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根身器界乃第八識相分,依此相分同時即有了知相分之見分,此見分即此間第八識見也,亦即第八識能了知之功用也。惟此第八識爲第七識見分取爲自我,則第七識見爲能取,第八識見爲所取;簡言之,即第七識見取第八識見,執爲自我也。第七識從向內取第八識見執爲自我,無時或息,童稚之時,第六識之自我觀念,雖無甚顯著,然根本之自我執,仍無間斷,至成人則到處時時保存自己,發揚自己,提高自己,自我之觀念,極爲顯著;凡一切有生命之動物,皆有此相續不斷之自我見,即第七識見專取第八識見分爲自我也。通常之自我精神,皆依托此根本第八識見而有所發表于外,因有我則有非我,因有我所有,則有非我所有,區別彼此,乃有自他之見。然溯其源,皆因第七末那識──梵言末那,此翻名意,是恒審思量義,恒不斷義,審不疑義,即恒審思量賴耶度爲我故。──取第八識見分爲我體之爲用使然也。
5 八心王法與諸心所法──總別問題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謂之八心王法。所以稱爲心王,喻其每一各有統率許多心理作用之能力也。如眼識能將受、想等許多心理作用爲彼所統率,故謂爲心王法,其他各識亦爾。依此八心王法所有的許多心理作用,爲諸心所法,心王所屬,名曰心所法,助伴之義也。心所統計有五十一,總有六位:一、遍行位有五種,二、別境位亦有五種,叁、善心位有十一,四、煩惱位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六、不定位有四:如是六位,共有五十一心所。六位心所之名,差別繁多,廣如前表。此五十一心所,非每識皆有也,即第六意識上諸心所法較最完備,然亦非在每一刹那同時有此諸心所,乃謂第六意識于此諸心所法皆可相應耳。至前五識則或有無有也;依成唯識論考訂,前五識祗有叁十四,不定位無,隨煩惱位或有或無也。第七識有十八種,第八識祗有五種。今之心理學祗講到潛意識或隱意識,稍涉及第七識及第八識,此微細之七八二識,不惟物觀的行爲派之心理學全未見到,即內省心理學仍未見到,蓋七八二識須依修證定慧才能明了到、觀察到故。第八識有遍行五種心所:一、作意,能警動其余心心所現起之主動力。二、觸,根、境、識叁接觸,能觸境之心理作用。叁、受,順觸之領受。四、想,于領受境取分齊限量,由此有彼此是非之判斷,而立種種名,故想爲名字言說所依。五、思,依受、想境而動作,能領余心心所起造作。至于第七識,則除以上遍行位外,複有貪、癡、慢、惡見及隨煩惱等,皆從我見所生也。八心王法取總相,諸心所法取各別之相。故有總別之分。如見一種顔色或形相,眼識取一總相,伴眼識所起之心理作用,如觸、作意、受、想、思,則生善不善、愛非愛、取各別之相,由此可知有總別之分也。由心識取總相,由諸心所法取別相;又由意識取綜合之總相,故有重重層級之總別也。種種法則,皆從八識心王及諸心所法區分而然也,有自共之區別,有總別之條理,對于識所變現之一切法相,皆有其法則,井然不亂也。
6 能緣二分與所緣叁分──心境問題
識有叁分:一、自體分,二、見分,叁、相分。見分爲能知,相分爲所知。識即知識,顯得知識即是能知,有能知則有所知,要說明能知如何,即須說明所知如何也。渾然不分的覺心爲自體分,自體分分能所知則有見相二分;見分爲識體一種覺知之用,相分爲見分所知之相,體、見、相、合稱叁分也。八識各有各之相分、見分、自體分,其各心所亦然也。複次、唯二分能知爲心,叁分皆所知爲境;自體分爲渾然不分之心覺,亦可成所知境。能緣即能知,所緣即所知,能知二分,指自體分及見分而言。渾然不分之自體分,略同羅素非心非物之中立一元,然一分別則成見分相分,見分即能了知相分,而見相分皆依渾然一體之自體分,此自體分一名自證分,以有同時又了知于了知之見分故。換言之,不惟了知知識何種,並了知何種知識,此自證分之義也。自體分、見分、相分,皆所知境,稱所緣叁分;自體分、見分爲能知心,稱能緣二分;惟所知境非離識而有,與新實在論認有所知境爲客觀存在不同也。
7 第八識種與前七識現──因果問題
前講第八識變,其實非第八識變,乃指依第八識而存之各別不同的潛勢力或功能之種子而變。蓋第八識所含一切種,如地中之種子,有能現起之潛在功能也。此第八識所含之種子與前七識現起流行,成爲因果;第八識種爲因,前七識現──心心所及見相爲果,然此果非無因,而因則第八識種也。但前七識現爲果,對第八識種爲因──即種生現,然第八識之種,一面亦仍爲果,則由前七識現,又可爲第八識種之因也。以一切識種現行之後,同時即息下成爲潛勢力的種子──即現生種。可知第八識種與第七識現,在互爲因果,形成四類:一、種生種,二、種生現,叁、現生種,四、現生現;前叁成因果之關系,後一則成彼此之關系也。此一刹那之種起爲現實上之心心所法,則成種生現,經現行將前所有種子有所熏變後成現生種,如從種子生枝葉花,複從花生果可爲種也。則知宇宙萬有不同之現實,皆由不同之因而生,非從上帝或客觀心等一因而生,以上帝或客觀心等之生萬物,與因果義相違故!因一果多,不相稱故!現行法各各不同,乃由各各不同之種子而起。然現行又成爲種子,可知現在法有引生後用,假立當果,對說現因;觀現在法,有望前相,假立曾因,對說現果;以此說因果義,則甚明顯。各別之因成各別之果,又有從現生現的其他衆緣而助成之,故現行後之種已非前種也。比如後稻之種子,已非前稻之種子,蓋由關系衆緣熏變之不同矣。
8 第八識現與一切法種──存滅問題
一切潛能是否繼續存在,即爲存滅問題之所關。在現行生起連續上,個人幾十年,或人類幾萬年之曆史,形式上雖終消滅,其實非滅,以現行熏在賴耶中諸種子,遇有機緣仍可複現。故個人雖死,世界雖滅,一切法之種子仍保持不失而繼續存在,于是可解決存滅之問題。以曾現行之一切法種子,爲現行之第八識所保持,現行八識相續不斷,旋生旋滅,旋滅又旋生,有二種特性:一、曰恒,二、曰轉。轉變起滅而不間斷,不惟不斷,亦不間隔,故曰恒。如各人心識死時似斷,其實仍不斷,惟在平常經驗未易見到,須經戒定慧破脫了無明,得無分別智極顯明之智慧才能見到耳。惟第八識現行事實上雖恒續而有轉變,其余一切法種子皆依第八識而存,故雖不斷滅而亦並非固定存在,乃刹那刹那生滅連續而存在也。然一切法種與一切法雖可以恒存而不斷滅,亦非絕對不能斷滅;易詞而言,以有相反之性質,亦可使之消滅也。例如光明永久現行,黑暗種子即不得生是也。可知一切法種雖依八識恒轉,若遇相反之性質,仍可使之消滅。惟其有消滅之可能,故有創造、改造、自擇、自新之路;轉煩惱爲菩提,轉雜染爲清淨,其斯之謂欤!
9 一切法種與一切法現──同異問題
一一法各有別異,而每類又有每類之別異,如眼識所緣之顯色,既別青、黃、赤、白,而青複有一一極微之異。同時、色同是色而外,與聲、香、味、觸又成別異;然對感覺等心法,則色、香等又同爲色法。如此異而又異、同而又同之重重同異,以依第八識存在而能生一切現象之功能種子,有無量無數之差別,故一切法現象亦有無量無數之差別。一切法種、指潛在功能而言,無量別異之相似相等則成爲同,依更大範圍則成更大之同,最大同則都無不同。別而又別、別而又別爲異,共而又共、共而又共爲同,故現起法有種種差別現象。而其他唯心論以一心生萬有,一多相違,成能生所生因果相違,故難極成。然何以同中有同,別中有別耶?以一一法能生之功能差別,故成現象差別,而每一現象,又與其他一切法連帶相依不相離,由此可爲異中有同、同中有異之說明。但此祗就非生命之一切法以論其差別,欲究生命之差別,當更進論業報。
10 前六識業與八六識報──生死問題
通常以初受胎爲生,至命終爲死,在此一期生死間有連續之生命。一一之生命,又有同異,如言人類爲同類,與飛禽走獸則爲異類;惟在動物,則又爲同。此各個生命與各類生命異同之所由,依唯識學言:前六識能作種種之業,業、即是行爲,通善、惡、無記叁類,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觸受器界六塵而有種種之動作發生,即爲或善、或惡、或中立性之業,倫理學中之所謂行爲是也。此業乃經心理作用上發動審決而起,依行爲結果上判斷其優強力之性質。由此優強力用,但個人之關系則成爲個性,通團體之關系則成爲社會性,有個性、社會性之分,即成私德、公德也。此業只在前六識者,因須與他心境接觸而有,故業上有創造性,在第六意識尤有強力,能自由發動,轉變他識,創造所無,故依此優勝之業,可以從現在生命失去時,由創造業之成熟力,或更善,或較不善,或相等,而再得到一期之新生命。所得之新生命,由業一面爲引導力,一面又爲範型性,以之規定後來新得之生命爲屬于何種之生命,以成爲生命種種之不同,皆由業力使然也。由業力創成生命之報體,可知業的引生力、範型力存則生,此業盡時即死。如炮彈之彈出力,可彈放至何處,及其彈力盡時即低落也。業力亦如此,故有一定之限度。現在之報體,乃由以前前六識業爲引生力及範型力而成,由此而有各個各類之不同生命,此種引生力、範型力既盡,遂爾散沒,他種之引生力及範型力勢增,遂爾現起後期之新生命。所謂生起死滅者無他焉,不過引生及範型之業用起盡耳。換言之,即諸業之起伏乘除耳。此伏彼顯,彼來此去,知其他種引生及範型之業又可生滅,故有生死輪回之事。從過去“世間極成真實”證之,如一開國君王,決定一朝代之興亡期限,達至極限,朝代雖亡,非土地人民並滅,其他強有力者,固將另創新朝代起…
《法相唯識學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