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相唯識學概論▪P6

  ..續本文上一頁影,此時、此處、此界無有,即他時、他處、他界亦無有,祗意識上假立名言之分別耳,如因名而妄立龜毛、兔角等。二、有質獨影,雖此時、此處無有此法,然爲他時、他處之宇宙間實有其質,特今此但爲意識所變現之獨影,爲有質獨影。帶質境亦有二:一、如言見桌祗可稱帶質境,桌雖不能見到,然意識將直接知覺時于桌子觀念上,乃或爲桌之顔色,雖所依之實質不能全部相符,惟帶真實質一部份,經過意識上之構成而成,謂之似帶質境。二、其以心緣心者,則爲真帶質境。依唯識言,通常所謂見到、聞到、嗅到、觸到之天地人物,皆是散位獨頭意識之帶質境而已,均與真正之感到不符,惟隱帶其內容而已。依此帶質境所推理則成比量,故此散意識中被知識所知識的,有獨影境及帶質境。定位意識,非一般人之心境,不易經驗,可從略。大抵深定位之心境爲性境外,其余通常定位,仍爲獨影境也。

  由上所言獨頭意識之心境,可見主觀唯心論祗能講到獨頭意識之一部份,而定位獨頭意識則尚非彼所能望見,以此一部份爲立足點,而解釋宇宙萬有,自難成立;較唯識學所言識有八種,前有眼、耳、鼻、舌、身五識,後有末那、阿賴耶識,領域之大小,自不可同時而語矣!同時意識乃依眼識、耳識乃至身識等之五官感覺,與第六意識起同時作用;此間非必全部前五識與意識同起作用,乃前五識中之一或二或叁或四或五與意識同起作用,稱之謂同時意識。簡言之:五官之中有一或多與第六意識同起作用也。柏格森(Henri Louis Bergson 1858──x)之直覺(Intuitionism),亦此同時第六意識之感覺。同時六識知境像之現量直接知覺,並無推理作用,同時意識現量所知的是實在之性境,與獨頭意識多分爲主觀作用所起不同。同時意識乃真實之性境,惟其爲真實性境刺戟所生起之意識,故謂同時六識所緣緣乃爲實在有體性之境。從內容言,此性境與新實在論(New Realism)所謂的客觀實在略同,因所言直接知覺到,乃意識上關于數量或分位──心不相應行法時空數量──等,前五所無,而爲同時意識所感到的,均可等于新實在論之所謂實在;蓋即同時六識現量之心境耳。然唯識固不能以獨頭意識局于主觀唯心論,同時亦不能認同時六識之現量而局于新實在論。同時六識之所緣境,非單依主觀可以轉變,並須托六識外存在之境作所緣緣之刺戟;

  准此而言,豈非與新實在論或唯物論無異乎?但須知此間所言同時六識,略同實驗主義之純粹經驗,經驗本身即感覺,感覺即心識,謂須境之刺戟,不過就純粹經驗之說明上而言,此種所經驗的仍在純粹經驗之中。感覺可作兩面解釋:一面爲能知識之知識,一面爲所知識之境相;能爲見分,所爲相分。因此事實上感覺之有感于是而有所知識,均不離純粹感覺心識之外,故仍是唯識。此種不離純粹經驗六識覺到之現象之外,有所謂“感覺今有”或“感覺所與”的本質,如康德(Kant)之物如或自存物,即同時六識之境像底下另有其本質,祗以同時六識心境之境像完全與本質相同,故與本質之境同爲性境。蓋同時六識所知之境,絕無主觀作用夾雜其間,實在如何即感到如何也。然以同時六識所依托之本質謂神則成一神,謂物則成唯物,謂理則成唯理,故須更進推究同時六識與第八識變。

  2 同時六識與第八識變──象質問題

  從同時六識所知境象的本質之推究,則不能不言第八阿賴耶識。阿賴耶是梵語,此譯爲藏,意謂將所有經驗皆能收藏之知識,乃至行爲上之行爲亦能爲所收藏,故此識亦可言“處”,即一切所現行之潛勢力保藏之處也。此識具有叁義:一、能藏,二、所藏,叁、我愛執藏。一、對一切種子名能藏,因一切種皆收藏于阿賴耶識之中,種子爲所藏,阿賴耶識即能藏之處也,故曰能藏。二、對一切雜染法名所藏,因根身器界一切雜染現行之後,阿賴耶識反爲一切雜染法覆藏,爲一切雜染所藏也,故曰所藏。叁、對第七識名我愛執藏,因第七識恒審思量我愛之執,此識被執爲我,即阿賴耶識現行之見分,成爲第七識所愛執之處所,故曰我愛執藏。佛典分萬有爲有情無情二種:動物爲有情,礦植爲無情。宇宙一切有情,各有一阿賴耶識,此識能將各個所有經驗保藏之無失,遇有機緣即可複現。通常所有記憶想像之功能,即有保藏之第八識使然也。普通心理學以爲腦府能保藏,凡心理之保藏,皆依腦府之生理機關而生,細胞活動複現即起想像之作用,此種解釋,不能極成。試問所見之屋宇海水等至大至遠,如何能爲僅方寸量之腦府所能保藏?如將所見之屋宇海水與方寸之腦府較,其非腦府所能範圍,抑奚待言?設雲:腦府之保藏事物如照相機之攝影,然照相機所攝映之影子,不能如事物之大小量。與眼識如量而見不同故。又、前後之影,應錯亂無序同糅于腦府之中故。依佛典言,識乃依境之大小而遍法界,故各人之阿賴耶識皆交遍宇宙,凡事實上或經驗上皆賴保藏,使之複現也;此識雖交遍法界,惟仍各爲各有,如某甲之讀書,久誦則保藏之于第八阿賴耶識之中愈深,然不能易之某乙。柏格森之生命之流,或潛意識之最深部份,均可見到阿賴耶識之一少分。有情生命之本身,即第八識,此有情生命本身,即非物質之心識。此種心識有二種作用:一、能知,二、能變。有情生命本身之第八識爲能變,得到一段生命,則有生命本身,即是根身,其所依止之處即器界是也;同時六識境像所依之本質,即第八識所變一部分之器世間,即所謂內變根身、外變器界之器界也。所變本身之表面形軀非真五根,乃根所依處,真正五根略同神經系,非同時六識所知。此器世間之本質,即感覺所與,可知康氏之物如,亦即第八識所變之器世間也。因第八識所變之根依處及器界,雖在同時六識之外,但仍在第八識之中,不離識而存在;可知器界爲第八識之所變,實有體性可作爲同時六識所緣之本質,然不離第八識而有,故仍唯識也。

  3 自識所變與他識共變──自共問題

  自識所變與他識共變,爲自共問題。前段所講本質乃第八識變之一部,即器世界及根依處。由第八識變爲前六所緣境之本質,各個有情各有第八阿賴耶識,唯此本質爲各賴耶各變耶?抑各賴耶共變耶?若謂各個各變,則各有情一時期生命終了之期,不惟身體壞滅,即宇宙亦應壞滅!設雲:宇宙器界乃各有情共變,則除各人等八識外,仍有共同所變之器界者在,于是乃有自共問題。解決此問題,須知根身器界有共變不共變之義,絕對不共變,即淨色諸根是也。淨色諸根非有情形體,略似生活的神經系,此種五根乃各個有情第八識所各變,生時有神經作用,死時即無神經作用。各人真正依之發生五識之五根功能,與他人無關也。除此之外,根依處之形體乃至腦髓等,已有一部份爲共變共用之關系也。至器世界山河大地,除各人各動物之身外,則純粹爲共變,惟此共依之宇宙,仍有一部份爲共中不共之性質,此種不共性質,乃就一類一類而言。如言汪洋之水,從水族之動物魚類等,則覺爲其空穴房宅,與人類對水之爲感不同,魚之于水,猶人之于空氣,不可須臾離也。所受之身體不同,即所受之器亦異,故雖共變之器界,仍是一類一類共中有不共變之性質者在。嚴格言之,每一人或每一動物,對于器界皆有不共變之性質存也;譬如有植物于此,若有某人或某緣具足則繁榮,反是則枯衰矣。乃土地江湖亦或因某人或某緣之關系,乃可使之改變興廢者,植物、礦物雖由同類第八識共變而資爲物用,但共變中仍有不共之少部份也。可知共依之器界,有共中之共及共中不共也。各變之人生,各根爲不共,而根依處之外形仍有共變之意義,如身體有父母親屬之關系,雖死猶存有共見共變之屍骨是也。如單獨之第八識變,則應無共見之功用也。簡言之,世界雖爲共變,而仍有一類一類之不共變也。

  玆分四類言之:一、不共變之人生有二:一、不共不共,神經系之五根是也。二、不共中共,外形之身是也。二、共變之宇宙亦有二:一、共中不共,田宅等有特殊之關系,變生特殊之資用是也。二、共中之共,地、水、火、風、山、河、大地是也。自變共變大抵可分四類,細詳則仍可分析也。是知宇宙有一切有情心識共變之意義,但各個有情仍有各個所變之根身器界,因同爲一類,相似相類和合成爲一體,不易覺察,其實在能變之關系上,仍各是各變也。不過性質相似,可同在一處,成爲共依共用耳。譬如室內有千盞、萬盞之燈光,各個燈光皆普遍室內,相似似一,然仍有各燈光之系統;猶之除五根外共變之器界,仍各人各有能變所變之系統也。依唯識言:各有情生命之將得或初得時,其所變之器界根身隨之而現,死時亦隨之而滅也;猶之一燈熄滅,其所有之光亦隨之而熄滅也。然一人死時,器界等何以不覺壞滅?乃微細難知之故,亦猶無數燈中之一燈熄滅,並不覺光力有所退減也;是知共變之宇宙,乃異常複雜。大抵言之,同類中關系愈密則覺愈切,愈疏則覺愈遠耳。共變之大宇宙生起,固由無數有情衆生之業力。而共同變起之中,依佛典言:每一宇宙如太陽系之小世界由共變而成外,亦仍許有偉大之業力作全宇宙變起之總樞。其他宗教不明斯理,即謬托爲上帝或神所創造,似印度所言之大梵天等,佛說其先此一小世界之有而有,後此一小世界之滅而滅,亦仍有生有滅,惟業果較尋常悠遠耳,並非唯爲此天神所主宰也。譬如建立國家之要素,固由人民、土地、生産種種關系而成,然仍有最根本之要素,如現代中國以叁民主義建設之國家,即叁民主義之首創者爲最根本之要素也。建國如是,器界之變現亦然。對于宇宙根身器界之自共問題,大抵如此!

  4 第八識見與第七識見──自他問題

  此段乃研究區別自他之核心何在也。自變共變乃從自他區別,然如何而有此區別?須知八識各有相分見分之分…

《法相唯識學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因明概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