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釋▪P3

  ..續本文上一頁薩埵,凡是發大悲心而求無上菩提的都叫菩薩;不過有程度高低不一,勝解行地以上的菩薩叫作大菩薩,初住以前的菩薩只叫菩薩。摩诃、華言大,所以菩薩摩诃薩,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善現贊歎佛能用種種最勝善巧方便、攝持領受,以教化諸菩薩摩诃薩,使諸菩薩學習佛所有的功德,成就自利的功德;又能以自己所得的展轉教化衆生,使他得利,成就利他的功德。乃至如來應正等覺能以最爲勝妙的方法,而分付囑托諸菩薩摩诃薩以使不退及進步。付囑與攝受不同:對于善根已成熱的或不退地的菩薩,能以最勝攝受,令成自利利他的功德。對于發心未久或未成熟的菩薩,就以最勝的付囑,告訴他得到了何種功德、是何地位、使已得的能不退轉;同時又付囑他,這所得的不過是初修行所得的地位,還沒得到究竟,令未得的更向上精進。

  丁二 請問詞

  “世尊!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雲何住?雲何修行?雲何攝伏其心?” 世尊,是善現在問前,先稱世尊的德號。菩薩乘,也叫大乘,因爲菩薩所發的心、所修的行、所得的果都是極廣大的。也叫最上乘,因爲菩薩乘是諸乘中的第一。又叫一乘,所謂惟此一乘,可攝盡一切乘,更無余乘了。又叫佛乘,因爲從所得的果上說,由修菩薩行而能乘到佛果的,所以叫佛乘。此中稱菩薩乘是就因位立名,就是發心趣向無上菩提的人、所依的法、所修的法、能趣佛果,所以叫菩薩乘。善現問:所有依菩薩乘發起菩提心,趣向菩薩所修的因行及所成佛果的菩薩,應當怎樣才是菩薩心所應安住之處呢?應當怎樣修一切的行呢?應當怎樣攝伏心呢?所謂起心動身發語,都要使他合于理。若但修波羅蜜,或四攝的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或修其他的種種行時,心要緣所對待的境;因爲有對待的境,所以就要起分別,于是心就散亂搖動。所以善現問了修行,又問怎樣能使心攝持調伏、不隨境緣流轉。這叁個問題,也可以這樣的說:應雲何住,是說明菩薩所觀的境,菩薩心所安住的法界。雲何修行,是說明菩薩所修的行,菩薩的一切自利利他的事。雲何攝伏其心,是說明修行中能攝伏其心,善巧安心而不令搖動流散,這就是所成的果。所以這叁個問題,也可說是問的菩薩的境、行、果。但這問中,以菩薩行爲中心,依菩薩行而說到所觀的境、所起的心、所成的果。

  乙二 許

  丙一 許說

  作是語已,爾時世尊告具壽善現曰:“善哉!善哉!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乃至如來應正等覺能以最勝攝受、攝受諸菩薩摩诃薩,乃至如來應正等覺能以最勝付囑,付囑諸菩薩摩诃薩”。是故善現,汝應谛聽,極善作意、吾當爲汝分別解說。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攝伏其心。” 

  善現說完了,那時世尊就告具壽善現說:善哉!善哉!佛說這兩個善哉,就是贊善現能回小向大,爲諸菩薩請問菩薩法,有自利利他的心,所以要稱贊他。又對善現說:確實如你所說,乃至如來應正等覺,能以最勝攝受攝受諸菩薩摩诃薩;乃至如來應正等覺,能以最勝付囑付囑諸菩薩摩诃薩。佛說他所贊歎的是如是,所問的也是如是,所以佛說如是如是。以下,是正許可爲他說。佛說:所以,你應審谛細心而聽,起極善巧的作意──作意,是一種遍行心所,無論什麼心現起時都有這作意心所。但微細作意不容易覺知,粗顯的作意,也可以說爲注意,就是不惛沈、不散亂,是極明了極清楚的注意──我當如你所問的,爲你分別解說。一切所有發心趣向菩薩乘的,應如下文所說的而住;如下文所說的而修行;如下文所說的而攝伏他的心。

  丙二 願聞

  具壽善現白佛言:“如是、世尊!願樂欲聞!” 

  善現聽了佛如上所說的這些話,就向佛說:是的,我非常願意、歡喜聽聞佛陀的教誨。

  乙叁 正說

  丙一 示宗本正答叁問

  丁一 答應雲何住

  戊一 廣大心

  佛言:“善現!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當發起如是之心:所有諸有情有情攝所攝,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乃至有情界施設所施設如是一切”。 佛要正答善現的所問,所以告訴他說:這些發心趣向于菩薩乘的,應當發起如下所說的心。就是所有一切有情,凡在有情名義範圍中所攝的:若卵生(從卵殼産生的如雞鴨等),若胎生(從入胎受生的如人牛馬等),若濕生(從濕氣受生的如蚰蜒等),若化生(肢體頓現忽然而生的,如諸天),若有色(指有色身可見的、就是欲界、色界的衆生),若無色(指無有色身可見而只有精神存在的、就是無色界衆生),若有想(有想心所現行的,在叁界中除色界無想天衆生、無色界非想非非想天衆生,其余的都是有想),若無想(想心所不現行的無想天衆生),若非有想非無想(就是非想非非想天的衆生);乃至有情界類範圍中所施設的一切衆生。菩薩要緣這樣的廣大境而發起廣大心,救度一切衆生,不當只救度一家、一國、一世界的衆生。

  佛說世間分兩種:一、有情世間,二、器世間。這兩種世間都是由業力所招的果。但業都是由有情煩惱心所造的。有情能造新業、受新果,在器世間卻不能。若要度脫器世間,就要度脫有情世間,所以佛對有情世間說法而不對器世間說法;有情世間既得度,器世間也就可以得度了。什麼叫作有情世間、器世間呢?有情世間就是動物、人、天、聖者;器世間就是無情的植物、礦物。在現代精細明確的科學,說動物、植物名有機物,礦物名無機物,但這不過只就形表上的區別而立名的。在佛法中說:凡有動作的名有情,就是有情愛知覺的。因爲有情愛,所以能自己保護生存,爲要保護自己的生存,于是就有自他的知覺,有了這種知覺,就發生愛生惡死的心意。各人都有自發自動自造作轉變力,各人都要保衛生存,于是就發生種種盲動而有互相侵奪、互相阻礙、互相壓迫、互相殘殺等等的苦痛。爲了這,諸佛菩薩所以發起大悲心,要度脫有情世間器世間,使他不盲動,而教導他明諸法真理,能究竟離煩惱業因不至再受無窮的苦果了。

  戊二 最勝心

  “我當皆令于無余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 

  涅槃、從行上說名擇滅,就是以智慧擇滅一切煩惱;從果上說名圓寂,是一切功德法都已成就圓滿,一切煩惱業都已斷盡寂滅;這就叫作無余依妙涅槃。妙,是不可思議的意思。大乘菩薩既發廣大心,不是爲一家、一國、一世界的衆生,是普度無量盡虛空界無量衆生的。並且發最勝心,應當普令一切有情入于最勝的無余依妙涅槃,證得常樂我淨的妙德。

  戊叁 究竟心──無對待心

  “雖度如是無量有情令滅度已,而無有情得滅度者。何以故?善現!若諸菩薩摩诃薩有情想轉,不應說名菩薩摩诃薩。” 

  菩薩雖發了廣大心、最勝心、普度有情入無余依妙涅槃界,但是不當有自他之見,不當說我是菩薩、發廣大最勝心能度脫衆生到無余依妙涅槃,衆生都是爲我所度的。若有了這種見,那麼自然就親疏厚薄,對于自己就親而且厚,對于他人就疏而且薄。所以世間的人,雖都有仁愛心,但總有自他見,所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總以自己爲最親厚,然後漸漸才推到疏薄的。假若菩薩有了這種見,就不能于一切時、一切處平等普利一切衆生,只願度親而厚的,至于疏而薄的就不管他,也懶得去度他了。真正發大心的菩薩卻不是這樣,他是完全沒有自己的,以廣大心所緣的一切衆生爲自己,所以說菩薩無自,以他爲自。因爲以他爲自,所以除有情外就更沒有能度的菩薩,菩薩也就是所度的一切有情。所以菩薩度一切有情,就是一切有情自度,一切有情自度,也就是菩薩自度。要這樣,才能說到平等普度,令一切有情同到無余依妙涅槃,這就是菩薩應作的。再進一步說,菩薩爲什麼能平等普利呢?就是因爲無有對待心,所謂由空、無相、無願叁解脫門,見到自己完全是空;菩薩無體、就以一切有情爲體,所以沒有爲自的意念。但爲一切有情而發起大悲心,依大悲心而行菩薩行,普令一切有情滅度。滅度、就是將一切因中的煩惱業乃至從煩惱業所生的果,都已度到滅盡,也就是于無余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菩薩怎樣能無自他對待呢?這可從諸法因緣生、諸法空相兩句義來說:菩薩知道自他都是緣生無性的,自性空寂、本來就是涅槃,不是從有而消滅成無的;不見有菩薩的自,也不見有有情的他,無自他對待也沒有能度所度的差別。所以說:雖度如是無量有情令滅度已,而無有情得滅度者。反之,要是諸菩薩摩诃薩不能通達這種理,有實有情想生起,以爲有實有情可度,那就不應當說他是菩薩摩诃薩了。

  戊四 無顛倒心

  “所以者何?善現!若諸菩薩摩诃薩,不應說言有情想轉,如是命者想、士夫想、補特伽羅想、意生想、摩納婆想、作者想、受者想轉,當知亦爾。何以故?善現!無有少法名爲發趣菩薩乘者。”

  以下從有情想又分出七種想。在大般若經中說有十叁種想,不過雖開出這許多,實則就是一個我想。想,是能取相的顛倒計度心。所以具足的說,應當說有情相想、命者相想,即是起有情相的顛倒想,起命者相的顛倒想等。轉,是轉變生起的意義。如上所說的,要是菩薩有實有情想生起就是顛倒,就不應說名菩薩摩诃薩。這是什麼緣故呢?佛告善現說:一切大菩薩,不應說有實有情相的想生起的,也不應說有實命者、士夫等相的倒想生起的。有情想,就是有執精神是自我,有執靈魂是自我的,而實則有情本只是五蘊的假合相,本沒有自體,所以這正是佛法中所破的。命者想,就是現在有生命相續的相,于是就有壽命者的顛倒想。士夫想,就是人想,取有人格作用的想。補特伽羅,是梵語、譯爲數取趣,義淨法師又譯爲更求趣,如從人趣死了更求生天趣。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數數的受生,所以叫作更求趣或數取趣。有這樣的想,就名數取趣想。又名衆生想,衆生有二義:一、衆法和合…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