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顯生空法性,所以名爲一來。梵語阿那含、譯爲不還,就是不還來此欲界世間的意義。文中所說的也同一來果那樣的解釋。梵語阿羅漢、譯爲應,但這個應字還是不能盡括阿羅漢的含義,所以此中還是存他的原音。佛告善現:在你的意思怎樣?諸阿羅漢頗作是念,我能證阿羅漢嗎?善現回答說:不能,諸阿羅漢不作這種念,我能證得阿羅漢性。因爲沒有少法名阿羅漢──就是一切煩惱業斷盡,生死皆空,一切都解脫了的──由這無有少法的因緣,才名阿羅漢。世尊!要是阿羅漢作這樣念,我能證得阿羅漢性,這就有了能證的人,所證的果,就是執我、有情、命者、士夫、補特伽羅等。以下,善現以自己現量親證的來說明,因爲善現是已證得阿羅漢果的。他說:世尊!如來應正等覺說我得無诤住,最爲第一。這個我字,是善現爲言說方便自稱的“假名我”,不是同凡夫所執有的實我。無诤住就是都無所住,觀一切法皆空,無是非對待的诤鬥、所以名爲無诤。這個無诤叁昧,別人雖然也有證得的,但是平常佛在大衆中,稱善現是在無诤中最爲第一。佛這樣稱贊須菩提,須菩提雖是阿羅漢永離貪欲,而我──須菩提──未曾作如是念,我是阿羅漢永離貪欲。我們所以不能出叁界,就是因爲有貪欲,要是斷了欲界貪欲,仍有色、無色貪欲,所以法華經說:“叁界所生,貪欲爲本”。唯有阿羅漢,他是永離貪欲的,所以他能超出叁界。須菩提覺得:我若作如是念,我得阿羅漢永離貪欲的,這就有了能證的人,所斷的貪欲,所證的羅漢果,如來就不應記說我言:“善現善男子,得無诤位最爲第一”了。因爲都無所住,所以如來才說他是無诤住。
庚二 因地依他取法疑
佛告善現:“于汝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所,頗于少法有所取不?”善現答言:“不也,世尊!如來昔在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所,都無少法而有所取。”
依上文說,無能證所證才能證果,但就事實上看起來,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中,是依然燈佛而得的法,像這樣不是有能得法的人同所得的法嗎?又怎麼可以說無能證所證呢?佛知道善現有這疑,就問他說:在你的意思怎樣?如來曾經在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所,頗于微少的法有所取沒有?然燈、就是說世間黑暗無光,這個佛出世好像然了一盞燈似的,所以名爲然燈。善現回答說:不能,世尊!如來昔在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所,都無少法而有所取。因爲都無所取,才能了達諸法皆空,般若現前,所以然燈佛才爲授記。
庚叁 莊嚴國土佛身疑
佛告善現:“若有菩薩作如是言:“我當成辦佛土功德莊嚴”,如是菩薩非真實語。何以故?善現!佛土功德莊嚴、佛土功德莊嚴者,如來說非莊嚴,是故如來說名佛土功德莊嚴、佛土功德莊嚴。是故善現!菩薩如是都無所住應生其心:不住于色應生其心,不住非色應生其心,不住聲、香、味、觸、法應生其心,不住非聲、香、味、觸、法應生其心,都無所住應生其心。”佛告善現:“如有士夫具身大身,其色自體假使譬如妙高山王。善現!于汝意雲何?彼之自體爲廣大不?”善現答言:“彼之自體廣大,世尊!廣大,善逝!何以故?世尊!彼之自體,如來說非彼體,故名自體。非以彼體,故名自體。”
由因中要修習淨行功德,這才能成勝妙莊嚴的國土同佛身,怎樣能說修無相行呢?佛知道善現有這樣的念,于是就告善現說:若有菩薩作如是言:我當成辦佛土功德莊嚴,像這樣的菩薩,不是說真實的話。什麼緣故呢?所謂佛土功德莊嚴、佛土功德莊嚴,如來說非莊嚴,這才是如來所說的佛土功德莊嚴。這是說,佛土功德莊嚴,是如來隨世俗方便智而假說的,本爲因緣所生、唯識所現、無實體可得,所以如來說非莊嚴;既因緣生法,就空無自性,但由空無自性所顯真實法性,是具足無量功德的,所以如來說名佛土功德莊嚴、佛土功德莊嚴。因此,菩薩要都無所住應生其心──了達一切皆空無相,由空無相所顯真實,才能生莊嚴佛土的心;菩薩當不住于色及非色而生其心,不住聲、香、味、觸、法及非聲、香、味、觸、法而生其心,因爲若取色等而生心,就于法性上有所增益,是顛倒心;若取非色而生心,就于法性上有所損減。因爲法性是本來常住,不生不滅。以下,是除于佛身所起的疑。佛告善現說:譬如有人,具有相好的身,同廣大的報身──這種最偉大勝妙的身,是在他受用淨土所現的──這報身的自體,假使譬如最大的妙高山王那樣大,善現!在你的意思怎樣?他的自體算不算廣大呢?善現回答說:他所現的自體當然是很廣大的。他的自體,如來說非彼體,所以名自體;非以彼體名自體。這是說:自體不是真實有自體可得,是因緣所生、空無自性的,所以如來說非彼體;但是空無自性所顯的真空法性,是有自體,所以又名爲自體。不是以他的實體名爲自體,所以並不是有一定可取的色相,名爲莊嚴的佛土和莊嚴的佛身。
己二 校福
庚一 外財施校
辛一 正校量
佛告善現:“于汝意雲何?乃至殑伽河中所有沙數,假使有如是沙等殑伽河,是諸殑伽河沙,甯爲多不?”善現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諸殑伽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佛言善現:“吾今告汝,開覺于汝:假使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妙七寶,盛滿爾所殑伽河沙等世界奉施如來應正等覺;善現!于汝意雲何?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緣所生福聚甯爲多不?”善現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緣所生福聚,其量甚多。”佛複告善現:“若以七寶、盛滿爾所沙等世界奉施如來應正等覺。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法門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爲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由此因緣所生福聚,甚多于前無量無數。”
全經共有四重校量福德,但並不重複,因爲一重深進一重的。如第一重校福,以叁千大千世界盛滿七寶布施;這次的校量,就勝前了,是以如恒河沙數的恒河沙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所以這就較第一重量大了,並且受施的人也殊勝了。殑伽河即恒河,在印度河流中,算是最大的一條河,比中國長江稍短一點。乃至,是接前文的,因爲前面是以叁千大千世界的量,盛滿七寶持用布施,還不如受持此法門的福德。現在舉的量,更超過以前的量,所以說乃至。佛告善現說:在你的意思怎樣?乃至有如殑伽河中所有沙的數目,假使有如殑伽河沙這樣多的殑伽河,像這樣多的殑伽河中的沙,算不算多呢?依世俗的心理,當然是很多了。所以善現回答說:很多,很多。這些如殑伽河沙的殑伽河,已是無數的多了,何況這些河中的沙呢?善現說完了,佛對他說:我現在告訴你、開你的覺悟,假使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以勝妙的七寶,盛滿了這些等于殑伽河中沙數的殑伽河中的沙,像這樣多的世界來奉施如來應正等覺!善現!在你的意思怎樣?這善男子或善女人,由這種奉施因緣,所生福聚算不算多呢?依世間的心理著想,奉施物是勝妙的七寶,奉施的量又那樣的大,所奉施的人又是最勝的如來,由這種因緣所生的福聚,還可限量嗎?所以善現的回答,說是很多。佛又告訴他,如以上所說的布施,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于這部經的法門乃至四句頌、能領受憶恃,于文能讀誦,于義能究竟通利,並且還能普遍的爲他人宣說開示,如所明的理起正作意;由這種因緣所生的福聚,還出過于前面所說的施福,無量無數的多呢。
辛二 釋所以
壬一 第一釋所以
“複次善現!若地方所,于此法門,乃至爲他宣說開示四句伽陀,此地方所,尚爲世間諸天及人、阿素洛等之所供養,如佛靈廟。何況有能于此法門,具足究竟書寫、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爲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如是有情,成就最勝希有功德。此地方所,大師所住,或隨一一尊重處所,若諸有智同梵行者。”
佛又叫善現說:善現!若有人在某地方所,對于這法門乃至爲他宣說開示一行文或四句頌的,這個地方,還要爲世諸天同人、阿素洛等──等取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這八部衆都是有情──之所供養,如佛靈廟。何況有人能于此法門全部書寫受持,于文讀誦,于義究竟通利,並且普遍爲他人宣說開示,如所明的理起正作意而修行?像這個有情,能成就最勝希有功德。這法所在之處,就是大師的住處──佛爲叁界大師──或是隨其他一一可尊重處所,這處所就是一些有智慧同修清淨行的大德僧伽的住處。這金剛般若波羅蜜多法寶所在的處所,就同于佛寶、僧寶的住處,可見此法門的殊勝。若能受持此法,這種功德,當然不是世間功德可比的了。
壬二 第二釋所以
說是語已,具壽善現複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我當雲何奉持?”作是語已,佛告善現言:“具壽!今此法門,名爲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如是名字,汝當奉持。何以故?善現!如是般若波羅密多,如來說爲非般若波羅密多;是故如來說名般若波羅密多。”佛告善現:“于汝意雲何?頗有少法,如來可說不?”善現答言:“不也,世尊!無有少法,如來可說。”
能斷金剛,在解釋本經題目時,已說了兩義,就是喻能斷智慧及所斷疑惑。現在還有一義,比如金剛神手中拿的金剛杵。金剛杵的形式,是兩端大,中間細。這兩端就是顯大乘菩薩的因果:因地從初發心,要緣廣大境發廣大心;到了果地,成佛時轉識成智,平等普照一切諸法。在菩薩因地,果地,都很廣大,比如金剛杵兩端都很大。但菩薩從初發心以後,中間要經過資糧、加行、通達、修習的四位,乃到究竟的果位。入通達位時,又有真見道、相見道,真見道就是根本無分別智證實相真如,是一相無相的;這無相無分別智,就是無二無二分的清淨般若智。所以以金剛杵最細的中部,正喻這獨特無二的智慧;本經所取的金剛義,也正在這獨特無二的真見道。這真見道能斷我、法二執,煩惱、所知二障,所以名爲能斷金剛…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