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开斯实相启彼权门
开斯实相启彼权门者,即开一乘之实,启二乘之权。此节经文,为正宗分中之正宗,最关重要。
庚一 长行
辛一 明二记
壬一 取记
记、即分明记别不昧不忘之意。
记之种类有三:一、记过去未来功德过失等事,于小乘法中常见。二、记甚深法义,如佛云三乘唯是一乘,此即于大乘法中分明记别。三、记当成佛,即本经授记品中,于诸弟子当来作佛分别授记是也。取记者,取决之义,谓佛许可决为之记,如经云汝已三请岂得不说是也。与记者,明与授记,为之解释也。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此释许可摄受,善思念、善巧思念也。
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真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此释恶人退席。罪根深重即报障,增上慢即业障。枝叶、即指德本未深、信根未固之增上慢人。真实、他译亦作贞实,赞会中之德信兼备者。
壬二 与记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
此释未闻令闻。优昙钵华、即大金莲花,惟金轮王出世乃应瑞一见。佛希说此经,故举此为喻。佛于本经再三述诸佛言无虚妄者,虑会众于权实二说不善思念,则不生信受反起过失,故再明佛言之无妄。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此释所说难知。佛所自证之实相,即诸法寂灭相,一切诸相到实相均已失其自相。故佛所说之方便、因缘、譬喻,非即是法,特假是方便、因缘、譬喻以委曲显现是法而已。而人即欲于佛所说之方便、因缘、譬喻上,以思量分别解释之,以为是即佛所证之法性,故佛特显彰其非如是等所能解也。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此释依何等义,谓释佛依何等义而作如是说也。诸佛世尊、广包十方、三世诸佛。一大事、谓最大之事,且为三世诸佛共认为唯一最大之事。因缘、亦作缘由解。又众生既经多劫之佛化,即有一乘之因,必待佛之增上缘以为之启发,此即诸佛共认之大事因缘也。出现于世,即应身示现于此世界,佛之出现非由宿业果报,乃本其大悲愿力以示现也。
知见之义,通十法界。此知见、既专指为佛之知见,则为佛所成就无上菩提──佛果上之知见,非二乘之知见可知。就佛出现于世之本意言之,既专为开佛知见,则非二乘可知。
佛知见有数义,释之如下:佛所亲证之一真实相为所证,能证法性之正智为能证,此能所之知见并名佛知见。又、真如为知见之性,正智为知见之相,此知见之性相亦并称为佛知见。又、无著般若论云:无上菩提是法身,正等菩提是报身,法身为性,报身为相。又智度论云:说智及智处,俱名为般若。此菩提法身、菩提报身、与智及智处,均名佛知见。又、正体智为知,后得智为见,并照真俗二境,合之名为佛知见。
开佛知见,具开显、开发二义。所云欲令众生开显佛知见者,以众生本有之法性真如圆满常寂,即一切法平等所依之体性,无始以来为烦恼、无明二障所蔽不能显现,如矿掩于真金,如土覆于草种,佛悉欲使之开显。盖此本有之体性,唯佛能究竟知见,而众生不自知、不自见,故须佛开显之也。又、所云欲令众生开发佛知见者,以众生于一切有为有漏之烦恼藏中,亦具有无漏法之智种,特因二障为碍,不能萌芽滋长。若闻佛演说妙法以为熏习,便能开发生长,至于圆满即成无上菩提。故诸佛出世,欲于众生心中开显、开发如来功德藏耳。所显现者,即无上涅槃法身理;所发生者,即无上菩提报身智;如是,则如来藏出障圆明而得清净矣。示佛知见者,以众生昧于本有之平等法性与佛无别,特显示其为众生所本具,为佛与众生所同具,使能发心起行以自证于究竟实相也。欲令众生悟佛知见者,即令其觉悟之义。夫至于觉悟,则此一悟即是佛知见之端,但尚非佛知见之全耳。此能悟之心,即大乘起信论中所说之始觉是也。能以始觉对待不觉,使由不觉而渐次以几于究竟觉──佛之知见,此即悟佛之知见。入佛知见道者,即趣入或修入佛知见之道路也。佛欲令众生起菩萨之因行,如十地以上菩萨证于法身而不退转,是即令众生入于佛知见之道。
以上四事,均为诸佛出世一大事因缘之义,本经所称为妙法者即此,所喻为莲花者亦即此。盖是经非说种种法相,但说诸佛出世说法之因缘,明其因缘之所在,专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以故闻其一句一义者悉当成佛,斯佛及众生之大事已毕,而此经所由得名为诸经之王欤!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此释如来之意。谓佛于众生,或说人天之法,或说声闻之法,无论如何说教,皆是欲令成菩萨道,故云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者,即或现种种身,或说种种法是,无非令成就佛知见也。
“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此释令住一乘。就因言之,佛所说法既为教菩萨法;就果言之,自为成就佛之知见,故知唯是一乘无有二三矣。即可知二乘、三乘之法,皆为权说,一切众生要当安住于一乘,而不当歧求声闻、辟支之乘,及滞著于声闻、辟支之乘矣。法华本以一乘为正宗,宗者、宗主之义,即以一乘为此经之主旨。无论大乘、小乘、声闻乘、辟支乘、菩萨乘,悉归于一乘,故曰无有余乘。乘者、运行载容之义。一乘之体即真如法性,一切法皆以此为体,故此能运行一切、载容一切,俾一切凡夫有情随分运载以至于究竟地。以是义故,名之为乘。
以下更释一乘之义:圆教随分说法,或说声闻、辟支二乘,或兼说菩萨乘为三乘,或说人天、声闻、辟支、菩萨四乘,或说人、天、声闻、辟支、菩萨五乘。教相不同,故起行不同,证果不同。今于此种种差别之中,显示其但为方便法之差别相,而在如来说教开佛知见之本意中原无差别:是由教意上观之唯是一乘。又、小乘执著二乘权说以为究竟,今既显示其并非究竟,仅为方便,且终当由此方便以趋于究竟:是就因行上观之惟是一乘。又、四谛、十二因缘等法,既皆是教菩萨法,则彼滞著于半时教之钝性声闻,一经于是法了解圆满,自知更无余法可为一乘之对待:是就果德上观之惟是一乘。又、一之义由相对而名,以有权说之二乘、三乘,故特标为一。若无二、三,则一之名且不得立。又、一之义由当体而立,一真法界体原不二,故其运载之大用亦唯是一乘。
如来演说唯一佛乘之意,以用言之:一、因不定种性之众生,往往由菩萨因行而怯弱以退入小乘,佛特显示佛法唯是一乘;既无小乘之可退休,自亦无大乘之可怖怯矣。一、因菩萨多以二乘与大乘相对待,佛特显示一乘,令直趋无上正觉。一、因令一切众生知佛法唯是一乘,则可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即众生心中之佛,众生即佛心中之众生,得以发心起行,共归佛乘。又、以体言之,惟一法性,即是一乘。如本经所云:三草二木,同为一地所生。徒以众生执有我见,妄见法法差别。实则九法界均无自体之相,悉以一真法性为自体;亦并无声闻、缘觉、菩萨等差别之相可得,以是故说唯一佛乘。
“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此释依法式显。谓依三世诸佛之法式,以证显上说之义也。言三世诸佛悉先用方便权教,而后开权显实以会归于一佛乘,我今亦复如是。然诸佛说法,有时亦不尽先权后实,如为法身之大士等,恒直说菩萨法。又上根利性之凡夫众生,亦多顿悟大乘。此所指之诸佛,盖指同类应化示现之应身佛也。一切,概括无遗之义,又专指一切先权后实之应身佛之义。又三世诸佛之方便,亦各各不同:释迦牟尼之方便法,不惟用于三乘,于六道众生均各有方便善巧之权说。如于三恶道,则为说三恶道之恶法;如于无十恶之人道众生,则为说人天之善法。故释迦牟尼之方便法,亦不尽同于三世诸佛。然于不同之中而有一共同之根本法,即为唯一之佛乘,以成一切种智,此则可引以证显者也。
一切种智,即佛正智,以其种别能知一切法故。饶益、利益之也。安乐,使众生证显本有之佛知见,与以安乐也。究竟者,不以小法为究…
《法华讲演录 释经文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显一乘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