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錄▪P4

  ..續本文上一頁。我皆于彼隨順而轉以下,皆釋隨順衆生相。何以故下,分二:初順佛心,次顯增大悲心。二乘只求自身解脫,即非大悲心;菩薩爲解脫一切衆生苦惱,拔濟沈淪苦海之衆生而起大悲。有大悲心方能發起菩提心,所謂菩提心爲因,大悲心爲根本。

  次何以故下,分叁:初法,次喻,又次法喻合。譬如下爲喻,生死曠野下爲法喻合。龍樹、無著等菩薩,均有修大悲心法。不然,則發二乘自了生死之解脫心,不能成大果也。金剛經雲:如是滅度無量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亦明此義。不見能度衆生之我,不見衆生爲我所度;以平等心饒益一切衆生,皆視爲如幻如化而不著,此爲大乘不共之大悲般若門。般若共叁乘,大悲心不共。余同前釋。

  己十 普皆回向

  “複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悉皆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願令衆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衆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衆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求大菩提,布施衆生,皆爲回向意。此總結以上所修大願功德,均無爲己心也。悉皆回轉而向衆生,故無取著。一切布施于衆生,即四無量中之舍;著即有限量,便不廣大。又有我即有取,有我所即有側重,側重即落巢臼。菩薩觀法性本空,法性平等;既不見有我,亦無所取著。回向分叁:即回向無上菩提,回向真如法性,回向一切衆生。此雖單指回向衆生,而其回向衆生之願,無邊際,無限量,便是回向法性真如;回向衆生,悉得解脫,成大菩提,便是回向無上菩提;故亦通于前二。以此功德之威神力爲勝增上緣,能使衆生離惡向善。修十善等爲人天正路,修出世善業爲涅槃正路。代受重苦,非僅爲衆生安樂,乃使皆有機會趨向學佛。丁四 結願令知

  “善男子!是爲菩薩摩诃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于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衆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知。

  十願俱發曰具足,十願充足曰圓滿。欲成就普賢行,須滿足普賢願;依願起行,願始充足。由十信以上,應常修此十大願。依此十願故一切菩薩行自起,故能成就叁事:即一、成熟一切衆生,二、隨順無上正等菩提,叁、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

  丙二 顯經功德

  丁一 校量聞經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衆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複有人聞此願王,一經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乃至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文略分叁:即供具妙,布施廣,時劫長,均不及聞此願功德。此十大願,凡能成就無上菩提之一切願均攝其中,故曰願王。發此願時,一切佛功德即總持于心,故曰願王。

  丁二 顯余衆行德

  戊一 別明衆行

  “或複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滅除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刹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銷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刹,若鸠槃茶、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受、領受。持、憶持。讀、面讀。誦、背誦。以及聽講,爲人解說,以經布施等,故曰乃至。無間,本受惡果時阿鼻地獄名。以五逆業,必墮此獄,故名。身心等苦,均屬于報障者。魔羅等,爲惡濁世間中之惡衆生,能害他衆生。具名魔羅,譯言殺害者,能障害出世善根故。夜叉又名藥叉,有威力鬼。鸠槃茶,醜陋鬼也。毗舍阇,啖精氣鬼也。遠離即得安甯,社會多數人失了人天善法,其共業精神上先行不安,惡鬼神等因而得勢,擾害衆生,使人群激亂;以佛經威力令鬼神等安,故人心亦安也。

  戊二 廣顯衆德

  己一 通明五果

  庚一 舉一行

  “是故若人誦此願者:此舉一行,以下分五。

  庚二 彰五果

  辛一 增上果

  “行于世間智有障礙,如空中月,出于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歎,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衆生悉應供養。

  行、指作事。雲翳障月。無有雲翳,即表修持此願,不爲其他一切所障;能勝出一切世界之上,故曰增上果。

  辛二 等流果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叁十二大丈夫相。

  此節言依普賢願得果,其成就同普賢菩薩。修普賢願,必成就普賢身──往生極樂亦具微妙色身──故爲等流果。不久、非指短時間。十願成就,則信心不退,雖須經過二或叁阿僧祇劫;既有時間可計,決定可得佛果,故曰不久。

  辛叁 異熟果

  “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

  此叁句明異熟果。以願力故,不生惡趣。在善趣中,不生邊地下賤。必生家世清白,具有道德,方有力量可以宏法利生,如釋迦牟尼佛之選種姓父母。異熟者,異類而熟。無漏善本不生無記之異熟果,以願力故,可作一種資助。即以無漏善願資助此發願人之舊有漏種,得一種更優勝之業果也。

  辛四 士用果

  “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製伏一切外道。

  士指人,從人作事所發之作用曰士用。永不墮惡趣,故曰破壞。正念勝解,不爲外道所搖動,而能摧之曰製伏。

  辛五 離系果

  “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衆生一切供養。

  煩惱發惡業而成諸苦果;不作惡業,自離苦果。欲不作惡業,須除貪、嗔、癡等煩惱。願力之威力甚大,能摧伏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解脫煩惱,同于阿羅漢──譯音應供──故堪受衆生供養。

  己二 別明淨土

  庚一 顯法功能

  “又複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切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此顯往生,不用另修他法,常誦此經、發此願,即得往生也。得報由于引招總報之業,此業或善或惡,其力甚強。此業種攝植第八識種子,到成熟時,由此業種,引第八識種起現行,受一期之報身曰命。命即此業種現行之勢力分限,命之長短,猶箭受彈力出發之遠近。力盡箭墮,亦猶業盡命斷,故此業力之勢限曰命根。力未盡,箭不落,業未盡,命不舍。命終者,報盡也。臨、將近也。此刹那中,一生所行或善或惡,都在心上湧現;善現則生歡喜,惡現則生恐怖憂苦。最後一刹那心現起之時,善則牽引趣生善地,惡則趣入惡地,出世淨業則生淨土。此時、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行。

  發此願者,依此願力,最後刹那,必然現前。凡人臨終時,第一刹那舍本有。第二刹那落于悶絕無心位,即死有。第叁刹那即依善惡業得中陰身,即中有。舍本有,即五蘊報身解散,死有入悶絕位。中陰身並非俗所謂靈魂,乃隨後有所應受報而現之過渡身。但此時後報未生起,易可轉移;若此時爲之作福,可得轉善也。即至最後舍本有時,願能貫澈前中後叁刹那而現起,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故曰于一切時引導其前。經文一刹那時,指第叁刹那願力現起時。

  中國通行淨土經論,專明依阿彌陀佛願力而得往生極樂淨土。其實淨土不但極樂,如藥師經所說之藥師淨土,維摩诘經之阿閦佛淨土,彌勒上生經之兜率內院淨土,均淨土也。欲往生各種淨土,須各修其往生之各種因行。此經不說往生華藏世界而說往生極樂淨土者,依經考之,有二重意義:第一義:從許多經論觀察之,知極樂淨土爲初地菩薩所見之淨土──梵網經千佛臺上所現之淨土,爲二地菩薩所見之淨土。佛之究竟淨土──即自受用身土──圓滿圓滿,周遍周遍,畢竟無相可現,無法可說,惟佛與佛乃能知之。其有名相可表現者,皆如來爲菩薩所現──即一切可以由身土之相表現者,乃如來從圓滿果海中爲菩薩所現──之他受用身土。其爲人天所現者,爲應化土。初地淨土,爲未入地前菩薩或初發心之一切凡夫、所最容易親近觀想而求往生者,以初地淨土與地前內外凡鄰近,故導之往生此極樂淨土也。極樂爲初地淨土義,略舉二證:一、佛應外凡內凡及其余一切衆生處娑婆世界者。此經中說娑婆世界一劫,爲極樂世界一日夜,極樂一劫又爲某世界一日夜。如是進行至第九重之某世界一劫,第十重普賢所住之佛世界一日夜。故娑婆世界進一步,即爲極樂世界,可明極樂爲初地之淨土;亦可明普賢淨土,爲第十地淨土也。二、楞伽經記龍樹菩薩,得初歡喜地,往生極樂國。凡入初歡喜地以上菩薩,當然有往生之淨土。龍樹爲初地菩薩而往生極樂淨土,故知極樂爲初地菩薩所證之淨土。由此更可見與內外凡世界相鄰近,而最容易證入者,爲極樂淨土,故各經多明之。

  第二義:由普賢願而往生于極樂世界,尚更有一重要義。欲顯諸佛所現之果,須觀察其何因行修成。顯明釋迦牟尼之佛果,必從其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中明其因行,教人照此修學。欲明阿彌陀佛所成果,亦必先明其因行。經明阿彌陀佛最重要之點,乃在因地中廣發取淨土攝有情之誓願──即四十八願,或爲二十四願,或雲四十四願,乃開合不同也──,並未顯及其他六度萬行;但說如何發大誓願,成此淨土,攝受十方衆生。其淨土之果,由誓願成功;故修其淨土之因行,特重誓願也。依願修行,修到初地,當然往生。亦可依誓願之力往生,但願不切,決不往生。只靠自力修行,則非到初地不能往生也。故特重願。

  他種淨土,亦必各修其因行,方得往生,然不如…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維摩經意大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