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非是因緣法了。是故若欲澈底明了因緣法,則須深明中論的不生滅等八不義。若能澈底見因緣法,即是成佛。換言之,見因緣法即見佛法身。中論雲:“若見因緣法,則爲能見佛,見苦、集、滅、道”。所謂見因緣法即見佛之法身,及苦集滅道世出世之因果也。顧因緣法可見淺見深,當有種種差別;要之,不能見到究竟,則不能真見因緣法,能完全圓滿見到因緣法者,厥爲佛陀。是故見因緣法即得佛慧;見是清淨因緣法,即見滅道二谛也。必明諸法空理,乃能善見因緣法,所謂“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因爲見苦、集、滅、道即是法寶,澈底能見此者,即是佛寶,依此而修行者,即是僧寶。由此,叁寶具足,鹹以善見因緣法而得之。諸法空慧能善見因緣法,亦爲善見苦、集、滅、道,乃至成就叁寶功德,此乃從因緣四谛上的說明。
次說世俗谛與第一義谛。中論雲:“若人不能知,分別于二谛,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此偈乃明于甚深佛法道理,要善能了知二谛;于二谛義分別明了,即能了達真實究竟。法性空慧常依二谛說,故于論中作如是釋:第一義因言說,言說是世俗。所以佛說法,依二谛以顯明第一義,必以言語文字名句诠表,故不依世俗不能說第一義;由不能說,即不能了解第一義,不得至解脫涅槃。由此,甚深佛法皆依此二谛;若能分別明了,即能知真實究竟。法性空慧學,即依世間言說,以種種方便而顯第一義者。此善能運用世俗言說而說明第一義之二谛,遍通于一切佛法教理之中。
再就叁性而說:宗喀巴之緣起贊釋上,有叁性釋,謂:“因緣生是依他起,執有自性是遍計執,離自性執是圓成實”。緣起贊者,贊中論之八不緣起頌,此頌乃龍樹菩薩贊佛善說緣起者也。諸經論教典,多以叁性說明佛法,雖中論中說有二谛未說有叁性,但其義非不具,故緣起贊以叁性解釋,更令明了。所謂依他起者,乃依因緣而得生起;若于依他緣起一一法上執有自性,即遍計執,非因緣起。但世間因緣生法中,執自性之遍計執常在一起,若離自性執即圓成實,亦即涅槃解脫之出世因緣法也。此種叁性解釋,于西藏相傳,謂與唯識宗互相敵對;然于中國佛法相傳者觀之,此與賢首家之解叁性既甚相近,即與唯識宗亦不沖突。如成唯識論雲:“若執唯識真實有者,亦是法執”。雖然一切法皆不離識,然識亦因緣生法;是故執有一點實體者,即遍計執。須知自性亦無自性,所以對待上有處亦可說自性耳。在法性空慧學上說明此叁種義,既顯他特殊之宗旨,亦可遍入諸教理中。
余嘗著佛法總抉擇談,謂:“遣蕩一切遍計執盡,即證圓成而了依他”。此義,謂一切教理中,有一部分特別側重破遍計執以說明一切法。謂對一切衆生乃至等覺菩薩,都有最微細所知障法執未窮,故佛說法只要遣蕩破盡遍計執。佛說法以盡遣遍計執,同時也就說明了世出世間因果法,謂沒有決定相的沒有自性的畢竟空。此同于心經所謂“以無所得故”;般若經雲:“乃至涅槃亦不可得”。說一切佛法,側重破遍計執性,其余依他、圓成已不須另說。因爲凡是名相所诠,都爲世間衆生及菩薩之施設方便,未至圓滿佛智,于種種法上仍有微細所執,故專從遣蕩一切遍計執,即善能觀察一切法諸相皆空,引發離我我所的空無我慧,證圓成實性,而了達性畢竟空之依他緣起義。此明法性空慧宗之要點,特別重在以遣蕩遍計執而說一切法也。
乙、在行果中
叁乘行果,在于了脫生死而證涅槃。生死之如何成爲生死流轉,與如何乃能解脫而證涅槃,其要點乃在是否隨逐無明取著,于因緣生法執有一個真實體性。如中論雲:“受諸因緣故,輪轉生死中”。此“受”字,于後代譯爲“取”,即執取因緣生法各各有實自體,由無明執取而造善不善業,乃隨煩惱業而流轉生死也。解脫即:“不受諸因緣,是名爲涅槃”。因不執取因緣法爲實,不由無明而造善惡業,乃獲解脫。其不執取因緣法,以見諸法畢竟空故。謂于五陰等一切法不起執著,即于五取蘊不生執取;以于因緣法而不執取,即見一切法空無我性,由是即解脫生死流轉而證涅槃也。善觀法空而不起執著,乃是了生死證涅槃之最扼要處。般若等經論,處處明此義。此偈已善成立叁乘觀行及證出世聖果,乃法性空慧學說明行果之宗要所在。
複有諸經論,講到行果上最重要處,在由加行入見道;此爲出世之交叉點。蓋入見道前之暖、頂、忍、世第一──四加行位,有一分經論,謂忍位之下忍──忍即定慧忍可,慧與定相應故──印一切境空;再進至中忍,則印能觀心亦空;遞至上忍及世第一,則雙印心境俱空(世第一很短,乃上忍位最後一刹那)。從心境俱空即入于真見道,謂一切分別相都不可得,引生一切法畢竟空無相之智慧。由廣修福慧資糧,種種加行,引發世第一最後刹那心境俱空之空慧,乃得入真見道位。但見道分真見道與相見道;初證入見道位時,于諸法行相都無可得,曰真見道;至相見道,所謂四谛、十六行相乃再生起。然最要緊者,即入真見道,乃證出世聖果。唯二乘中鈍根者,見衆生我空,未見法我空耳;而二乘利根者,亦由見法空而入。若大乘初地,則決定須見一切法畢竟空無所得,才入真見道。此關若未通過,終住在世間心境,未能入大乘聖位之菩薩歡喜地也。余諸經論,或從境空、心空到俱空次第悟入。但扼要者,即總明一切法空慧,法性空慧宗即注重此總顯一切法畢竟空也。
西藏有此傳說:“非得真正龍樹空見,不能入真見道”。龍樹中觀空理,原即佛說諸經中法性空慧學之宗旨所在。觀因緣生法自性皆空,非但初發心至成佛皆不離此,尤爲入真見道之最要觀行。
此義在禅宗有“把斷要津,凡聖不通”之句。宗下之專提向上,世出世間法都不可立,都不可得,所謂“凡聖情盡,體露真常”;亦即教下說一切最勝義畢竟皆空也。龍樹依世俗言說第一義,所以有立有破,皆世俗方便。提婆謂破如可破,故能破言亦無自性。唯心言俱寂,乃悟第一義空入真見道也。第一義空,遍于世出世間法,體性平等,而真見道獨據轉凡成聖之要津,能通過此要津者,即時轉凡成聖。佛法總抉擇談上亦略講到:“若從策發觀行、伏斷妄執以言之,應以般若宗爲最適。如建都要塞,最便克敵致果也”。法性空慧能摧壞妄執,得勝利果,此可通叁乘行果,從初發心乃至究竟,其凡聖交叉點,即如要塞,乃觀一切因緣生法畢竟自性空而得無分別慧也。
複次、無著菩薩之金剛般若論中,曾以金剛杵爲喻。菩薩慧之最要者,乃是根本無分別智,亦爲由世第一而入真見道之空慧也;即摩诃般若之根本所在。喻金剛杵者,金剛杵有叁股、五股、七股、九股之別,故其杵皆兩頭頗大,中間則細唯一股。此義顯示菩薩行果,于世第一入真見道前,須廣修福慧種種觀行,行相寬廣,迄真見道後及至佛位圓滿,其功德行相亦甚寬廣,喻如金剛杵之兩頭然。第中心唯以一股貫穿兩頭,則喻摩诃般若慧是杵之中心單股,此即畢竟空無相慧,是從世第一入真見道之要點,亦即貫穿凡聖兩頭之中心股也。法性空慧學,特明一切出世法之大乘行果,悉皆不離諸法空性,其扼要之顯示,尤在世第一入真見道之畢竟空慧。
叁 中論在龍樹諸論中
龍樹菩薩即新譯之龍猛菩薩,其生平見鸠摩羅什所譯龍樹菩薩傳,又付法藏因緣傳等。其生卒年代種種傳說不一,如各家印度佛教史乘之記載,茲不詳述。要之、爲一般佛教史上所公認佛滅五六百年後,一創興或繼興大乘佛法之主要人物。除法相唯識學外,不論若空、若密、若禅、若淨,無不奉以爲高祖,故爲藏文系佛教空宗、密宗之肝心,亦爲漢文系佛教淨、臺、賢各宗所尊仰之泰鬥。
華譯龍樹菩薩所著書,今就集收于正續藏者以類別之,大約可分爲宗論部,釋經部,集經部,頌贊部四大綱。
甲 宗論之部
中論
中論最爲龍樹菩薩發揮大乘佛法宗要之所在,亦爲中國叁論與天臺所本,及西藏各派所崇重。但其論本五百頌,在華譯無單本,分見叁釋論。頌文義旨從同,而字句增減詳略非一。
十二門論 姚秦鸠摩羅什一卷
此論乃中觀論之提要,爲中國叁論宗所宗叁論之一,頌釋皆出龍樹,華譯有而藏譯無,甚簡切可貴。
壹輸盧迦論 後魏瞿昙流支譯 不及一卷
六十頌如理論 宋施護譯 不及一卷
大乘二十頌論 宋施護譯 不及一卷
大乘破有論 宋施護譯 不及一卷
此四論皆中論支分,前二種亦爲藏文所有,而破有論似爲二十頌釋論,惟亦題龍樹菩薩造,其“以無心故亦無有法”等句,頗含唯識義。聞藏文所傳六論中,有一七十空性論,爲華譯所無。
回诤論 後魏毗目智仙瞿昙流支譯 一卷
此論爲龍猛立論之方法論,前中論等皆用此立論方法而立之言辯。此爲中論師特有之論式,與後清辨等用因明量式者不同。此論西藏亦有。別有方便心論一卷,後魏吉迦夜譯,亦題龍樹菩薩造。然傳因明論者,謂此系世親菩薩造,考內容亦以世親造爲當。
菩提資糧論釋 隋達摩笈多譯 六卷
此論頌本龍樹造,釋論比丘自在作。此論頌與藏傳寶鬘論隱約相近,而前後不次,廣略不勻,或爲另一論,或爲釋者傳者所變亂,未可斷定;而說菩薩修十度行及叁十相福因等,與前中論等專辨于理異。
菩提心離相論宋施護譯 一卷
此論乃密宗部經偈所作論,爲漢文系藏文系密宗均所重視之要典。另有宋法天譯菩提心觀釋,與此相近。密宗複有唐潛真撰之菩提心義,及蓮華戒菩薩造、宋施護譯之廣釋菩提心論。
十八空論 陳真谛譯 一卷
釋摩诃衍論 姚秦筏提摩多譯 十卷
此二論雖亦題龍樹菩薩造及釋,然察十八空論內容有談庵摩羅識等唯識義者,殊不類龍猛之論。但爲真谛所譯,頗堪信。或世親以下論師所作,誤題爲龍樹造。而釋摩诃衍論乃系釋起信論者,雖爲日本東密所崇取,而內容龐雜,大抵斷爲…
《法性空慧學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