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仪轨为理趣。四、或以远离苦乐、断常、生灭二边为理趣。五、不可思议理趣者,谓显超过平常之神通事,或显超过寻思等之真如理,非思量言说所到,故言不思议。六、意趣理趣者,谓随自意所乐意之所趣;或随他意所乐意之所趣,故名意趣理趣。
癸六 流转
“流转者,所谓三世三有为相,及四种缘。”
流谓流动,转谓转变,如水之流动,如轮之转变,故云流转。云何流转?即三世三有为相。三世者,如过去流转至现在,现在流转至未来。三有为相者,即一、生相,如人初出胎名生。二、住异相,如一期相似相续名住,即于住中而有刹那前后变异,住异同时,故合一相。三、灭相,如死后名灭。此三世三有为相,皆名流转。言四缘者:谓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以四缘而生,亦属流转相。
癸七 道理
子一 标数
“道理者,当知四种:一者、观待道理,二者、作用道理,三者、证成道理,四者、法尔道理。”
子二 释名
丑一 观待道理
“观待道理者:谓若因若缘,能生诸行,及起随说,如是名为观行道理。”
言观待者,谓彼此相对有相当关系,观此待彼名为观待,如观月晕而知有风,础润而知有雨,如是名为观待。言有因缘所生诸行者,因谓主因,如稻麦等种;缘谓助缘,如水土等;行谓诸有为法,例稻麦等。诸有为法,皆有因缘而得生起,以及随诸因缘所生诸行而起思想言说,如是名为观待道理。
丑二 作用道理
“作用道理者:谓若因若缘,能得诸法,或能成办,或复生已作诸业用,如是名为作用道理。”言作用者,谓依法体有能生起作业之用,名为作用。作用云何?谓依因依缘未得诸法,今后能得;得已,未成办者能得成办圆满;或已成后能更生起业用。如修定者,先未得定今能得定;得定已能圆满修定,令定成办;既成办定,即能于定而起智慧神通业用,如是名为作用道理。
丑三 证成道理
寅一 略说
“证成道理者:谓若因若缘,能令所立、所说、所标,义得成立,令正觉悟,如是名为证成道理。”此中证成道理者,即以种种因缘证明成立之道理,名证成道理。在世学上即属论理学,在佛学上即属因明学。因明学虽在佛灭后,由龙树、无著、天亲、陈那等,始完成形式上的因明学,然亦原本于佛说。如此中证成道理,是因明学,以三支宗、因、喻、为规律,由此能确定诸法义。此中言所立者,谓所欲立之宗义。所说者,即所须陈说之法因义。所标者,标谓标举纲领,于所举纲领中应再分析。此中所立,云何以例证?如立:植物无常宗,此属所立义;若但有所立,而无能立之因,闻者未能生信,于此必出能立因云:以因缘合成故,此为证明无常之理。若但有此理而无现例证成,亦不起闻者之智了,于此复举喻云:如瓶盆等,闻者于此可得觉悟所立之无常义,以瓶盆等因缘合成,故瓶盆无常,植物系因缘合成故亦无常。
由此以说者之言生因,而起闻者之智了。于是所立,所说,所标之义,而得成立。此在经中名证成道理,在论中名因明学。
寅二 详明
卯一 标相
“又此道理,略有二种:一者、清净,二者、不清净。由五种相,名为清净。由七种相,名不清净。”
卯二 释相
辰一 清净相
巳一 标释五清净
午一 标
“云何由五种相名为清净?一者、现见所得相,二者、依止现见所得相,三者、自类譬喻所引相,四者、圆成实相,五者、善清净言教相。”
午二 释
未一 现见所得相
“现见所得相者:谓一切行皆无常性,一切行皆是苦性,一切法皆无我性,此为世间现量所得。如是等类,是名现见所得相。”此中言现见者,在因明中属现量,如眼对色,耳对声,乃至身对触,皆能分明现显觉到者,皆属现见所得相。又若于现在一切诸有为法现见其变迁死坏之无常性,或现了一切法有生老病等相之苦性,或现了知一切法皆因缘和集而成无独立固定自体之无我性;凡此“无常”“苦”“无我性”之粗相,皆吾人现量所得,如是名现见所得相。
未二 依止现见所得相
“依止现见所得相者:谓一切行皆刹那性,他世有性,净不净业无失坏性。由彼能依粗无常性,见可得故。由诸有情种种差别,依种种业,现可得故。由诸有情若乐若苦,净不净业以为依止,现可得故。由此因缘,于不现见可为比度,如是等类,是名依止现见所得相。”
此中言依止者,此相微细,非现见所得,但依粗现见可得相,意识思想可以推得微细相故。如生老死等无常相,吾人现见可得,若刹那生灭性之细相,非吾人现见可得,唯佛菩萨慧眼能知。但吾人依一期生死粗相来推求,必有刹那生灭相。何以故?若一切相,初生时无刹那生灭性,则永久亦无生灭,以初生有生灭故,后复有生灭,如是推知一切法皆刹那性。又依现世有种种差别苦果,由造种种差别恶业,由此亦得推知现造种种善恶业,未来有种种乐苦果,由此推知他世有性。复依现在众多有情有苦有乐,由夙世造净不净业,由此推知净不净业,定有种子住阿赖耶识中,为赖耶识摄持,而无失坏,如是名为净不净业无失坏性。由是微细相,虽现不可得,若以粗相亦可比度而知,是名依止现见可得相。
未三 自类譬喻所引相
“自类譬喻所引相者:谓于内外诸行聚中,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生死以为譬喻,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生等种种苦相以为譬喻,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不自在相以为譬喻。又复于外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衰盛以为譬喻,如是等类,当知是名自类譬喻所引相。”
此中言自类者,即同类义,同类相引,此彼证成,名自类譬喻所引相。此义云何?谓有为法情非情等诸集团中,皆得相引以为譬喻。如人皆有死,可证诸有为法无常相;如人皆有老死悲愁,可证诸众生皆有苦相;如人皆依衣食而住,若无衣食住,即不能生活于世,如是可证诸法不自在相。此上就情非情内外诸相以为譬喻,显示无常相,苦相,不自在相。或复专就外器世界亦有阴阳起伏,兴废消长,此即证明外器世界亦有盛衰之相。如是自类相引,以此证彼,皆名自类譬喻所引相。
未四 圆成实相
“圆成实相者:谓即如是现见所得相,若依止现见所得相,若自类譬喻所得相,于所成立决定能成,当知是名圆成实相。”此中言圆成者,即圆满成就真实之道理相。云何圆满?无欠阙故,无谬误故。依此无欠无阙无谬误所成立之理,名圆成实相。所成立相云何?兹依因明量说:如诸色无常宗──在论理学名断案;有变坏故因──在论理学名小前题;如香味等喻──论理学名结论。由此因喻决定能成所成立相,是名圆成实相。当知此中圆成实相,专就证成道理而言,与常途异。
未五 善清净言教相
“善清净言教相者:谓一切智者之所宣说,如言涅槃究竟寂静,如是等类,当知是名善清净言教相。善男子!是故由此五种相故,名善观察清净道理。由清净故,应可修习”。
此中言善清净、简不善、无记。凡一切法可分善、不善、无记三性;言善者,无诸过患,有诸胜利,与此相反名为不善。无记界于善不善中间,非善非不善,可善可不善。今言善清净言教者,即简诸世间一切教化。以佛法观之,世间一切言教皆非善清净,以皆有漏世智而起说故;在三量中唯现比量所起言说,非圣教量。善清净言教者,即一切智者所起言说,无所不知,故名一切智,即此一切智者所起言说,圣教量摄。云何宣说善清净?谓如说涅槃,涅槃者,即寂灭义;以灭一切烦恼生死,永久安静,故名寂灭。又在大乘功德圆满上说,亦名圆寂,以能圆满寂静故。宣说如是涅槃等相,名善清净言教相。由上五相皆名清净相,应善观察!应善修习!于此解脱诸苦,安乐身心。
巳二 问答一切智
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一切智者相,当知有几种”?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略有五种:一者、若有出现世间一切智声,无不普闻;二者、成就三十二种大丈夫相;三者、具足十力,能断一切众生一切疑惑;四者、具足四无所畏宣说正法,不为一切他论所伏,而能摧伏一切邪论;五者、于善说法毗奈耶中,八支圣道,四沙门等,皆现可得。如是生故;断疑网故;非他所伏能伏他故;圣道沙门现可得故。如是五种,当知名为一切智相。”
由上所讲五相中,善清净相最为重要。然善清净相,依一切智者宣说,故曼殊室利菩萨复问一切智相有几?佛告菩萨有五:一、若佛出现于世,一切智之声名,天上人间无不普闻,由此皆尊为一切智者。二、佛能具足智慧、勇猛、慈悲等所现三十二种大丈夫相。言大丈夫者,即能担当大事,普度众生。此三十二相,可详法数,兹不具说。三、能具足十力,力即大智慧力,由此智慧力,能断众生诸疑。十力者:一、是非判断力,二、知种种业力,三、知禅定力,四、知众生根力,五、知众生好乐力,六、知众生性力,七、知修道所至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此中十力须八地菩萨方有,唯佛乃能圆满。平常人虽亦于事物之理起判断,而皆仍堕于疑惑,不得谓力;如鬼神仙天等虽有一分他心通等,亦非有决疑力;必于法界皆能透澈了知,方能得此十力。由此世之科学、哲学等皆在比量上推求判断,究至末后,还是落于疑问,不得谓有十种大智慧力。四、具足四无畏者:一、佛已具足一切智,能无畏而说。二、佛已断尽烦恼流转,能无畏而说。三、于种种障道,能无畏而说。四、于断尽诸苦,能无畏而说。由佛具此四种无畏,能不为邪论所动而摧伏一切邪论。
五、佛能善说经法及律仪等,于此说中现有八正道者,谓顺正道理之行有八种:一者、正见,二者、正思维,亦名正欲,三者、正语,四者、正业,五者、正命,六者、正精进,七者、正定,八者、正念。具此八种正当行为,名八正道。四沙门者:沙门即勤息义,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