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妙音專說法華者略異。
丙叁 救濟苦難力以流通
丁一 救未發心除苦得樂
戊一 問答名因
己一 問觀世音之名因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無盡意者、以觀世音普門示現,即爲無盡意之教化。蓋隨類應化,化化無盡,皆生于無盡之意;以意無盡故,化亦無盡。此即菩薩之大悲願力,所謂盡未來際,虛空有盡,願無窮盡也。又、無盡意之願力,佛佛皆同,惟此菩薩之無盡意最爲殊勝,故以其德爲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悲願之力,至無窮盡,即由無盡意菩薩發起之,宜矣。
己二 答觀世音之字義
庚一 觀聲救濟
辛一 總標稱名脫苦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所以名爲觀世音者,以此菩薩能觀見世間一切衆生苦惱求救之音聲,施以救濟,令悉解脫;無能令此求救之音聲爲菩薩觀見者,必由衆生一心稱名之所感召。蓋此名固爲菩薩萬德之總持,而一心專念,即其所以能契于平等法性,而與佛之報身、化身相應也。然凡夫之心,居常散亂放逸,而于忽然之間能稱名至一心不亂者,往往皆由奇痛極苦之境界所逼迫而成。蓋衆生清淨之本心,原與佛心無二,本可心心相印,感而遂通。徒以貪、嗔、癡、妒、慢等諸煩惱之所覆障,致衆生真心汨沒不彰,去佛智心日益遙遠,而生佛感應之道遂幾乎絕矣。及衆生當極大危難時,苦痛既極,救援已窮,希望盡絕,愧悔懊喪之余,所有一切妄心悉皆銷滅,而與佛無二之清淨本心又漸接近;以此淨心號救于佛,故此猛利之一心立顯有不可思議之力量,立通于不可思議之神明,即立獲不可思議之救度。又況所一心呼救之名,即爲夙具悲願救諸苦難之觀世音菩薩,則機願相投,循聲拔濟,其感應之速,自非世間心量所可測度矣!中土及印度古今所記靈迹甚多,要皆求救者一心哀切,斯無有不獲感應耳。故觀世音者,爲菩薩果地利他功德之體,而名即因之以立也。又、衆生音聲有二:一、苦惱音聲,二、因苦惱而求救之音聲。倘但有苦惱而不知求救,生佛之間即無濟度之緣,譬水不自清,月胡由現?若稱名求救,即可盡獲解脫。蓋菩薩慈悲之願,在在處處均與此相遭也。故亦名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辛二 別顯稱名脫厄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爲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若有百千萬億衆生,爲求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于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刹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刹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此釋稱名脫火水風叁災。火水與風,皆器世間所起之災。火以熱爲體,以燒爲用。凡物及人,以體質之力不敵于火,故爲所燒。今以稱名求救故,蒙菩薩神力加被,人雖入火而火至失其能燒之力。楞嚴所謂“性空真火、性火真空”,火不燒火,空不礙空,故不能燒。既受水漂,生命須臾,以稱名求救故,菩薩神力加被,卒以種種不可思議因緣令得救濟。蓋凡夫沈溺于愛河中,久爲愛欲之水所漂沒,今既知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則愛欲即可減少,慧命即自延長;慧命既自延長,則其果報主體之壽命,菩薩亦必滿其願欲而使獲延長也。尋常之風,未必爲災,遇風于海則爲災。凡以身入海而流轉于海中各處者,必由有所求,且盡由求財利;蓋名譽者,亦財利之別相也。海中事物之可求者極富,茲但舉七寶爲例耳。羅刹國、食人惡鬼之集合處。黑風、黑色之風,起則昏闇;遭其摧蕩者,迷于去來,昧于升沈,懵于拔濟。衆生以貪求財利故,冒風波之險,幾至相率而墮于惡道之中。然以一人發心稱名求救,菩薩神力加被;卒得共免于難。蓋貪欲爲本漂溺生死海之衆生,今因怖于生死,知一心稱名求救,則貪欲立自消殒。生後既免淪餓鬼之途,生前以神力加被故,自亦立免羅刹之難也。以上爲稱名獲免火水風叁災。更廣言之,火災能燒及初禅,水災能壞及二禅,風災能滅及叁禅。是既在叁禅下,終不免叁災之苦厄,雖一時稱名求救,獲幸免此人世之叁災,然或不幸而瞬又遭遇,仍未能究竟脫苦。究竟脫苦之道奈何?即惟此稱念觀世音菩薩名之一法。應一心稱名,出聲稱名,默念稱名,常時稱名,畢生稱名,以之出叁界、了生死,斯究竟脫于叁災之厄矣。
“若複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若叁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刹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複加害?設複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若叁千大千國土滿中冤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赍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于衆生。汝等若稱名者,于此冤賊當得解脫”。衆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此釋稱名脫四雜災。一、脫刑罰災:或被官刑,或遇盜賊,以稱名求救故,菩薩神力加被,則刀杖斷壞。昔東魏孫敬德爲盜劫掠,夢受救生觀世音經,誦滿千遍,臨刑刀折。其經奉敕寫布于世,是爲高王觀世音經之緣起,即可爲此節之佐證。一、脫非人災:夜叉、羅刹等惡鬼,本以害人爲事。然十二類生之本性,無不以智爲其心體。至遇一心稱觀世音名者,則與其根本智心相感召,彼後起之惡心,以神力攝持故可不期息而自息,故不複加害,亦不仇視。一、脫檢系災:或有罪而當刑,或無罪而波及,均至械系于獄。然苟知苦悔罪,能一心稱念觀世音名求救,神力加被,枷鎖即自斷壞。北史載盧景裕系晉陽獄,至心誦經,枷鎖自脫。余書載誦經械落因以蒙赦者,甚多。蓋因罪而系獄,至因悔罪之故能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則妄心既滅,罪業即亡,斯亦應赦而解脫之矣。一、脫冤賊災:冤賊、通指人及鬼神等衆欲來惱害者而言。衆生貪、嗔業重,故冤賊恒遍滿于大千世界。然以赍持重寶經過險路之少數商人,能一心稱名求救,即獲免于冤賊侵害之難。蓋神力加被,得使轉惡爲善,既息其害人之心,並令不見爲有可害之人矣。
辛叁 結告威神之大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诃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蓋稱名以語業成之,而菩薩有天耳通故,故能觀聲救濟如此。
庚二 觀心救濟
“若有衆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衆生常應心念。
不修行者,往往以淫欲爲可樂而不知其爲苦,修行者則知淫欲爲衆苦之因。以有淫欲,則不能逆生死流,不能斷輪回根,不能離煩惱障,不能登清淨覺,故佛弟子以淫欲爲世間最苦也。修行者既知淫欲爲最苦,若不能攝製之,則應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蓋不僅口念稱名,仍當心存恭敬,以菩薩悲能拔苦、慈可與樂故也。且常念恭敬觀世音之心,即是常契于觀世音慈悲智慧之心,若更以淫欲心入于此心,則如春雪之入洪爐矣。淫欲爲叁毒之首,故嗔恚、愚癡隨之以共同增長。若常念恭敬菩薩之慈悲,則嗔恚自息;常念恭敬菩薩之智慧,則愚癡自破。所謂常念恭敬者,悉屬意業,而菩薩有他心通,故能觀心救濟如此。
庚叁 觀色救濟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衆人愛敬。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衆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衆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禮拜、供養,爲衆生身業恭敬。菩薩有天眼通,悉知悉見其心之所求,故爲滿足其願欲如此。求男女者、舉此爲例,略釋其義耳。唐、言空虛,捐、謂捐棄,言恭敬禮拜觀世音之福,必無空棄之理。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複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于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複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此校量功德勝劣。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號,蓋逐取名相而稱,至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者,則因憶念其利他之德,不複取著于名相,斯爲無量名、無量相,故持之者功德無邊也。
戊二 問答化行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爲衆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
無盡意前問觀世音菩薩名何由立,此則問其化何由行。意謂觀世音菩薩報身原在極樂世界,而垂形布化于此土,固如何也。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衆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爲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爲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爲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爲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爲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爲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爲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爲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爲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爲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爲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爲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爲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爲說法。應以長…
《法華講演錄 釋經文 甲叁 流通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