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相唯識學概論▪P4

  ..續本文上一頁自性之可言,而于組成之關系條件猶執以爲實。然進一步觀察,即一切法中之每一法,亦由衆緣之條件而成,如離衆緣,則無一切法;此一切法,既皆衆緣組合,故自性本空。此理略近最新科學相對論(Theory of relativity),謂一法之現見,皆從相對之關系上而顯,凡此時、此處四圍之環境及立足之觀點,皆與其事物之廣、長、厚等密密相關,設其周圍之環境或時處觀點一變,其事物之本身亦即全異也。如地球繞日而行,以相對之理或增上緣之理而言,不惟日球與地球有密切之關系,實由其他行星、流星等相切相磨而成,故知地球繞日一事,即由迥色之空乃至恒星等,亦無不與此有關者,世人祗取其切近而遺其疏遠耳。從法性言,小乘固執之法,亦因緣互集之假相,與我之空,了無二致。僅有因緣之聚集,而無因緣所共合之實體;僅有緣成之因緣,而無因緣之自性:此法性本空之義也。然僅知法性本空,不知法相之唯識義,則衆緣所集現之攝持力,何歸何與?從此透過法性本空,即彰法相唯織。自性本空,非五蘊等滅卻說空,乃從衆多因緣法生而無自性以說空。因緣所成法,其自性本空,然非無此衆緣集合關系之法相。法相之中,心法及心所有法即所謂識,不但可以被知作爲知識對象,並且本身即是能知識。一切所知識之法,即攝持能知識之中,凡此皆心理知識中之現象,非離識外另有色等諸法。所覺知者,則爲前六托第八相分爲本質塵所變之相分,仍在識內而非外;見托相起,相挾見生,法相皆多分受心理知識影響而變化故。在知識觀點強度如何,所知識即現如何,知識強度不同,所彰之現象全異,所有知識之法,皆受識之影響而變動。法性明一切法從多種因緣所現之相非固定,其自性本空;法相則彰萬法依心及心所法如幻如化而建立,不于識外別有他物,故曰法相唯識。法性本空,可破小乘之法執;而法相唯識,又可顯法性本空中多種因緣所現之法相非離識而有,皆同爲識變故。以法性诠法相,則法相如幻如化,皆成妙用;以法相顯法性,則法性本空,其相唯識。性相如如,故推究萬有之本因及其體質,至此方理善安立。

  乙 出發于存善之要求者──吾人之自我及價值之存在

  人之生也,莫不覺有自我,而一切欲望皆從之以生也。然此自我,爲隨死以俱盡,其性乃暫時欤?抑人身雖死,而自我有不死者存,其性乃無窮欤?茍自我隨死以俱盡者,則芸芸衆生,寄生霄壤之間,此數十年與草木何異?爲善成仁,作惡行詐,其價值何在欤?設非然者,人生死而有不死之自我者存,則彼不死者又何往欤?隨此界以升沈欤?入他界而受生欤?如是等者,乃有宗教、哲學、倫理出發于存善動機之由來,古之賢哲笃行其志,或立功,或立德,或立言,覺本身爲萬有之中心,期精神之充實以永存,此種要求,豈無所恃而然耶?俗語:“人死心不死”,即認有自我之價值永存藉以自慰者,要求有最善永存不滅之標准,于是宗教倫理之說起;然其開始,實由神道之說。玆亦分叁節言之:

  1 天神之永生與自我之獨存

  天神之永生與前迷信之神話相一致,此神爲無始無終無所不在,而人爲神所創造所管領,能將低等性質破除,培植爲善之道德,即能與神同其永生。此說一興,從者如響,蓋以爲必如是然後自我之價值乃能常存,人心因以大慰。至于自我之獨存,古印度數論,即創此說,彼爲生死所以循環不息,乃出自我之要求,必假定慧之力,將自我要求息滅,漸能離自性而獨存矣。其余耆那教等,亦莫不以自我解脫而獨存,爲達最高善之目的。以法相之理觀之,其托神庇護者,雖可慰暫時之煩惱,以神爲唯一之依恃;然其認神權爲無上,舍自作自受之理于不顧,已犯世間相違等過。而自我之獨存,亦徒爲玄想耳。

  2 質散之斷滅與生空之解脫

  科學謂人生作何事業,留于團體,或可不朽。如將每人個體觀察,皆依物理爲基礎,而此物理之本質,不過化學之十幾種原素組合而已。心理依物理爲基本,最後則在物質,至于心靈等則死後隨質散而斷滅。所謂自我、靈魂等等,皆撥爲無,自更無所謂永生、獨存也。印度之極微論,今世之唯物論,均持是說。但小乘證生空之解脫則在擴充爲善之行,非相抵相抗,乃由相依相益,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將世人迷有自我的實體破除,明內無我,外無實物,向以物我爲實之推求,于焉而息,一切心理活動亦隨之而息。得此生空之解脫,表面上雖與質散之斷滅似同,然科學不從業力解散,雖計斷滅而終非真滅;小乘從生機上斷滅,乃真解脫,此其不同也。科學對于善的價值之永存仍未達到,且較小乘猶遜一籌也。

  3 本空之常如與唯識之轉依

  科學主質散之斷滅落于斷滅之見,理有未善,固勿論矣。即小乘生空之解脫,執有法之實在,于法性法相之義,亦未契合。法性明萬法本空,了無隔礙,常是如此,普遍如此,故曰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亦無生死苦惱可脫,以萬法本空,本無生滅增減故,故曰:本空之常如。諸法之本性雖空,然諸法之現象,仍隨因緣之合散而變現;一切法皆依識,故可從識而轉之也。凡不圓滿之有漏法既依識所變,即此不善不圓滿所依之識,改轉之使爲覺悟而圓滿,佛典謂爲轉識成智,則達善之價值永存之極則矣。

  叁 法相唯識學之成立

  由前出發于究真及存善之二重要求,可知法相唯識成立有二動機,在此動機中,即法相唯識學産生之原因也。法相唯識學之能否成立,當更考察其理由是否充足,有無事實之證明,與可得相當之效果否。然與唯識類似之說,不能不先一辨之,即各種之唯心論是也。各種唯心論,雖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惟有許多問題不能解決,而卒不能有所成就。故玆先將其余唯心論不成立之故一闡明之,然後始能彰法相唯識學之成立也。中國向來對于唯心論,少有系統理論,以先哲曾言之太極之說等,概非顯著之唯心論;故今所言唯心論皆屬西洋哲學。西洋唯心論自古有之,至近代乃極其變。古代之唯心論(Spiritualism),殆同觀念論(Idealism),觀念不過是一種相而已;與其稱爲唯心論,勿甯稱爲唯理論(Apriorism)也。故今此所言,又專在近代的西洋唯心論。近代唯心論,其初、蓋對于多元論、二元論、及唯物論之不滿足而起。以上各論,皆可稱爲素樸實在論(Naiverealism);素樸的實在論,以爲耳、目之見聞,即能得事物之實在。故吾人覺知之所得,以符合客觀之事物爲真確。輕重、厚薄、大小、方圓,莫非事物之所固具,心之認識或不認識皆爾也;知識所含之性質,不過依事物去認識而已。素樸實在論系根據一般常識上之見解而演成者,如見此桌存在,即依此桌之實在加之認識,如以萬有之本,原爲衆多不同之實體,則成多元論;謂萬有之本原乃二種或一種之物,則成二元論或一元論;此稱一元論即唯物論,皆素樸實在論也。近代之唯心論,即起于對素樸實在論之反動,而有主觀、客觀唯心論等之産生,今以次胪列,兼論其得失焉。

  甲 其余唯心論不成立之故

  1 主觀唯心論之不成立

  近代如培根 (Bacon)、洛克 (Locke)以至休谟(Hume)的經驗派,以謂凡可經驗者,即感覺現象;除去所見到之色、所聞到之聲、乃至身上所覺到之觸等現象之五官感覺經驗外,別無可經驗到者。向來所謂關系法則、貫通理性等,不過實際感覺到的經驗上之條理而已。因此經驗派的思想而進一步,勃克萊乃發生主觀的唯心論。勃克萊(Berkleg) 否認物質本質之存在,以爲一切物性,莫非吾心之所知,宇宙萬有物體雲者,不過爲吾心所知覺之一切耳,並無知覺外另有所謂實物之存在者;由知覺上發現種種現象,即自心知覺現象。勃克萊之意、以爲一切事物之存在,均在主觀意識之內,主觀意識之外無事物存在,凡存在者即被知覺者也。此主觀唯心論,在其一貫的理論上,似亦能成立,然一推究,則疑問重重。勃氏以一切外物之存在,歸之自心主觀所現之影子,則自心如鏡子,外物如鏡子之影子,如此祗有自心,則他人之人格亦被其否認。推其極、不過自心之存在而已,然則國家、社會與法律、倫理皆等虛設,失其效用;如是顛倒,世共不許!又複應思:既如汝言,所見之桌,除色、香等外並無實質之存在,然在夜間無人知覺,至第二日仍有此桌之存在。試問此桌在夜間是否繼續存在?若謂所見之桌乃由汝心而有,汝心不知覺時則桌消滅,雲何得有重見昨日之桌之存在?至是勃氏落于遁辭,謂物之存在,如不存在于自心或他心,亦必存在于上帝之心。然上帝非經驗之可得,先不成立,而勃氏之說,遂不能自圓矣!2 客觀唯心論之不成立主觀唯心論從經驗派産生,迨其說不能自圓,于是理性派起爲解除上述之困難,一轉而變爲客觀唯心論。此派謂宇宙萬有,有共同之心或共同意識之客觀存在,故萬有乃一客觀的心之表現。宇宙所有動物、植物、礦物,程度雖有不同,然皆爲宇宙共同之心,如千江萬湖之皆爲水。人類或其某民族,爲此共同心發達之最高者,動物、植物、礦物等乃其低下者,所以萬有的存在皆此客觀的心。惟此客觀的心,即爲自己他人及萬有以至全宇宙;至各人乃共同心之一分,非以個人自心爲立場,乃以共同心爲立場者。黑格耳(Hegel 1770─1831)即可爲此派之代表,以共同心包括一切,計劃之而支配之。惟此共同心無可證明,與一神教所謂一神無可證明之性質,相去幾何?一神不能成立,則共同心亦不能成立。又、所謂客觀存在之心,不過稱彼爲心,其與素樸實在論不可證明之物,亦僅名之不同,同爲不能證知,但隨名言而假立耳。若唯物論不成立,則客觀唯心論亦不能成立。今縱許汝有共同心之存在,萬有乃共同心所生;然世間凡被生皆同于能生,如人生人,犬生犬,未見有石能生人畜;既爲…

《法相唯識學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因明概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