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妙法蓮華經懸論▪P4

  ..續本文上一頁理而起妙行,方是真修。修有緣修與真修二種:緣修、是依教理而修,真修、是悟真理而修。此悟佛知見所起之行,正是真修。此攝地湧至囑累八品。其說法主,亦爲釋迦佛,即應化身而成報身、法身,王宮出家之迹身,即久遠劫前成佛之真身,爲此會之教主;其當機之衆,爲地湧諸菩薩,及爲常不輕所教化之跋陀婆羅等衆;其領衆者爲彌勒菩薩,以地湧品有彌勒之問,始說壽量品等諸品。在此悟佛知見、修法華行之八品中,可分二段來說。

  (一)、正說妙行  正說妙行,又分四節:一、依果起行,二、藉行彰果,叁、示功勸修,四、舉德作證。

  一、依果起行:悟佛知見,是由悟佛果所知見法而起行,故其行乃從果智而起。如從地湧出諸菩薩,當時會衆,皆不認識,蓋從佛果地所起修之行,決非其他由因起行的會衆所能覺知。故從果起行,即指從地湧出之上行、無邊行諸菩薩,皆從果行上立名,是依佛果法界而修行,故因中起行諸菩薩衆,乃至補處彌勒亦不識也。爾時彌勒欲自決疑、及決衆疑而問佛,此等菩薩依誰發心修行能作如是神變耶?而佛則答言:是無數阿僧祇從地湧出諸菩薩,皆是我在此娑婆世界成道教化之衆。于時彌勒等諸菩薩衆,疑窦橫生:“如來爲太子時,出于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始過四十余年,雲何于此少時大作佛事,教化如是無量菩薩衆”?“父少而子老,舉世所不信”?因決衆疑,開迹顯本,說壽量品,皆此依果所起之行引發也。

  二、藉行彰果:即藉地湧等依佛果法所起之行,彰顯壽量品佛所得果之久遠。釋迦曾在此成住壞空之娑婆世界出家成佛,而非僅今日伽耶城出家成道之釋迦,乃是塵點劫前出家成道之釋迦,此則藉上行等而彰佛果長久也。其實佛果無量壽命,亦由因地修得,壽量品言:“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正顯釋迦本因地中修成佛果壽命,曆劫相續,今猶未盡,則藉因中所修之行彰佛果長遠也。

  叁、示功勸修:悟佛知見,依佛果所起法華妙行,即此妙行所依之佛果法,乃是佛果自受用法樂,妙用無量,深不可測,故曰:“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了達諸義趣,又能善說法,如稻麻竹葦,充滿十方刹,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鹹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佛自受用果法,唯佛與佛親自證得,他皆莫測,但唯依信心接受此果法而奉行,即可得此妙用。故如密宗叁密加持,皆爲大日如來果上之法,專心修習,即得果法妙用,所謂“一念加持一念佛,念念加持念念佛”。故悟佛知見修法華行,即是依果上之法而行,妙用不可思議。如平常說有思議行與不思議行:思議行如修五戒、十善得人天報,依谛、緣、度得叁乘果,皆可思議;若依佛果法修習之真言行、淨土行等,則妙用難測,是爲不可思議之妙行也。如世間自食其力者,因勞作幾何苦工,便得幾何代價作衣食住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作如是因,得如是果,盡人皆知。然如窮子遇長者,衣衫褴褛之丐兒,忽變擁資巨萬之富翁,則瞠目難思矣!依佛果法修行,其所得妙用,亦複如是。故分別、隨喜、法師叁功德品,皆顯持佛果法之微妙功德,勸令修行,便得妙用。如法師品明父母生身之肉眼,徹見叁千大千世界,肉身能攝現大千國土,皆依法華果法加持之力所得妙用。雖密宗所謂由加持力,即身成佛,猶勿能及之也。故法華果行,以密宗眼光觀之,誠密法中最上密法焉。

  四、舉德作證:即舉常不輕品之常不輕菩薩,受持法華一句之功德作證。所謂一句者,即是:皆可成佛。故雲:“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將來皆當作佛”。凡有見者,童叟無欺,頂禮膜拜,作如是說;此皆依信心接受法華所起妙行,故成就今日釋迦牟尼之功德與偉大,即其證明也。

  (二)、流通妙行  神力品與囑累品,是流通此妙行,顯此妙行依果法起,最極殊勝,諸行中最勝,依此修習,現身能得殊勝妙用。故神力顯種種神變,更加囑累以流通是不思議妙行也。

  4 入佛知見證法華果分

  由悟佛知見修法華行,依法華行趣入究竟,即圓成法華妙果。自藥王至普賢六品,皆明入佛知見,證法華果。此分教主,亦是釋迦;法衆首領、則推普賢。由此六品,合前二十二品,即成法華七卷二十八品。但此六品,可作二番看法:初番一、藥王品是證自利果;二、妙音等四品,是證利他果;叁、普賢品是證二利果。次番一、藥王品證十住果;二、妙音品證十行果;叁、普門品證十向果;四、陀羅尼品證四加行果;五、妙莊嚴品證十地果;六、普賢品證等妙覺果。今說如下:(一)、證自利果  藥王證果,依天臺圓教登初住,可八相成佛。但此爲大乘通義,起信、唯識,理亦相同。故前法師功德品證果乃初住前之果;此藥王品以下是證初住至等覺之果。又法師功德爲因行,因行成就之圓滿功德,爲法華果;而此品是藥王菩薩修法華行,觀諸法空,燒身燃臂,供養如來,證二空理,成就斷德,解脫生死,證得自利妙果。

  (二)、證利他果  妙音等四品,是證利他果。前藥王是證入十住,此妙音是證入十行;觀音是證入十回向;陀羅尼是四加行;妙莊嚴是證入十地;普賢是由等覺證入妙覺也。妙音等四是證利他果者,一、妙音密化:其未現入法會時,使衆起希有之心,生難遭之想;既入法會,使會衆得衆叁昧及陀羅尼,皆是佛果法身自受用身平等普熏,不可思議密化之利益。二、觀音救苦:尋聲救苦,無刹不現身,是即大悲利他,證利他果;正同佛果應九界之機,現他受用身應菩薩機,現叁類變化身應二乘、六凡機。佛果功用不可言示;故妙音以法身密化,觀音現叁身普應也。叁、陀羅尼品之秘咒妙用:能破惡生善,若有毀謗是法、摧殘是法者,皆使降伏,變爲贊歎是法、擁護是法者。如佛果所現之金剛神等,種種妙用,無非摧邪顯正、破惡爲善之功德也。四、妙莊嚴王是回邪入正:妙莊嚴王,本是邪見不信佛法,由妻及子施設種種神變與方法,始信佛法舍邪回正。是故此皆證利他之果也。

  (叁)、證二利果  普賢一品,證二利果。果前普賢修因行圓滿而證佛果,是證自利果;果後普賢起行教化衆生,屬證利他果;故以果前果後之普賢,爲證自利利他之妙果也。

  法華全經二十八品,由前所說四分,有總有別:序品是總持開示悟入教理行果分;余二十七品是別顯開示悟入教理行果分。每分之中,各別有流通分,而以普賢品末二行爲全經之總流通分。照通常講經分科之通規,則必以序、正、流通之叁分判釋此經。但流通分須居經後,而經中間時有流通之文,似覺參差不齊,有流通不能攝盡之慨!若依今所列四分判此全經,即可免去參差不整之慨。至以此四分爲全經之綱宗,示妙法之至理,昭然若揭,猶其余事矣。

  【叁 考經】

  考經、是考佛經中此經之曆史。凡佛所說之經典,有事實可證,曆史可稽,方可正信;否則、魚目混珠,真僞莫決,殊難置信。同時、經爲佛說,通于諸經,考一經之源流,諸經亦由此顯焉。

  甲 佛經起源

  佛、通叁世諸佛,經、乃諸佛所說之經。若此土,若他土,諸佛無量,故其所說經典亦複無量;諸佛無始無終,起相不可得故,經教之始起相亦不可得。但雖無量,且舉叁千大千世界中一四天下之一的吾人所居之南瞻部洲言之,在此賢劫之中,過去已有拘那含牟尼等叁佛,而此叁佛所說經教,皆已過去不傳。蓋每一佛法,必經曆正、像、末法之叁時期,末法既盡,經教亦沒。故今所流行之經典,皆爲賢劫中降誕于南閻浮提之第四釋迦佛所說,或佛所印定之說,始結集成經,流通于世。是知今所流傳之經典,皆起源于釋迦之金口宣揚,故今娑婆世界佛教以釋迦爲本師也。雖然,今法華經中,通說叁世諸佛教法,但因釋迦說之,吾人方知,故猶以釋迦爲起源;而十方叁世諸佛所說教法,亦因釋迦說教而顯示,故今必以釋迦爲經教之起源也。由釋迦所說一切法中,深密、華嚴等大乘經,阿含、樓炭等小乘經,大小、偏圓、權實之理,皆已發揮無遺,均在佛世流傳。作如是解,可破執小乘法者,言佛唯說阿含等經,大乘經典爲後世龍樹菩薩等闡演而出;而對密宗陀羅尼等密典,更加懷疑。故從古來有許多研究之曆史考據家,每以陀羅尼等密典,爲印度後期佛徒混合婆羅門所僞造。若正信佛一切教法皆出于佛,則此等邪疑皆宜息滅。須知諸佛智慧,無量甚深,隨衆生種種性欲好樂,大小、偏圓,陀羅尼等無量差別教法,無不施設;蓋佛爲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欲使一切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若有一法不說,即攝機不盡。故知一切佛教,皆起源于佛,依此決定勝解則知現存一切經典,皆因釋迦佛轉*輪而有也。乙 佛經結集佛世說法,唯金口宣揚,而無文字記載。如法華會上爲無量若幹衆生而說法華,佛爲教主,依佛音聲中名句文身爲能诠教體,诠所诠之義理。但當時說法唯有言音、而無文字,雲何有後世流傳經教?即因佛弟子結集經典故,使經典輾轉流傳于後世也。梵語結集,此言會誦,就是結集一經,須召大衆會集,推一人于中朗誦而出,經衆磋商考慮決定,認爲所誦之言教與佛說相符,曾經佛印定者,始一致贊成,全體通過,然後寫爲定本,讀誦流通。相傳佛初滅度,迦葉、阿難、優波離等便在畢波羅窟中結集經律;同時窟外大衆意見不一,在畢波羅窟外,複有富樓那等結集。如是乃至第二結集,第叁結集,以致無量經典流播後世,但由文字流傳于世之經典,謂皆出于結集,似亦不然,因結集會誦時,亦仍並無文字。反之、則在佛世時,亦或已有文字,毗奈耶中說佛世時,就有長者深夜讀經,四天王來聽法。又有绀容夫人,夜燭讀經。諸如此類,皆可證明佛世時代已有文字,方能讀誦。又古來傳說:佛在靈山說法華時,所有樹皮木葉之上,滿刻經文,其已有文字記錄流傳者可知也。在經過結集會誦時,更可有文字記錄,經…

《大乘妙法蓮華經懸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