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僞書。並且所謂姚秦筏提摩多之譯師,有無其人皆在可疑之列。
乙 釋經之部
大智度論 姚秦鸠摩羅什譯 一百卷
此爲大乘論中與瑜伽師地並列二大論之一,中國亦有以叁論宗之叁論加此一論曰四論宗者,若天臺宗極崇重之。依大品般若──大般若經第二會,詳釋諸法而辯其實相,乃爲龍樹廣明法相之大論。西藏無此,故雖崇中論空義,而于辨法相則不得不取現觀、俱舍及瑜伽等,漢藏應互補充者,此亦其一。唯此論詳第一品,已叁十七卷,第二品以下僅提大意,譯者雲直譯將十倍于是。故其論義已多出譯人之所糅變,且依經漫談玄要,似亦難爲條段。
十住毗婆娑論 姚秦鸠摩羅什譯 十七卷
毗婆娑論即釋論之義,此論當系釋華嚴十地品者。然未牒經文,頌釋散漫,第十七卷僅釋初地二地,故譯全亦非五六十卷不成。但精要之義不多,所詳在念佛往生淨土及十善業道,爲淨土宗判余道爲難行,淨土道爲易行之所本,故日本之淨土各宗頗重之。
丙 集經之部
福蓋正行所集經 宋日稱等譯 十二卷
此爲采集經文組成,故不名論而名經。內容大抵爲勸世間人行善修福之導俗書,或從寶鬘頌意集經義曼衍以成。
菩提行經 宋天息災譯
此在藏譯,乃寂天菩薩造頌及釋之菩提行論,華譯題爲經集及系龍樹集頌,不知因何致誤如此?且考其內容,般若度頌頗多與唯識師爭辯處,可決爲後期中觀師若寂天等造,非龍猛本。
丁、頌贊之部
爲禅陀伽王說法要偈 劉宋求那跋陀那譯 不及一卷
勸發諸王要偈 劉宋僧伽跋摩譯 不及一卷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 唐義淨譯 同上
此叁爲一本叁譯,以唐譯爲簡明,乃一首勸一親友國王信佛行善之長詩,亦近于從寶鬘論五品中離出之一品。
贊法界頌 宋施護譯
廣大發願頌 同上
十二禮贊阿彌陀佛文 禅那崛多別譯
此叁爲贊法贊佛及發願偈之可唱誦者,贊法界頌或即藏傳之贊般若頌。此贊頌如造論釋之,亦可爲論本之頌。
華譯龍猛菩薩所著書略備于是。此四部門中除去其可疑者及重譯者,計宗論十,前七是研究之空性,而第八是立論之方法,第九第十明成滿菩提之資糧或方便。故可雲前八爲般若,而後二爲方便;般若方便和合,而大乘解行備。計釋經二。智度詳法相,而十住弘淨土,設能將智度所辨法相整理而條貫之,未嘗不可成爲摩诃般若對法藏也。計集經一,可爲菩薩涉俗利世之敷化。計頌贊四,一爲政治領袖所當吟味,叁爲大乘行者或淨土行者應常涵詠。合計之得十七種,以編成一龍猛菩薩叢書,足爲總持大乘真俗二谛法門矣。
龍樹諸論顯以究明空性之前七論爲宗本,而最要者則唯中論,以十二門論爲中論之簡略,而其余壹輸盧迦等更不過中論之支分,故龍樹學可代表法性空慧學,中論又可代表龍樹學也。
四 中論在印度諸釋中
依據羅什叁藏所傳,其時印度的中論釋有數十種之多,不但佛教學者,即一般普通的學問家都得要研究。羅什在相傳上有其一貫的世系,它即是第六代,所以中論傳來中國很早,且是正統的嫡傳。中論盛行印度時,注述雖多,現在只就可以查考研究到的來講,分爲六條:
甲、提婆諸論
提婆,有的譯爲聖天,提婆譯天,聖天猶雲聖者提婆,乃是對它的尊稱。他是龍樹第一傳的大弟子,鸠摩羅什即由提婆相傳而來。中國的叁論,龍樹、提婆二者並重,羅什爲第六代,即由提婆等起。西藏所傳于龍樹、提婆稱爲聖父子,都是一樣的崇重,但提婆所著論中、無中論注釋──也許印度有過。總觀華譯提婆菩薩所著書,除菩薩本生鬘論非其著書外,余有百論及大乘廣百論釋。百論原是頌文,羅什譯爲散文,論中夾注有“修妒路”之句,即爲本頌。婆薮開士釋,從僧肇序文看來,婆薮即天親也;有傳非唯識宗之天親,因同名者甚多。廣百論釋,頌即原頌,釋爲護法菩薩著。這兩種,根本就是百論頌,因有二釋,分爲二本。另有百字論,破外道小乘四宗論,破外道小乘涅槃論,都很短,不過是百論支流。除此之外,有大丈夫論,就是說菩薩如何廣行布施,施舍內外諸財,精進修諸波羅密多。所以,考起來,提婆論之譯傳中國者,根本論只有百論與大丈夫論二種,其余皆是百論的支義。廣百論窮般若智境,大丈夫論滿菩提心行,則于修慧修福,皆已具足圓滿。故從前五論以修慧,後一論以修福,即堪爲悲智雙運之菩薩,成福慧兩足之世尊。就百論說,乃破邪計執而明諸法空性,與中論宗旨一貫,也就是申明中論義。也可說中論爲體,百論爲用,以中論義破外道一切邪執,所以百論也是以中論爲基本。
乙、中論梵志青目釋 中論即華譯所傳者,本頌爲龍樹造,散文梵志青目釋。梵志即婆羅門,可見當時學者多研究中論。羅什說他所釋能得龍樹本意,不過文句稍有缺漏,羅什譯時曾予以添補,聞西藏所傳龍猛自釋之無畏論與此論相近。但梵志青目釋,譯傳中國很早,而中論傳入西藏很遲。大概是西藏,誤傳青目釋爲龍樹的自釋。中論青目釋,素爲中國講習中論共同引用的通依本,尤爲叁論宗立宗的根本所依。
丙、順中論義入般若法門
此論題龍勝菩薩造,無著菩薩釋。翻譯很早,在北朝元魏時菩提流支就譯傳中國了。雖雲無著釋,但不是依照頌文別釋,只是取中論義順義發揮而入般若法門的。龍勝在嘉祥大師的考證,就是龍樹,因龍勝與後譯的龍猛意思相近,這是諸釋論中的較早者。順中論義釋得很堅固鋒利,與龍樹論一樣,有什麼妄想分別,都能降伏,使當下冰消瓦解。
丁、大乘中觀論釋
爲印度安慧菩薩造,在中國翻譯較遲,系宋惟淨共法護等譯。安慧比清辨早,乃唯識師中較與中觀論相近者。然亦猶如護法菩薩之釋聖天廣百論,或不爲中觀論師所重,故西藏不傳。但足以代表中論的一派思想。
戊、般若燈論釋
中國所傳,亦即解釋中論五百頌的,由此知中論亦名般若燈論。釋題分別明菩薩造,考分別明,即奘譯清辨,分別即辨,明即清也。此爲印度後期與唯識論師互相辨難的中觀論師,也是中論中重要的一派。這論是唐朝波羅頗密多羅譯,共十五卷,因爲譯文不甚明晰,中國很少講授和研究。聞在西藏所傳的還要詳盡些。
己、入中論
西藏所傳,還有佛護論,及月稱的顯句論。而靜命、靜賢諸論師的釋論亦不傳。除佛護,余師都在清辨之後,都是與唯識論互相辯論的。月稱的入中論,現在法尊比丘已在翻譯。以中論看來,是取中論義,而不是解釋中論頌的;是另造的一部論,解釋菩薩十地,猶之十住毗婆沙。在講六地時,以中論義廣爲發揮。在西藏,雖也傳有龍樹本頌和釋論,但講中觀見者,都特重月稱入中論義,故此論也是中觀宗──一大派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論釋,雖沒有詳釋本頌,觀入中論的題義,即知其能入中論之深義了。
以上印度各釋論,在中國還以鸠摩羅什所傳青目釋爲根本,正如西藏所傳視爲龍樹自釋一樣。論中有一段明造論因緣雲:“佛滅度後後五百歲,像法中人根轉鈍,深著諸法,求十二因緣、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決定相,不知佛意,但著文字”。這是針對一切有部的所執和小乘部派中互相爭執而說的。“聞大乘法中說畢竟空,不知何因緣故空,即生見疑:若都畢竟空,雲何分別有罪福報應等?如是則無世谛、第一義谛,取是空相而起貪著,于畢竟空生種種過”。聞到大乘的空義,不知其所以空,便生執見和疑惑;以爲一切都空,雲何有善惡報應的世俗谛?既無世俗谛,也就沒有第一義谛,豈不一切都斷滅了嗎?另外還有取著決定的空相,起偏執空見的方廣道人。有這執有著空的偏見,故于畢竟空義不能明了,生起種種的過失,成爲常見和斷見。龍樹菩薩爲雙破有無二邊見故,造此中論。這是說明龍樹造論的本旨,很重要的一段。因此、研究中論雖不可不及印度諸釋,而研究印度諸釋,尤須明此龍樹造論的本旨,方不爲後代诤論所迷亂。
五 中論在中國諸宗中
甲 叁論宗
中國的由羅什叁藏所傳,始有叁論宗和四論宗,在曆史上說,叁論宗算是最早。當時、羅什翻譯叁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時,即與學者講習,展轉相授,成爲後來的叁論宗。但當時尚無明顯的叁論宗派相傳,這要到梁武帝時的攝山僧朗法師專弘叁論,才明顯的建立爲宗。直溯淵源,當推羅什叁藏及其門下的僧肇、僧睿二師。
僧肇、沒有叁論的著述,也不傳其是專講叁論者,不過他很能得叁論意而自造論發揮,爲後來講究叁論宗的所推崇。他著的論,內分叁篇:一、物不遷論,二、不真空論,叁、般若無知論。涅槃無名與寶藏論,考系他人造,故不列入。以上叁篇,爲其真著,都很能得般若經意,正是以中論意發揮般若的著述。物不遷論的物,即是因緣生法,不遷即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八不中道義。不真空,不真乃虛假義,謂假名即空。般若是無分別慧,非吾人心思口議之所謂知,普照一切無知不知相可得,故名無知。這些都是依般若中論義正明法性空慧的。還有肇作的百論序,也是叁論宗所推崇的主要文獻。
僧睿、著有中論序。其釋中論題曰:“以中爲名者,照其實也;以論爲稱者,盡其言也”。又“大智釋論之淵博,十二門論觀之精詣,百論治外以閑邪,斯論祛內以流滯”。照之于心爲中觀,言之于口爲中論,中即中道實相,這是嘉祥大師對于序的解釋;故斯序亦爲叁論宗所推重。因此序中說有四論,便爲後來立四論宗的濫觞,四論即加大智度論爲四。但在唐朝均正法師所傳,有于叁論外別加成實論爲四論宗的;但此是爲後來叁論宗所破的成實師。因羅什後叁論隱沒不彰,有專弘成實論者,謂成實即等于叁論,叁乘同明空理,叁論爲略,成實論爲廣,合爲四論宗,實即成實宗。後來爲攝山法師──高麗人──所破,師秉關內宗義,廣爲發揮而破成實,判其爲小乘,非大乘論,不足與大乘叁論妙理…
《法性空慧學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