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大失;我得佛道,以諸方便,爲說此法,令住其中。
斯等不聞、言如斯等人,不聞是經也。
壬二 頌經勝妙
癸一 頌喻說
“譬如強力轉輪之王,兵戰有功,賞賜諸物:象馬、車乘、嚴身之具,及諸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種種珍寶、奴婢、財物,歡喜賜與。如有勇健能爲難事,王解髻中明珠賜之。
此前叁頌、頌喻昔權,後一頌、頌喻今實。能爲難事,謂能爲趨向大乘之難事也。
癸二 頌法合
“如來亦爾,爲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寶藏、以大慈悲,如法化世。見一切人受諸苦惱,欲求解脫,與諸魔戰,爲是衆生說種種法,以大方便說此諸經。
此叁頌半、頌合昔權。
“既知衆生得其力已,末後乃爲說是法華,如王解髻明珠與之。此經爲尊,衆經中上,我常守護,不妄開示,今正是時,爲汝等說。
此叁頌、頌合今實。得力、謂衆生聞法得證,根性已熟。
己叁 結答
“我滅度後,求佛道者,欲得安隱演說是經,應當親近如是四法。
此頌結成。欲得安隱,謂欲安隱于濁世之中爲人說法。四法:即上身、語、意心等四行。
戊二 總明果安樂行相
己一 寤時果
“讀是經者,常無憂惱,又無病痛,顔色鮮白。不生貧窮、卑賤、醜陋,衆生樂見,如慕賢聖。天諸童子以爲給使,刀杖不加,毒不能害。若人惡罵,口則閉塞。遊行無畏,如師子王;智慧光明,如日之照。
一頌半、頌自體無惡,一頌、頌天人愛敬,一頌、頌外惡不侵,一頌、頌聰慧無畏。惡罵之口閉塞,顯罵人者省悟退阻之狀。
己二 夢時果
“若于夢中,但見妙事:見諸如來坐師子座,諸比丘衆圍繞說法。又見龍、神、阿修羅等,數如恒沙,恭敬合掌,自見其身而爲說法。
此初一頌半、頌見佛,後一頌半、頌見自說法。妙事、謂勝妙之事。唐仰山禅師夢升兜率天,升彌勒第二座說法,此即夢中說法果相。蓋至觀行相應時,始有之也。
“又見諸佛身相金色,放無量光,照于一切,以梵音聲演說諸法;佛爲四衆,說無上法。見身處中,合掌贊佛,聞法歡喜而爲供養;得陀羅尼,證不退智。佛知其心,深入佛道,即爲授記,成最正覺:“汝善男子,當于來世得無量智,佛之大道;國土嚴淨,廣大無比;亦有四衆合掌聽法”。
此六頌半、頌見佛授記。得無量智佛之大道,謂得超過限量數量之佛智,以入無上菩提之道也。
“又見自身在山林中,修習善法,證諸實相。深入禅定,見十方佛,諸佛身金色,百福相莊嚴,聞法爲人說,常有是好夢。
此二頌半、頌見身寂靜,修行見佛。
“又夢作國王,舍宮殿、眷屬,及上妙五欲,行詣于道場。在菩提樹下,而處師子座,求道過七日,得諸佛之智。成無上道已,起而轉*輪,爲四衆說法,經千萬億劫,說無漏妙法,度無量衆生。後當入涅槃,如煙盡燈滅。
此四頌、頌夢中八相成道之相。煙盡燈滅、喻衆生應度者度盡,而佛入于涅槃也。菩薩修行精進至相應時,一切果相均于夢中先時顯現。是將來一切之果,已在今日之夢中;然則今日之果,亦曾在昔日之夢中;前日之果,更曾在昔日之昔日之夢中。是所有諸法果相,固無一不在衆生之夢中也。更進言之,夢固爲夢,而非夢者亦豈果爲真實?未來之果固在夢中,過去之果又如煙盡燈滅,即亦與夢何異?而現在之刹那、刹那,複不可以一瞬住,然則所謂叁世、十方諸法,又安往而非夢中也耶?
己叁 結前果
“若後惡世中,說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如上諸功德”。
此頌結成。第一法、即妙法華經。大利、指寤時安樂、夢中安樂兩種。
從地湧出品第十五正宗分明一乘之行,其第一章、明所行行已竟,茲明能行人,即明由修安樂行所成就之人也。釋之者、爲從地湧出品。在經品次第,則居十五。
佛自久遠劫來,所化成之菩薩,數量無上,功德無上,即佛化導巧妙之智慧無上。爲示現教化無上,故有此品。
以諸菩薩從地中而升至虛空,故曰從地湧出。然此爲事相,茲更就教義詳釋之如下。先釋地爲何義:或雲超出于生死之地,或雲開顯菩提心于衆生心地,解之者良非一說。但就本經言,地者、即一乘實相之境地,以爲佛果妙覺智所究竟證故,亦名爲佛之果地、覺地。次、釋從地湧出者爲何等菩薩:六萬恒河沙菩薩,亦各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中有四大上首爲導師。六萬者、即六識心。四導師者: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共四十也。言此一一皆具六法之根、塵、識心,若能契合于一乘實相之境,即皆應念化爲圓明妙智,顯現于妙覺果地之中,以證住、行、向、地之果也。次、複釋以何因緣而此諸菩薩從地湧出:即已修習此四安樂行故,及行此四行之人已成就故。
丙二 能行之人
丁一 他土請持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诃薩,過八恒河沙數,于大衆中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于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于此土而廣說之”。
此謂從他國土來之諸菩薩,請在娑婆世界護持是經也。
丁二 如來不許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诃薩衆:“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摩诃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于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此謂不須由他方菩薩住于本土護持是經也。以他土菩薩于他土有緣,而此土自有菩薩與本土有緣,故未之許。更就深密相言之,一切佛法皆從自性而得,六識心雖具足煩惱,若悟本心盡爲妙智,故須自修自證,不待他求,不假他助。若向外馳求,及希他教化,皆如來之所不許也。
丁叁 此方湧出
戊一 從地湧出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叁千大千國土,地皆振裂,而于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诃薩同時湧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叁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一一菩薩,皆是大衆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恒河沙眷屬,況將五萬、四萬、叁萬、二萬、一萬恒河沙等眷屬者,況複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況複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複億萬眷屬,況複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複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複將五、四、叁、二、一弟子者,況複單己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大千界地皆振裂,以將有諸大菩薩從地湧出,故現是相。佛身叁十二相,而諸菩薩亦皆如是相好者,以初地以上菩薩,已由相似位而進于分證位,皆于十方世界分現應化,相好等同于佛也。虛空輪、周遍十方,本無上下可言;惟此就所依之地湧出以升住于空,故顯爲來從地下。又、諸法實相之地,本離一切分別相,故此地即爲第一義空,亦即前說所安住無量、無邊、無障、無礙之空。惟因當下開發顯現之故,斯分別名其事相爲湧出、爲住空耳。眷屬、即弟子衆多之稱。由六萬恒河沙眷屬,至千萬億那由他分恒河沙眷屬之一,此爲以恒河沙爲單位而遞減之諸數。那由他、即此土數量之垓。千萬億那由他眷屬、至五四叁二一弟子,此亦眷屬遞減之數,但不帶分數耳。單己樂遠離行,謂樂自獨行並無弟子者,然亦不可以數計,總言湧出菩薩之多。
戊二 升空贊禮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繞叁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以贊歎,住在一面,欣樂瞻仰于二世尊。
既禮多寶、釋迦,複向各分身佛繞行禮贊,顯佛衆禮繁,以啓下文時分之久。
戊叁 神力促時
是諸菩薩摩诃薩從初湧出,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贊于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衆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衆謂如半日。
五十小劫之久,佛以神力促之,令大衆謂如半日也。蓋衆生感覺此時分,如衆生心量中之半日,實則佛心量中之五十小劫如故,此所謂由佛神力也。蓋一類有一類之時劫,而每類時劫中即各自有其心量中之單位,與其極短極長之概量。如人類心量中之壽量,爲時、日、月、年、世紀等;四王天之壽量,以人間五十年爲一天等;至佛之壽量,則短劫攝長劫,長劫攝短劫,劫至無量佛亦與爲無量,劫只半日佛亦與爲半日,此即不可思議佛境界之時劫數量矣。非若衆生心量中之壽量,有智慧、根器等爲之囿限也。
戊四 衆人共見
爾時、四衆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
戊五 導師省問
是菩薩衆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叁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于其衆中,最爲上首唱導之師。在大衆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世尊安樂、少病、少惱!教化衆生得無疲倦?又諸衆生受化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上行者,十住位中初發心住最難,故稱爲上。無邊行,謂修廣大菩薩之行。淨行,謂修一切回向行而不生住著。安立行,謂隨順一切功德而能安住。衆生煩惱病輕,則易化度,不生疲勞。省問如來,即省問其度生之事業也。
戊六 世尊答慰
爾時、世尊于菩薩大衆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衆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衆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于過去諸佛恭敬尊重種諸善根,此諸衆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于佛慧”。
是諸衆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就已開顯後言之,則爲下文如來壽量品中所述;此處應指受世尊前劫十六沙彌之教化…
《法華講演錄 釋經文 甲二 正宗分 乙二 明一乘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