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利、最細叁義,所以本經就取這叁義來譬喻菩薩所修的智慧或所斷的疑惑,也是最堅、最利、最細的。“能斷金剛”有兩種解釋:一、以金剛喻菩薩的智慧。菩薩有如金剛的般若慧,所以能斷一切無明煩惱,于是金剛是能斷,無明煩惱是所斷。二、以金剛喻所斷的分別疑惑。就是由顛倒分別所起的最堅、最利、最細的妄執疑惑,而以此經的般若慧能斷盡無余,于是金剛又是所斷了。
丙 講譯題
這部經是釋迦世尊說的,世尊滅度後,由阿難尊者等結集。但釋迦世尊降生在印度,阿難等結集的也是梵文,現在何故有這部中文的經呢?爲要使人信服,所以要有確定的譯人,鄭重的譯場,才能顯得這部經是可靠的,並不是僞造的。這部經的譯人,就是唐叁藏法師玄奘。能博通叁藏,以叁藏法自師,並且能展轉教人,使人也以叁藏之法爲師的,就名叁藏法師。這位法師是唐朝人,法名叫玄奘。譯這部經時,是奉唐太宗的诏而譯的,所以叫作“唐叁藏法師玄奘奉诏譯”。這位法師在印度留學十七年,精通中梵文,他的翻譯,對于文義兩方面都很注重。若將他的譯本,同梵文對照是極符合的,差不多可算是譯經中之聖。所以從漢到宋,譯經的大德也不少,但是最著名的,就是這位法師同鸠摩羅什法師了。羅什法師也很著名,但他的翻譯都是義譯,對于梵文文法不很注重,于是不免將原文的形式改變,而成爲流暢的中文了。但玄奘譯這部經,據他的弟子窺基所傳,因爲譯時倉促,對文句猶欠修飾,然梵文的原式,反因此格外保留得多了。
【釋 經】
通常講經都分爲叁分,叁分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是從道安法師興起的。印度的大德也都以這叁分來釋經,所以現在也就依這叁分來解本經吧。
甲一 序分
乙一 通序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與大苾刍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是我聞,這是結集經的人所說的。佛在世時,爲他的弟子說法,他們聽了都能明記不忘,等佛滅度後,爲要令法久住就將佛所說的結集成經。結集的時候,並不是一個人關門閉戶寫的,是在廣衆中有很莊嚴的法會,聚集許多同聽過佛說法的人,一人坐在上面高座上,念誦一句,大衆覺得沒有疑義,默然印可了;像這樣才把他記錄下來,才認爲這確實是佛說的法。爲什麼在結集之初要說如是我聞四字呢?如是、是標舉指示的名詞,他舉示出這部經是我所親聞的,不是展轉從他人聞的。要是展轉從他人聞來的,或有遺失錯誤,所以說這是我親從佛聞的,使別人聽了這話不至生起疑惑,能傳行于世爲世人共信共尊的法。大凡聽法說法,必然有時、有處、有說法主、有聽法的人,這才成一種法會。“一時”、就是說這部經的時候。但是沒有確定指出何年何月何日,這是因爲各處的日曆不同,如中國與印度的年月日時,就不一樣的。佛知道這部經,當來是要流傳到各處去的,所以不確實指出何年何月何日,只說一時,要知道這個一時,並不是指的一日十二時或一年四時的一時,是所說事究竟的時。如從何日何時起到何日何時止,作這一事究竟,一部經說了,這就叫作一時。“薄伽梵”是梵語,或譯婆伽婆。這裏面含義很多,如勇猛、莊嚴、吉祥等。中國通常譯爲“世尊”,就是佛的十種尊號之一,爲世出世間最尊最貴的,所以名世尊。這是指的說法主。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這是說法的處所。室羅筏是印度的城名,或稱舍衛國,這不過是譯音不同。室羅筏譯爲名聞,就是說這個城中有許多有道德的人,文化物産都是很豐富的爲諸方所共名聞,所以叫作名聞。佛在這個城中住逝多林給孤獨園。逝多是梵語,譯爲戰勝,是一個太子的名字。因爲當太子生的時候,國王戰勝他國,所以起名叫戰勝。後時,有給孤獨長者很信仰佛,想請佛說法,于是就看准了太子這個園子,作佛的住處最好。他想定了。就去與太子商量,想買他這園子,但是太子向他提出條件,要是他能用黃金鋪滿園地,將這園子賣給他。長者聽了這話並不爲難,真的照辦。還沒有鋪滿,太子見他這樣誠懇,就對他說不用鋪了,這個園子就算是長者的,樹林算是太子的。所以就立名爲逝多林給孤獨園。給孤獨,是說這個長者喜歡救濟孤獨困苦的人,所以大家就給他這樣一個美稱。以上是敘說法的處所。與大苾刍衆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聽法的人。苾刍是梵語,譯爲乞士,就是出家學佛的人。要是從求學上說,是乞法以資慧命;要是從生活上說,是乞食以資生命;有這兩種義所以名苾刍。但是經中所說的,並不是那些初出家的,都是已證阿羅漢果的。佛同這樣的大苾刍一千二百五十人,同在一處,所以雲與大苾刍衆千二百五十人俱。在別的經裏,還有列菩薩衆的,有列天龍八部的;本經只列了苾刍衆,顯得這些苾刍是常隨佛的大苾刍。
上明通序。通序是說這種敘事的格式,與一切經通同。下明別序,別序,就是說這部經的緣起。
乙二 別序
爾時、世尊于日初分,整理常服,執持衣缽,入室羅筏大城乞食。時薄伽梵于其城中行乞食已,出還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于食後時,敷如常座,結跏趺坐。端身正願,住對面念。
日初分,是午前。印度分一日爲叁分,就是初、中、後;在一日中的初分,所以是指午前。世尊在午前的時候,整理好了常服,手裏拿著衣同缽。因爲要出去乞食,所以穿在身上的衣服要整理好了才出去,不穿的衣服就拿在手裏,所謂叁衣一缽不離于身。缽、是梵語,譯爲應量器,就是應各人飯量的大小而能盛飯的一種器具。既拿好了衣缽,就進室羅筏大城去乞食。因爲佛住在城外,所以說入室羅筏大城乞食。在城裏乞食完了,就出來還到本來的住處。吃完了飯,收起衣缽,就洗腳。因爲印度人都是赤足而行的。洗完了腳,在下半天的時候,鋪好了平常的座位結跏趺坐──就是盤腿靜坐,因爲這樣的坐是最安隱的坐。坐好了,全身都很端正,然後心中正願,住于親對一切法真面的正念,顯得沒有一些子憑空的幻想。以上序本經的緣起,不出平常日用事,這是顯示這次所說的法,是同常隨弟子中最親切的弟子作細細商量研究的家常深談,不是有什麼外來緣故的法會。並且所談的,正是教導諸菩薩的法,明一切菩薩修行的根本,將菩薩所有微細疑惑,提出來剖解。因爲本經是佛平常所說的法,所以就以平常的事來作這部經的緣起,顯得佛自己直說常道的大乘法。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請
丙一 請儀
時諸苾刍來詣佛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右繞叁匝,退坐一面。具壽善現亦于如是衆會中坐。爾時、衆中具壽善現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佛吃了飯之後就結跏趺坐,端身正願,住對面念而入定了。這時,與佛同住的苾刍都來到佛住的處所。到了之後,就頂禮佛的雙足。頂禮畢了,因爲佛坐在中間,大衆都一心注意觀佛的前後左右──在中國以爲觀佛像只觀前面,實則應當觀四面的──所以向右繞叁匝;繞完,乃退坐在下面。當時有一位苾刍名善現的,具有高壽,所以名“具壽善現”,就是須菩提。古譯爲空生,因爲在他誕生的時候,家中的一切器具都空了,現有空相,所以叫空生;又有譯爲妙生的,因爲生他的時候,不但現有空相,還現有種種妙好吉祥的相,所以又叫妙生。玄奘法師譯爲善現,因爲在他生時,現有種種吉祥善事,所以他的父母就叫他做善現。這位具有高壽的善現,當時也在千二百五十大苾刍中同座。坐定之後,他就從自己的座位立起,露一肩出來──因爲印度搭袈裟與中國不同,在平常的時候是將兩肩都覆著的,有了特別的事才露一肩出來,如乞食、禮佛等,這是表示恭敬的意思。善現既露出了一肩,並且將右膝跪在地上,又將兩手掌合起,以表示極度的恭敬。這些苾刍本來都要請法的,但都默然的仰望,乃由善現代表大衆而啓請如來。
以上,都是依事相解釋。實則這事相裏面都含有法義的:如頂禮世尊雙足的雙足、是顯佛的福德智慧圓滿具足,最可恭敬,所以各各都向世尊頂禮。叁匝、表示菩薩要經叁大阿僧祇劫,斷粗中細叁種的煩惱以至于成就叁智、叁德、叁身。繞佛,這是表顯隨佛的法而修行。從座而起,顯善現是阿羅漢,從他自所證的阿羅漢法中而起觀察佛菩薩法。偏袒一肩,就是偏露右肩,因爲右手作事比左手方便,這就是表他起方便智,能由自所證的法進一步來勤求佛菩薩的法。右膝是方便行;右膝著地,是更進一步的由方便行而進趣勝進的上地。合掌,表定慧相應一致。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就是表顯依著定慧一致而起趣向菩薩的大因,成就無上佛果的心。這不過是略舉一例,以前的文同以後的文,都可以這樣去推尋文中所含的深法義。
丙二 請詞
丁一 贊歎詞
“希有世尊!乃至如來應正等覺能以最勝攝受、攝受諸菩薩摩诃薩,乃至如來應正等覺能以最勝付囑、付囑諸菩薩摩诃薩。”
佛出現世間,如優昙缽華偶爲一現,是很不容易有的。並且佛所成就的功德智慧,也都是世間一般人所不能成就的,所以贊爲希有。佛有十種尊號,這裏但出了四種,就是世尊、如來、應、正等覺。梵語薄伽梵,華譯爲世尊,顯佛是聖中的聖、天中的天,他所證的無上正等菩提,更沒有再上的了;爲一切世間之所最尊的,所以叫世尊。乃至二字,明有所簡略,佛的十尊號中但說了四種,其余的六種就是所超略的。梵語多陀阿伽陀,華言如來,就是從因地修行來到果地;或從真實理起大悲心,來到叁界度脫衆生,所以叫作如來。梵語阿羅漢或阿羅诃,華言“應”供,就是已經具足圓滿福德智慧、應受一切人天的供養的。法華論中,解釋“應”有十種義,如應不複受後有等。總言之,在果上的功德都齊備了,就叫作應。梵語叁藐叁菩提,華言正等覺,或譯爲正遍知,就是成就真正等遍的覺知。能以最勝攝受五句,這是善現從佛菩薩乘來贊佛的。菩薩、具足雲菩提…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