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知的地位差別上之所知諸法
太 虛
──十五年初夏在佛學院講──
一 引言
二 吾人的能知上所知之天地人物
叁 五趣有情各類能知上所知之宇宙
四 叁乘共慧上之所知蘊等
五 大乘根本智之現證真如
六 大乘後得智之唯識如幻諸法
七 佛智之圓融法界
八 結論
一 引 言
今年本定上期講成唯識論,因各處宏法因緣之牽涉,遂爾擱置。不能在此爲大衆常講,殊覺不怿。雖然,善因法師及化聲講師,所講亦多是佛學院學課中重要之課,如攝大乘論,亦爲成立唯識論道理之要典,叁論亦與唯識義理相貫通。以空後方能顯諸法唯識如幻故,吾雖未講,亦如聞吾之言。且善因法師與化聲講師所講者,時間寬裕,必能真切詳盡,而吾此暫來少時,實不能詳講經論,只提其大要以言之耳!今此講題,曾于南京法相大學及上海國民大學講過二次,當時未有人記錄,今再提出重講于此,亦可爲講唯識論之總綱也。
二 吾人的能知上所知之天地人物
現在且言本題,于此先分能所二知來說,然後合說。所知中複先說所知義,次所知諸法。此所知一名,與常言煩惱障、所知障之所知二字相等,即爲能知所緣之境,亦即種種諸法,故所知包一切法。能知雖與所知相對,然能知亦包于所知內,以“能知法”亦是所可知之境故。所知諸法者,如百法明門論,觀于百法,則百法爲所知,觀爲能知,故所知諸法範圍甚寬。此連上能知的地位差別上之所知諸法讀之,即顯所知諸法都非離能知而有彼所知可單獨存在,常人思想上如見此桌,即知其爲桌,故名曰此桌也,若不知其爲桌,而尚謂桌物仍然存在,其孰能證知。故桌物之存在,即存在能知上,此桌之能知無故,所知之桌亦無。在能知地位上有差別,則所知亦隨異,不可謂在此差別地位上所知諸法,亦不同此,其大意如是。喻如眼見講桌,平常見之大概無異,或者平常眼識變更,則見此桌亦異其物,如現在人以“X光”窺物,則所見不同平常,再用顯微鏡窺物,又大異乎X光之所窺見者。即此X光、顯微鏡所顯之物,固已大異乎吾人平常眼識之所知者,天眼、慧眼更可比而知矣。蓋以吾人同類業報上所感之真異熟識上之異熟生眼識,以同類故乃相類似,然亦已有許多之參差不齊。若乎天趣之天眼,直可以透視而無礙;其他傍生、餓鬼所見,由其所感業報之根識不同,而所見者亦遞有等差。是以能知之地位如何,可確定其所知爲何法也。對此大意已竟,以下分開來研究。
比如吾們人類,有四大部洲之不同,十方世間之分別,茲姑不論。而就共業所感一地球上之人類言之,其能知上由五根發五識見、聞、覺、知,在五根對境發識之時,複有同時意識上所變緣之名字言語。仰觀俯察,盈天地間所有同類之人、異類之物,此皆吾人見聞之所覺知到者。在吾人意識上所有觀念思想之深淺雖不同,而依五根所發之五識大概相同也。有人于此,爲常人之眼根所不能見者,而此則能見,常人之眼根所能見者,而此則不能見,則成爲病態的眼根識矣。此人類五根發五識之見、聞、覺、知,其限量大抵如是。人類意識上雖有種種推想思惟不同,大都攝持人類相同之五根上所發之五識以爲依據,唯其人類有相同之限度──中外人見、聞、覺、知如是,旁生、鬼、修羅等在其同類亦如是──,以所得之異熟識體大概相似。因此能知同故,所知天地人物,亦大致相似,遂迷執爲實在,誤認離能知之心識實有物質存在,于此展轉貪著,造業受生。蓋凡感受得一種異熟業果,即落在此業果範圍之內,墮在天趣則爲天趣能知所限,墮在人趣則爲人趣能知所限,墮在余趣則爲余趣各各業果能知之所限。如五趣有情各觀恒河之水,于餓鬼中見之則爲膿血,人則見之爲水;而人不能見爲膿血、鬼不能見之爲水者,何也?亦良由能知不同而所知隨異耳。此第就業果識上講;而人之所以迷爲實在、執爲實有不變者,其根本即無明是也。無明亦稱爲愚,約有二種:一曰、真實義愚,二曰、異熟果愚。其異熟果,異則見爲異,同則見爲同,所以人等迷執于不知不覺之中而不悟也。當知吾人所見天地人物,以及天文中之日月星宿,地理上之山河草木,人事上之語言風俗。器世間之形形色色,是皆人類見聞覺知到者,思想到者。然以之與諸天及叁乘聖者論齊一,則不可也。何哉?以有何類能知,方現何類所知法,此類能知無故,即此類所知亦無。吾人憑五根識以見聞覺知此人間世,加以語言文字及觀察思惟考慮之所知者,遂以爲天地人物必定如何如何,不知實由其能知之如何如何而來也。佛法隨俗解釋,隨人類見聞覺知、語言思慮之所及者以爲准,乃說爲如何如何,使其能緣之智應所知之量而得了然于心,此蓋隨情強說而已。
若依佛菩薩智慧上之所知境以立言,則其實全無此事,故如恒河之水,在餓鬼之業識上全無此水;人類雖見爲水,而以天人所見之琉璃衡之,亦全無其事;天人雖見爲琉璃,而在佛菩薩慧眼觀之,則唯是虛空真如耳!以故“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時照見五蘊皆空”,其語爲有證也。夫世間不外五蘊和合,而菩薩觀爲空無所有,則何處更有天地人物!若從此處了知,則知吾人所知之天地人物、宇宙萬有,皆業報所感五根識之能知與人類言語思想意識之能知大致相似,乃覺知了解到之天地人物、宇宙萬有,亦大致相似,不致顛迷錯覺。並能了知人類意識上之能知無時,則天地人物、宇宙萬有,亦可刹那消殒。此中有教可以引證,深密經慈氏問釋尊雲:“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雲何此心還見此心”?“善男子!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換言之,即但有如是能知即有如是所知,此能知無故,則此所知之法亦無。關于意識上之觀念起伏,常人易于了知,其不易了知者,即業所感之異熟果。是故吾人之所知一切諸法,皆不出真異熟識及此真異熟識所生之五根識等,此若無時,余亦隨滅。是故吾人之異熟報舍時,人類所知之一切諸法,亦皆隨之消殒;一人如此,一切人亦莫不如此。上來就吾人通常之能知地位上,有此所知天地人物之異。至若修真習禅之士,如得色界禅定,其定心上之所見,已非人間世天地萬有,彼修得者全異報得。又修得神通者,其先不能知者至此能知,其先不能通者至此能通行無礙矣。良以報得之五根識限量至此已爲打破,而另得一能知之地位,故所知亦即不同。就人類加以修證,已爲變移莫測,可知吾人同見之天地萬物,由人類能知之類似而決定,理非虛謬。
叁 五趣有情各類能知上所知之宇宙
五趣有情、通攝叁界。五趣即天道、旁生、餓鬼、地獄、及人道是。叁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是。天趣通欲、色、無色叁界。欲界包天人等五趣,故天、人、畜、鬼、獄五趣皆爲欲界有情。而一趣內亦各有其差別,就天而論,其在無色界者爲四空天,與欲色界之六欲天、四禅天不同,故叁界又分九地。天既有欲、色、無色之分,人亦有四大洲中各類之不同。若細分之,色界天更有初禅叁天、二禅叁天、叁禅叁天、四禅九天之等差;人有四洲種類之分別。前節第就人趣立言,此節擴充論點,概論叁界五趣,而其有情各類地位之差別已如上說之龐雜。若更爲細密之觀察,則同一無色界天,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等之別異;同一人趣,有轉輪聖王及梵志等之不同;瑜伽師地論析九有、二十五有爲六十二有,猶未足語其細微。其在旁生,則有所謂二足、多足等動物,飛潛蠕動等族類;餓鬼有上中下之品類,大福德大威力之鬼趣即爲修羅、羅刹、夜叉等;地獄亦有八寒、八熱、中邊、無間、孤獨等異。求其所以致此天地升沈之懸殊,福樂罪苦之感受,乃由善惡業招別別之異熟識,能知的地位有差別而所知之諸法亦隨異也。色界、無色界離人類漸遠,無大關系,唯欲界天趣等有情,與人趣界系相同,關系亦隨之密切。人類之業報未失時,其與人類之關系亦糾纏不斷。雖有此相互密切之關系,以成其共業所感之依報(各各賴耶識中有共相移變之器世間),還互相共同受用;然亦各類各類相參差以營其殊異之業用,此實由各各異熟識各變而末由強同也。是故蟻命雖微,黃黑異族,鸴鵬同飛,遠近殊方,斯蓋以類相別也。若就其五根所發之五識以相測度,則在同類未嘗不同,斯又何哉?則其相等業力所感之相類異熟果,固大致類似也。夫惟如是,故五趣有情,各類能知上之所知者亦即其各類宇宙萬有也。傍生如是,余可類推。此就報得之異熟賴耶識內變根身、外變器界之昭示者,已若是之不可揣擬,是則有情所知之宇宙萬有,豈非如幻如夢乎?就人類範圍內而觀察萬有以爲同一實在,若就異類而觀之,則即知其不如是也。以現代哲學家心目中之宇宙觀而論,亦多能看破此層,蓋吾人所謂廣宇悠宙,亦不過一刹一刹時間念之相續,與夫一點一點微塵相之和集,實則無所謂宇宙萬物之存在也。莊子有言:人見毛嫱、西施爲美,“魚見之則深入,鳥見之則高飛”。又人以爲美味盛馔,安知異類不爲惡露奇汙哉!故曰:“海中飛來大鳥,人以爲祥,備大牢叁牲祭之,鳥憂以死”。可見人以爲美,異類未必以爲美也。經論上亦常說恒河之喻,人見爲水,天見爲琉璃,鬼見爲猛火、膿血,水族處之如人處空氣中、鳥飛天上,不自知其在河也。是故一類一類之業報不同而所知全異,亦複如是。夫人見水執水爲實,在天見爲琉璃執琉璃爲實,在鬼見膿血猛火又執血等爲實在,然則果誰何爲實在哉。
是故吾所見雖非全無,而亦未可遽執爲實在,而于此可以悟知“叁界惟心、萬法唯識”之義矣。唯識所變,故宇宙爲幻有也。常人入火則燒,而有異類能在火中生活;有神通者入火不焚,身心不覺其熱。所以者何?由其能知異也。諸所知法不離能知,此理誠不易悟,若從五趣有情各類業報之不同而交互參究,則此理複易明白。雖各趣有情中之同類者…
《能知的地位差別上之所知諸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