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心法,故與植物不同。每一有情,皆有八識及其心所,此中第八阿賴耶識,雖刹那生滅而一類相續,是以似常似一,受熏流轉,幻成我相;故每一有情,得以統攝其一期報身而不散。同時第七末那識又恒時堅執此虛幻我相爲實自我,基此而起第六意識。故有情莫不帶有“我”之性質、精神、意義、色彩。是故有情世間,雖無實我,但以末那迷謬,認幻爲實而成我執;遂以求自我之保存發展而起“貪”,彼此沖突而起“嗔”,不明我幻即爲“癡”,恃之自高而爲“慢”,故有一切非理的感情作用。人與動物,莫不皆然,則皆此“幻相我”之爲祟也。及至人之階位,則更有“假名我”之産生。蓋以語言文字增上作用,成爲種種概念,建立種種名字,又以各人觀念不同,認識不同,我之意義及價值亦隨之不同。幻相我與生俱來,末那所執,名爲俱生我執;假名我由分別生,意識獨有,名爲分別我執。又以認識不同故,人各有其我之定義,略言之如謂:身體是我,受苦受樂者是我,辨彼此是非者是我,能造作者是我,乃至知識是我。推而廣之,如國家學謂國家有獨立主權,亦即我義;乃至一神教謂宇宙亦有獨立之我,如上帝之類。凡此假名,皆依幻相推度而産生。可見心法有無,情器攸分,有情世間,與物有別矣!
一切動物,求自生存,殘害他物;其心理之貪、嗔、癡等現象,見諸行動,至于人而加厲。更有假名我以爲團結工具,其志趣同、行爲同、乃至思想、信仰、力量同者,所謂天涯比鄰,雖遠而合;其不同者,所謂肝膽楚越,雖近而離。是故社會組織上,不能不承認精神勢力之偉大也!
夫物質生活之需要,固所尚矣。若遂抹煞精神,而以經濟──物質的──支配爲已足,必至糾結滋生。彼思想簡單之人,以爲社會者,衣、食、住、行而已,男女性欲而已,解決之固易易。此種觀察實大謬不然!試思古今大戰之起,其主動者決非迫于凍餓之人,蓋彼志在謀衣食之流,縱迫饑寒亦爲鼠竊狗盜而已,烏能興風作浪,爲禍天下?然以饑馑疫疠流亡者多,野心家得此機會,思所利用,揭種種名義以爲號召──即利用假名我作祟──以償其爭意氣、爭體面、爭光榮、爭領袖之欲;微特不爲衣食之謀,且可犧牲一己之財産身命,從事于此。故謂社會問題純屬物理,思以經濟支配力以解決之者,實爲不見人生真相,只知一偏之謬論。蓋社會問題變化,物理固大,心理亦強:自我之貪、癡、見、慢、常伏動機,相互之恩怨冤親、尤生關系。若不觀察明晰,妥善安排,太平之期,不幾絕望?此談人生者所當注意及之也!佛法打破實我,而以四大、五蘊諸法說明無我。小乘遂起法執,認定實有諸法及無我理,將幻相我、假名我消滅之,以成其解脫。大乘不然,真無我之理既明,其事實上之幻我、假我即不爲所惑,幻則明其爲幻,假則明其爲假,所謂還他本來面目,固不必改造消滅之。以其明了無惑即無顛倒,譬如合土地人民製度等等而名之爲國,則知國爲假名,非離土地人民製度等等而別有,不過土地人民製度等得“國”之一名以統括之。故假名亦有假名之用,最近科學亦見及此,以爲凡名乃思想言說上之一種便利。有杯于此,色白而圓,中空而有容量,得此假名,名之爲杯,則諸法相概括無余,便利孰甚!但不惑爲實在而已。大乘以人空理觀一切有情,“真我”是無,惟有似常似一之阿賴耶識及余心王心所,是爲“唯識人生觀”。明此似常似一之幻相,是識非我,故末那不起誤執,意識亦除我見,即人我空──即真我之見消除──而證人空所現真理。從人空所現真理,乃能顯現幻相、假名之作用。如前所言,阿賴耶識雖刹那生滅,而展轉熏習相續不斷,故能從幻相我上覺知人生固非一成不變,心法變化上皆有改善之可能;只在破除迷謬,希望覺悟,人皆可以向上漸增漸進,希賢希聖乃至成佛。而且對于人生的社會,亦可從假名我上見到有改善之希望,與進步之道路;譬如一家、一國、一民族乃至宇宙,無非和合相續似一似常之團體,此種相似常一之團體,皆以人爲主位,可見每人皆有社會性。社會之構成,皆借種種關系集合及人的活動力量;故人對于社會的構成關系密切。故談改善社會,須觀察人的一方及社會的一方,而後善惡利害可辨。不爲一己而謀福公衆者、善也,損害其他而自圖權利者、惡也,善爲社會利而惡爲社會害,害所當去而利所當作;非可由個人壓迫或殘害其他之人,亦非可由一部分壓迫或殘害其他部分,而後社會乃得由此互相交遍之精神,而成功爲蒸于善利之社會。
上來“人物”、“人我”二義,皆見一偏,故成妄執。妄執者遣除之,合理者收集之,而歸納爲人生之觀察。蓋人生者,包括人之生活、生命,雖不離于物理並非完全受物理支配,而有相當自由者也。譬如醉人爲酒(物理的)力支配,乃呈暈態,但能自由不飲即不受酒力支配。人有心法,故有選擇判斷動作之自由可以轉移物理。是故人生非物非我、即物即我。
人與他物之區別爲人生性,即人之特性。如百法所明二十四不相應行法之衆同分中,人有人同分,同分者類性之義,人同分即人類性。此人類性可以概括人之一切而具體表現“人”之不同,以有人性支配故,故人之物理關系即非凡物之物理關系,其心理亦系人的心理,是類性上即可顯有人性。若認人之性格即人格,則人生之義即包含人性、人格;其關系有物理的及心理的,故人生有其意義,有意義故有價值。以佛學言:人在宇宙間,一方面與一切有情隨業受報──即自然力支配──等無有異;又一方面則人之特性,富有造作、思想、覺悟之自由自動之能力;故可憑自力認識人空、法空所顯真理,而改善個人、家、國、乃至全宇宙。此爲佛學上人生之意義與價值,人各具有,當視各人之心理爲出發點:自由活動,改善向上。有此自由創造活動之力,故有其豐富之意義,與廣大之價值,而人生之希望亦無窮!人之研究竟。玆請總結一語:學佛,乃證明人空、法空所顯之真理;達到宇宙人生究竟之至善!(胡法智記)(見海刊十二卷十號)
(附注)海刊題作:“法空人空與唯識”,今複原題之舊。
《法與人之研究》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