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麼布施的福德也就爲有限量心拘定了。本是無限量的福德,因有所住倒成爲有限量了。
己二 譬說
佛告善現:“于汝意雲何?東方虛空可取量不?”善現答言:“不也!世尊!”“善現!如是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周遍十方一切世界虛空可取量不?”善現答言:“不也!世尊!”
佛又以譬喻來說明這樣的福德。佛告善現說:依你的意思,東方虛空可不可以取它的量呢?周遍十方一切世界虛空,可不可以取它的量呢?善現都回答說:不可以,世尊。
己叁 法合
佛言:“善現!如是、如是,若菩薩摩诃薩都無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亦複如是。”
佛告善現說:如是如是──佛許可他所答的──若大菩薩,都無所住而行布施,這所成不可取量的福德,也如十方虛空不可取量同等。
己四 勸信
“善現!菩薩如是如不住相想,應行布施。”
佛結告善現說:所以如這樣的不住相想而行布施,這才是菩薩應行的。
丙二 斷余疑
上文已將善現的叁問,完全答覆。但善現對于答中仍有疑未竟,于是佛爲他解說;他在解中,又展轉更生起余疑。像這種疑,不是平常人所有的,是菩薩心中所起最細、最堅、最利的疑,要不是佛的般若智就不可斷,所以這也正顯此經的能斷金剛義。此中所斷的疑有多少呢?古德說有二十七種,現在依經文、並參考義淨法師的金剛論只有二十四疑。這二十四種疑以下分叁科來說。
丁一 斷所行疑
戊一 叁斷一校
己一 斷疑
庚一 爲求佛果行施疑
佛告善現:“于汝意雲何?可以諸相具足觀如來不?”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應以諸相具足觀于如來。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諸相具足。”說是語已,佛複告具壽善現言:“善現!乃至諸相具足皆是虛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虛妄;如是以相非相,應觀如來!”
善現根據前文中所說的菩薩不住相想應行布施,就生起疑惑來了:不住相想而行布施嗎?我們現在修行布施的目的,就是爲求佛果;佛就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諸相具足的。要是求這樣佛果而行施,不就有了所求佛果的諸相?這不是住相想而行施嗎?佛有他心通,知道善現心中有這樣的疑,所以故意的問他,使他自己去參究。佛就問善現說:在你的意思怎樣,可否以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諸相具足,來觀作如來呢?如來具有叁身:一、化身,就是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二、受用身,具足無量光明功德智慧;叁、法身,就是無有分別、離一切相的。善現平日聽佛說,法身是離一切相的,因佛這樣一問,他當時就明白了,回答說:不,世尊!不應以諸相具足觀如來。因爲如來說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諸相具足,就不是諸相具足。這是說:佛具足的身相,都是隨衆生虛妄心所現的,應衆緣而變化,本是空無自性,如鏡中花、水中月似的,所以說諸相具足,即非諸相具足。善現說完了這話,佛就告善現說:是的,凡種種相乃至諸相具足,都是虛妄;非種種相乃至非相具足,都非虛妄。這顯示不僅某一些相乃至最具足的相,這一切相皆非是相。應當像這樣觀如來,就名爲觀無相法身真實如來。所以求佛果正是求這樣無相法身如來的果;但這樣畢竟沒有相的果,必須由畢竟沒有相的因才能成就,所以要不住相想、乃應行布施等一切行。
在佛法中,顯真實義有叁種不同:第一種、就是離相法性,是真實義。第二種、凡一切有漏法都是虛妄,一切無漏法才是真實義。第叁種、以非有執有的遍計所執,是虛妄;離遍計執所有依他起的因緣生法同圓成實,都是真實義。在這叁種中,初一種是爲最深而是最狹,因爲連無漏有爲都是虛妄的,離一切相而又非相,才是真實。第二種稍廣而稍淺,因爲凡一切無漏都是真實,那麼無漏有爲也是真實了,所以較第一義廣。第叁最廣最淺,凡一切因緣生有爲法,都是真實義,所以最廣。本經由斷疑而顯的真實義,處處都是顯無相法性、第一義谛的最深最狹的理。但與其他經典所顯的真實義,也並不沖突,因爲各經所顯的真實義,可有叁重不同。庚二 因果極深難信疑
說是語已,具壽善現複白佛言:“世尊!頗有有情,于當來世後時後分後五百歲、正法將滅時分轉時,聞說如是色經典句,生實想不?”佛告善現:“勿作是說頗有有情,于當來世後時後分後五百歲、正法將滅時分轉時,聞說如是色經典句生實想不。然複善現,有菩薩摩诃薩,于當來世後時後分後五百歲、正法將滅時分轉時,具足屍羅、具德、具慧。複次、善現!彼菩薩摩诃薩非于一佛所承事供養,非于一佛所種諸善根;然複善現,彼菩薩摩诃薩于其非一百千佛所承事供養,于其非一百千佛所種諸善根,乃能聞說如是色經典句,當得一淨信心。善現!如來以其佛智悉已知彼,如來以其佛眼悉已見彼。善現!如來悉已覺彼一切有情,當生無量無數福聚,當攝無量無數福聚。何以故?善現!彼菩薩摩诃薩,無我想轉,無有情想、無命者想、無士夫想、無補特伽羅想、無意生想、無摩納婆想、無作者想、無受者想轉。善現!彼菩薩摩诃薩,無法想轉,無非法想轉;無想轉,亦無非想轉。所以者何?善現!若菩薩摩诃薩有法想轉,彼即應有我執、有情執、命者執、補特伽羅等執:若有非法想轉,彼亦應有我執、有情執、命者執、補特伽羅等執。何以故?善現!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是故如來密意而說筏喻法門:諸有智者,法尚應斷,何況非法!” 善現聽佛說修布施波羅密是修的無相行,所成的果是無相法身的果,他就疑惑如此的修行成果,似乎是無少可取、可分別、可把握的;這種法實在是極深難信,他想他雖覺的難信,但他還信仰佛、有佛可問,若佛滅後,衆生聞了這法豈不是太不容易生信嗎?所以又懷疑白佛:“世尊!頗有有情,在當來世,末法時中的後分,就是後五百歲的時候”。後五百歲,有幾種傳說不同:有的說正法一千年中的第二個五百年;或說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是二千年中的一千五百年後的五百年;或說有五個五百年,就是這五個五百年中的最後一個五百年;叫後五百歲。正法,可以作兩種解釋:一、在像法以前叫做正法,二、除外道邪法外,所有的佛法,都叫正法。在這正法將滅的時候,還有經典流通于世。經典,是在佛滅度之後,將佛在世所說的法用文字集成經典,這經典是以色塵爲體的,所以說色經典。善現的意思說:在將來末法時中的後分──後五百歲的時候,要是有人聽說這種色經典的文句,能不能生起信心作實有的想呢?佛先警誡善現說:善現!不要這樣說:在當來世末法時中的後分後五百年正法將滅的時候,有人聽說這種色經典的文句,能不能生起信心作實有的想呢。佛又據理告訴善現說:你應當知道:在當來世,末法時中的後分後五百年正法將滅的時候,還有具足屍羅──持戒清淨的菩薩,還有具德──具有信、進、念、定、慧等諸善根的菩薩,也還有具慧──具有智慧的菩薩;或有叁種都具有的,或有具兩種或一種的。那些具足屍羅,具德,具慧的菩薩摩诃薩,不是只遇著了一佛對這一佛承事供養,不是只于一佛所種許多善根;也不是在二佛所親近承事供養,乃至于百佛或千佛所曾親近承事供養,不是于二佛所修習諸善根,乃至于百佛或千佛所曾修習諸善根的。像這樣的大菩薩,才能聞得這種以色塵爲體的經典文句,並且可以成就一念的清淨信心。佛又對善現說:善現!應當知道:這樣的大菩薩,如來用他的佛智都先已知道了,如來用他的佛眼都先已見到了──爲要顯示親眼目睹的親切,所以說了知彼,又說見彼;實則佛眼也就是智覺,也就可以總說爲知見──如來都先已明覺到了,那些具屍羅、具德、具慧的菩薩,應當生起一向所未曾有的無量無數的福聚;應當攝屬無量無數的福聚。這無量無數的福聚,是從淨信心所生,所以就說生;這無量無數的福聚既然生起了,所有與這無量無數福聚同類的福聚,也都隨著這無量無數的福聚而現起,所以要說攝。大菩薩之所以能如此,因爲依著這種法而生起一念的淨信心,就可以沒有我想轉起;沒有我想轉起,于是也就沒有有情想、命者想、士夫想、補特伽羅想、意生想、摩納婆想、作者想、受者想轉起了。這些,前面已經說過:我想是總的,其余的八想是別的,總的我想既不轉起,所余的八種別想當然也就不轉起了。
佛又告善現說:善現!那些菩薩摩诃薩,不但是無我想轉起,並且也沒有法想──法想是起有法的想,如于眼等及色等,起此是眼等想及此是色等想──轉起;不但沒有法想,也沒有非法想──非法就是無法,如龜毛兔角,都是畢竟無的;佛法說一切法皆空,是空去虛妄分別,若起一切法都空的想,就是顛倒虛妄想,也就是非法想──轉起;不但沒有非法想,也沒有想與非想轉起。想,就是有想禅定,如從初禅乃至無所有處。非想,就是無想禅定,如無想定及非想非非想處定。這五種想,初一種、是凡夫外道,計有實我而起我想等。第二種、是聲聞同初發心的菩薩,執有實法而起法想。第叁種、是增上慢菩薩,聞大乘般若法,執空無所有,起惡取空而生非法想。什麼叫增上慢?于聖境並未如實親證而妄生慢心,說他已如實知了。這類有情,對于大乘空義並不了解,不知是空的虛妄分別而執一切皆空,于法便成了惡取空;但他自己還生慢,說他已證大乘空義了。第四、第五種,是凡外及叁乘初心修禅定中所生的想。
在大菩薩,就沒這些想生起。因爲若有法想轉起,他就應有我執、有情執、命者執、補特伽羅等執;若有非法想轉起,他也就應有我執、有情執、命者執、補特伽羅等執。這是說:凡有法想生起,就取有定相實體的法,于是就有法我執;依于法我執而起人我執;既有了人我執,那麼有情執、命者執、補特伽羅等執,也就生起了。若有非法想轉起,就取空相──空相不是空卻了遍計所執的虛妄心所顯的如實空,而只是遍計所執中…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