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

  太虛

  ──二十年五月在南京中國佛學會講──

  懸論

  釋經

  甲一 序分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略說

  丙一 略說五蘊皆空

  丙二 略說度一切苦厄

  乙二 廣說

  丙一 廣說五蘊等皆空

  丙二 廣說度一切苦厄

  甲叁 流通分

  乙一 贊顯同密

  乙二 說密加顯

   附 錄

  【懸 論】

  今天講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是般若經中之一種。佛經以般若爲最钜,總共有七百二十卷。其最簡括切要提綱挈領者,即現在講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此經字數不多,不過二百六十字,中國無論研究佛學、信仰佛法之人,及不大研究、不甚信仰之人,莫不知之,故此經在中國流傳甚廣。

  此經在梵文原只一種,譯成中文共有七種。七次所譯,各有不同,亦如近人譯西書,各人譯本不同。現所講的,乃唐朝叁藏法師玄奘譯本,其余六種譯本,專爲研究佛學或考證之用,概未流通。此本流通最廣,誦之者獨多,故今以之爲講本。誦此經者,得到精神安甯,心理愉快及特殊之靈感者甚多。當時玄奘法師遠適印度,曆種種苦,遇梵僧賜以此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奘師誦之,在途得免一切艱難危險,故得周曆印度以求法,複回中國而宏法,以成就其大學問,建立其大事業。經雲:菩薩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挂礙、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無上菩提。此經之力量,乃具于“能除一切苦”一語。故此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不但義理無窮,如能信受讀誦,亦功德無量。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八字,乃此經之題。般若及波羅密多,乃梵語音譯之名詞,心及經,乃約義譯成中文之名詞。此題聯綴四名而成,今一一釋之。

  般若古讀波那。義雖可翻,但難恰當,故存其梵語而用音譯。如近譯哲學爲“斐羅梭斐”,論理爲“邏輯”之類。般若之義,雖可譯爲智慧,但未極正確,因中文之智慧,有美有惡,如絕聖棄智之智,好行小慧之慧,皆含有非美善之意,不能恰好與般若相當,故不如存般若之原音,而以智慧──加以界限──爲解釋。蓋般若者,諸佛菩薩親證諸法實相真如之智慧也。以一切萬有之法性本來真實如此。一切有情,不了真如,違于法性,故起顛倒迷謬虛妄之分別,必須遣除之,始得般若現前。故般若非平常之智慧,雖有時以之作解,須知實與普通書中之智慧不同。今爲定義于下:般若者,乃依佛所說教法,解理修行,遣除一切顛倒、迷謬、虛妄的分別,親證諸法實相真如的無分別智慧也。

  依此定義,說明叁種般若:其一、實相般若:即親證諸法實相真如之智慧,依此實相般若故有諸佛及諸菩薩。此根本般若,離言說,絕文字,超分別,如經中謂: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即親證諸法實相。此時此境,爲一切文字言說思量所不能到,即此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亦無可說。惟無分別智乃名般若,既無可說,何以複有此經耶?則以有文字般若在。

  其二、文字般若:其實文字本非文字,惟因諸佛菩薩親證諸法實相,而人等衆生未能證之,即未得實相般若。若諸佛菩薩對于一切有情,無有方便以開導教化,則雖自證諸法實相而不能利益衆生。依此爲利益衆生的大慈悲心,乃施設方便的言說,即從親證得的法中,假設語言文字,使衆生了解起信,故有佛所說法。佛弟子中多聞而記憶力強者,如阿難陀輩,結集佛語而紀錄之,故有經律論叁藏流傳于後世。故實相般若離絕語言文字,但從實相般若而方便教化,令未知者知,未解者解,乃有文字般若。

  其叁、觀照般若:觀照者,觀察覺照之義。蓋經典乃佛所說之法,使人依之而得了解其所含之理。顧理雖明,不離名字,未達無分別的親證,故欲從文字般若而達實相般若。其間有功用在,即觀照般若。是學佛之人,非僅于叁藏佛典研究到透澈明白,融會貫通便已,又須向當下身心世界加以觀察,如本經所謂:“照見五蘊皆空”,即系將近而身心遠而世界,觀察覺照,決定明了自他一切萬法如幻如化,當體皆空。若能依經中道理,以爲思想知識之標准,起心動念,常有觀照,勤爲心理之訓練,則向者之分別執著煩惱串習,可以改變,可以伏除,終可引生實相般若,而與諸佛菩薩的般若完全一致,是爲觀照般若。

  譬之渡河,實相般若爲一切衆生求渡達之處所;文字般若爲諸佛菩薩方便布施之船筏;而觀照般若則爲借船求渡各衆生撐篙持舵等等功力。是以依經解義,縱許博通叁藏,若不身體力行,猶之空玩舟筏,不思行駛,終無渡達之日。其欲由解理而獲親證實相,亦猶是矣。且諸佛菩薩乃吾人之引導者,吾人對之亦非如迷信者流,崇拜一神多神可比。果能獲得親證實相的般若,即人人是菩薩;究竟證之,即人人是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只在智慧的覺達到耳。

  波羅密多,華譯到彼岸,乃就一件事之圓滿成功言。如前渡河之喻,則動身處爲此岸,欲達處爲彼岸,渡河事竣爲到彼岸,乃得稱爲波羅密多。故內典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之六波羅密多。乃至無量無數波羅密多,皆以一一事圓滿成功爲義。由是般若波羅密多一語,應有當注意之叁點:一、修行成功至于究竟圓滿,如佛菩薩成就親證諸法實相之澈底智慧,始得謂之般若波羅密多。其體性,唯是佛之真實澈底智慧,所有世間一切智慧,不能親證諸法實相,故非般若;非澈底圓滿,故更非波羅密多。二、文字如船,觀照如在船上之駕駛努力。若證實相,則文字、觀照皆無所用,所謂到岸不需船,亦無須撐篙努力。是故依教解理、依理修行,皆爲中流之事。故文字、觀照二者,雖稱般若而未爲波羅密多;惟實相般若,乃爲般若波羅密多。但就有能達到實相般若之可能性而言,則觀照般若,亦得方便稱爲般若波羅密多。叁、諸法實相,初地以上菩薩,即能親證而得實相般若。就自度言,可謂之般若波羅密多,如本經觀自在菩薩之行深般若波羅密多。第以菩薩普渡未圓,差別智未滿,功德未熟,故須以實相般若爲根本,以修萬行而圓萬德,直至究竟乃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終以成就佛果爲波羅密多。

  心、吾人常言及心,而心理學則爲心之研究,則心固爲存在之一種事;但以不見不聞,其義含混,故較其余事物難言,難以爲研究之對象,依內典說明略有四種:一、肉團心,此指身中司血行之心髒,乃肉體中機關之一,屬于生理的。二、緣慮心,乃感觸或觀察對象,而覺知或思慮者,即近人所謂心理現象之心。叁、集起心,謂集聚諸法種子,遇緣生起現行的心。如雲:心田心地,喻心如田地之集聚種子,滋生草木。故凡見聞經驗之事,時無久暫,遇緣重現,吾人固常有此功用也。緣慮心與集起心,雖爲物質上所無,而爲精神作用所有,然而昏明不定,起滅無常。四、真實心,謂:“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之真實性也。佛典所謂唯識、唯心,原就緣慮心或集起心以言;謂可從緣慮心以知一切法,而集起心乃總攝諸法種子而現起諸法。故諸法真實相,不應從一一法以明之,但應從心以明之,把無明的心轉變成明的心,即能明見諸法的真實相性,此即實相般若,亦即謂之真實。

  佛典中普通有此心之四義,乃隨語意所指,取其一義以爲言說,非一言心而四義皆具也。然則本經題心字之意爲何義耶?此有數解:一者、心、乃比喻之詞,不屬于前四義,以佛典中般若經甚多,而此寥寥數百字乃七百余卷般若經中之心要──如綱要──故名曰心。蓋取常言重心點、中心點等意,又或取許多關系中之旨要點曰心。以此乃般若經許多文字中旨要之經,譬如人身之心髒,物體之中堅之意。二者、謂此心字乃前四義中之真實心,故即名爲般若波羅密多心。以達到實相般若,即爲最真實之心,而實相般若所證,即般若波羅密多心;又以具足功德妙用,如本經中所謂:“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即實相般若相應之真實德用。本經題亦有譯作“般若波羅密多大明咒經”者,則以總持爲“心”。又、亦即真實心,故心字可連屬上文爲一名,而名爲般若波羅密多心。

  經、梵語修多羅,直譯華文爲線。印度昔以貝葉記錄佛語,以線穿之,裝定成本,俾供遵依,垂之千古使不散失者,名爲修多羅。中文經字之義,所謂:推四海而皆准,曆萬世而不渝;則經與修多羅意義恰當,故意譯曰經。又經,對律、論、爲叁藏;經乃開示之教理,律乃行爲之規範,論則研究解釋發揮辨明經律者。又、以其余一切著作列爲雜藏,故複有四藏之稱。本經則屬于經藏,非律、非論、非雜,故題爲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釋 經】甲一 序分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本段序分之文,乃結經人所敘。觀自在是別名,菩薩是通名。觀自在者,以修觀照般若,而達實相般若,親證萬法皆空,無障礙,無束縛,而一切分別無不解脫,故名觀自在。菩薩乃菩提薩埵之簡稱,菩提譯覺,無上正等正覺,乃大乘究竟位所成最上圓滿之覺悟。薩埵譯爲有情,即人及動物乃至一切衆生。合此菩提及薩埵二名爲一名者,義即上求無上正等正覺,下度一切有情。故無論何人或何種衆生,立此志願──即發上求下度之心者,即爲菩薩。世俗誤以偶像爲菩薩,有某種小學教科書,甚至兒童之玩具亦有洋菩薩之稱,殊屬非是。須知吾人皆可爲菩薩,絕對不可誤會。

  此段首敘觀自在菩薩,修般若行甚深至于波羅密多時,即實相般若現前之時,其智慧照見五蘊等皆空。五蘊者:色、受、想、行、識,乃身心世界各要素之五大聚。照見者,非研究明了之謂,乃如實覺照明見之謂,照見此身心世界要素皆虛妄非實,所謂五蘊皆空,則內而身心,外而宇宙之萬有,澈底皆空,是故度一切苦厄。良以種種痛苦厄難,衆生皆所不免。即以人類而論,略從叁方而觀察之:一、依內身而有生、老、病、死、淫欲、饑渴等無數苦厄。二、…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