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講演錄 釋經文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顯一乘境▪P3

  ..續本文上一頁 開斯實相啓彼權門

  開斯實相啓彼權門者,即開一乘之實,啓二乘之權。此節經文,爲正宗分中之正宗,最關重要。

  庚一 長行

  辛一 明二記

  壬一 取記

  記、即分明記別不昧不忘之意。

  記之種類有叁:一、記過去未來功德過失等事,于小乘法中常見。二、記甚深法義,如佛雲叁乘唯是一乘,此即于大乘法中分明記別。叁、記當成佛,即本經授記品中,于諸弟子當來作佛分別授記是也。取記者,取決之義,謂佛許可決爲之記,如經雲汝已叁請豈得不說是也。與記者,明與授記,爲之解釋也。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叁請,豈得不說。汝今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分別解說”。

  此釋許可攝受,善思念、善巧思念也。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製止。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衆無複枝葉,純有真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爲汝說”!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此釋惡人退席。罪根深重即報障,增上慢即業障。枝葉、即指德本未深、信根未固之增上慢人。真實、他譯亦作貞實,贊會中之德信兼備者。

  壬二 與記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昙缽華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

  此釋未聞令聞。優昙缽華、即大金蓮花,惟金輪王出世乃應瑞一見。佛希說此經,故舉此爲喻。佛于本經再叁述諸佛言無虛妄者,慮會衆于權實二說不善思念,則不生信受反起過失,故再明佛言之無妄。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此釋所說難知。佛所自證之實相,即諸法寂滅相,一切諸相到實相均已失其自相。故佛所說之方便、因緣、譬喻,非即是法,特假是方便、因緣、譬喻以委曲顯現是法而已。而人即欲于佛所說之方便、因緣、譬喻上,以思量分別解釋之,以爲是即佛所證之法性,故佛特顯彰其非如是等所能解也。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舍利弗!是爲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此釋依何等義,謂釋佛依何等義而作如是說也。諸佛世尊、廣包十方、叁世諸佛。一大事、謂最大之事,且爲叁世諸佛共認爲唯一最大之事。因緣、亦作緣由解。又衆生既經多劫之佛化,即有一乘之因,必待佛之增上緣以爲之啓發,此即諸佛共認之大事因緣也。出現于世,即應身示現于此世界,佛之出現非由宿業果報,乃本其大悲願力以示現也。

  知見之義,通十法界。此知見、既專指爲佛之知見,則爲佛所成就無上菩提──佛果上之知見,非二乘之知見可知。就佛出現于世之本意言之,既專爲開佛知見,則非二乘可知。

  佛知見有數義,釋之如下:佛所親證之一真實相爲所證,能證法性之正智爲能證,此能所之知見並名佛知見。又、真如爲知見之性,正智爲知見之相,此知見之性相亦並稱爲佛知見。又、無著般若論雲:無上菩提是法身,正等菩提是報身,法身爲性,報身爲相。又智度論雲:說智及智處,俱名爲般若。此菩提法身、菩提報身、與智及智處,均名佛知見。又、正體智爲知,後得智爲見,並照真俗二境,合之名爲佛知見。

  開佛知見,具開顯、開發二義。所雲欲令衆生開顯佛知見者,以衆生本有之法性真如圓滿常寂,即一切法平等所依之體性,無始以來爲煩惱、無明二障所蔽不能顯現,如礦掩于真金,如土覆于草種,佛悉欲使之開顯。蓋此本有之體性,唯佛能究竟知見,而衆生不自知、不自見,故須佛開顯之也。又、所雲欲令衆生開發佛知見者,以衆生于一切有爲有漏之煩惱藏中,亦具有無漏法之智種,特因二障爲礙,不能萌芽滋長。若聞佛演說妙法以爲熏習,便能開發生長,至于圓滿即成無上菩提。故諸佛出世,欲于衆生心中開顯、開發如來功德藏耳。所顯現者,即無上涅槃法身理;所發生者,即無上菩提報身智;如是,則如來藏出障圓明而得清淨矣。示佛知見者,以衆生昧于本有之平等法性與佛無別,特顯示其爲衆生所本具,爲佛與衆生所同具,使能發心起行以自證于究竟實相也。欲令衆生悟佛知見者,即令其覺悟之義。夫至于覺悟,則此一悟即是佛知見之端,但尚非佛知見之全耳。此能悟之心,即大乘起信論中所說之始覺是也。能以始覺對待不覺,使由不覺而漸次以幾于究竟覺──佛之知見,此即悟佛之知見。入佛知見道者,即趣入或修入佛知見之道路也。佛欲令衆生起菩薩之因行,如十地以上菩薩證于法身而不退轉,是即令衆生入于佛知見之道。

  以上四事,均爲諸佛出世一大事因緣之義,本經所稱爲妙法者即此,所喻爲蓮花者亦即此。蓋是經非說種種法相,但說諸佛出世說法之因緣,明其因緣之所在,專爲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以故聞其一句一義者悉當成佛,斯佛及衆生之大事已畢,而此經所由得名爲諸經之王欤!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爲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

  此釋如來之意。謂佛于衆生,或說人天之法,或說聲聞之法,無論如何說教,皆是欲令成菩薩道,故雲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者,即或現種種身,或說種種法是,無非令成就佛知見也。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說法,無有余乘若二若叁。

  此釋令住一乘。就因言之,佛所說法既爲教菩薩法;就果言之,自爲成就佛之知見,故知唯是一乘無有二叁矣。即可知二乘、叁乘之法,皆爲權說,一切衆生要當安住于一乘,而不當歧求聲聞、辟支之乘,及滯著于聲聞、辟支之乘矣。法華本以一乘爲正宗,宗者、宗主之義,即以一乘爲此經之主旨。無論大乘、小乘、聲聞乘、辟支乘、菩薩乘,悉歸于一乘,故曰無有余乘。乘者、運行載容之義。一乘之體即真如法性,一切法皆以此爲體,故此能運行一切、載容一切,俾一切凡夫有情隨分運載以至于究竟地。以是義故,名之爲乘。

  以下更釋一乘之義:圓教隨分說法,或說聲聞、辟支二乘,或兼說菩薩乘爲叁乘,或說人天、聲聞、辟支、菩薩四乘,或說人、天、聲聞、辟支、菩薩五乘。教相不同,故起行不同,證果不同。今于此種種差別之中,顯示其但爲方便法之差別相,而在如來說教開佛知見之本意中原無差別:是由教意上觀之唯是一乘。又、小乘執著二乘權說以爲究竟,今既顯示其並非究竟,僅爲方便,且終當由此方便以趨于究竟:是就因行上觀之惟是一乘。又、四谛、十二因緣等法,既皆是教菩薩法,則彼滯著于半時教之鈍性聲聞,一經于是法了解圓滿,自知更無余法可爲一乘之對待:是就果德上觀之惟是一乘。又、一之義由相對而名,以有權說之二乘、叁乘,故特標爲一。若無二、叁,則一之名且不得立。又、一之義由當體而立,一真法界體原不二,故其運載之大用亦唯是一乘。

  如來演說唯一佛乘之意,以用言之:一、因不定種性之衆生,往往由菩薩因行而怯弱以退入小乘,佛特顯示佛法唯是一乘;既無小乘之可退休,自亦無大乘之可怖怯矣。一、因菩薩多以二乘與大乘相對待,佛特顯示一乘,令直趨無上正覺。一、因令一切衆生知佛法唯是一乘,則可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佛即衆生心中之佛,衆生即佛心中之衆生,得以發心起行,共歸佛乘。又、以體言之,惟一法性,即是一乘。如本經所雲:叁草二木,同爲一地所生。徒以衆生執有我見,妄見法法差別。實則九法界均無自體之相,悉以一真法性爲自體;亦並無聲聞、緣覺、菩薩等差別之相可得,以是故說唯一佛乘。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諸衆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于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衆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衆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衆生故,欲令衆生入佛之知見故。舍利弗!我今亦複如是,知諸衆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爲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爲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叁?此釋依法式顯。謂依叁世諸佛之法式,以證顯上說之義也。言叁世諸佛悉先用方便權教,而後開權顯實以會歸于一佛乘,我今亦複如是。然諸佛說法,有時亦不盡先權後實,如爲法身之大士等,恒直說菩薩法。又上根利性之凡夫衆生,亦多頓悟大乘。此所指之諸佛,蓋指同類應化示現之應身佛也。一切,概括無遺之義,又專指一切先權後實之應身佛之義。又叁世諸佛之方便,亦各各不同:釋迦牟尼之方便法,不惟用于叁乘,于六道衆生均各有方便善巧之權說。如于叁惡道,則爲說叁惡道之惡法;如于無十惡之人道衆生,則爲說人天之善法。故釋迦牟尼之方便法,亦不盡同于叁世諸佛。然于不同之中而有一共同之根本法,即爲唯一之佛乘,以成一切種智,此則可引以證顯者也。

  一切種智,即佛正智,以其種別能知一切法故。饒益、利益之也。安樂,使衆生證顯本有之佛知見,與以安樂也。究竟者,不以小法爲究…

《法華講演錄 釋經文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顯一乘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