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豈不益可名爲不見乎?故知黃色亦非現見中有;蓋黃色之有,乃由先有一黃色之心,與種種非色非黃色之心相仗托而彰顯。實唯諸心相感相應,轉似現所見法而已。而在離言內證之現實中,唯是平等真覺,實無一相一名之可安立。現所見色如是,現所聞、嗅、嘗、覺之聲、香、味、觸亦複如是。一橘如是,無數天地人物亦複如是。故知現實諸法,定皆唯識。
客曰:此在物象雖則如是。若吾人者,有生命、有情性、有意思,能自主、能自動、能自覺者也,豈亦無性命之實乎?
論曰:生命者,即是由先業將心行支配作一期人生之分限力;此一期人生之分限力完了時,又有他種強碩之業代起,再支配心行作他種生命,此便爲生命之相續不斷。情性者,即執持生命元爲自己,由自己之見所發揮之力。意思,即是根據生命情性所需要之識別造作。所謂自我,個性,人格,意志,性命,靈魂等等,皆可知矣。然有與身俱生自然成者:一、爲情性審持生命根元爲自我等,常相續而無間斷者。二、爲意思認取物質精神,或綜合或析別之相爲自我等,雖相續而有間斷者。二皆任運而起,由無始來虛妄熏習內因力生,非修正觀久久克治,難可除滅。若一般人之性命及意志,非單用理論所能空卻也。複有因言語傳受分別謬誤成者:一、爲聞謬說質、力、理、氣等認取爲自我等。二、爲聞謬說個性、主體等認取爲自我等。二皆計度而起,兼由群俗中習慣力助生,從名理中究竟研窮,即能徹悟不迷。若天神教所說靈魂,理論征诘,即知無有。此皆自無實體,乃由心心所所變諸法和續轉似之幻相,故皆唯識。
客曰:人亦依宇宙自然律生存之一,而此宇宙之自然律及宇宙原始要終之實體乃存在不存在、真實不真實、是有不是有、一切分判之總根本。此若空無,則一切分判將全失依據,是唯識不是唯識亦應無可說。故宇宙自然律及宇宙實體,必應離識而實有。
論曰:客雲宇宙自然律者,非指萬有生化流轉之理勢欤?
客曰:然!
論曰:諸物及人之萬有,既爲唯識所轉變,況依萬有所現起生化流轉之理勢?譬如已知水之非有,而卻認由水而起之流動相爲實有;又如人類不存,而卻認社會國家爲實在,甯非謬甚!故自然律離識實有,無有是處。
客曰:幻必有真,假必有實,宇宙萬有則盡幻矣假矣,而豈無本元的究極的實體哉?既有實體,即非唯識。
論曰:宇宙實體,孰知其有?無所證知而認爲有,則成獨斷,無可置論。且彼實體,究爲何狀?若都無狀,應即是無!無,則即是都無實體;若有可狀,其狀安在?若在萬有,既爲萬有之一,何得爲萬有之實體?若不在萬有,則成非有,如何複得執爲實體?故執宇宙本體離識實有,無有是處。
客曰:然則現前種種物類,生存變化自成儀則,各各個實流行轉動,豈無根極?且彼無邊空間,無盡時間,複因何有?
論曰:此因一切有情衆生無始虛妄熏習內因力故,意根任運常時相續觀生化元阿賴耶識,分別物類執爲法體;或由意識緣取識心變現諸相,任運種種分別貪著,若客此所問者是也。而在現世或緣虛妄言說謬誤分別,于諸法相法性妄生計度,若天神教所說上帝造宇宙等是也。此皆諸識所緣,唯識所現,心外實無,識內似有,故知一切唯識。
客曰:然在人世及佛經中,各說人類、獸類、動物、生物、及凡夫、聖人、異生、諸佛等;又說固體、液體、氣體、元子、電子、精子等,及地、水、火、風、空、時等,若雲唯識,此依何說?
論曰:此諸名相,皆由明了分別之識,轉動變似能取見及所取相之二分。又因無始物我分別熏習之力,依此能取見及所取相之二分,轉似種種衆生及世間相。依識所變,隨識所緣,假施設爲人類、獸類、乃至地、水、火、風、空等。如人睡夢,以睡夢力,夢心轉現種種境相,似有自他、物我之類,不知者妄執爲離夢心外之所實有。
此則但隨妄情假爲施設,都無實事。若知由睡夢心轉變而現似,不同妄情之所計而隨順說之者,此則雖有其事,究非其實。人等地等乃依夢心假立,唯如幻有,夢心乃人等地等所依體,亦真實有。識爲一切衆生一切世界之所依故,一切衆生一切世界爲識之所變故,是故衆生世界皆唯是識。
如有頌雲:“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
叁 分析的經驗的觀察的系統的唯識論
客曰:衆生無量,世界無邊,今曰皆依識變,彼識差別凡幾,有何特殊功能?論曰:能變之識,約分叁類:一者、生化體識,二者、意志性識,叁者、了別境識。合之則成二種能變:一、因能變,屬生化體識中之流注化能力與生命化能力。其流注化能力,由意志性識與了別境識,熏習生化體識令得生長。其生命化能力,由了別境識“有雜染善惡性業”,熏習生化體識令得生長。二、果能變,由前二種熏習功力,轉諸識生,變諸相現。謂流注化能力以爲因緣,種種識相差別而生,名曰流注化果,因相、果相等相似故。又生命化能力以爲助緣,招生命體識酬報“引受生命體”之先業力,招了別境識酬報“滿足生命體”之先業力。前者名真生命體,後者名生命體生。二者俱名生命化果,果性、因性不相似故。識爲衆生世界所依,識爲衆生世界能變,大義若此。
客曰:如何名爲了別境識,識有幾種?
論曰:照了別別境界事相,最爲粗淺明顯,故曰了別境識。約有二種:一者、依色根識,二者、依意根識。
客曰:如何名爲依色根識,識複幾種?
論曰:依各自淨色根爲不共增上緣發生之識,故名依色根識。別有五種:一者、眼識,以感覺照了青、黃、赤、白、等別別諸顯色,或兼感覺照了顯色上長、短、方、圓、大、小、遠、近、明、暗、空、塞、屈、伸、往、來、別別諸形、表等色,爲自身及行狀。二者、耳識,以感覺照了別別音聲爲自身及行狀。叁者、鼻識,以感覺照了別別香臭爲自身及行狀。四者、舌識,以感覺照了別別滋味爲自身及行狀。五者、身識,以感覺照了堅、濕、暖、輕別別礙觸爲自身及行狀。是故此五個識,亦得名爲色識、聲識、香識、味識、觸識。有此五種別別感覺照了之時,同時同處及有此所別別感覺照了之色、聲、香、味、觸。了,所了相,俱依識自身上轉變起故。諸有情者于玆五識,或完全有,或完全無,或複不完全有,然唯五種爲定。
客曰:此五種識,其隨順和合而轉之屬性如何?
論曰:盲昧之警發,冥合之感應,領略之覺受,規摹之想象,動變之思力,此其屬性之普遍著明者。他若欲望與信、慚、愧、及貪、嗔、癡等等皆得有之。于感覺照了別別諸色、聲、香、味,觸時,細心觀察,便能獲知。
客曰:此五識所照了別別諸色、聲、香、味、觸,究是如何境況?
論曰:譬如鏡光照了顯現鏡像,鏡像顯現即是鏡光照了,鏡光照了即是鏡像顯現。光像各各親冥自相,非是語言文字所可到著及可表示,乃是現證現實性境。內外、彼此、自他、物我等等對待所起假相,及依和合連續所變似人、牛、木、石等假相,于感覺中此皆無有,故此亦名感覺唯識。
客曰:此五識所了實境,無對待假相及和合、連續假相者,則諸假相屬于何境,爲何識之所了?
論曰:此諸假相屬帶質境及獨影境,爲依意根識之所了。
客曰:如何名爲依意根識?
論曰:依意志性識爲不共增上緣根而得發生之識,故名依意根識。以了知計度分別一切實境、帶質境、獨影境種種諸法爲自身、行相,故亦名爲法識。
客曰:此識如何了實性境?
論曰:一者、謂與前之五識同于初一刹那時間,依前五識感覺照了于色、聲、香、味、觸一一離言自相。二者、謂于離去散動昏亂,精一靜明定慧所持心境。叁者、謂全脫離計度分別,契會一切法真如性。此則即是轉此依意根識成“妙觀察智”矣。
客曰:此識如何了帶質境?且又何爲名帶質境?
論曰:此識有殊勝功,具廣大用,能于一切所有境界,周遍計度分別執取。內依意根及諸心不相應行法──名、數、時、方、同、異等等──過去所了行相名義,又常連合想念現前。因此依前五識所同覺照之色、聲、香、味、觸,一刹那間即轉流入單獨依意根識界中,變爲一個一個實實在在之和合連續相。自他、人我、內外、彼此、一多、方圓、大小、遠近、畛域畢足,封界完固,互相對待,安立名物;太陽、大地、群動、繁殖,莫非依意根識所了似帶質境。何義名爲似帶質境?此中諸物似乎皆含帶有前五識所了色、聲、香、味、觸;其實前五識所了色、聲、香、味、觸各住自相,與此了無交涉。此乃全由依意根識自家一邊所生反映之影而已,故曰似帶質境。更有由此依意根識所了其余諸現行識及識屬性心等,由此識與彼所了諸識心相照中間所成心影,其影不但由此識生,亦由彼所了諸識心相對生起,故名真帶質境。客曰:此識如何了獨影境?且又何爲名獨影境?
論曰:此由依意根識能用名言義相憑空捏造無有之境,及依想念推憶過去、懸觀未來等境,故能完全脫離現實心境,而分別計度乎唯獨虛影之境。一者、觀想此地無有或此時無有或此中無有,而爲宇宙所有之境。如十二月所想蛙聲之類,名有質獨影境。二者、若依馬角、蛇毛等名或創造宇宙之上帝等名,由名所起想像之境而爲畢竟無有之境,名無質獨影境。此獨影境,若細判別,義類繁多,玆姑從略。客曰:此依意根識之特征,其即在于能了別計度帶質、獨影二境乎?
論曰:如是,因似帶質與獨影,唯屬此識之境也。不甯惟是,蓋諸識唯此識功用最宏,入定慧境及證真如法性,亦爲此識特殊勝能。其依前五識覺了色、聲、香、味、觸,大致同前五識。然不先知有前五識,于此亦難知及。故世人祗知有此依意根識者,皆昧昧然而不能知有真現量。然此一刹那間之真現量,雖偶迸露,鮮能印定,遂仍即流轉入帶質、獨影之意言界;故此非由定慧證會真如法性,莫得相應。然不能成就定慧契悟真如者,即由此識恒時流轉馳逐于帶質…
《新的唯識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