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釋義▪P2

  ..續本文上一頁,依教史看,即可知是印度第二時期所盛行,而傳存于中國文系之大乘經。此經爲巴利文系所無,而西藏文系雖有此經,不甚重之。

  上從講教理、教史之大概,以闡明此經在佛教法中所屬之分位,即爲提教綱之要旨。

  二 解經題

  甲 分解

  1.般若

  般若波羅密多,是梵語的譯音。般若義譯智慧,或單譯爲慧,但與中國通常所謂智慧者不同,是專指從佛的出世法所生的智慧,在中國無相當的名詞來代替,故沿用原音,然在說明其意義時仍作智慧解。當知此種智慧不是世智辯聰的智慧,乃出世清淨智慧。諸經論中分爲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者:依文字言說所集成的經論教典,或聽講或讀誦所生的智慧,對于文義通達無礙,得其勝解者名文字般若。進而深思谛察,離文字語言之相,于一切心行中觀照實相之理的智慧名觀照般若。再由此觀照深造修習,一切語默動靜皆不離般若,由淺入深,由細觀而舍粗觀,所謂以楔出楔,達到一切法分別相盡,現前一念心光,契同遍一切無彼此內外是非人我之真如法性,名實相般若,亦名根本般若。

  諸經論上又有將此般若智慧分爲叁種者:一、加行智,二、根本智,叁、後得智。在暖、頂、忍、世第一四加行位中所修之智慧名加行智。此四加行皆是與定心相應的加倍的精進修行,由四尋思觀引發四如實智,進而親證諸法空性,名根本智。由根本智得達諸行如幻,修一切行,名後得智。此叁智皆名無分別,故同屬于般若。其中最主要者,乃在根本無分別智,加行智時本尚有分別,以能引發無分別智故,從果得名,亦稱無分別智。後得智正分別世出世間染淨因果,以從澈底通達一切都無分別的根本智而起,從因得名,亦名無分別智。

  諸經論中複說有叁種智:一、一切智,二、道種智,叁、一切種智。一切智與上根本智相等,能遍知一切法之真如相故。道種智分別世、出世間、五乘、叁乘道之染淨因果差別相,亦等于上之後得智。一切種智亦名一切相智,亦名一切智智,專指佛果之大圓滿覺智,念念中通達法性法相,化道斷惑之一切種也。地上菩薩前念起一切智,後念起道種智,未能一念中起,故尚未得此智,或雲到八地以上能空有雙觀,乍得一切種智,然一念中通達性相事理照了無余,唯佛而已。佛名一切智智人,佛智即一切種智,故無一念中不明明了了知世出世間一切染淨因果。而道種智、一切種智皆以一切智爲根本,一切智即般若自體。

  依上來的分別,合古今所說,可攝爲五重:一、勝解般若,與文字般若相當,對于大乘經論所明勝義空性,勝解無疑,方名般若。二、加行般若,依勝解之理,深思谛觀當下心境,以引發甚深般若,名加行般若,即上觀照般若加行智。叁、正體般若,前二種皆爲引發般若之方便,由勝解加行所引生之真般若,名正體般若,此與實相般若、根本智、一切智相等。四、方便般若,此與後得智、道種智相當,能分別了知一切因果,起上求下化之行。五、究竟般若,此與一切種智相當,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無上般若也。

  扼要言之,何者般若?即通達一切法自性本空而無所得無分別之智慧,名曰般若。如勝解般若,即于經論文句中所诠表的諸法自性空義善能決了,名爲勝解般若。乃至究竟般若,亦複如是。

  2.波羅密多

  波羅密多譯雲到彼岸,是譬喻之詞,譬喻過渡,到了彼岸則過渡一事就算達到了究竟目的。在譯音上古譯音促,但雲波羅密,後來翻譯者加一多字,多字乃梵語中的尾音,別無意義,後人謬解,或稱多心經,或將多字譯爲定,此皆不知譯音賒促關系而訛誤也。到彼岸之義,以生死爲此岸,涅槃爲彼岸,煩惱是中流之河,能度之到彼岸之工具即是菩提,菩提支分即戒定慧或布施持戒等六度行,由之以斷煩惱,了生死、入涅槃,即是到彼岸。涅槃的通義,譯爲寂滅,將一切煩惱業苦,用菩提來擇滅而得到究竟安甯之地。此通常的解釋,通于叁乘。

  然在大乘法中特重菩提,涅槃菩提通名佛的二轉依果。涅槃又雲圓寂,寂是寂滅,圓是已圓滿成就福足慧足的無上菩提。欲達到于無上涅槃、菩提,須修布施、般若等行,名到彼岸。依此分析的說明,應以圓成佛地五法名到彼岸,如佛地經所明:一,清淨法界,二、大圓鏡智,叁、平等性智,四、妙觀察智,五、成所作智。由大圓鏡智到成所作智名爲四智菩提,菩薩只能分證妙觀察,平等性二智,到佛果方圓滿四智。

  此又應以佛果叁德名到彼岸。涅槃即是斷德,能斷除一切煩惱生死故;菩提即是智德,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是究竟智慧故;由此而成爲普利衆生之恩德,既證佛果自然能利益恩沾群品故。此叁德正爲發菩提心修無上行者所求達到之彼岸。

  由上總括而說,即是轉依所得法身。轉依義甚深細,如成唯識論中等之所詳解,菩提涅槃總名二轉依果。此法身非平常所指法、報、化叁身中之法身,彼叁身中的法身是對報、化而言,今就廣義乃對二乘解脫身而言法身。例如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知見蘊之五分總聚,在二乘名解脫身,身者總聚之義,如人身以四大、五蘊總聚爲體,佛的法身就是一切自利利他功德善法圓滿的總聚,故名法身。

  3.心

  ( 一 ) 就法說

  狹義的心:簡別色法而說,五根及六塵內外一切境名爲色,能緣慮之見聞覺知思量觀察者名爲心,此仍包括一切心心所法。若再嚴格的說,正名爲心者即八識心王,心所法是心王所有之法,不名爲心。若更進一步的分析,將八識分爲心、意、識、了,前五識但名爲了,第六識正名識,第七末那名意,第八阿賴耶方才名爲心。能集聚一切種子,發起一切現行故,才是一切萬法之根本的心。

  廣義的心:依世間所說及聖教所說,可作四種分別:一、肉團心,即指人身中五髒六腑之心髒。中國古來象形所造心字,篆書即象動物的心髒形狀。心爲人身之總樞紐,在生物學之生理上考之,心掌全身血液流動,心髒健全,身則生活,能發見聞覺知之用。心髒若病,周身皆病,心髒若壞,此身即死。瑜伽論等謂人受胎時先生心髒,乃次第生百骸五官,死時心在最後冷,即停止活動。此肉團心色法所成,由此色法亦名心矣。二、緣慮心,與上以能緣慮名心者同。叁、集起心,與上唯第八識名心者同。四、真實心,即以一切無分別無所得之真如性爲心,名爲常住真心,此心本離一切煩惱染汙,乃自性清淨究竟真實心。如此則一切有爲色心法所顯無爲法性,總名爲心;如楞嚴經所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常住真心是。

  ( 二 ) 就喻說:

  一、中心,如一國土有一國土的中心,一城市有一城市的中心,在方位上有中心點,乃至一草一木及任何一事一物皆有其中心點,此由前面肉團心的意思引伸而出,稱之爲心。二、心要,即事理之綱領宗要,如學理相傳上稱爲心印,能得此心要則一切皆可貫通,如網舉綱,全網皆張,如衣提領,全衣皆直,各種學說皆有此心要義。

  4.經

  經:梵語素呾纜,或雲修多羅,修垢路,譯雲契經,即契理契機之教法。經有線的意思,是貫攝佛所說法使不散失義。素呾纜的最狹義,即指十二分教中的第一分。若就諸藏分別,或將大藏教典分爲二分,如西藏分甘珠──經藏、丹珠──論藏、二藏,將佛所說的經律收在一類名爲甘珠,菩薩羅漢祖師所造的論疏等收在一類名爲丹珠;此對論藏總以經律名經。或除密咒儀軌另名咒藏,專將顯說經律稱之爲經。再就中國最普通的傳說,分經律論叁藏,通達經律論者稱爲叁藏法師,如此則簡別律論而稱經。或分經律論雜四藏,或更加密咒爲五藏。所謂經者,乃對余叁藏或四藏稱之。

  又:佛所說者名經,佛自說者,或因有人請問而說,或觀機緣成熟無問自說,此正是佛所說之經。又佛在世時常有諸大菩薩及聲聞弟子乃至諸天神人鬼等所說,經佛印可者即等于佛說,亦得名經。因此後世弟子或外道等所造,妄自稱經,大大不可。

  就廣義的經說,通顯教密咒皆名經,明顯的教義固是經,即含義秘密之咒字亦得名經,皆佛利生方便法故。又通于能诠所诠皆名經,所诠五乘之教理行果,乃至一切法無分別無所得真如性皆得名經,故世有所謂無字真經者,即是理經。而世間人生正行,經常大法等,亦皆得稱爲經,宇宙諸法法爾如是之如實相,及不違謬于實相諸學說,無不是經。所以華嚴雲:剖一微塵,出大千經卷;則經義之廣可知矣。

  乙 合解

  1.般若波羅密多

  先將般若與波羅密多合解。一、般若之波羅密多,此對布施之波羅密多,持戒之波羅密多乃至禅定之波羅密多而言,以明此波羅密多是由般若而得,依能達到的般若名所達到的波羅密多。此般若即前勝解、加行、正體、方便般若,而所達到之波羅密多彼岸即前之涅槃,如此則般若不是波羅密多,波羅密多不是般若,般若是能到彼岸之法,波羅密多是所到之彼岸。然如此解釋雖可通,但未能盡其深妙之義。二、般若即波羅密多,此般若即前實相正體般若,實相般若境智一如,般若即是涅槃,究竟般若即是一切種智,即是所達到的無上涅槃菩提彼岸,如是境智行果不二故,般若即是波羅密多。

  2.般若波羅密多心再加上心字來合解,亦分兩層義:一、般若波羅密多之心,前解心字有法說喻說,此心字即喻說中的中心及心要之義,非余緣慮、肉團等心也。佛所說一切之般若波羅密多經,皆以此經爲其中心之心要,乃至諸佛所說一切法,諸菩薩所修證一切行果,皆以此經爲總攝心要之中心,如咒中最要者稱爲心咒,或心中心咒,今此經是經中之心經,故此心字即是般若波羅密多之心。二、般若波羅密多即心,佛所有一切無漏功德,乃至叁乘所修所證之行果,皆從般若波羅密多生出,故般若稱爲佛母。如是則般若波羅密多即是一切叁乘聖者功德法之心,故般若波羅密多即是心。複次、此般若波羅密多,不但是聖果無…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