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辨中邊論頌釋▪P4

  ..續本文上一頁空故,則不見能利的菩薩,所利的有情,能利所利都畢竟空了,故名畢竟空。爲不舍生死者,是第十無際空。即無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際限,亦曰無始空,即無起始之際。如觀察生死,則無初中後際,而菩薩因此常度衆生,不厭生死,亦不怕生死,故曰不舍生死。爲善無窮盡者,是第十一無散空。即菩薩所修的一切福智資糧善法,如無相布施等,其功德是不可思量,故所修善行是無窮盡。修善的功德,永不散失,圓滿無上菩提,相續無盡,成無盡功德藏,故曰無散空。故觀此爲空一句,是結上叁空。爲種性清淨者,是第十二本性空,以二乘有涅槃種性,菩薩有菩提種性,若明此種性本性清淨,使從煩惱無明出離,故觀一切能取所取,我執法執空,令本淨性離障清淨,故名本性空。爲得諸相好者,是第十叁相空,即爲修成佛果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爲佛果功德相,故常修空。以修空故,方能圓滿佛果之相,故曰相空。爲淨諸佛法者,是第十四一切法空,一切法即一切有爲無爲法,爲得此一切圓滿清淨,故常修空,名一切法空。

  以上十四種,是正明空的差別,此論也與般若一樣,有十六種空,另外的二種空,是無性空,無性自性空。此二在下辨所空門中解釋。

  己六 辨所空

  補特伽羅、法,實性俱非有,此無性有性,故別立二空。

  十五十六的二種空,在這裏解釋了。頌中前二句,是說補特伽羅的實性是無,法的實性也是無;換言之:即生空法空,以人法都無實性故。無,即非有的意思。補特伽羅是譯音,古來譯義:有說人,有說衆生,確實之義,是數取趣。趣即天人等六趣;取趣即取此六趣的業報;數即累次之義,顯其在六趣中生死死生相續不斷,故曰數取趣,此即補特伽羅之義。有的以爲這補特伽羅,有個實在的我體,如我們這人身,人死了生天,天死了墮地獄,這就是有個我。若沒有個我,誰生天墮地獄呢?不是死了就完了嗎?所以決定有個我,爲取六趣之主體。在佛法中則說沒有這實在的我體,其生生死死感果受報,都是五蘊法和合相續,這一生死了,那一生仍是五蘊和合,不過有一期一期的變異罷了,不是特別有個實我相續的。

  法者,梵雲達爾磨,中國譯爲法。比尋常所說的法義來得廣,凡是存在者皆曰法,其不存在而無的,叫做無法,所以比尋常所說的宇宙萬有更來得廣。然此法都是不出能所二分別的,故都是唯識所現,衆緣所成;乃至法中所顯的法性,也是分別法中所顯的無分別相。此無分別相,也是依有分別的反面義所顯。因此,故一切法都是衆緣所成,唯識顯現,無論何法皆不出此定律。假使依法執實了,就是法執;依補特伽羅執我了,就是我執。譬如這張桌子,初看似有實在的物質,若依近世的物理學,或化學分析之,或依佛法的四大色法分析之,最後所立的實體,不過是分析的知識上所假立的極微塵,已是無聲無臭了。我們現在可見、可聞的,只是多極微所結合的幻象,不是實體。究其實體,反而不可見聞。且今日的化學,物理學,經了長期的考察,由原質而分子,由分子而原子,由原子而電子,原子亦由電子所組成的。況且化學所研究的質,又可消化爲力,故化學到了最後,並入物理學了,無最後獨立存在的質了。其所謂最後的實體,不過是專門學者知識上立的假相,恰合唯識變現之義。由此可明諸法畢竟無實性了,即無補特伽羅實性,無諸法實性,故名無性空。無性自性空者,即無補特伽羅實性及諸法實性。換言之,即人法二空或二無性,此人法二無性,即爲人法真實自性,此自性即是空,故曰無性自性空也。故別立二空一句,是總結此二空。

  己七 辨成立

  此若無雜染,一切應自脫。此若無清淨,功用應無果。非染非不染,非淨非不淨,心性本淨故,由客塵所染。

  此八句是在理論上說明如何成立空性的。此空性之中,可有一切雜染法,亦可離雜染法而唯清淨,故空性本身非染是淨,明乎此義,即明空性。此若無雜染二句,是說此諸法空性,在未生對治以前,若是不容有雜染法在其中,則此空性即常時普遍,一切有情也應當不要修行,自然而得解脫了。但以空性是能容納染法的,故衆生于雜染法造業受生,不得解脫,要由修行才能解脫。此若無清淨二句,是說若貪而修布施,對嗔而修忍辱乃至對散亂而修禅定,此等對治雖已生起,于染法仍不能滅除而得清淨,則求解脫的修行,豈非是勤勞無果了嗎?實則此空性是可滅除染法而唯與淨法相應的,故所修的行,也是定有果利的。所以空性中雖有染法,而可對治成淨,空性雖常遍于一切染法,而空性本淨,恒常不變。頌言非染非不染等者,前二句是標,後二句是理由。用因明來說:此空性非染非不染者是宗,心性本淨故是因。第二句非淨非不淨也是一樣,即空性由客塵所染故,不是清淨,亦非本染。就心性說,是顯示一切諸法唯心之義。

  辨障品第二 

  丁二 辨障

  辨障品者,這是七品中之第二品。障謂覆礙,能作違害。然同一障法,對有一類爲障,對另一類並不爲障,如所知障能障礙修菩薩行以證佛果,而對發心小乘希求涅槃果者,則不爲障。此品詳細說明,共分四段。

  戊一 五障

  具分及一分,增盛與平等,于生死取舍,說障二種性。

  這四句頌,是說的五種障:一、具分障,二、一分障,叁、增盛障,四、平等障,五、生死取舍障。此五種障就所障聲聞菩薩二種種性以辨其差異,如五障中具分障則唯屬菩薩不通二乘,亦有二種具通者,如增盛、平等障,如下當明。言具分障者,就是煩惱、所知二障同能障礙發大乘心希求佛果的菩薩,此二障必定對治完了,才能證得菩提,若唯對治煩惱障而未對治所知障,則決不能證佛果,故菩薩是煩惱、所知全分爲障。煩惱、所知二名,此處未標,在最後的一頌,有此名稱。煩惱,就是貪等根本及嫉等隨煩惱。此煩惱本身就是障,煩惱即障,六離合釋中持業釋也。因爲這些貪等,是精神界中的搗亂分子,使之擾害不甯,故曰煩惱障。所知障者,本身不是障,能障的是無知或無明,這無知是無能無力之種種愚弱爲障。如雲:所知本非障,是障障所知。蓋所知是境,能知是心,是心應可了知的一切法性相行果境,而無智無力能了,就名所知障。如佛有大智大力遍了一切法,菩薩尚無此大智大力功德故,未能證得無上菩提。故證無上菩提,必須把無邊智德修習充足。此所知障對于唯求得涅槃果的人不爲障,因爲二乘的唯一目的,是解脫叁界生死痛苦就算事,並不希求無上菩提故。及一分者,即指二乘人唯一分煩惱障爲障。言增盛者,即就衆生的煩惱上講:如貪增盛者,即貪分行者;如嗔增盛者,即嗔分行者;又有貪嗔都不重,而唯癡重,曰癡分增盛行者。此等增盛的煩惱,能作得解脫的大障礙,必須將這些增盛的煩惱對治下去,才能證得聖果,利度有情。言平等者,等謂等分,就是貪嗔等煩惱差不多,勢力無有勝劣曰等分行者。于生死取舍者,這是專作大乘菩薩之障的,因爲凡夫是取執于生死,二乘是棄舍于生死,菩薩于生死雖不取執,亦不棄舍。所以然者,蓋菩薩以智慧了一切法空,于有漏業果無所取執;同時又以大悲心故,常常救度衆生。菩薩行如是,就是成了佛,還是示現生死的。如入胎、出家乃至成佛、涅槃,都是示現,因是示現故,雖現生死即無生死,當體空寂,當下即是涅槃,于生死無所取舍,故成無住大涅槃。若是有了取舍,就成爲菩薩行障,不能證得無住大涅槃了。

  以上五障,具分是專對菩薩乘講,一分唯對二乘講。增盛、平等二障,通大小乘。于生死取舍,亦唯障菩薩,不障二乘。說此等五障,是就大小二乘不同而分。

  戊二 九結

  九種煩惱相,謂愛等九結:初二障厭舍,余七障真見。謂能障身見,彼事、滅、道、寶,利養供敬等,遠離遍知故。

  此八句頌是說明九結的。結就是煩惱。在其他經論中,或叫做纏,隨眠,都是煩惱的別名。結有九種,即有九種煩惱結縛有情在生死之中,不得解脫也。九結者:一、愛結,二、恚結,叁、慢結,四、無明結,五、見結,六、取結,七、疑結,八、嫉結,九、悭結。此九稍與十種煩惱不同,其實就是根本煩惱的七種,隨煩惱的二種。根本煩惱之貪,即是此中的愛結;嗔,即是此中的恚結。這二種能障厭舍,因爲愛于順境上愛著了,則不能厭離,如于好的境界愛著了,是決定不能厭離的,以能超脫叁界者,定須厭離叁界,如往生淨土,若不厭離穢土,根本即無往生之願,那能往生呢?嗔的恚結也是一樣,就是因爲可嗔恚的逆境郁結于心了,心裏常常忿恨,則對逆境不能棄舍,故成恚結。余七者,就是慢結、無明結、見結、取結、疑結、嫉結、悭結。此七能障得見諸法真理的真見,使不能生起,所以下四句就解釋。一、慢結能障僞身見遍知:因爲我們這個身子,本是四大五蘊所和合,假使有了慢結,則不肯把我看成虛僞無實的了。二、彼事者,即解釋無明結:彼事即彼身見之事,實爲五蘊假和法,此蘊假法,無明不了以爲有自體,以爲有我有我所,于是則不能見一切諸法是空了。叁、見結障滅谛:因爲有了薩迦耶等見,則計身是實,計有我與我所;有了邊見,則計斷常,有的以爲死了完了,修什麼行?有的以爲我既是常,不求解脫!此等皆能障證滅谛。四、取結,障道谛:取即取執諸見,和取執外道的戒法,如牛戒,狗戒,種種不合理的苦行戒,以爲這些能得解脫;或取妄見,以爲世界有個造物主,唯有這造物主能令解脫,除此則無論修什麼行,不能解脫。有了這取結,則不能依佛法而修證,故障修佛法正道。六、疑結,能障生叁寶的淨信:因爲有了疑,則不知佛法僧爲世間的唯一的真皈依處,而對叁寶常常猶豫,以爲外法與佛法不相上下,這就錯了。七、嫉結,能障利養恭敬等遍知:因爲有了嫉妒,則對于世人的名利榮耀,不能觀察如幻了。八、悭結,能障遠離遍知:就是有了悭吝,則對于所得到的財物…

《辨中邊論頌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辨法法性論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