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依自然界而有水災、火災、風災、地震、及種種天災等苦厄。叁、依社會而有私人沖突仇殺、公法禁製拘罰、階級鬥爭、國際戰爭等種種苦厄,充滿世間,隨時皆有。度即解脫之、超出之之謂。古今聖賢費盡心思才力,無非欲謀解脫人類之苦痛厄難,至于今日,迄無澈底有效之方法,而苦痛厄難轉有加無已。故度脫苦厄,實爲人類及一切衆生共同欲達未能之目的。茲則舉出觀自在菩薩達到五蘊皆空境界,超脫一切苦厄之事實,使吾人作爲標准,知所趨向;此結經人之深意也。其原理方法,後此隨文說明。甲二 正宗分乙一 略說丙一 略說五蘊皆空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序中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二語,已將觀自在菩薩所證之事實,完全表示。自此以至正宗分竟,乃菩薩說明此事實者。故佛法非先有理論而後有事實,乃由達到此事實之人,爲方便說明其事實而有此理論。良以見空度苦,吾人雖聞其事而未得親切證明,故猶有待解釋之必要。此一小段,即略釋照見五蘊皆空。舍利子,人名,聲聞中智慧第一,成羅漢果,爲釋迦牟尼佛上首弟子。舍利,乃印度一種鳥名,目最美,中譯鹙鹭;其母以此鳥名爲名,舍利子則依母爲名,故名舍利子。他經有譯舍利弗者,弗、乃梵語,即子也。至供養之舍利,俗稱舍利珠,應與此爲人名者異。正宗文首列舍利子名者,乃觀自在菩薩將說自證甚深之法,使世人了解,于當時聽衆之中,呼聲聞中智慧第一之人而發言也。色不異空以下六句,正明五蘊皆空。蘊者,蘊藏積聚之義。五蘊亦稱五法聚,亦稱五陰,亦即五類之義;乃將所有一切精神物質之法,歸納爲五類:即色、受、想、行、識的五蘊以觀察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之一字,非僅顔色女色等義,亦非僅指對眼之色,蓋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色、聲、香、味、觸五塵,及法塵之一分而言。其義攝盡全宇宙一切物質及未發現而與物質同類者,故與物質之義相近而較廣。大而顯者,恒星地球;細而微者,原子、電子;凡此皆常識或科學認爲有實體存在者也。第何以不異于空耶?故有研究。
此理若在二十余年前,偏執唯物論之時,但認物爲實在,頗難解釋。近二十余年科學進步,如相對論物理學,略謂物質者,必須有:一、主觀上的一種感覺,二、對象,叁、時間,四、空間;集合此等關系而成一概念乃名物質。原子、電子等,亦一概念耳。概念非根本實在成立,乃由相對之關系,湊合而成,故物質非根本存在;此說與佛學衆緣所生法之義略同。衆緣所生法者,一切法無非衆多因緣關系集合而成之團體耳。故凡見聞覺知之所到,無論大小顯微,莫不皆然;此所謂色,義相如是。
譬之杯然,視覺上有紅白,觸覺上有冷暖,數理上有方圓,複感覺其有一聚──即獨一個體──之對象,故從感念上,名之爲杯。
故知杯者從衆緣假相以立名,若除衆緣,杯無實體,既無實體,故謂之空。空之一字,即無實體之謂,乃義理之空,非謂滅無之空或空間之空。
色雖分明顯現而無實體,故雲色不異空;雖無實體而分明顯現,故雲空不異色。雖然、不異雲者,相等爲義,觀念上仍有色空之見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則進一步以言色空直無二致;以一切色皆假相現,非滅色而後爲空,乃即存在而不實,故爲空也。先言“不異”二句,乃打破舊思想;後進之以“即是”二句,乃改立新觀念。此五蘊中先舉色蘊爲例。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乃明四蘊亦如色之非實,當體皆空。依前四句廣明,應言:“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叁蘊,類推可知。受爲苦、樂、憂、喜、舍等之感覺;想爲彼此、是非等之分別;行乃動身作事諸行爲,識即了別覺知此受想行者。四者亦系衆多因緣集合而生,故無實體。
譬之視覺,必須因有對象、光明、空間、眼根、及內心一切作用,始得有一刹那之視覺現起;若此種種關系或變或缺,則此視覺不能存在。藉緣而有,故謂之空。故即存在而不異空;亦即存在而即是空。故五蘊者,色爲物質現象,受、想、行、識爲精神現象,非實有體,皆不異空,皆即是空,故以亦複如是總括言之。宇宙、人生,有情、無情,一切常識認爲存在者,無非物質之現相及心理之現相,即無非五蘊之法;故五蘊實爲構成宇宙人生之基本條件。今既證明此基本條件之五蘊皆空,則所構成之人生、宇宙,乃至一切一切,無不空矣。譬之基于土、木、瓦、石、人工等緣而成屋,若明諸緣爲空,則屋亦空。是故五蘊不異空,空不異五蘊;五蘊即是空,空即是五蘊。乃觀自在菩薩依實相般若,澈底照明親切見到之智境也。
複次、所謂宇宙人生一切皆空者,非創爲空義,強納諸法以歸于空;以諸法本空,而諸佛菩薩乃發見此空相,亦猶科學之發見公例耳。又或一聞空義,誤以爲眼見空間之空,而起諸法消滅之見;不知空間之空,在佛學上仍屬于對眼之色,故非以消滅諸法爲空。蓋以人生宇宙諸法,皆唯是依衆緣所成之假相,本來是空;第吾人無實相智,知識迷妄,見解顛倒,誤認假相以爲真相,執著自我,自我而外分疆劃界,無不一一皆實,由之物我角立,自他對待,互感自我之不足,互求自我之發展,沖突殺害,助長貪嗔,而演成充滿煩惱苦痛之世界,是皆昧于五蘊皆空有以致之也。
丙二 略說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此略釋度一切苦厄。重呼舍利弗之名,而告之以“是諸法空相”。是者,此也;承上文五蘊皆空言。然則此五蘊諸法之空相爲何相耶?乃即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之真如實相。以諸法真如實相本來如此故,以見生滅、見垢淨、見增減,即是不見五蘊皆空所顯真相故。大抵生滅就體言,垢淨就相言,增減就量言。然則複雲何度一切苦厄耶?以不見空故苦,以照見空故度。
何則?見生滅者,不了萬有非實,而認爲相互角立之一一物,故計何時生,何時滅;以橫計生滅故,即欲苟免其死滅而延長其生存,由是沖突爭鬥,無量苦厄充滿世間。若了諸法空相,即知衆緣聚故虛妄名生,衆緣散故虛妄名滅。衆緣存于全宇宙,亦即全宇宙爲衆緣,無始終,無邊際,是故本來不生,亦無有滅;乃爲人生世界之實相。了達此一切不生不滅之實相,故當下皆空,更無因橫計生滅而起諸煩惱。
見垢淨,則有相形之美惡優劣;由是嗔惡貪善,取舍心生,即欲消垢而求淨,彼羨極樂慕天堂者非欤?下焉者貪嗔內蘊,謀奪外馳,以演成欲望橫流之世界,遂至苦厄無窮!若了實相,則了諸法緣生;衆緣生故,法法圓滿,法法具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遍一切,一切遍一。無不遍故,無不圓故,則淨善垢惡之相了不可得,取舍煩惱更無由生。
見增減,故計大小多寡之量;此疆彼界,自他曆然,憾自不足,嫉他有余,求自增益,不顧損他,求自滿足,不惜害彼,食肉寢皮,殺貪不止,殺機所屆,人將相食,此殺彼拒,強弱以形,差等斯興,階級複起,聚族糾衆,報複鬥爭,怨結冤深,窮劫莫解,是皆衆生妄想顛倒,執著轉深,罪業所招,遂同感此惡濁世界,苦惱人生。若了諸法皆空,達真如相,互遍互圓,不可增減,一切苦厄,複安所寄?是故度一切苦厄者,非諸苦厄實有,又從而消除之;乃以了達諸法,緣生無性──實體,生滅、垢淨、增減等相皆空;迷謬顛倒既消,而煩惱自然不起,故雲度耳。
乙二 廣說丙一 廣說五蘊等皆空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自此至無智亦無得,乃廣明五蘊等皆空,以破除凡夫之迷及叁乘之謬。故五蘊下可加一等字,而雲照見五蘊等皆空,即等此世間所有法及下文之出世間法一切皆空也。
此一節先就上文之意以確定之,故說是故諸法空相之中,無實在之五蘊。推類而言,亦無實在之六根、六塵,乃至十八界;無、即空義。以皆心──精神的、物──物理的、之現象假相而已。色、受、想、行識名五蘊,詳前略說。
眼、耳、鼻、舌、身、意,名六根,前五根爲物理現相,亦稱色法;意根爲精神現相,亦稱心法。色、聲、香、味、觸、法,名六塵,前五及法塵之一分爲色法;又法塵之一分,爲心所法,及不相應行法。六根,六塵,亦名十二處。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名十八界。前十二界分屬色心,如六根六塵所說;後六識界,概屬心法。十八界爲六根、六塵加六識,故雲自眼界乃至意識界;諸法空相中皆無之。根、塵、識、處、界,無非色心諸法開合之不同,等于五蘊,亦即皆空;然法處、法界攝無爲法,又較廣矣。以上爲凡夫所有法,即衆生共依之基本條件。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此十二緣起流轉門及還滅門,爲辟支──緣覺所修之法。以觀察世間衆生,依此無明乃至老死等緣起之相續而有生死流轉,故修無明盡乃至老死盡之還滅而成出世解脫。十二緣起流轉之理:一、無明,謂能發業之煩惱,即惑。二、行,謂善惡無記有漏行爲,即業。此二由惑發業爲過去世之因,謂之無明緣行。叁、識,謂最初入胎之業識。四、名色,謂胎中精神、物質初備之相。五、六入,胎中六根初全。六、觸,出胎與外境之接觸。七、受,謂領納所感觸之境。此五初由過去之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而成現在之果。八、愛,謂貪愛。九、取,謂取著。由受緣愛,愛緣取,爲現在之惑。十、有,由取緣有,即由愛取之惑,引生後有之業;故愛取有叁者,合爲現造之因。十一、生,十二、老死;由有緣生,生緣老死,故生與老死,即指未來之果,而未來生死之…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