此宗又名“五住煩惱”,此種種煩惱總名之爲惑,即爲所遣而無不皆空。惑空故則業空,業空故則所招的異熟苦果亦空,惑業苦叁空到極點,便體達理智一如的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是大乘空宗的第一義。且以心經“照見五蘊皆空”一語來說,異熟果的根身器界爲色法,與八識相應心所法爲受、想、行攝,以及不相應法等亦行蘊攝,八識心王爲識蘊攝,此皆由第六識依這些名相的文字般若而起觀照般若體達實相般若,則觀到一切法皆空而證真理。四谛、十二因緣、六度、乃至菩提、涅槃等染淨諸法無不皆空,凡一切名言所诠分別所緣無不皆空,唯顯現究竟不可說離言法界真性。
複次、此宗之用在于即破爲顯,亦名破顯妙宗;謂依般若二空妙觀,將執障重重深入以破顯,即是重重顯現真如之妙理故,如是漸破漸深,可至于俱生煩惱所知亦爲之破滅,以我法執爲煩惱所知二障之根依故。二執既破,二障漸除,以如樹無根枝葉必死,無所依止故。分別我法二執雖唯六識,若俱生我法執障即通于七識,謂無始來我法習氣恒現行故,俱生有故。般若勝觀若能損減一切種識之我執種,即漸能伏除俱生二執之現行;至本具之無漏種起現行而成慧命,則分別我法二執可全斷,俱生二執亦斷一分,破第七染顯清淨平等性真如,入菩薩地。
由上觀之,法性宗極簡單,謂以快刀斬亂麻之手段,單刀直入,觀二空理,遣二我執,伏斷二障顯真如性,直截了當,無過于此!然雖已證真如理性,而無始來所起二執二障未能盡斷,故至此位更須重重上進,修二空觀,破二我執,斷惑業苦,深顯真如理性也。法性宗即破以成顯,破而不立,由遣執空理空觀向六識七識以至異熟報主次第破遣,破至究竟,彼苦報障之異熟識乃空。苦報障起,由于有漏業障,有漏業障,由于二執二障;是故二執破之究竟,則二障空,故有漏業苦異熟空,以此空故一真法界究竟顯現。如是破所顯者即爲法性,以其目的在直顯一真法界故,亦爲所宗,故以立名。然達其目的之勝用,則注重于破壞一門,由破二執而二障、而有漏業、而異熟報主,雜染事相重重破除,即是真如理性重重顯現。乃至有一法過于涅槃者亦不可得,所謂畢竟無有少法可得,以其即破而顯故不立一法,般若金剛等經皆顯此義。此宗所明具于破顯二門,其特勝點在破執,雖但從異熟向一真法界說明,實與全圖皆有關系。如在破之一方,起思慧則與戒體等有關,破分別俱生二執二障及有漏業苦,則與一切種及八識見相分等有關。又在顯之一方,顯至究竟即法身佛,持能顯之功能爲庵摩羅,其能顯功能之現行即是密嚴實佛,其應化所現即爲他受用佛身土,變化佛身土,故以此一宗之宗義亦可以觀全圖,亦可以統攝全部佛法也。
《講 記》這雖與法相名詞有差,然可用五蘊融會貫通,但因所從觀點不同另成一宗教義,這是叁論宗教義之概要。
乙 相宗
次由阿賴耶直向庵摩羅以說明法相宗,法相宗亦名唯識宗,今合名法相唯識宗。此宗教義重在明諸法相,其能明法相之功用在于唯識,換言之、即依唯識方能明諸法相也,故明法相必宗唯識。
此宗亦由六識聞法相唯識之教法,依所聞之教法而明法相唯識之理,即以此理爲所觀境,因觀此境起唯識行,證唯識果。依唯識理以觀唯識境者,先觀唯識相。唯識相者,統攝有爲之一切法,即叁能變。叁能變中第一能變爲阿賴耶,故其所觀之境首爲阿賴耶識,最後觀至庵摩羅識。由此義故,此宗之經論多先爲阿賴耶之建立,經則有楞伽、深密等,論則有瑜伽師地、攝大乘、成唯識等爲其最要之典籍,皆先建立阿賴耶識,如成唯識論首明初能變,攝大乘論首明所知依中阿賴耶識。
複次、觀阿賴耶叁相:一、就阿賴耶觀之爲自相;次觀一切種識能持一切染淨諸法種子,是爲因相;次觀阿賴耶識隨業受報爲一切果報之主體,故名異熟報主,爲此識之果相。論雲:“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即是觀初能變之叁相也。如圖:
┌─┐ ┌─┐
│一├─────────阿賴耶────────┤異│
│切│因 自 相 果│熟│
│種│ │報│
│識│相 相│主│
└─┘ └─┘
《講 記》前在教法講,已明“第六識”功用最大。現在正說唯識宗之宗義,其觀察點多先說阿賴耶,例如成唯識論先明阿賴耶,攝論先明所知依,皆足證明此義。阿賴耶爲第八識之自相,亦爲其總相,唯識論雲:“攝持因果爲自相故,自體是總,因果是別”。又雲:“離二無總,攝二爲體;二是總之義,總是義之體;體與義爲依,名之爲持,攝二義爲體,名之爲攝”。此即明阿賴耶爲第八識之自相和總相也。阿賴耶義爲藏,即能藏、所藏、執藏是,在圖上也能見到,對一切種識即爲“能藏”,對異熟報主即爲“所藏”。七即末那識,其關系線通乎異熟線中“見分”,即表第七識之見分緣現行果識──第八異熟識──之“見分”爲我,是“執藏”義也。此阿賴耶因所向之方面不同,故有叁藏,如一人對自父爲兒,對自兒爲父,對自妻爲夫,而體則一也。
從阿賴耶次向西觀第二能變,第二能變即第七識,梵雲末那,譯意,意在異生位中恒與我見、我慢、我愛、我癡相應,執第八之見分爲我,有情自他之隔別即從此而起,又爲前六識作染依故。觀第二能變已,次向西觀第叁能變。第叁能變即前六識,別別了諸法故,亦曰了別境識。如圖所表:
六 ───────────┬─ 阿賴耶識
│
五 ───────┤
│
七 ───┘
複次、觀第一能變時,與第一能變有關之諸法亦即連帶觀察,如阿賴耶之熏變義,一切種識之業種等,異熟報主之業命與見相等,以及相應心所、不相應分位等諸法。觀第二能變、第叁能變時,與此二能變相關之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等,亦遍觀之。如是叁能變法周遍觀察,明白了然,即能明了唯識法相,亦能通達法相唯識。
觀唯識相已,次觀唯識性。性由相顯,故由唯識相之所顯即唯識性,相之性故;亦是二空真如。此宗重于說明一切法相,一切法相明了之後,諸法實性自然顯現,故叁能變廣辨其相。于諸法相明了之後,即略明一切法之真如性──唯識性,以真性是離言非安立谛,不可施設,故如畫龍點睛一指便成,不必多費葛藤也。
又法相宗所明境行果叁,明境重在叁性:一、依他起性,衆緣生故,唯識現故。對于衆緣所生唯識現法,若依遍計所執起增益執與損減執,即成一切雜染之法,能障圓成實性。若除所執,則成一切清淨之法,能顯圓成實性。修如是唯識妙觀,其初成就叁慧叁學,修習空觀通達空理,遣除分別、俱生我法二執,精進波羅密行,離淨煩惱所知二障,空觀與障淨所成之實智爲大菩提,空理與障淨所顯之實境爲大涅槃,是爲二大轉依。故叁能變漸次轉依,首爲六識清淨,次爲七識清淨,次爲第八及前五識清淨。第八清淨成庵摩羅,其所顯爲一真法界,爲法身佛,其所成爲密嚴實佛,爲地上菩薩現他受用佛身土,爲六凡二乘及地前菩薩現變化身土。故此宗之宗義,從阿賴耶上建立染依他起,遣二執,淨二障,至究竟位轉爲庵摩羅識以建立清淨依他起,是爲此宗之主點。
《講 記》在異生位中之第八識名阿賴耶,正對佛果位中之第八識名庵摩羅。同爲第八識而有二名之不同者,一爲進化之第八識,一爲未進化之第八識也;雖同是第八識,因其進化與未進化之程度不同,所以一名阿賴耶、一名庵摩羅也。第八在因位中,在進化未到極點之時也只可名爲異熟者,賴耶較異熟之名爲狹,異熟較賴耶之名爲寬,在六道受生受死之異生,若漸依教行,漸漸轉異生身而入于聖生,乃能舍阿賴耶之第八而得庵摩羅之第八也。
問:性宗明諸法空遣一切執,此宗亦明空理空觀遣我法執,有何差別?答:性宗從般若──空慧──直顯諸法畢竟空,遣我法執;相宗從唯識明一切法相依他起故空無自性,遣我法執,是故不同。
丙 律宗
次從一切種識直向密嚴實佛觀之以明律宗,此宗嘗稱爲南山宗,律儀雖爲各宗所共奉行,以所明之特點不同,故別建立。
《講 記》依律宗以說明此圖,中國律藏各部大抵皆小乘律,唐以前五分、四分、摩诃僧祇律皆盛一時,四分律又有幾派,唯南山道宣律師一派爲唐以後律下中心。其所以有普遍永久性的原因,以南山律師以大乘教理明戒體,融和大小乘律,恰合于中國人根性。中國教理行果皆爲大乘,倘非以大小乘融會,唯純小乘則必難以通行,所以弘律諸古師皆湮沒不彰唯南山遺風未墜,此其故。
律宗在圖中之要點,即一切種識與六識間之戒體,以六識爲中心。謂信佛、信佛所說法、信佛法中修行僧故,在六識上具足此淨信後,善根增上,身心要依持佛法爲軌範,然能具體爲軌範者,即是戒法,所謂律儀是也。世間政教雖亦有法律規條等軌範人…
《大乘宗地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