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儀軌爲理趣。四、或以遠離苦樂、斷常、生滅二邊爲理趣。五、不可思議理趣者,謂顯超過平常之神通事,或顯超過尋思等之真如理,非思量言說所到,故言不思議。六、意趣理趣者,謂隨自意所樂意之所趣;或隨他意所樂意之所趣,故名意趣理趣。
癸六 流轉
“流轉者,所謂叁世叁有爲相,及四種緣。”
流謂流動,轉謂轉變,如水之流動,如輪之轉變,故雲流轉。雲何流轉?即叁世叁有爲相。叁世者,如過去流轉至現在,現在流轉至未來。叁有爲相者,即一、生相,如人初出胎名生。二、住異相,如一期相似相續名住,即于住中而有刹那前後變異,住異同時,故合一相。叁、滅相,如死後名滅。此叁世叁有爲相,皆名流轉。言四緣者:謂因緣,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以四緣而生,亦屬流轉相。
癸七 道理
子一 標數
“道理者,當知四種:一者、觀待道理,二者、作用道理,叁者、證成道理,四者、法爾道理。”
子二 釋名
醜一 觀待道理
“觀待道理者:謂若因若緣,能生諸行,及起隨說,如是名爲觀行道理。”
言觀待者,謂彼此相對有相當關系,觀此待彼名爲觀待,如觀月暈而知有風,礎潤而知有雨,如是名爲觀待。言有因緣所生諸行者,因謂主因,如稻麥等種;緣謂助緣,如水土等;行謂諸有爲法,例稻麥等。諸有爲法,皆有因緣而得生起,以及隨諸因緣所生諸行而起思想言說,如是名爲觀待道理。
醜二 作用道理
“作用道理者:謂若因若緣,能得諸法,或能成辦,或複生已作諸業用,如是名爲作用道理。”言作用者,謂依法體有能生起作業之用,名爲作用。作用雲何?謂依因依緣未得諸法,今後能得;得已,未成辦者能得成辦圓滿;或已成後能更生起業用。如修定者,先未得定今能得定;得定已能圓滿修定,令定成辦;既成辦定,即能于定而起智慧神通業用,如是名爲作用道理。
醜叁 證成道理
寅一 略說
“證成道理者:謂若因若緣,能令所立、所說、所標,義得成立,令正覺悟,如是名爲證成道理。”此中證成道理者,即以種種因緣證明成立之道理,名證成道理。在世學上即屬論理學,在佛學上即屬因明學。因明學雖在佛滅後,由龍樹、無著、天親、陳那等,始完成形式上的因明學,然亦原本于佛說。如此中證成道理,是因明學,以叁支宗、因、喻、爲規律,由此能確定諸法義。此中言所立者,謂所欲立之宗義。所說者,即所須陳說之法因義。所標者,標謂標舉綱領,于所舉綱領中應再分析。此中所立,雲何以例證?如立:植物無常宗,此屬所立義;若但有所立,而無能立之因,聞者未能生信,于此必出能立因雲:以因緣合成故,此爲證明無常之理。若但有此理而無現例證成,亦不起聞者之智了,于此複舉喻雲:如瓶盆等,聞者于此可得覺悟所立之無常義,以瓶盆等因緣合成,故瓶盆無常,植物系因緣合成故亦無常。
由此以說者之言生因,而起聞者之智了。于是所立,所說,所標之義,而得成立。此在經中名證成道理,在論中名因明學。
寅二 詳明
卯一 標相
“又此道理,略有二種:一者、清淨,二者、不清淨。由五種相,名爲清淨。由七種相,名不清淨。”
卯二 釋相
辰一 清淨相
巳一 標釋五清淨
午一 標
“雲何由五種相名爲清淨?一者、現見所得相,二者、依止現見所得相,叁者、自類譬喻所引相,四者、圓成實相,五者、善清淨言教相。”
午二 釋
未一 現見所得相
“現見所得相者:謂一切行皆無常性,一切行皆是苦性,一切法皆無我性,此爲世間現量所得。如是等類,是名現見所得相。”此中言現見者,在因明中屬現量,如眼對色,耳對聲,乃至身對觸,皆能分明現顯覺到者,皆屬現見所得相。又若于現在一切諸有爲法現見其變遷死壞之無常性,或現了一切法有生老病等相之苦性,或現了知一切法皆因緣和集而成無獨立固定自體之無我性;凡此“無常”“苦”“無我性”之粗相,皆吾人現量所得,如是名現見所得相。
未二 依止現見所得相
“依止現見所得相者:謂一切行皆刹那性,他世有性,淨不淨業無失壞性。由彼能依粗無常性,見可得故。由諸有情種種差別,依種種業,現可得故。由諸有情若樂若苦,淨不淨業以爲依止,現可得故。由此因緣,于不現見可爲比度,如是等類,是名依止現見所得相。”
此中言依止者,此相微細,非現見所得,但依粗現見可得相,意識思想可以推得微細相故。如生老死等無常相,吾人現見可得,若刹那生滅性之細相,非吾人現見可得,唯佛菩薩慧眼能知。但吾人依一期生死粗相來推求,必有刹那生滅相。何以故?若一切相,初生時無刹那生滅性,則永久亦無生滅,以初生有生滅故,後複有生滅,如是推知一切法皆刹那性。又依現世有種種差別苦果,由造種種差別惡業,由此亦得推知現造種種善惡業,未來有種種樂苦果,由此推知他世有性。複依現在衆多有情有苦有樂,由夙世造淨不淨業,由此推知淨不淨業,定有種子住阿賴耶識中,爲賴耶識攝持,而無失壞,如是名爲淨不淨業無失壞性。由是微細相,雖現不可得,若以粗相亦可比度而知,是名依止現見可得相。
未叁 自類譬喻所引相
“自類譬喻所引相者:謂于內外諸行聚中,引諸世間共所了知所得生死以爲譬喻,引諸世間共所了知所得生等種種苦相以爲譬喻,引諸世間共所了知所得不自在相以爲譬喻。又複于外引諸世間共所了知所得衰盛以爲譬喻,如是等類,當知是名自類譬喻所引相。”
此中言自類者,即同類義,同類相引,此彼證成,名自類譬喻所引相。此義雲何?謂有爲法情非情等諸集團中,皆得相引以爲譬喻。如人皆有死,可證諸有爲法無常相;如人皆有老死悲愁,可證諸衆生皆有苦相;如人皆依衣食而住,若無衣食住,即不能生活于世,如是可證諸法不自在相。此上就情非情內外諸相以爲譬喻,顯示無常相,苦相,不自在相。或複專就外器世界亦有陰陽起伏,興廢消長,此即證明外器世界亦有盛衰之相。如是自類相引,以此證彼,皆名自類譬喻所引相。
未四 圓成實相
“圓成實相者:謂即如是現見所得相,若依止現見所得相,若自類譬喻所得相,于所成立決定能成,當知是名圓成實相。”此中言圓成者,即圓滿成就真實之道理相。雲何圓滿?無欠阙故,無謬誤故。依此無欠無阙無謬誤所成立之理,名圓成實相。所成立相雲何?茲依因明量說:如諸色無常宗──在論理學名斷案;有變壞故因──在論理學名小前題;如香味等喻──論理學名結論。由此因喻決定能成所成立相,是名圓成實相。當知此中圓成實相,專就證成道理而言,與常途異。
未五 善清淨言教相
“善清淨言教相者:謂一切智者之所宣說,如言涅槃究竟寂靜,如是等類,當知是名善清淨言教相。善男子!是故由此五種相故,名善觀察清淨道理。由清淨故,應可修習”。
此中言善清淨、簡不善、無記。凡一切法可分善、不善、無記叁性;言善者,無諸過患,有諸勝利,與此相反名爲不善。無記界于善不善中間,非善非不善,可善可不善。今言善清淨言教者,即簡諸世間一切教化。以佛法觀之,世間一切言教皆非善清淨,以皆有漏世智而起說故;在叁量中唯現比量所起言說,非聖教量。善清淨言教者,即一切智者所起言說,無所不知,故名一切智,即此一切智者所起言說,聖教量攝。雲何宣說善清淨?謂如說涅槃,涅槃者,即寂滅義;以滅一切煩惱生死,永久安靜,故名寂滅。又在大乘功德圓滿上說,亦名圓寂,以能圓滿寂靜故。宣說如是涅槃等相,名善清淨言教相。由上五相皆名清淨相,應善觀察!應善修習!于此解脫諸苦,安樂身心。
巳二 問答一切智
曼殊室利菩薩複白佛言:“世尊!一切智者相,當知有幾種”?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略有五種:一者、若有出現世間一切智聲,無不普聞;二者、成就叁十二種大丈夫相;叁者、具足十力,能斷一切衆生一切疑惑;四者、具足四無所畏宣說正法,不爲一切他論所伏,而能摧伏一切邪論;五者、于善說法毗奈耶中,八支聖道,四沙門等,皆現可得。如是生故;斷疑網故;非他所伏能伏他故;聖道沙門現可得故。如是五種,當知名爲一切智相。”
由上所講五相中,善清淨相最爲重要。然善清淨相,依一切智者宣說,故曼殊室利菩薩複問一切智相有幾?佛告菩薩有五:一、若佛出現于世,一切智之聲名,天上人間無不普聞,由此皆尊爲一切智者。二、佛能具足智慧、勇猛、慈悲等所現叁十二種大丈夫相。言大丈夫者,即能擔當大事,普度衆生。此叁十二相,可詳法數,茲不具說。叁、能具足十力,力即大智慧力,由此智慧力,能斷衆生諸疑。十力者:一、是非判斷力,二、知種種業力,叁、知禅定力,四、知衆生根力,五、知衆生好樂力,六、知衆生性力,七、知修道所至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盡力。此中十力須八地菩薩方有,唯佛乃能圓滿。平常人雖亦于事物之理起判斷,而皆仍墮于疑惑,不得謂力;如鬼神仙天等雖有一分他心通等,亦非有決疑力;必于法界皆能透澈了知,方能得此十力。由此世之科學、哲學等皆在比量上推求判斷,究至末後,還是落于疑問,不得謂有十種大智慧力。四、具足四無畏者:一、佛已具足一切智,能無畏而說。二、佛已斷盡煩惱流轉,能無畏而說。叁、于種種障道,能無畏而說。四、于斷盡諸苦,能無畏而說。由佛具此四種無畏,能不爲邪論所動而摧伏一切邪論。
五、佛能善說經法及律儀等,于此說中現有八正道者,謂順正道理之行有八種:一者、正見,二者、正思維,亦名正欲,叁者、正語,四者、正業,五者、正命,六者、正精進,七者、正定,八者、正念。具此八種正當行爲,名八正道。四沙門者:沙門即勤息義,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
《解深密經如來成所作事品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