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類行爲,然此中但說佛法之戒律,乃佛法住世之命脈。此戒法體即佛法身,是佛智所證之清淨法界所流出故,與一切清淨法平等無二,爲一切清淨法依止基本,故此戒法即廣義之法身。複次、由佛大悲願力爲親近緣,衆生福德增上感佛現種種身說種種法,所現所說攝在戒法,故戒法即爲佛清淨法身之等流身。
如是戒律,非僅指所說之戒相條文而已,所現威儀動止皆是佛法,故戒法不但是言教,亦是身教。由異生位而至大覺,曆種種身,經叁祇劫,莫不由此戒法爲軌範也。梵雲毗奈耶,亦曰鼻奈耶、毗尼;此雲律,或雲戒,或雲戒律,義譯調伏──調練叁業,製伏諸惡。動身發語二種表業固以此爲軌持,即能發身語之意業亦依此爲範也。故道宣律師判一切佛法爲化──诠理化物──製之二教。製行之教,定能诠理;诠理之教,未必製行。以戒法爲製行之教,超诠理化物之教上,起清淨行,致清淨果,是爲戒法建立之大義也。
《講 記》此義在圖中即從一切種識中無漏業種爲戒體,此爲南山宗的出發點。從一切種識斜角相對是密嚴實佛,即爲從因至果的直行線。關于“行”上,南山把佛教法配爲兩分:一爲诠理教──本名化教,即諸經論等;二爲製行教──本名製教,即諸部律儀等。佛臨滅敕諸弟子“依法及律爲師”;诠理教雖以言文闡其理,尤須以行實證,故教理須藉行乃能實證。律是軌範動作,止作持犯開遮有一定的製行,故闡理教雖廣而歸宿在行,依律起行而成定慧,定慧皆律的定慧,以律爲一切教法總綱。
一、戒體之獲得:有情之第六識由信解佛法故進而受戒,凡受戒者,先受叁皈爲體,次受戒法。一切戒律一切佛法皆以叁皈淨信爲基礎故,故須先受。受戒重在能持,依教奉行不容違犯,違犯之極即失戒體。戒體之獲得者,吾人于受戒時,依傳戒師等羯磨之儀軌及清淨莊嚴之壇場,受戒者以意識爲主,運耳識等聽聞戒法,觀感種種儀式,故受戒時前五識亦同起作用。如圖中由六識直至戒體,即表受戒時第六識上有極深刻之領受感動與印象,前五識亦同起作用。然此前六識心心所活動之力即“思”心所,由此思心所爲主動,前六識心心所同趣于受戒之種種行動,于此感受之後──即受戒之後,即成一種潛力,遇有違犯即能製止。語雲:“談虎色變”,皈受佛戒時心理上如得深切感動,亦複如是。得于戒體其義雲何?謂受戒時,思等心心所法刹那刹那熏習于第八識成爲種子,攝于一切種識中,此識所熏所成種子,即爲戒體。此戒體種子之勢用,謂于不知不覺之中有防惡發善之功能,此謂之無表法。俱舍論及一切有部謂是色法,上座部──錫蘭──謂通色心法,成實論謂之非色非心法,道宣律師依大乘唯識教克體而論立爲種子。就用以說,此戒體與業命相似,以業種引起之一定限度而立業命,戒體爲前六識受戒時感動所熏成種子──戒體,此種子之勢力功用亦有一定限度,所謂“防發功能”。防者防止惡法不作,如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等;發者發起,謂作一切善法,依此爲出發點,修十善及布施等行。
二、戒體之破失:防發功能即是戒體,若能不破根本戒者,則此功能勢用念念增長。依叁乘共教言,若破根本戒者即失戒體;大乘雖不失壞,惟其勢用亦不行矣。此在自意識上亦不易覺,故雲無表。雖不覺知而能防發,防發功用同心理學上之本能,俗雲“習慣”、“天性”等相似。
叁、戒法之作用:由受戒時成就戒體之“防發功能”後,前六識發起以表現其功能作用,所謂身能止殺、盜、淫,語離惡口、兩舌、妄言、绮語,意除貪、嗔、邪見。如是叁業遍前六識而以第六爲主,具于叁業上表現其防發功能,防止一切惡即是止持,發作所應行即是作持。若應作而不作亦是犯戒,如是在舉止行動間守護根門,莫令放逸,持戒清淨身心歡喜,若有違犯心則憂戚,即時發露忏悔除滅,其所違犯還得清淨。
四、離淨叁障:此宗既重製行,以深切之信心受持律儀,故由六識有線至于障淨,謂持戒清淨者能消諸障。障有叁種:煩惱障,所知障,謂之惑障;由惑造業謂之業障;由業感果謂之報障。持戒之功能轉當前業障,惑由業滋,報是業感,若業一轉則惑無由發。以持戒淨業力感非苦報,不障善業,且于先業所感之報亦能轉增福德。故持戒清淨能至于障淨,障得解脫即成密嚴實佛,以持戒清淨故成爲理得心安之境,充滿歡喜。諺雲:“爲人不作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從此所養成高上之人格爲學佛之基礎,可由人乘直至佛乘。因戒淨而心喜身樂,由喜樂故得定,由定而入叁解脫門。此由戒所成定,遠諸魔障,得正定也。
五、明叁種戒:未得定前所持戒律,爲佛弟子七衆律儀各別解脫,故曰別解脫戒。得定以後,成定共戒,亦雲靜慮律儀。持戒所生定,或定心成就所相應戒,欲界有情定共戒成就時,能轉舍欲界身得色界身。由此正戒正定等正解行極熟修習,則能發生聖慧成爲實智。實智相應戒爲無漏律儀,曰道共戒。實智雖通叁乘,然明戒體爲種子者唯在大乘,由障淨而實智具生,實境圓顯,即大乘四智菩提也。
六、明大乘戒:中國所傳戒法通大小乘,而大乘戒法有叁種:一、依律儀戒──七衆戒,二、攝善法戒,叁、饒益有情戒。依律儀戒,即于世間爲出世佛法清淨幢相之建立,有此住世是佛正法住世,無此世間即無正法。此攝七衆律儀,七衆之中以出家之苾刍爲主,攝持余衆。攝善法戒,總攝一切善法,如十善、六度等一切善法。饒益有情戒,謂凡所作事皆須利樂于一切有情,此中以四攝法爲饒益有情之根本方法。如是大乘叁種淨戒,華文所傳如璎珞經十無盡戒,瑜伽菩薩地之戒品,梵網經十重四十八輕戒,及密宗之叁昧耶戒,皆可尋研。
此諸大乘戒法,本爲地上菩薩所說,未入地者雖不即能完全奉行,然應隨分修學;如梵網經乃他受用佛爲二地菩薩所說金剛心地寶戒,吾人亦可隨分修學者也。密宗叁昧耶戒,爲密嚴實佛等流之戒法,其殊勝加持力非所思議也。
《講 記》南山判教不過名目不同,與深密叁時教大致是同:一、性空教,二、相空教,叁、唯識教,又名應理圓實教。中國通俗所用性字,或“個性”、“自性”“男性”、“女性”、“性格”等,都是有情自體義,各個有情有一“恒常”不變而“統一”的自體叫做性,正是佛法所破執有“常”“一”用的我。中國用性字大抵是常一義,南山依此唯一不變又爲有情“性”義來代表我字而名性空教,換言之、即小乘我空教也。相空教是大乘空宗教義,小乘雖知我空而五蘊等法相仍在,用現在名詞來講,可名心理現象、物理現象等。小乘看我爲空,但于現象執爲實有;現今科學亦有此義,有情個性是無,五官所感觸到的是實在:性好像是看不到而推出來的,相是實在感觸到的故不空。小乘用分析五蘊明體性空,大乘空宗因性空故,一切法相也空;然在現量心識上,相之性是不可得,但相在心上分明顯現甯得爲空!故單講相空,猶是偏于一義,進而有唯識教。相爲叁能變所變的相分,此相有而不實,故唯識一切法空義與假現象義俱顯;唯識空有雙彰,不偏不易,是爲中道實相。故南山分诠教製教,而诠又分叁,叁中又以唯識爲最究竟,故其明戒體亦依唯識教種子而立也。此爲南山宗義。
丁 禅宗
第四禅宗,由正北方之心直觀正南方之土以說明。由六識爲中心,須先具有叁慧叁學,然後方能證入禅宗。故禅宗之建立,專爲上根說法,謂于佛法中修學已有成就者,便爲傳佛心印,荷擔佛法之人。成此上根利智之教,決非半字不識者所能當機承受也,故須先有叁慧叁學根機,然後始能續佛慧命傳佛心印。
禅宗應名爲佛心宗,旨在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圖中之一心字,義同起信論中一心二門之“心”,楞嚴經中一心真妄二本之“心”。一心二門者,如圖所表,由心向西北方觀一真法界之半面,皆爲心真如門;由心望東北方觀一切種識之半面,皆爲心生滅門。真妄二本亦同,心真如門即爲真本,所謂性淨妙體;心生滅門即爲妄本,所謂虛妄想相。由此觀“心”,從根柢上直爲剖判,將妄本之一方根本推翻而否決之,所謂打破無明殼也。真本之一方根本肯定而印證之,所謂直下承當也。由此根本決定,其枝末之染淨諸法皆迎刃而解也。于六識上具有叁慧叁學,能認定佛法之宗要根本,在由心明頓成性見,將一切葛藤用利智斬除,直捷了當,單提一句向上追究,以冀悟到即心即佛,則所謂本來面目者乃親切認清也。
《講 記》依禅宗明此圖,禅宗最簡單而直捷,依止善知識聞法請開示參究話頭,亦皆以六識爲主要,其向上目的在“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在圖中最注重心,雖雲“離心意識是真參”,然須由第六參究爲增上緣擊發一切種識中行佛性之種子,故本宗又名佛心宗。把一切教義葛藤都丟開,唯使本淨種──行佛性──發生現行,根本正智現前正是明行佛性,心明而見到一真法界的理佛性。禅宗宗旨就在心明性見,理智不二,此禅宗所以單提向上簡單直捷也。禅宗最重要下手處是起疑情,把一切聖凡都放在這疑團裏面,逼榨到一切不可得時,正是行佛性起現爲根本智,而見到理佛性、一真法界、理智不二、坐斷叁際的境界。詳講如禅宗語錄等,簡略的即此也可明禅宗宗義。
複次、對于心之一面積極證得,對于土之一面徹底推翻,即爲此宗顯靈心而空形物之要旨。所謂本無煩惱生死,元是菩提涅槃,“明心見性”之義,亦在于此。無明心爲妄本,若將無明心轉明了,即得見性,性即一真法界,即本來面目,亦曰法身佛。然此言見性者,即是了知一真法界平等普遍真如實性,非謂有物如神我等在身中可以見也。以見性故,一切淨法無不成就,一切雜染法亦無不滅除。
複次、言續佛慧命者,即無明之心轉變成明心,明心現起即是慧命現起。從總持義以言,有爲無爲皆是心故。明心即見性,見性即成佛,成佛即慧命不斷而燈燈相續,是爲禅宗要義。
…
《大乘宗地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